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田
莫言是文化自覺自信的踐行者
唐先田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合肥 230051)
莫言是一個文化自覺者,文化的自覺始于文化的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癡迷和熱愛,就是莫言的文化自信。莫言是一個文學精神守衛(wèi)者,既有態(tài)度上對文學寫作的堅守,更有作品中對人性的終極關懷。莫言是努力和國際文學接軌的踐行者,盡力使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學精神;文化交流;踐行
莫言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文學界高興,讀者高興,紛紛向莫言祝賀,談論莫言,感嘆莫言,敬佩莫言,莫言的著作在書店被搶購一空,出版社連連為之再版、加印,從山東高密到全國各地,莫言成了輿論的熱點,真乃一時之盛。高興和祝賀的同時,人們也在做些思考,尤其是文學界紛紛座談討論,分析莫言作品的優(yōu)長,分析莫言獲獎的緣由,并力圖從中獲得一些有益于文學的啟示,極有意義。作為莫言的讀者,我在重溫莫言作品的同時,也做了些思考,并有如下三點感悟。
莫言的成功,在于他是一個文化的自覺者。文化的自覺,始于文化的自信。由于貧困和苦難,莫言只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上學的機會雖然中斷,但求學的欲望始終熾烈如火。不能說莫言小時候就有什么文化自信,但他的文化自信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小十分熱愛中國文化,并癡迷地沉入到中國豐富、深遠、厚重的文化之中,他十分好學。這種熱愛和癡迷,就是文化自信。莫言小時候的求學有三種方式:
一是多讀。那時他很小,讀書的目的并不明確,但就是有閱讀的興趣,讀書是他童年的最大快樂和享受,他將老家高密大欄鄉(xiāng)平安村所能找到的書籍都找來讀。他父親上過四年私塾,初通文墨,反對他讀“閑書”,但他還是千方百計憑著他的小精靈,毫不停頓地讀書,堅持不懈。他很早就讀過了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林海雪原》等許多小說,《三家巷》曾使他如癡如醉,由于父親反對他讀“閑書”,他只能偷偷地鉆進草垛里去讀,從草垛里爬出來時,常常渾身都是被螞蟻、蚊子咬的紅包,又痛又癢,但仍然樂此不疲,讀書的快樂是其他一切所無法代替的。他知道小學班主任老師有十多本書,如《苦菜花》、《烈火金鋼》、《紅旗插上大門島》、《青春之歌》、《呂梁英雄傳》,還有蘇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那時學校條件艱苦,老師的床就放在教室后邊的角落里,他的書就放在床邊壓在枕頭下。為了能看到這些書,莫言每天放學都主動留下當值日生打掃教室,目的是找機會偷看老師的書。莫言知道鄰村的石匠家有一套帶插圖的《封神演義》,他非常想讀到這部書,但石匠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他家拉磨磨面,拉磨一上午,可以閱讀《封神演義》兩小時,還必須在他家的磨道里讀,不能離開。只要能讀書,莫言什么條件都接受。莫言在石匠家讀書時,石匠的女兒就站在背后監(jiān)督計時,時間一到,馬上將書收走。那時沒有鐘表,所謂兩小時,全靠石匠女兒的情緒,情緒好時,時間就走得慢;她情緒不好時,時間就走得飛快。為了讓石匠的女兒情緒好,莫言又想點子討好她,爬到鄰居家的杏樹上偷摘杏子給她吃。多少年后,莫言說,他小時候本來就是一個饞鬼,能把偷來的杏子給別人吃,簡直就像饞貓把嘴里的魚吐出來一樣,但為了讀完《封神演義》,他不得不這樣做。把周圍能找到的書都讀完之后,實在沒別的書讀了,他就將二哥家的一本《新華字典》拿來讀、拿來背。莫言讀書,不光是小說,所有的書他都讀。莫言說他小時候讀書極專心,記憶力也好,不能說過目不忘,但讀過之后,人物、情節(jié)、故事都記得,精彩片斷,尤其入腦入心。
二是多聽。那時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唯一的樂子就是聽說書,凡有書場,莫言都鉆在大人堆里專注聽書,有時還跑到鄰村去聽說書,很晚才回家。一個小孩子夜不歸宿,母親很不放心,不讓他去聽說書。莫言小時十分依賴母親,吃奶吃到5歲,聽母親的話,幫母親推磨,懂得孝順,但在聽書這件事上他堅決反逆,不聽母親的,母親只得妥協,但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聽書回來之后,必須重講一遍給還在昏黃的燈光下做針線的母親聽,莫言當然非常高興。聽書回來,大都能很順暢地繪聲繪色為母親復述一遍,母親聽后覺得他伶牙俐齒,也很高興。有時也出現記不起來,情節(jié)、故事斷檔的情景,但他從小就有急智,能現編情節(jié)將前后故事串聯完整,這大約就是莫言最早的創(chuàng)作。莫言的大爺爺是個鄉(xiāng)村醫(yī)生,會講古,也就是會說故事,被稱為故事大王,莫言只要大爺爺閑下來,便去纏著他講古,莫言說他大爺爺講的故事有300多個,稍作加工便能成為小說,到目前為止,他寫入小說的才50多個。短篇小說《一匹誤入民宅的狼》,可能就是根據大爺爺講的故事加工而成。
