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安對家庭倫理觀念的跨文化思考
李安的影像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為切入點,立足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
李安電影 跨文化研究 文化模式 沖突與融合
跨文化交際研究自產生之日起發(fā)展迅速,現(xiàn)已成為綜合了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理論的交叉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跨文化交際研究發(fā)展的過程中,各界學者做出了許多貢獻,其一便是提出了著名的文化模式理論?!八^文化模式是指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與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是一個社會為人們提供接納和安全感的、反復出現(xiàn)的系統(tǒng)行為模式,是一組代表人們所期待或希望,所求或所禁的法則,是對舉止行為的一組評判的法則?!盵1]在跨文化交際中,對特殊的文化模式進行研究,可以排除隨意性和散漫性,從而獲得系統(tǒng)和可重復的知識,有助于從整體上了解一個社會的文化,也有利于通過比較了解不同文化的異同。下面以李安電影為個案,運用文化模式理論分析其作品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所體現(xiàn)做出的思考和貢獻。
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是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界定的五種文化模式類型之一,著眼于社會對個體成就或人際關系的認同程度。集體主義是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體、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習慣于做出內外群體的劃分,個體被看作是群體中的一份子,群體規(guī)范優(yōu)先于個人目標,個人的主要目標是保持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中國、新加坡、韓國、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等都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模式。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個體更多地關注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自我被認為是獨立于周圍人際關系、自給自足的統(tǒng)一體,個人目標優(yōu)先于群體目標。[2]歐美的一些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的文化都屬于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模式。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化價值的差異在李安電影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至上與個人至上
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強調群體意識。儒家經典《禮記》中對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做過典型的描述,稱為“禮運大同”。統(tǒng)治中國文化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禮”所代表的思想,正是克制自己,符合禮的要求,從而達到仁。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以家族為單位,自給自足,這種小農經濟模式在不知不覺中拉緊了聯(lián)系家庭成員間的紐帶。在家庭與個人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切以大局為重,個人利益要無條件的服從家庭利益,個人精神要時刻與家庭精神保持一致,必要時可以為家庭奉獻一切,甚至生命,形成了強調家庭本位、宗法人倫的家庭倫理觀。
《推手》中的朱曉生在美國擁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一心想對父親盡孝,最終把父親接來美國頤養(yǎng)天年。但無奈來自妻子的壓力,他最終還是同意將父親送進養(yǎng)老院。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思想來看,他并沒有對父親盡到養(yǎng)老之孝。但朱曉生的一句話卻道盡了中國家庭倫理的精髓,他說:“在我的教養(yǎng)里,一個人關心父母,應該像父母關心你一樣,父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断惭纭分幸呀浳骰膫ネ鎸Ω改傅拇呋槌惺苤薮蟮膲毫Γ饕蚴且驗樗氲阶约翰荒転楦改副M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能延續(xù)家族的血脈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而美國強調個人主義,包括個人的身份、個人的作用、個人的獨立性、自主選擇。個人是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和肯定的價值觀,要尊重個人的隱私權,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兒女身上?!独碇桥c情感》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對姐妹的愛情遭遇,在父親達什伍德先生去世后,約翰繼承了父親的全部財產。他和妻子芬妮自私、冷漠,將繼母和異母姐妹趕出家門并只給她們500鎊的生活費,當約翰不顧親情解散家庭時,一切都顯得那么理所當然,表現(xiàn)了西方個人本位的家庭倫理觀。
2. 注重互助依靠與注重自立獨立
個人主義價值取向與集體主義的互助依靠的價值觀念不同,更強調自立獨立?!锻剖帧分袃鹤优c兒媳面對父親是否應該來家里共住的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其實與道德無關,更主要的是與文化差異有關。中國人為了大家舍小家,犧牲個人能力和現(xiàn)實狀況,是一種值得稱頌的光輝事跡,而在美國人看來這是違反人道的。例如,美國的老弱病殘者只要自己能活動,決不讓別人幫助,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獨立精神的褻瀆。小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不能讓別人攙扶。小孩子從小就要自己掙零花錢,成年之后父母不會干涉和管理孩子的任何事。而在中國,扶老攜幼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李安的電影中,因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不同,父親形象在中西家庭中角色的含義也不同。中國的父親形象承載著幾千年來無數(shù)中國人的情感與精神寄托,涵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積淀?!案赣H三部曲”中的三位父親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父親形象的縮影,他們極為重視家庭,關心干涉子女的幸福?!锻剖帧分械奶珮O拳師父親與美國兒媳間有諸多矛盾,當他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硝煙四起的原因后,便主動放棄與兒子安享天倫的愿望,離開兒子的家獨自生活,為了兒子的幸福甘愿犧牲個人的安逸。《喜宴》中的師長父親畢生的心愿便是在死前抱上金孫,當他發(fā)現(xiàn)兒子為同性戀者的秘密后,非常悲痛。但他選擇退讓,承認兒子的男朋友賽門及他們一夫二妻的新式家庭,以此換來了血脈的延續(xù)?!讹嬍衬信分械拿麖N父親努力維持大家庭的穩(wěn)定,甚至每周準備一次堪稱豪華的盛宴來聯(lián)絡感情,父親關心女兒的婚姻、工作、學習,甚至犧牲個人的幸福。
