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對NACA0015翼型流動控制的PIV實驗研究

      2012-11-15 07:02:32王萬波黃宗波王勛年沈志洪
      實驗流體力學(xué) 2012年2期
      關(guān)鍵詞:迎角邊界層吸力

      王萬波,黃 勇,黃宗波,張 鑫,王勛年,沈志洪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

      0 引 言

      流動控制作為流體力學(xué)的重要分支和研究前沿,其目的是為了改善物體的受力狀態(tài),進(jìn)而獲得減小阻力、提高升力和拓寬穩(wěn)定工作范圍等效果。常規(guī)的流動控制如壁面開槽、加肋、邊界層吹/吸氣、布置渦流發(fā)生器等改變了飛行器的氣動外形,從而影響了總體氣動性能或隱身性能,使其工程應(yīng)用受到限制,因此航空發(fā)達(dá)國家正積極創(chuàng)新技術(shù)手段,發(fā)展新型的流動主動控制技術(shù)。

      等離子體流動主動控制技術(shù)是一種新型流動主動控制技術(shù),通過在飛行器翼面布置電極,在高電壓激勵下產(chǎn)生等離子體,能夠有效控制飛行器翼面繞流邊界層的分離,提高飛行器升阻比和失速迎角。該技術(shù)不需要活動的氣動控制面,對飛行器的結(jié)構(gòu)強(qiáng)度影響很小,并且具有控制響應(yīng)快、控制位置靈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突出優(yōu)點,因此具有很好的應(yīng)用前景。近年來國內(nèi)外開展了大量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對邊界層控制[1-2]、翼型氣流分離控制[3-5]、壓氣機(jī)葉柵穩(wěn)定性控制[6]、翼型動態(tài)失速控制[7]、圓柱尾渦控制[8]、噪聲控制[9]和大展弦比飛行器氣流分離控制[10-11]等的研究。

      作者通過PIV實驗,研究了電極電壓、電極布置方式及電極位置等參數(shù)對翼型氣流分離控制的影響規(guī)律,并初步分析了控制機(jī)理。

      1 實驗原理和系統(tǒng)

      1.1 等離子體流動控制基本工作原理

      等離子體對翼型流動控制的布局形式如圖1所示。在翼型表面布置電極,電極與高壓電源相連,電極附近的空氣在強(qiáng)電場作用下被電離產(chǎn)生等離子體,等離子體中的離子在電場力作用下進(jìn)行定向運動,與環(huán)境空氣分子碰撞,發(fā)生動量交換或?qū)饬餍纬蓴_動,從而實現(xiàn)對翼型流動的控制。

      圖1 等離子體流動控制布局示意圖Fig.1 Plasma flow control layout

      1.2 PIV測量系統(tǒng)

      PIV測量系統(tǒng)實驗布局如圖2所示,系統(tǒng)由激光器、CCD相機(jī)、同步器、發(fā)煙器、控制和分析軟件及計算機(jī)等組成。

      激光器光源為脈沖式雙Nd:Yag激光器,每個脈沖能量為120mJ,脈沖寬度為9ns,兩激光器脈沖間隔可調(diào)整;相機(jī)為RS-170式互/自相關(guān)CCD,其分辨率為1024pixel×1024pixel,采集速度為30f/s;控制和分析軟件為TSI公司的Insight3.0;發(fā)煙器為ROSCO1700型粒子發(fā)生器,示蹤粒子原料為橄欖油。

      圖2 PIV測量系統(tǒng)布局圖Fig.2 Sketch of the PIV system

      1.3 風(fēng) 洞

      實驗所用風(fēng)洞為下吹式開口直流風(fēng)洞,主要由收縮段、擴(kuò)散段、駐室、風(fēng)機(jī)等部分組成,風(fēng)洞主體由玻璃鋼制造。試驗段尺寸為:700mm×700mm×1050mm,風(fēng)洞全長約11.5m。

      1.4 電 源

      多相位電源主要由多相位信號發(fā)生器、SPWM正弦波調(diào)制器、多相位信號功率放大器和升壓變壓器等部分組成。輸出電壓有8個相位,每個相位相差45°。實驗采用單相位,輸出電壓0~5kV連續(xù)可調(diào),輸出頻率0.1~6kHz連續(xù)可調(diào)。

      1.5 模 型

      實驗?zāi)P蜑镹ACA0015翼型,弦長100mm,展長480mm,金屬鋁材料。在翼型表面粘貼聚酰亞胺膠帶作為絕緣層,在膠帶上面布置2mm寬電極。布置電極的翼型如圖3所示。

      圖3 布置等離子體激勵器的實驗?zāi)P虵ig.3 Experimental model with plasma actuator

      對電極位置進(jìn)行描述時,以電極中心線位置和翼型弦長之比為參考,在壓力面為負(fù),在吸力面為正。如x/c=-1%表示:電極位于壓力面,電極中心線位于1%弦長處。圖4給出了電極位置示意圖。

