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晨
儒家思想在漢代祠堂畫像石中的反映
——以山東嘉祥武梁祠中的歷史故事畫像石為例
劉秋晨
儒家思想是漢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著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漢代畫像石刻作為漢代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從它的題材內(nèi)容思想等方面可以形象地復(fù)原出整個漢代社會生活。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作為漢代祠堂畫像石的代表集中反映出儒家“仁”和“忠孝節(jié)義”的思想,為研究漢代儒學(xué)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儒家思想;仁;忠孝節(jié)義;武梁祠;漢畫像石
從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xué)派以來,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一直備受世人推崇。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隨著儒家思想躍居意識形態(tài)文化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深深地被打上了儒學(xué)的烙印。
漢畫像石是附屬于墓室、祠堂、闕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裝飾,它生動記錄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漢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藝術(shù)等的寶貴資料。史學(xué)家翦伯贊曾說過:“在漢代石刻畫像中,最完整而又最精彩者,當(dāng)首推武氏祠。”[1]武氏祠坐落在山東嘉祥,是東漢時期的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結(jié)構(gòu)祠堂建筑。武氏祠畫像石有“天上世界的內(nèi)容、仙人世界的內(nèi)容、人間現(xiàn)實世界的內(nèi)容、地下鬼魂世界的內(nèi)容”。[2]從武氏祠各石室的分布來看,以武梁祠中歷史故事畫像石最為集中和全面,有學(xué)者稱之它為“歷史故事畫廊”?!皻v史人物故事畫是武氏祠畫像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數(shù)目相當(dāng)多,這些歷史故事畫對宣傳社會道德、鞏固封建秩序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應(yīng)當(dāng)注意研究。”[3]武梁祠中“全部四十三幅歷史故事圖像,按照儒家的‘仁’和‘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準(zhǔn)則,分古代帝王、節(jié)婦列女、孝子和義士俠客四類。”[2]
“仁”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概念,孔子倡導(dǎo)“仁者愛人”。當(dāng)“仁”的思想被運用到政治上時,即要求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和“德治”。
武梁祠的古代帝王圖被配置在祠堂西壁的第一層畫框中,十位古帝王圖像由三皇“伏羲、祝融、神農(nóng)”,五帝“黃帝、堯、舜、顓頊、帝嚳”以及夏朝的“大禹和夏桀”組成。圖一是榜題為“伏戲(羲)倉精、初造王業(yè)、畫卦結(jié)繩、以理海內(nèi)”的“伏羲圖”,畫像中的伏羲頭戴長冠,右手舉矩尺,人首蛇身的他與女媧交尾纏繞在一起,以對稱的方式分別處于圖像的兩側(cè),另有一個雙蛇尾的小人用兩只手拉著伏羲和女媧的衣袖懸掛在兩人之間,象征著由兩位人類始祖結(jié)合而生的初始人類。在儒家的古史傳說中,伏羲是最早的帝王,他在三皇中號為“人皇”,初創(chuàng)了“為人之道”;女媧是“化萬物者”的神圣女,她補天濟世,創(chuàng)造人類。在武梁祠中,伏羲女媧圖被放置在歷史故事畫像的第一幅位置,顯然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始祖地位,他們是人類的祖先,這樣可以激勵后世統(tǒng)治者要履行圣賢之道,以百姓為本,施以“仁政”,這樣才能無愧于兩位人類始祖。
夏桀是眾多有功于世的古帝王中的一個反例,他兇狠殘暴,荒淫無度,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跋蔫顖D”(圖二)被配置在西壁的最左端,也是帝王像的最后一幅,圖中夏桀側(cè)身向右,肩扛帶長彎鉤的戟,騎于兩位婦女之上?!跋蔫钊溯偂眻D形象且生動地體現(xiàn)出夏桀的昏庸與殘暴。而且在武梁祠的帝王圖像中除了夏桀只標(biāo)其名,其他皆有榜題為贊,十位古帝王除了夏桀是暴君,其他從伏羲到大禹都是圣賢之君。這樣的對比與反襯,鮮明地反映了儒家思想所表達的政治愿望,即希望統(tǒng)治者反思歷史興衰,以圣賢之君為榜樣,以夏桀暴君亡國為借鑒,實施“仁政”,達到政通人和、天下大治。