三是多看??词裁茨兀靠此墓枢l(xiāng)高密東北鄉(xiāng)的人和事。莫言在不同場合講過,孤獨和饑餓是他的創(chuàng)作財富。但莫言絕不是一個孤獨的被動者,他有一種享受孤獨的天賦;他也不是一個被動的饑餓者,他有感知饑餓的天賦,有將苦難轉化為精神財富的本領,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輟學之后,他給生產隊放一頭牛,順帶給家里放一只綿羊,沒有了小的玩伴,他便和牛說話,和羊說話,躺在草地上看藍天白云,看天空飛過的小鳥和小鳥說話,和流淌不息的河水說話,他看著高粱由青蔥到蒼茫到通紅一片,他和紅高粱說話。莫言對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所有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在他的作品里打出“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地域文化品牌,他深感那是他的文學王國,是他對家鄉(xiāng)熟透了、又充滿無限情思的表達,他的許多作品都在他家鄉(xiāng)的老宅子里完成,在老宅子里他文思涌動,也說明了他和這塊土地的血肉聯系。
莫言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多是傳統(tǒng)方式,如《春夜雨霏霏》、《放鴨》、《售棉大路》、《愛情故事》、《地道》等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雖然還有些青澀,但也顯出了莫言的基本文化功力,而那一時期的《白狗秋千架》、《鐵孩》、《翱翔》、《掛像》、《冰雪美人》等短篇,則表達了莫言不甘平面化的創(chuàng)作追求。他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他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情感和崇敬,但他又深知決不能被傳統(tǒng)文化所淹沒,他要努力翻新傳統(tǒng)文化,他要創(chuàng)新,他是一個文化自覺者。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就是他的創(chuàng)新之作,也是莫言的享受孤獨之作?!锻该鞯募t蘿卜》發(fā)表之后,文壇即發(fā)出了 “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的驚嘆?!锻该鞯募t蘿卜》是魔幻與現實融為一體的典型,小說中的黑孩,有莫言小時候的影子,他小時候住過橋洞,在工地上砸過石子。莫言大哥說莫言小時因餓極偷了一個蘿卜,受到父親的嚴厲懲罰,這些都是創(chuàng)作的源本。小說中的黑孩很瘦、很孤獨,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話,兩只眼睛卻又黑又亮,他在孤獨中用他的聰慧和想象注視著周圍的一切。在他的眼前——更多的是在他的幻覺意念里,爐火發(fā)出幽藍的光是那樣的美麗,高高的黃蔴林里小石匠和菊子是那樣的浪漫,紅蘿卜是“透明的、金色的”,“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他努力去尋找這種紅蘿卜,可怎么也找不到,“透明的紅蘿卜”成了追求美好的象征。短篇小說《鐵孩》則是他的感知饑餓之作。莫言童年在餓極之時,曾和小伙伴一起吃過煤塊,曾幻想過什么東西吃到肚子里不餓就好了,鐵是最經餓的,于是小說中鐵孩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吃各種各樣的鐵,鐵條、鐵塊、鐵鍋、上了銹的鐵,吃得嘎嘎響、津津有味。這當然只是一種幻覺?!栋肯琛穼懙囊彩腔糜X,燕燕因為內心反對農村換婚的落后惡習,又沒有什么力量和好的對策去反抗,就幻想自己可以飛,從這棵樹冠飛到那棵樹冠,以此來逃避她所不滿的現實。莫言筆下的魔幻和現實是結合在一起的,他經歷過難以忍受的孤獨和饑餓,他的才情和天賦,使他在孤獨和饑餓中幻化出許多美麗而珍貴的元素,這些元素和豐饒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成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
