■萬啟林
冬去春來,萬物復(fù)蘇。此時,蟄蟲始振,魚陟負(fù)冰,草木萌動。隨之,鷹化為鳩,雷發(fā)東隅,晝夜平分。接著,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fā)新芽。噢,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是祭奠祖先,寄托哀思,懷念已故親人的日子。每逢清明時,我的心底總是彌漫著幽幽的思念,這種思念漲滿了整個心房,酸酸的苦苦的,還伴隨著隱隱的疼痛。但又不忍去觸及心靈那根傷疼的弦。思念之苦,無法訴說。
如果說思念猶如一首歌,那清明就是一首古老的歌、一首凄美的歌、一首傳承親情的歌。
清明是首古老的歌。據(jù)歷史記載,清明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遠(yuǎn)古至今,這首委婉悠長的清明之歌經(jīng)久不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底無聲地永久地吟唱著。
清明前夕,我們兄妺相約去給父母上墳。車到宜昌殯儀館的大門口后,我們步行前往墓地。陽光明媚,春意盎然,路兩邊的山野上桃李吐蕊,笑意盈盈,香氣襲人。"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句道出了我的心境。
雖置身于柳抽芽、桃李笑的美好春光之中,但我的心情卻難以舒展開來。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并祭奠為治水而亡的英靈。同樣作為現(xiàn)代治水人的吾輩,有長達(dá)七年之久未顧得來為父母上墳了,雖有零零總總的緣由,但我內(nèi)心依然深感愧疚。但又想起大禹為治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時,我又自愧不如,愧疚的心情多少得到些許寬慰。
自認(rèn)趕了個大早,但前往墓地的路上,我看到掃墓者已經(jīng)絡(luò)繹不絕,男女老幼,三五成群,結(jié)伴而行。掃墓者或手捧鮮花,或手持五顏六色的清明棍,或抱著紙制的家用電器等各類祭品,五花八門,數(shù)不勝數(shù),遠(yuǎn)遠(yuǎn)望去,蔚為壯觀,且奇?zhèn)验?。我不禁感嘆,這分明是一支穿越時空,從遠(yuǎn)古而來的掃墓者,只不過他們換下了唐裝漢服,在傳承中用當(dāng)代文明演繹著現(xiàn)代式的祭祖大典。
清明是首凄美的歌。到達(dá)墓地的山腳下,順坡而上,穿過雕欄婉轉(zhuǎn)、畫檻玲瓏的六角型涼亭,再拾級而上,就是層層疊疊的墓塋。仰望山墓,整座山脈跌宕起伏,氣勢磅礴,宛若一把展開的巨扇,又仿佛是一尊徐徐打坐的山神,正伸開巨臂懷抱著一座座墓塋。俯瞰墓區(qū),錯落有致、層層疊疊、高低百丈的墓群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山頂,成千上萬座墳冢被蒼翠挺拔的松柏掩映著,靜靜地坐落在幽幽的蔥綠之中。
清明節(jié)本是喧鬧的人間與寂靜的冥界交流情感的日子,但由于公墓禁止燃放鞭炮,倡導(dǎo)文明祭奠,人們只好以各種形式默默地憑吊著逝去的故人。整個墓地雖人頭攢動,但由于少了鞭炮的聲響,顯得肅穆而靜謐。在父母的墳冢上,我們獻(xiàn)上了鮮花,插上了清明棍,在大理石墓碑上掛滿了彩色的條帶,并擺放了祭品,接著依次給父母跪拜嗑頭,上香燒紙。正當(dāng)我默默給父母下跪嗑頭時,不遠(yuǎn)處的墳冢上傳來一陣陣女子低沉而凄涼的抽泣聲,悲痛欲絕,肝腸寸斷,哀思如潮。其聲猶如寒蟬凄切,悲傷又凄涼,在靜謐的墓區(qū)回蕩著,震撼人心,痛徹心扉。
或許是女子凄涼的抽泣聲感染了我,或許是香火的煙霧熏著了我,或許是懷念父母的心情油然而升,我的雙眼頓時變得濕潤而模糊起來,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透過模糊的雙眼,父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是那么的清晰而又溫心,使我更加思念如云,心情如雨。啊,清明原本就是一首凄美的歌,旋律婉轉(zhuǎn)而動人,并總是催人黯然涕下!
清明是首傳承親情的歌。每次來給父母上墳,佇立在父母的墳前,心里總是忍不住感慨萬千,引發(fā)我許多的感想。對人生的感觸雖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總能得到些許的啟迪和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心靈的洗滌。
一紙風(fēng)華,灰飛煙滅。望著墓地裊裊的煙火徐徐回旋上升,若即若離,隨風(fēng)而逝。我默默地想,片片紙錢在墓地靜靜地燃起,又靜靜地逝去,功名利祿在這里真不如一縷青煙。除此之外,我們在緬懷已故親人的同時,更加懂得了珍惜時間,珍重生命,善待自已,善待親友與他人。
忠孝仁義禮,世世代代,潛移默化,鐫刻成清明永恒的記憶。這就是清明能跨越歷史的長河,一直傳承到今天的原因吧!清明,是一首傳承親情的歌,更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和文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