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被譽為2011年“最好的影片”,自然也不負眾望地拿下了上海電影節(jié)眾多獎項。要說將它歸到哪個類別的電影中去,還真的很難歸類。說它是商業(yè)片,但又文藝氣息太重,而且票房不是像口碑那么的好;說它是歌舞片,可是灰色的調調讓歌舞也有了別樣的味道。
“鋼的琴”,導演在“鋼琴”中間,嵌進一個“的”字,并非僅僅指琴的材質是鋼制成的,而且暗含著琴制造初衷的剛性和制造過程的艱難。“幽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幽默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形式,是藝術化的語言,說出來、畫出來或表現出來,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也是一種藝術方法。幽默的根源是語言,是因社會文化發(fā)展逐漸形成的一種語言形式,是藝術化的語言。”[1]黑色幽默也是《鋼的琴》語言的最大特點。它用更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逝去階層的悲憫情懷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還要繼續(xù)。黑色幽默不同于傳統的幽默,是“帶淚的笑”,是對日常事物的清醒認識之后的自我解嘲,旨在體現出世界的荒誕感個人的壓迫感。[2]
《鋼的琴》的喜劇元素是滲透于人物的生活中。王千源和秦海璐并非是笑星,這給劇中角色本身表演更能使觀眾認同。《鋼的琴》平穩(wěn)而冷靜但是又不失幽默的敘事風格與當時人們生活的困頓狀態(tài)非常匹配,人們就是被時代拋離在這樣的困境中。影片中,在他們偷琴之前,喝完酒在載著豬頭的車廂里縱情歡歌,人與畜生共處的狂歡感象征了人類社會的屠場共象。再比如陳桂林去找汪工的時候關于煙囪的那段說辭,就是用黑色幽默的方法對煙囪的“戲謔”。陳桂林談到,要放兩個煙囪不被炸,就要讓人看到那不只是煙囪,而是“金條”,或者改成“火箭”什么的。后來汪工根據這個說法,把煙囪設計成了“長頸鹿”、“火箭”、“蹦極”等等建筑,而且在群眾面前那一段演講,這些都是對現實的諷刺,煙囪代表著那些人的記憶和過往生活的見證,生活在變化著,但是記憶卻永存心中。
“懷舊”指的是對過去無可挽回的一切或是無可回歸的家園的追憶或向往?!?0后”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集體的時代記憶,他們感懷的是他們正在流失的青春和面對這個社會努力生活的奮斗情緒?!皯雅f”是一種時常難以表述的情緒。在電腦屏幕上刮起懷舊風的時候,常常是與80后這個詞聯系在一起的,顯然,懷舊不是80后的專享,當《鋼的琴》開頭的那句“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唱起的時候,或許父輩們的思緒更會被牽引,回到那個他們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時代。這是一個懷舊的時代,在高速發(fā)展的物質社會,人們紛紛回頭回望那時候物質貧乏但激情飛揚的年代。影片以陳桂林和他傾慕的淑嫻,以及他們身邊各具性格特點的七兄弟為中心,從對兩根煙囪的談論與挽留,到它最后在所有人的注視下轟然毀滅,影片處處展露著上世紀90年代初,遼寧鞍山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鋼的琴》中懷舊元素很多:破敗的工廠、陳舊的機器、廢棄的鋼鐵、老式的生后習慣,最重要的是蘇聯的歌曲。這一背景處于工業(yè)文明時代的價值觀過時,物質時代洶涌而來的變革期。[3]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蕩,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可貴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處理時,避免了廉價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于觀眾始終以較為興奮的狀態(tài)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的審查,面對目前的觀眾趣味和審查體制,《鋼的琴》體現出一種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
“懷舊”這個詞生來就是與“傷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系,《鋼的琴》整個故事都是明快向上的,但是色調卻一直灰著,更增了一股傷感的情緒。影片中的“懷舊”分為兩部分,一是影片的懷舊色彩,而且影片中的人也是在懷舊的。首先,影片本身是懷舊的,那一代人把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個年代,在對當下生活無奈進行的同時,做出了對青春最深情的告白。其次,影片中的人也是感懷以往生活的。在汪工說道關于煙囪的改造的時候“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長的記憶,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標,在有的人眼里它就是兩根煙囪,可是在我眼里,它就像一個被我遺忘了許久的老朋友,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就在我的身邊。我不知道是該竭力的挽留,還是該默默地看他離去,突然有種莫名其妙的憂傷,還像覺得有話要說,但是又不知道說些什么。時光荏苒,社會變革,如今為了時代發(fā)展的進程要求他離開,我們總要試著做點什么,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失敗,他將會成為一段美好的記憶。”
《鋼的琴》表現了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生存的關系,緬懷過去成了他們人生的一個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積極的生活。造一臺“鋼的琴”是他們多年以后又共同完成的又一件事,激起了他們的一腔熱血,回憶過去,曾經的青春難以忘懷,但他們在只能在當下的生活中繼續(xù)走下去。
注釋
[1]方成.《幽默定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期2003
[2]淺析黑色幽默電影歲我國電影創(chuàng)作的影響[J].電影評介.2011.10
[3]陽雯.《鋼的琴》:后現代獻給傳統的挽歌[J].電影評介.2011(22)第41-42
[1]陳鴻秀.“黑色幽默”與中國大陸喜劇電影——兼論“黑色幽默”片與“黑色喜劇”片的異同[J].青海社會科學.2012(02)
[2]蘇勇.文化身份認同與建構中的文化主體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3]鄧晶,譚玉龍.懷舊的心理學解構[J].金融博覽.2009(04)
[4]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5]周平.解讀懷舊文化[J].理論月刊.2007(08)
[7]郭秀珍.灰色節(jié)奏的淡然綻放——淺析電影《鋼的琴》的敘事策略雙維扭合[J].電影評介.2011(18)
[8]陽雯.《鋼的琴》:后現代獻給傳統的挽歌[J].電影評介.2011(22)
[9]馬慶云.《鋼的琴》:浪漫的現實主義遺風[J].中國工人.2011(11)
[10]孟慶姍.《鋼的琴》:小故事大意義[N].中國電影報.2011-07-28(014)
[11]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北京,第2頁
[12]方成.《幽默定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