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峰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應用立止血聯(lián)合雙歧桿菌活菌治療療效觀察
趙登峰
目的 分析新生兒應激性潰瘍應用立止血聯(lián)合雙歧桿菌活菌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我院84例SU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予以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41例,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立止血聯(lián)合雙歧桿菌活菌治療。比較兩組嘔血、黑便與止血的持續(xù)時間,比較兩組的胃粘膜pH值(pHi)及消化道內(nèi)容物的菌群種類。結果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的嘔血、黑便與止血的持續(xù)時間明顯減少,且pHi值也減少(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消化道的幽門螺桿菌、大腸桿菌與葡萄球菌檢出率明顯較低,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檢出率則明顯增加(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應用立止血聯(lián)合雙歧桿菌活菌的臨床療效明顯,值得推廣。
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立止血;雙歧桿菌活菌;臨床療效
新生兒的胃腸道防御機制尚不完善,在缺氧、感染、休克等因素下會導致急性胃腸粘膜的損傷,出現(xiàn)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應激性胃潰瘍,臨床診斷為新生兒應激性潰瘍(neonatal stress ulcer,NSU)[1]。NSU 會導致新生兒發(fā)育遲緩,抵抗力低下,嚴重的可導致死亡[2]。我院聯(lián)合應用立止血與雙歧桿菌活菌治療NSU,療效良好。
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診斷為NSU新生兒84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35例,平均日齡(4.2±1.8)d。診斷標準[1]:①患兒突然反復嘔血、柏油樣便;②胃管中抽出咖啡樣或鮮紅色液體;③ PLT、PT、APTT均正常;④胃管內(nèi)容物及大便的OB試驗陽性。排除標準:①并發(fā)有新生兒自然出血癥等疾病;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鄰近臟器出血流入消化道;③合并有出凝血時間異常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原發(fā)疾病為新生兒敗血癥13例,缺血缺氧性腦病21例,產(chǎn)程損傷致顱內(nèi)出血18例,新生兒窒息10例,重度硬腫癥10例,重癥肺炎12例。
新生兒均給予禁食、抗感染、止血、冰鹽水洗胃、抑酸、補液、保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治療。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胃管內(nèi)交替注入立止血(北京托畢西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31074)0.5kU+生理鹽水10 m1,及0.5億雙歧桿菌活菌(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S10960040)+生理鹽水10 ml,間隔時間為8 h,直至引流液無咖啡樣液體后再繼用1 d停藥。
記錄新生兒的嘔血、黑便癥狀持續(xù)的時間。止血成功標準為:每8小時胃管回抽1次,連續(xù)3次無咖啡樣物或鮮血[2]。通過胃管注人生理鹽水約30 ml,保留數(shù)分鐘后,抽取約2 ml,檢測PCO2值,同時抽取動脈血約2 ml,檢測 HCO2值。pHi計算公式為 6.1+lg[HCO3-/(生理鹽水 PCO2×0.03)][1]。
從胃管中抽取液體接種于細菌培養(yǎng)基中,按細菌培養(yǎng)程序進行細菌培養(yǎng)3~5 d后,形成細菌菌落,再進行細菌種類鑒定。
應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組間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進行檢驗,以P<0.05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的嘔血、黑便及止血持續(xù)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且pHi值也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分析
研究組的幽門螺桿菌、大腸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檢出率明顯較對照組低,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的檢出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消化道菌群種類檢出率(%)
由于新生兒胃液分泌多且胃液的酸度很強,同時新生兒胃腸道防御機制不完善,較易在各種誘因的情況下出現(xiàn)粘膜血流灌注減少,組織局部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因此較易出現(xiàn)應激性潰瘍,即NSU[3]。NSU的結局是胃腸黏膜屏障作用破壞,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發(fā)育,據(jù)統(tǒng)計NSU如果合并消化道出血,則死亡率高達80%。因此臨床上對于NSU的治療原則是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4]。但目前臨床治療對于NSU所導致的菌群失調,并沒有深入干預。由于新生兒的腸道在出生2 h后細菌即植入胃腸道內(nèi),形成菌群平衡狀態(tài)[5]。而NSU會導致菌群失調,幽門螺桿菌、大腸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會有害菌大量繁殖,而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則被抑制,這一改變會降低臨床治療的療效,加重胃腸道潰瘍的程度及范圍,增加新生兒的預后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故NSU的治療要強調保證菌群平衡。立止血是能使損傷出血局部的血小板聚集,加快形成纖維蛋白纖維,導致血栓形成。雙歧桿菌活菌制劑含有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能較好改善胃腸道的內(nèi)環(huán)境特點[6]。兩者聯(lián)用可以在止血基礎上改善胃腸道的菌群失調,并更好的臨床療效。
從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NSU新生兒的嘔血、黑便及止血持續(xù)時間和pHi值明顯降低,表明臨床療效顯著。同時研究組患兒的有害菌檢出率下降,而有益菌升高,表明聯(lián)合治療可以使患兒胃腸道的菌群失調得到明顯改善。但是這種臨床治療方案是否可以獲得遠期良好的預后,尚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45-247.
[2]陸珍.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治療與療效觀察.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1,7(4):285-286.
[3]胡亞美,張金哲,江載芳.兒科藥物治療學.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493-495.
[4]楊彤,林希平,黃獻之.胃動素、胃泌素水平及胃黏膜pH值的變化與新生兒胃腸功能障礙的關系.中國小兒急救雜志,2008,15(1):47-48.
[5]劉慶干,王素娟.立止血與思密達治療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8):3552-3553.
[6]李東輝.立止血治療新生兒應激性潰瘍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0):1872-1873.
476200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yī)院
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3例,予以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41例,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立止血聯(lián)合雙歧桿菌活菌治療。兩組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原發(fā)疾病等因素無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