莫言創(chuàng)作蓬勃的那個年代,是一個西方文學、文學思潮大潮般涌入的年代,莫言并不否認他受過某些影響,他坦言很喜歡??思{,并親切地稱他為“大叔”。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同樣充滿著魔幻的因素,兩千多年前在著作里就提出“小說”二字的莊子筆下的《逍遙游》和“任公子釣魚”何等魔幻、浪漫、夸張、壯麗,《封神演義》里所描述的那些超人的故事何等奇特、誘人,《西游記》是舉世聞名的神魔經典,《聊齋志異》里的妖狐鬼魅則格外美麗、溫情、動人,還有民間的許多神話傳說。熟悉中國文化,又極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莫言,從中汲取精華,來孕育自己筆下的人物、情節(jié),并使之花樣翻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都t高粱》發(fā)表之后,即有人說是受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莫言很直率地說,那只是想當然的猜測,《紅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而《百年孤獨》的漢譯本1985年春天才在中國出版。他從他的切身感受又說,作家受到的影響是身不由己的。世界文化本來是相互滲透、互有彼此的,但對于一個人的影響,無論是作家還是從事別的職業(yè)的人,母體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影響,應當是最主要的。所以,莫言說他還有一筆更為寶貴的財富,那就是他在漫長的農村生活中所聽到的故事與傳說。
諾貝爾文學獎,當然也要獎勵文學精神和文學態(tài)度,在這方面莫言當之無愧。莫言從小與文學結緣,幾十年來,無論是文學熱或是文學邊緣化,他都矢志不渝地堅守他的文學天堂,非常難能可貴。莫言非常低調、誠懇,他說當初向往當作家,是因為聽說作家一天能吃到三頓餃子,這對于在貧困中掙扎的人來說當然極具誘惑力。到了部隊后生活條件好了,又希望掙稿費買一塊手表,雖屢屢退稿,仍不灰心不氣餒。為了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他到處求教。他大哥管謨賢是一個中學的副校長,在當地是文化人,每寫一篇稿子莫言都寄給大哥請教,他大哥當然竭盡其能幫助他,為他修改。大哥說莫言寫過的很多小說都沒有發(fā)表,還寫過一部話劇《離婚》也沒上演過。現在來讀《春夜雨霏霏》這樣的作品,似乎能體會到他哥為他潤色的一些痕跡。莫言的文學道路雖然并不順利,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在成名之后,還是以一顆尋常的純文學之心不停探索,沉穩(wěn)、不浮躁,低調而堅韌,把一切都交給了文學。他決不將西方作家的東西改頭換面當成自己的,他認為那是二流貨色,成不了大氣候。他堅持寫屬于自己的、跟別人不一樣的作品,和外國作家的不一樣,和中國作家的也不一樣,要構建自己的文學風格。這就是莫言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是曹雪芹那種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雖“舉家食粥酒常賒”仍不移其志的文學精神的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是古老的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精神的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
當然,文學精神絕不止是對文學寫作的堅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他的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有力量的,他真實地描述了人性的堅韌與掙扎,觸及了鄉(xiāng)土社會經絡的敏感之處,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都t高粱》是莫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常說許多人一見面都不喊我莫言,而是喊“紅高粱”?!都t高粱》可歸入抗日題材,但它和所有抗日題材的作品完全不一樣,別具一格。作品中的人物“我奶奶”、“我爺爺”余司令、羅漢大爺,還有那個王文義等,都鮮明生動,極具個性,他們走到一起和小日本殊死斗爭,是自發(fā)的,是人性自發(fā)的義無反顧。