孝道是儒家文化所倡導(dǎo)的基本人倫道德,孝悌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賢以孝為首,孔子曰:‘是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賢臣必于孝子之門?!保?]“孝”成為漢代治理天下的原則與準(zhǔn)繩。
漢代的孝道倫理觀在孝子賢孫畫像石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淘谖鞅诘谝环摹霸竿惰獭?圖三)較為著名,圖中描繪出孔子著名的弟子曾參恭順地跪坐在母親身后,雙手呈作揖狀舉至胸口,母親坐在織布機前,轉(zhuǎn)過身,手中之梭掉落的情景。圖上下皆刻有“曾子至孝,以通神明,貫(感)神祗,著號來方,后世凱式,(以正)撫綱”;“讒(言)三至,慈母投杼”的榜題。畫像用一種最直觀的方式表現(xiàn)曾子的孝行和對母親的尊敬,閃爍著孔子孝道思想的精髓。
在武梁祠中像這種表現(xiàn)至誠至孝的畫像還有很多,如:閔子騫失棰、老萊子娛親、邢渠哺父等等。但是有些畫像也反映出不合常理的“愚孝”,有悖法律的“偽孝”。被放置在武梁祠西壁第三層左邊的“丁蘭刻木”圖(圖四)最為典型。圖中的丁蘭跪在木雕像前面,妻子跪在一旁,榜題上寫著“丁蘭:二親終歿,立木為父,鄰人假物,(報)乃借與”,這表明丁蘭在詢問象征著自己父親的木雕像,可不可以借東西給鄰居。另外,據(jù)《太平御覽》卷414“孝下”“祿養(yǎng)”條引孫盛《逸人傳》對“丁蘭刻木”一事的記載“后鄰人張叔妻從蘭妻借物看,蘭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悅,不以借之。叔醉疾來,酣罵木人,杖敲其頭。蘭還,見木人色不擇,乃問其妻。具以告之,即奮劍殺張叔”中可以得知,丁蘭雖然是一個刻木人為父以盡孝的孝子,但是他卻因為木人殺了自己的鄰居,這種為了維護孝親,不顧他人生命的孝行是不值得贊頌的。但在漢代,這樣的犯罪行為卻被看成最大的孝行,有些人是為了盡孝而盡孝,儒家的孝道思想變得越來越極端和片面,逐漸偏離了人倫親情的軌道。
儒家思想中可與“行孝”并稱的另一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就是“盡忠重義”,孔子主張“孝悌”和“忠信”,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準(zhǔn)則,所以“忠義觀”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漢代,忠是一種廣泛的政治原則,它在武梁祠的歷史故事畫像中主要用“忠臣”的事跡來表現(xiàn)。其中“藺相如完璧歸趙”(圖五)是表現(xiàn)漢代儒家“忠”思想的典型代表。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藺相如是趙國人,是宦官令繆賢的門客,當(dāng)時趙慧王得到了一塊叫“和氏璧“的珍貴玉璧,但是秦王知道后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深知秦王不會履行諾言,進退兩難,繆賢推薦藺相如去秦國回復(fù)秦王。在秦王面前,藺相如明確表示如果秦王沒有誠意,他將以頭和璧“擊柱”,與璧同歸于盡。武梁祠畫像生動地表現(xiàn)了這一高潮情節(jié),圖像中間刻有榜題的柱子將畫面分為左右兩部分,藺相如舉起玉璧站在右邊;秦王在左邊緊張的看著藺相如,伸臂揚手阻止;身后的大臣也顯露出驚慌的神情。畫像強調(diào)了他們戲劇性的沖突,藺相如不畏強暴,大義凜然之氣躍然石上,他以自己的機智無畏保全了玉璧,不辱使命,維護了趙國的利益,是一位為了國家利益不惜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
除了盡“忠”,重“信義”也是儒家“忠義觀”重要組成部分,重“信義”即重誠信,講義氣。武梁祠中六個刺客的圖像則展示了古代俠士的獻身精神。俠士表現(xiàn)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儒家講究忠誠和信諾的思想是相通的,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記述的事件,在武梁祠畫像石上都有生動表現(xiàn),其中以“荊軻刺秦王”(圖六)最為典型。荊軻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他信守承諾,勇敢無畏,盡管他試圖刺殺嬴政卻以悲劇結(jié)局,但他的這幕刺客悲歌卻被人們傳誦至今。這幅畫像被配置在武梁祠西壁第三層畫框左端,畫像中間偏左有一立柱,匕首已刺入柱子,秦王站在立柱左邊,作回首逃避狀,顯露出驚慌失措的神情;立柱右邊有一人,題為“荊軻”二字,他怒發(fā)沖冠,揚手跨步,似乎是剛把匕首擲向秦王,另有一人緊緊抱住他的腰部,試圖阻止他的刺殺行為;在荊軻左上方,有一人驚恐伏地,題記“秦武陽”;立柱右方的地面上,放置一個裝有人頭的方盒,題記為“樊於期頭”。這一幅圖像生動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驚心動魄、震撼人心的刺殺場面,秦王的狼狽不堪,秦舞陽的膽小怯懦,更加襯托出荊柯勇敢無畏的精神。“忠誠、信義、勇敢”是刺客義士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些也正是和儒家思想在精神的契合點。
古代常用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敝械摹胺驗槠蘧V”以及“三從四德”的標(biāo)準(zhǔn)來約束婦女的行為,通過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張,使得“貞節(jié)”的婦德標(biāo)準(zhǔn)在儒家思想的旗幟下豐富并系統(tǒng)起來。