      圖4 電極位置示意圖Fig.4 Electrode position layout

      2 實驗結(jié)果和分析

      來流風(fēng)速20m/s,進(jìn)行了不同迎角,有無等離子體控制的NACA0015翼型PIV對比實驗(off表示無控制,on表示有控制)。

      圖5為電極位于x/c=1%時施加控制前后的速度流線對比圖,其中施加控制的電壓為4kV,頻率為3kHz。由圖5可以看出,翼型在迎角小于15°時未發(fā)生明顯分離;在迎角15°時開始出現(xiàn)大面積分離,施加控制后,流動分離基本消失,氣流附著在翼型吸力面;迎角19°,施加控制后,分離點位置后延至翼型后緣,分離區(qū)域大大減小,氣流基本重附在翼型吸力面,控制效果依然顯著;進(jìn)一步增大翼型迎角,迎角20°時,施加控制后氣流不能附著在翼型吸力面,控制失效。從15°~19°,等離子體控制能夠?qū)饬鞣蛛x的迎角推遲5°。

      2.1 電壓影響

      電極位于x/c=1%處、電源頻率固定為3kHz時,分別研究了電壓為3kV和4kV時的控制效果。由圖5(g)、(h)(4kV)和圖6(a)(3kV)可以看出,在迎角18°,3kV和4kV電壓都能使氣流分離完全消失,控制效果相當(dāng)。由圖5(i)、(j)(4kV)和圖6(b)(3kV)可以看出,在迎角19°,電壓為4kV時,分離雖然沒有得到完全消除,但是分離區(qū)旋渦明顯減小,控制效果依然顯著;電壓為3kV時,分離位置有所后延,但是已經(jīng)不能有效控制分離。由此可以看出,4kV電壓比3kV電壓控制范圍更寬,控制效果更好。

      2.2 電極布置方式及位置影響

      不同的電極布置方式,以及不同的電極位置,其控制效果也不同。對多組電極和單組電極進(jìn)行了研究。實驗中電壓為4kV,頻率為3kHz。

      在翼型吸力面布置10組電極,電極寬度為2mm,電極間距為6mm,第一條電極位于x/c=1%處,由圖7可以看出,未施加控制時,在迎角16°時出現(xiàn)顯著的氣流分離和回流渦,施加控制后,分離完全消失;在迎角20°時,分離區(qū)進(jìn)一步擴(kuò)大,分離加劇,施加控制后,分離得到抑制,氣流重附在翼型表面。從16°~20°,等離子體控制能夠?qū)饬髟俑街挠翘岣?°。

      在x/c=1%處布置一條電極,由圖5可以看出,等離子體控制基本上將氣流再附著的迎角提高了5°。

      多組電極和單組電極的控制效果相當(dāng),可以看出翼型前緣的電極起主要控制作用。

      在翼型吸力面3.5%弦長處(x/c=3.5%)布置一條電極,由圖8可以看出,未施加控制時,流動在迎角15°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面積分離。施加控制后,從迎角15°~19°,分離完全消失,氣流完全重附在翼型表面。在迎角20°時,施加控制后,分離未能得到抑制,控制失效。等離子體控制能夠?qū)饬髟俑街挠翘岣?°。

      圖9為電極位于翼型壓力面前緣(x/c=-1%)時施加控制前后的速度流線對比圖。由圖可知,迎角18°時,施加控制后,分離點位置后延至翼型后緣,分離區(qū)域大大減小,氣流基本重附在翼型吸力面,流動分離得到有效抑制。從15°到18°,等離子體控制能夠?qū)饬鞣蛛x的迎角推遲4°。

      在前緣壓力面(x/c=-1%)處施加控制,等離子體控制能夠?qū)饬髟俑街挠翘岣?°,在前緣吸力面(x/c=1%和3.5%)處施加控制,等離子體控制基本能夠?qū)饬髟俑街挠翘岣?°。在前緣吸力面(x/c=1%)處施加控制,翼型在迎角19°時發(fā)生微小分離;而在3.5%弦長處(x/c=3.5%)處施加控制,翼型在迎角19°時分離基本完全消失。由此可知,在3.5%弦長處(x/c=3.5%)施加控制的效果要優(yōu)于在前緣(x/c=-1%和1%)處施加控制的效果。

      3 機(jī)理初步分析

      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控制機(jī)理比較復(fù)雜,目前從國際上發(fā)表的文獻(xiàn)看,報道實驗現(xiàn)象的多,研究分析機(jī)理的少。

      圖10為施加控制前后翼型吸力面不同位置處速度分布。迎角14°時,氣流未發(fā)生分離(如圖5(a)所示),x/c=1%處施加控制后翼型吸力面位置x=21.38和51.93處速度無明顯變化;迎角16°時,翼型吸力面出現(xiàn)大面積分離(如圖5(e)所示),x/c=1%處施加控制后,x=21.38、31.56、41.75和51.93處速度都有了顯著增加。初步分析認(rèn)為施加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控制后,在氣流中增加了擾動,使高低速氣流摻混,邊界層外部的高速氣流進(jìn)入到邊界層中,向邊界層注入了能量,達(dá)到了推遲邊界層分離和消除旋渦的控制效果。