你小日本憑什么到我高密東北鄉(xiāng)來耀武揚威,憑什么將王文義的三個小兒子炸成碎片,憑什么將我們的成片高粱無情踐踏,紅高粱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根本啊。被逼到盡頭啦,只有拼死一搏,出人、出力、出槍、出拤餅,不用動員,也不用組織,自發(fā)地走到一起,為生存而抗爭,明知有很多兇險和殘忍,但還是奮勇向前,人性的堅韌與掙扎,是如此的果敢與堅毅?;顒兞_漢大爺是《紅高粱》最觸目驚心之筆,日本人的狼心狗肺令人發(fā)指,尤其是他們自己不動手,強令屠戶孫五去做這殘忍的事,更是包藏禍心。作品寫道:“羅漢大爺的雙耳底根上,只流了幾滴血,羅漢大爺雙耳一去,整個頭部變得非常簡潔?!薄昂啙崱倍直臼呛軐こ5淖盅?,在這里是如此血腥、如此冷峻、恐怖和驚駭,讓人倒吸涼氣、刻骨銘心。美國作家賽珍珠曾在安徽宿州生活過5年,并以她描寫中國農村、農民的《大地》三部曲獲得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在美國聲援中國抗日,她堅信中國人民一定會取得勝利,她的理由是:她深深懂得中國人的堅韌和抗爭?!都t高粱》寫出了人性的本質,寫出了中國人最本真的品格。長篇小說《生死疲勞》和《蛙》,也寫出了中國人的這種本真品格。莫言曾建議讀者讀一讀《生死疲勞》,我想他也是希望讀者了解他對中國人的本真品格,在小說中作了怎樣的表述。
人性終極關懷,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點,也是莫言文學精神的誠摯表達。莫言從小生活在農村,是農民的兒子,底層農民的諸多苦難他有著透徹的了解,改變農民的命運是他的心結?!短焯盟廪分琛肥悄詫懙米羁斓囊徊块L篇小說,他說他只用了一個月時間。為什么寫得這么快,他說因為憤怒,為農民而憤怒,這部小說是一本憤怒之書。小說緣于山東蒼山縣發(fā)生的蒜薹事件,那個縣盛產蒜薹,但因為官員的貪腐和不稱職,對外來拉蒜薹的汽車亂收費,企圖從中拿好處,嚇得外地汽車不敢來,因此,農民收獲的大量蒜薹賣不出去,成千上萬斤蒜薹都爛掉了,憤怒的農民們將賣不出去的蒜薹堵住縣政府大門,放火燒了縣政府大樓。這件事引起很大反響,媒體的報道是各打五十大板。最后的結果是,官員被撤職,帶頭和縣里說事的農民被逮捕法辦。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激起了莫言的憤怒,他說他骨子里是個農民,盡管農民的方式有不對之處,他還是要和農民站在一邊為農民說話。蒜薹事件還使他想到了他的四叔,他四叔和一條懷犢的母牛被迎面開來的汽車猛烈撞死的事一下子又涌上他的心頭。那輛汽車是給鄉(xiāng)黨委書記送蓋房材料的,司機會開拖拉機,但無駕駛證,賠3000元了事,鄉(xiāng)黨委書記始終不露面,一句安慰安撫的話都沒有。一條人命兩頭牛命,只值3000元,對莫言的刺激太大,但這件事最終還是不了了之。將這些事件聯系起來,他寫了《天堂蒜薹之歌》,但將故事的背景移到了他的文學王國高密東北鄉(xiāng)。莫言說,寫《天堂蒜薹之歌》是為了廣大農民兄弟,也為了他自己?!栋坠非锴Ъ堋肥菍Φ讓愚r民寄予深情的令人難忘的短篇,場景有某些《紅高粱》的影子。小說中的農村婦女暖,原是一個能歌善舞、健美多情的村姑,她和少年朋友“我”一起蕩秋千,不幸跌落刺槐樹叢中,被槐針扎瞎了一只眼。殘疾的暖,所有美好理想都破滅了,只得嫁給鄰村的啞巴為妻,一胎生了三個小啞巴。暖沒有什么別的指望,她固執(zhí)地“要個會說話的孩子”,這個指望一點也不過分,但暖知道靠丈夫啞巴是不行的。十年之后,在頗通人性的白狗的引導下,“我”和暖再次相遇,還不到30歲卻已很憔悴的暖,裝上她的一只假眼,穿上她自己看來還比較體面的衣服,在茂密的高粱地里,在壓倒的一片高粱上鋪了一塊黃布,向“我”提出了幫她實現她的那點起碼指望的請求,而且一定要“我”答應,“有一千條理由,有一萬個借口,你都不要對我說”。寫到這里,小說戛然而止。這個“借夫生子”的請求,非同一般,極為震撼人心。莫言如果不是對農民十分了解、十分同情、十分關愛,他寫不出來。
在莫言的作品里,也有一些原生態(tài)的內容,但他筆下的原生態(tài),同樣充滿著韌性和掙扎,這是基于他對生命和人類文明進程的理解,不掙扎不堅韌,人類文明就到不了今天。寫原生態(tài)不是為了寫中國人的落后、愚昧和動物本能,這是莫言和其他作家的明顯區(qū)別,也是他的高明之處。莫言也寫性,并說《豐乳肥臀》里的“性描寫是我的得意之筆”,但莫言小說關于性的描寫很節(jié)制,他不去作那種低俗、瑣碎的性描述,而是將性描寫和人物命運、社會背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上述《白狗秋千架》的結尾,暖向“我”提出的請求,實際上是性的請求,但沒有任何舊情難忘的色彩,沒有任何性刺激的色彩,更沒有任何性淫亂的色彩,有的只是暖對于命運的掙扎和性格的堅韌,當然還有她的無奈。