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瑛 黃文濤
(1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yī)院心內科,江西 南昌 330009;2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病理科,上海 200233)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俏覈R姷囊环N心臟病,常繼發(fā)于慢性阻塞性肺?。–OPD),由于肺血管床減少,肺循環(huán)機械受壓及肺血管缺氧性重塑等機制,慢性阻塞性肺病晚期引起肺循環(huán)壓力增高,右心負荷增加,從而導致右心功能不全。在我國因肺心病住院的患者中,心衰發(fā)生率為25%~70%,占死亡第二位[1]。β受體阻滯劑藥物治療是目前處理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而最為重要的手段。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由于選擇性差,常與支氣管β2受體結合造成支氣管痙攣,在肺心病心衰患者多慎用或禁用。比索洛爾是新一代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能高選擇性作用于心肌β1受體。我們嘗試對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小劑量比索洛爾治療,觀察心肺功能改善情況,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共56例,符合1977年第2次全國肺心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心功能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III級,所有患者血流動力學均穩(wěn)定,除外哮喘、心動過緩、低血壓、II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齡54~73歲,平均(60.5±6.4)歲,心功能分級為Ⅲ級18例,Ⅱ級10例;對照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齡55~75歲,平均(61.3±5.2)歲,心功能分級為Ⅲ級20例,Ⅱ級8例;兩組年齡、性別構成、療程及心功能分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止咳、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利尿及強心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比索洛爾,從1.25mg,每天1次口服開始,觀察血壓、心率、心力衰竭癥狀和體征及不良反應,逐漸加量,最大可達5mg,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8周。
顯效:心功能進步II級,紫紺、頸靜脈怒張、水腫、肺內啰音消失,肺部炎癥基本吸收。有效:心功能進步I級,紫紺、頸靜脈怒張、水腫減輕,兩肺有少許濕性啰音,但較治療前減少,肺部炎癥部分吸收。無效:用藥后癥狀體征無好轉或加重。
比索洛爾組顯效率57%,總有效率86%;對照組顯效率21%,總有效率61%。兩組間比較,比索洛爾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總有效率(%)對照組 28 6 11 11 21 61觀察組 28 16 8 4 57* 86*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顯效率(%)
比索洛爾組治療后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較治療前明顯上升,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SaO2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PaCO2、SaO2比較( ±s)
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P<0.05
組別 PaO2(mmHg)PaCO2(mmHg)SaO2(%)對照組 治療前 56.12±17.53 67.38±11.25 73.12±13.06治療后 60.38±12.98 64.89±14.59 77.50±12.11觀察組 治療前 54.68±11.28 68.54±17.21 68.56±9.87治療后 71.58±12.47#* 56.43±10.14#* 90.29±12.78#*
觀察組有兩例出現竇性心動過緩,減少比索洛爾用量后,癥狀消失,在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肺部啰音增多,氣促加重等氣道阻力增加的癥狀。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預后差,病死率高,其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時缺氧、酸堿平衡失調和呼吸衰竭,導致肺動脈高壓形成,并使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和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而后兩者又加速了肺動脈高壓的形成,造成惡性循環(huán)。目前研究證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交感神經系統(tǒng)過度激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經激活后包括β1受體在內的多種腎上腺素能受體均參與了心力衰竭進展的過程。臨床研究表明β1受體在心力衰竭的進展中起到中心作用[2]。由于三個重要的隨機臨床試驗CIBIS-II、MERIT-HF和COPERNICUS研究證實β1受體阻滯劑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長期預后,因此,目前醫(yī)學界公認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應作為抗心力衰竭的標準治療。比索洛爾是一種長效、高度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無內在擬交感活性和膜穩(wěn)定活性,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有效作用時間22-24小時,它對支氣管、血管平滑肌β1受體有高親和力,對支氣管、血管平滑肌和調節(jié)代謝的β2受體僅有很低的親和力,因此比索洛爾通常不會影響呼吸道阻力和β2受體調節(jié)的代謝效應。有研究表明小劑量β1受體阻滯劑比索洛爾對氣道阻力影響甚微[3]。比索洛爾可以有效拮抗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及過度激活的神經體液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的惡性循環(huán)鏈中起著重要的阻斷作用,改善左室結構和功能,縮小心臟,增加射血分數,在心衰的治療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加用適量的比索洛爾后,心功能明顯改善,血氣指標改善顯著,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下降(P<0.05),無肺部啰音增多,氣促加重等氣道阻力增加不良反應。產生上述結果可能與比索洛爾以下作用機制相關:①減慢心率,從而延長心室舒張期充盈時間和冠狀動脈舒張期灌注時間,減少心肌氧需求。②阻斷腎小球旁細胞β1受體,抑制腎素釋放和血管緊張素II、醛固酮的產生。③抑制兒茶酚胺誘導的脂肪組織游離脂肪酸酸釋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謝④上調β腎上腺素能受體,恢復β受體對正性肌力藥物的敏感性,從而增強心肌收縮力。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狀態(tài),降低心肌過氧化應激[4-6]。
簡而言之,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加用適量的比索洛爾,具有安全有效,藥物服用方便,依從性好的特點,是很有前景的治療方法。
[1]陳國偉,鄭宗鍔.現代心臟內科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1004-1018.
[2]Bristow MR.What type of beta-blocker should be used to treat chronic heart failure ?[J].Circulation,2000,102(5):484-486.
[3]李衛(wèi),蘇曉靈,常容.比索洛爾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氣指標的影響[J].臨床薈萃,2007,1(22):51.
[4]Kaplan NM.Treatment of hyperension:drug therapy.In Kaplan NM:Kaplan’s clinical Hypertension[M].8th edition.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2:261-268.
[5]Weber MA.The role of the new beta-blockers in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Hypertens,2005,18(12 pt2):169s-176s.
[6]Lindholm LH, Carlberg B, Samuelesson D.Should beta blockers remain first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A meta-anylysis[J].Lancet,2005,366(1):154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