由于當(dāng)時漢代對婦女貞節(jié)百般重視,所以武梁祠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關(guān)于宣揚貞婦列女形象的畫像石。這些女性形象的歷史故事,全部取材于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其中以“梁高行圖”(圖七)為代表,畫像被配置在后壁右端,由一塊從屋頂垂下的帷幔把圖像分為室內(nèi)和室外,室外站著一位使者,向右躬立;屋內(nèi),一位女性侍者手捧黃金,向右而跪,題為“奉金者”,畫像中的主人公端坐在畫面右邊的帷幔下,發(fā)髻高聳,右手持鏡,左手持刀,旁有“梁高行”三字題記。由畫像內(nèi)容和題記可以看出圖像表現(xiàn)的是梁高行割鼻拒聘的故事。春秋時,高行青年寡居,梁王慕其傾城的容貌,派使者捧黃金前去求婚,梁高不愿忘掉自己死去的丈夫再嫁,她為了保全貞節(jié)和信義,不惜用揮刀割鼻的行為來拒絕梁王,高行不慕權(quán)貴、守節(jié)不二,是“節(jié)婦”的代表,圖像生動的反映了當(dāng)時儒家禮制對婦女的道德要求,刻此畫像也是為了警示后人要用儒家的婦德標(biāo)準(zhǔn)規(guī)范自己,遵守節(jié)義。
歷史故事畫像是武梁祠漢畫像石的重點內(nèi)容,“武梁祠堂的四十三幅歷史故事畫像,幾乎完整地表現(xiàn)和贊頌了儒家以‘仁’為核心、以‘忠、孝、節(jié)、義’為主要內(nèi)涵的道德準(zhǔn)則,在漢代畫像石中,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孤例?!保?]通過對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理解,將畫像石中所描繪的歷史故事與儒家精神對照,可以窺探出漢代儒學(xué)的地位發(fā)展以及影響。
[1]翦伯贊.秦漢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3.
[2]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M].濟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1986.
[4]周學(xué)鷹.解讀畫像磚石中的漢代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賈慶超.武氏祠漢畫石刻考評[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3.
[6](漢)司馬遷,撰.(宋)裴集解.史記·第八冊卷八一至卷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漢)劉向.列女傳[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8](宋)李坊,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9]熊鐵基.漢唐文化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Reflec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in Relief Stone Sculptures of Han Dynasty
Liu Qiuchen
The Confucianism has been taken as the mainstream social ideas in the Han dynasty which has influenced ever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t that time.The relief stone sculptures of Han dynasty,as a special kind of art form,recovered out the social life.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ave fresco ancestral temple in Han dynasty,the WuLiang temple in Jiaxiang grave fresco reflects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filial piety.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Confucianism of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benevolence;filial piety;WuLiang Temple;relief stone sculptures of Han dynasty
K879.4
A
1672-6758(2012)04-0125-3
劉秋晨,在讀碩士,徐州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考古學(xué)及博物館學(xué)專業(yè),江蘇·徐州。郵政編碼:221000
Class No.:K879.4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