《紅高粱》描寫“我爺爺”余占鰲冷不防將“我奶奶”從驢背上搶抱入高粱叢中,雖然有點粗野,但那種陽剛之氣,卻是不容置疑的,它所控訴的是殘酷的賣買婚姻,一個健美的妙齡少女怎么能賣給一個麻風病人做妻子呢,它所表達的是人類對健康美滿的兩性生活的渴求?!拔夷棠獭焙汀拔覡敔敗睌y手抗日,說明他們的堅韌和掙扎的志趣相投,我奶奶死于挑送拤餅的路上,死于日本人的槍彈之下,是堅韌的壯美。在短篇小說《愛情故事》里,大齡下放知青何麗萍和農村小弟在高粱秸垛的私密,簡練幾筆就帶過了,在結尾寫道:“第二年,何麗萍一胎生了兩個小孩。這件事轟動了整個高密縣?!边@種描寫很自然使讀者聯想到“文革”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對人性的扼殺,對何麗萍等所謂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人的歧視,真是一場人生噩夢。
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边@既是對人與人之間至美和諧境界的期待,也是對世界各國家各民族之間至美和諧境界的期待,只有在文化上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世界才能更好地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華文漢語豐富奇妙,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華文漢語如何較好地表達原意譯成外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界早就看到了。翻譯是一道瓶頸,試想,漢字中的韻味、格律、一字多音、一字多義、一語雙關,還有隱喻、隱射、民俗、俚諺、弦外之音,如何在外文中較好地表達出來,需要既精通漢語又精通外語的翻譯家。李景端先生在《莫言獲諾獎 翻譯要加油》(《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0.15)一文中認為,莫言的獲獎,翻譯功不可沒。李先生非常推崇楊憲益、戴乃迭那種夫婦合譯的“楊戴模式”,他也指出國內在崗翻譯人員6萬多,加上各方面的翻譯人員有幾十萬,但稱職的卻只有一成左右,這種現狀需要改變。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須在翻譯人才翻譯隊伍方面下功夫。
莫言是個有心人,他不僅為中國讀者寫作,他還要為世界讀者寫作,意在讓全世界都了解中國人的堅韌和掙扎,了解中國人的明凈和廣闊的胸懷,于是他想了一些辦法使他的作品和世界文學接軌。他非常注重翻譯,他坦言漢學家葛浩文教授給了他很大幫助,他說葛浩文教授“把我的小說盡可能完美地譯成英文。教授經常為了一個字、為了我在小說中寫到的那不熟悉的一件東西,與我反復磋商,我為了向他說明,不得不用我的拙劣技術為他畫圖”,“能與這樣的人合作,是我的幸運”,他還說《酒國》的英譯本是“我和葛浩文教授共同創(chuàng)造的”。莫言曾埋怨他的《天堂蒜薹之歌》在國內沒有引起評論界的重視,但這本小說2000年的德譯本在德國就有很多讀者,德國一個貴族中學里100多個學生每人一本,還有他們的家長也在讀這本書。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20部長篇小說中的18部已有外文譯本,《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已有了瑞典文譯本。瑞典文譯者陳安娜是一位漢學家,她的先生則是一位通外文的中國詩人,有這樣的“楊戴模式”的譯本交給瑞典文學院,交給18位評委,自然會獲得更多的理解。做好翻譯方面的工作,當然不只是為了獲獎,但諾貝爾文學獎和其他方面的世界文學獎、文化獎,都是很好的平臺,這些平臺有利中國文化、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向世界。在這方面,聰明的莫言已是超前了一步,我想對中國其他作家和有志于傳播中國文化的文化工作者都是很有啟發(fā)的。
[1]莫言王堯對話錄[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2]王蒙,等.大聲的自由:七名家在香港的發(fā)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I206.7
A
1001-862X(2012)06-0020-005
唐先田(1944—),男,安徽宿松人,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編審,主要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