      下一步將針對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對氣流作用的詳細(xì)機(jī)理、邊界層內(nèi)流動的微觀結(jié)構(gòu)變化以及推遲氣流分離的作用過程進(jìn)行研究。

      4 結(jié) 論

      通過PIV實驗,研究了來流風(fēng)速為20m/s時,等離子體對翼型流動分離控制的特性。

      (1)等離子體能夠有效地抑制翼型流動分離,消除旋渦,實現(xiàn)流動的完全再附著;

      (2)電源頻率為3kHz時,4kV電壓要比3kV電壓的控制效果顯著;

      圖10 施加控制前后翼型吸力面不同位置處速度分布Fig.10 X-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s before and after control

      (3)多組電極和單組電極的控制效果相當(dāng);在3.5%弦長處(x/c=3.5%)施加控制的效果要優(yōu)于在前緣(x/c=1%和x/c=-1%)處施加控制的效果;

      (4)初步分析認(rèn)為施加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控制后,在氣流中增加了擾動,使高低速氣流摻混,邊界層外部的高速氣流進(jìn)入到邊界層中,向邊界層注入了能量,達(dá)到了推遲附面層分離和消除旋渦的控制效果。

      [1] RROTH J R,SHERMAN D M,WILKINSON S P.Boundary layer flow control with a one atmosphere uniform glow discharge surface plasma[R].AIAA 1998-0328.

      [2] FORTE M,JOLIBOIS J,MOREAU E,et al.Optimization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ctuator by stationary and instationary measurements of the induced flow velocity,application to airflow control[R].AIAA 2006-2863.

      [3] PATEL P M,NG T T,CORKE T C.Plasma actuators for hingeless aerodynamic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ir vehicle[R].AIAA 2006-3495.

      [4] HE C,CORKE T C,PATEL M P.Plasma flaps and slats:an application of weakly ionized plasma actuators[J].Journal of Aircraft,2009,46(3):864-873.

      [5] 王勛年,王萬波,黃勇,等.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對翼型流動分離控制的實驗研究[J].實驗流體力學(xué),2011,25(4):9-14.

      [6] 李鋼,聶超群,朱俊強(qiáng),等.介質(zhì)阻擋放電等離子體對壓氣機(jī)葉柵性能影響的實驗[J].航空動力學(xué)報,2008,23(3):522-526.

      [7] POST M L.Plasma actuators for separation control on stationary and unstationary airfoils[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2004.

      [8] 蘇長兵,宋慧敏,李應(yīng)紅,等.基于等離子體激勵的圓柱繞流控制實驗研究[J].實驗流體力學(xué),2006,20(4):45-48.

      [9] YONG L,XIN Z,XUN H.The use of plasma actuators for bluff body broadband noise control[J].Exp.Fluids,2010,49:367-377.

      [10] SIDORENKO A A,BUDOVSKY A D,PUSHKAREV A V,et al.Flight testing of DBD plasma separation control system[R].AIAA 2008-373.

      [11] GRUNDMANN S,F(xiàn)REY M,TROPEA C.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with plasma actuators for separation control[R].AIAA 2009-698.

      猜你喜歡
      迎角邊界層吸力
      深水大型吸力錨測試技術(shù)
      ROV在海上吸力樁安裝場景的應(yīng)用及安裝精度和風(fēng)險控制
      化工管理(2022年11期)2022-06-03 07:08:24
      連續(xù)變迎角試驗數(shù)據(jù)自適應(yīng)分段擬合濾波方法
      深水吸力樁施工技術(shù)研究
      基于HIFiRE-2超燃發(fā)動機(jī)內(nèi)流道的激波邊界層干擾分析
      超強(qiáng)吸力
      一類具有邊界層性質(zhì)的二次奇攝動邊值問題
      失速保護(hù)系統(tǒng)迎角零向跳變研究
      科技傳播(2014年4期)2014-12-02 01:59:42
      非特征邊界的MHD方程的邊界層
      鄭州市春季邊界層風(fēng)氣候變化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08
      和硕县| 玉田县| 郧西县| 屏东县| 文化| 元江| 赞皇县| 弥勒县| 铜鼓县| 崇阳县| 广宗县| 玛多县| 中卫市| 金山区| 邯郸县| 新兴县| 库尔勒市| 湘西| 溧水县| 宿州市| 蒙城县| 余庆县| 镇远县| 清河县| 上犹县| 阜南县| 桐梓县| 安龙县| 崇文区| 永安市| 如皋市| 涟源市| 台江县| 鸡泽县| 濮阳县| 冀州市| 太和县| 开封市| 台江县| 乌苏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