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琰
《白蛇》又名 《白蛇傳》、《白娘子傳奇》、《雷峰塔傳奇》,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它講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為白娘子 (白素貞),攜青蛇小青來到杭州西湖,與藥店伙計許仙相遇相戀結姻,復遭和尚法海橫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歡離合的故事。 《白蛇》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許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達了廣大人民對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傳說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傳統(tǒng)習俗,使《白蛇》成為我國民俗文化信息最為豐富的口頭遺產之一,并被改編成多種形式的戲曲和曲藝,廣為流傳。
作為“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彈,民國時期開始已經流傳幾個《白蛇》的版本,其中比較熟悉的楊仁麟、曹嘯君、金月庵等名家版本,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經過多年演出和改編,《白蛇》已經成為評彈主要傳統(tǒng)書目之一。
20世紀50年代后期,上海評彈團蔣月泉和朱慧珍兩位大師,藝術造詣正處于巔峰狀態(tài),他們和彈詞名作家陳靈犀先生合作改編了《白蛇》。經過他們的精雕細琢,一部光華熠熠的藝術精品流傳至今。蔣朱檔《白蛇》不僅在理、情上作了很大的改變,還在藝術上作了很大調整,特別是書中加入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唱段,成為評彈藝術的經典,其中“賞中秋”男女對唱已進入世界藝術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評彈藝術登上了世界樂壇。
前不久,蘇州廣電總臺組織一批當今活躍在書壇上的中青年優(yōu)秀演員,排練演出了青春版的 《白蛇》,我有幸參與演出了 “斷橋”、“彌月”、“哭容”、“哭塔”等四回書目。排練、演出的過程中,使我得益匪淺,我還從中悟出了一些有關評彈傳承的體會。
1.青春版《白蛇》為更多演員學習大師的藝術創(chuàng)造了機會。我們這批演員來自二省一市各評彈團體,多位演員并不是蔣派傳人,這次《白蛇》復排演出,打破了傳統(tǒng)的門戶之隔。
2.多位演員從事評彈事業(yè)已二十多年,平時演出幾乎都要用到蔣月泉和朱慧珍兩位老師的唱腔,這次我們從抄本子自學內容情節(jié)開始,反復系統(tǒng)地聽他們的原版錄音,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真反復排練?!鞍咨摺庇写笈浀涑?,我承擔的四回書是“白蛇”的主要段落,特別“斷橋”、“哭塔”中有著非常著名的唱段,我對朱慧珍老師的運氣、運腔、吐字、吐氣、真假嗓轉換、曲調轉折等唱腔技巧和貼近人物感情的旋律變化仔細進行研究揣摩,字字斟酌,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多思考,勤練習,直到登臺。在上海、蘇州等地演出時,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3.音像版資料是傳統(tǒng)戲曲和曲藝最容易讓觀眾接受的形式,也是“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秋萬代保存下去的必要措施。京劇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已經完成“音配像”工程,實現(xiàn)音頻版向音像版的轉換。評彈和京劇表演形式不同,“音配像”固然不能照搬,但青春版《白蛇》在一定意義上有“音配像”的效果。如果有關部門能將更多僅有錄音資料的優(yōu)秀評彈傳統(tǒng)書目,參照青春版《白蛇》的做法,組織力量完成“評彈音配像工程”,評彈遺產的積累就會豐富起來。
4.傳統(tǒng)一對一,口傳手教的師徒傳承形式目前已不太可能實現(xiàn),亟待探索新的最佳傳承方式。近年來,評彈界對有一定舞臺經驗青年演員的傳承采用了多種措施,如與老演員拼檔上臺,舉辦培訓班,請老演員指點排練選曲選回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組織青春版《白蛇》的演出為傳承增添了一種新的形式,這種形式我認為是比較系統(tǒng)、全面,有深度的,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