與東方父親的隱忍無私相反,西方父親形象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個人欲望,他們雖也顧及家庭,但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個人欲望的滿足高于一切。《冰風暴》中的本?胡德為了滿足個人性欲,沉迷于與鄰居偷情及換妻的性游戲中,疏于對子女的管教,親情淡漠。在《綠巨人》中,父親為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欲望,甚至把兒子作為試驗品,當兒子發(fā)現(xiàn)父親原來是自己一切痛苦的根源后,奮起反抗,父子倆展開了激烈的生死較量。
長期導向/短期導向是霍夫斯泰德在四維度文化模式的基礎上補充的第五個維度,著眼于個人或組織尊重傳統(tǒng)、忠于傳統(tǒng)的程度?!伴L/短期導向的維度是指,在某一文化中,人們是否崇尚節(jié)儉、是否追求生活的穩(wěn)定性以及是否遵循傳統(tǒng)等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即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3]長期導向的文化鼓勵節(jié)儉、儲蓄、忍耐力,追求穩(wěn)定,遵循傳統(tǒng)。在當今世界中,中國、日本、韓國、香港及臺灣地區(qū)是強調長期導向的典型代表。短期導向文化則更加注重當前的生活和享受,支持花費、較少儲蓄、偏愛速效,具體表現(xiàn)在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人講究合家歡樂,講究大團圓。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家庭多是數(shù)代同堂,父母與子女同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家庭成員之間注重親密無間。《推手》中曉生在美國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能把父親接來與自己同住,共享天倫之樂,這與他從小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相關。而美國兒媳卻認為這樣侵犯了她的隱私,應該把朱父送去養(yǎng)老院。西方子女超過22歲還與父母同住便要交房費和伙食費,父母年齡大無法照顧自己時,寧愿住進養(yǎng)老院也不愿與兒女同住,這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是無法理解的。
這種矛盾不僅體現(xiàn)在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中,在同一文化中,由于年齡、性別、所受教育的差別,每個人的態(tài)度、價值和信念也不會完全一樣。在《飲食男女》中,二女兒家倩由于教育、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外來文化等的影響已經西化。名廚父親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維系大家庭的穩(wěn)固,而代表西方文化的二女兒家倩認為家是個牢籠,讓她無法生存,竭盡全力想搬出來建立屬于自己的小家,逃離父親的管制。
中國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封建社會,男子的地位明顯高于女子。人們普遍認為男孩子是家族血脈的延續(xù),是自己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作為家族中的男丁,為家庭延續(xù)香火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則便被視為不孝。與此相反,處在短期價值取向下的歐美國家的人們則較少有這方面的壓力。
《喜宴》中的高母為了給高家傳宗接代,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難產生下高偉同。高父病重之時,念念不忘的便是兒子未婚和沒能抱上孫子。可見,傳宗接代對于中國家庭的重要性。面對而立之年而不成家的兒子,老兩口焦急萬分。兒子為同性戀者這個事實對他們來說如晴天霹靂,因為這意味著抱孫子的希望破滅了,而高偉同則認為傳宗接待是自己不幸生活的根源,他說;“其實我要不是為了應付讓爸抱孫子,還有你給我安排的相親,我會過得很幸福的?!碑?shù)弥賰合蓖鞯舾呒易铀脮r,高母慌亂萬分。在高父與賽門的談話時,他囑咐賽門不要將他知道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告訴任何人,“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的話,我怎么能抱得了孫子?”這句話足可見高父的無奈與抱孫的渴望。與偉同相比,美國人賽門則沒有來自家里的結婚生子的壓力。不單是血脈的傳承,中國人對技藝的傳承同樣執(zhí)著?!杜P虎藏龍》中的李慕白欣賞玉嬌龍的天份,認為她是可造之材,一心想將畢生所學傳授予她,引導她走上正道,最后為了救她而慘死于毒針之下。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人視技藝如同子女,想盡辦法將它傳授他人以此傳承下去,一種技藝的失傳可謂是莫大的遺憾,這也是眾多子承父業(yè)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在李安的電影中,對于如何解決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他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只是真實的揭示沖突與差異,最后無可奈何的雙方互相妥協(xié),這和整個世界跨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水平與現(xiàn)狀有關。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時,對于如何解決文化沖突問題,學術界并沒有確切的答案。當然,這也與生活本身的復雜性有關,生活本身就是在矛盾統(tǒng)一中發(fā)展的。由此來看,李安以雙方妥協(xié)來結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解決方案。這種妥協(xié)不是完全的一方壓倒另一方,而是以雙方的協(xié)商和都有所讓步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李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注釋
[1][2][3]陳雪飛.跨文化交流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第64頁、第69頁、第83頁.
陳雪飛.跨文化交流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11).
竇欣平.李安的世界[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04).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3
姚麗芳(1963—— ),女,漢族,遼東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韓國清州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