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凱,張云鵬,魏曉磊,任紀飛,秦 聰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
論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拼搶與命中爭分”之樂
——基于運動項目娛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李杰凱,張云鵬,魏曉磊,任紀飛,秦 聰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
體育運動項目教科書中大量存在功能特點相互混淆,以一般功能替代獨有特點的現(xiàn)實問題,其原因在于缺乏“娛人致趣原理”的研究。足球、籃球等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是具有全球化影響力的體育運動項目,其娛人致趣的核心要素是“拼搶與命中爭分”;拼搶與命中爭分是該類運動得以社會存在的價值觀形式,其內(nèi)在的邏輯發(fā)生于起源時刻,并主宰其歷史進化,是運動過程中致人樂趣的源泉。對該類項目娛人致趣原理在教學訓練中運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拼搶;命中爭分;娛人致趣
足球、籃球、手球、曲棍球、冰球、水球、馬球和橄欖球等項目,由于在比賽場地、比賽方式和記分方法等許多方面相近似,都具有集體性、同場對抗、身體直接接觸以及以球的投射命中計分,并以得分多少來區(qū)分勝負的特點,通常被人們看作一個類群,在一般訓練學領(lǐng)域被稱之為“同場對抗”類運動項目。同場對抗球類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普及,以較高的觀賞性和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許多項目成為學校教育中的學科和體育產(chǎn)業(yè)領(lǐng)域中的重要內(nèi)容。
在各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許多教科書、學術(shù)專著中,人們通過介紹項目的概念、功能、作用和特點,力圖使項目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tǒng),具有較為堅實的學科體系。一些項目的教科書歷經(jīng)幾十年的不斷完善似乎已經(jīng)非常完美,然而在體育科學這個大的綜合領(lǐng)域內(nèi),由于科學、社會和文化的交融,作為一個處于較低學科層級的運動項目(在目前學科體系中被稱作學科方向),卻很難把橫向和縱向的各種關(guān)系理順清楚,人們常常遇到眾多體育運動項目的功能、作用和特點雷同的邏輯難題。許多運動項目教科書在描述自身功能、作用和特點時,常常陷入“功能、作用、特點相互混淆”,“以共性解釋個性”的尷尬境地。例如,由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田徑運動教程》中談到:“作為體育運動的主要項目,田徑運動除具有一般項目的共同特點外,還具有其他特點。這些特點包括群眾參與的廣泛性、比賽競爭的激烈性、技術(shù)要求的嚴格性和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全面性?!保?]再如,由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2006年第16次印刷的《健美運動》中提到,“健美運動是一項有著自己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這些特點概括起來是既可以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又可以陶冶情操,美化身體。”[2]更有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籃球運動教程》在論述籃球運動功能一節(jié)中談到:“當代籃球運動以其特有的個體性、整體性、智慧性、應變性、健身性、增智性、教育性、藝術(shù)性、娛樂性、觀賞性、商業(yè)性等功能與價值受到人們的青睞”。[3]眾所周知,健體強身、休閑娛樂和廣泛的群眾參與是絕大部分運動項目功能的共性,怎能是上述個別項目所特有的呢?嚴謹?shù)慕炭茣荒馨堰@些共性當作自己獨有的特性來闡述。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并非僅存于上述三個項目的教科書,仔細研讀可謂比比皆是。
功能可以與作用相近,但功能不能是特點的全部,獨特的、能夠區(qū)別于其他項目的功能可以是特點,但特點決不能用功能與作用來取代。人們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如此之多的技術(shù)學科教科書都出現(xiàn)同樣的瑕疵?難道專家學者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邏輯上的問題嗎?依學術(shù)上的推論只能這樣認為,大家都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但沒有好的辦法解決,因為運動技術(shù)學科的科學研究尚還沒有關(guān)注到各類運動項目所具有的差別和獨特魅力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運動項目的教科書系統(tǒng)闡釋了該項運動“娛人致趣”的原因,所以回答這樣的問題目前還有難度。此類問題的客觀存在提示:開展不同運動項目“娛人致趣原理”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為只有揭示出類似“游泳和網(wǎng)球雖同屬運動項目都具有健身娛樂的功用,但各自內(nèi)在的趣味性和魅力卻大不相同”之時,運動項目類似“梨甜橘酸”[4]的特點描述才會接近真實,教科書中功能、作用與特點相互混淆的錯誤才可避免再次發(fā)生。
鑒于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性,在先期《廣義進化視角下運動項目分群教學論的構(gòu)建》、《論隔網(wǎng)球類運動的“流暢回合”之趣》、《論操舞音韻與動作節(jié)奏的本能恰合之美》[5]等相關(guān)研究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臨場觀察統(tǒng)計法以及多年教學訓練實踐經(jīng)驗分析等質(zhì)性方法,對同場對抗球類運動作分群研究,力圖歸納概括該類群項目所獨有的核心致趣要素,在填補理論空白的同時,探索通過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運動興趣的有效方法。
傳統(tǒng)認知是指人們在既往經(jīng)驗積累中對事物形成的普遍認識。多年以來,教科書和文獻資料在形容集體對抗球類運動時,往往使用“集體對抗、攻守交替和攻守轉(zhuǎn)換”等語言來描述其本質(zhì)和規(guī)律。把對抗性作為最主要的本質(zhì)特征,按照“運動制勝”的核心價值建構(gòu)理論體系,教學、訓練和科學研究往往采用機械論的方法,把進攻和防守割裂開來,逐級分類分解進行研究,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唯技術(shù)論”。在教師看來,學生唯有動作規(guī)范才能有效地進行比賽,技術(shù)的練習枯燥、乏味似乎約定法成,在有限教學時數(shù)中留給學生的是“光禿禿”的技術(shù),運動游戲的趣味性體驗往往被忽略?,F(xiàn)行同場對抗球類教科書無一例外地不談“運動興趣和運動快樂”,更不知運動興趣和快樂如何通過教學訓練內(nèi)容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其原因在于唯技術(shù)的運動制勝教學觀已經(jīng)框定了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教學。由于致趣原理的缺失,使得教科書中功能、作用和特點相互混淆就不足為奇了。
運動項目的特點不能用簡單的健體強身、休閑娛樂來一而概之,它就存在于特有的娛人致趣要素之中。要闡釋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娛人致趣原理,按照機械論的思想方法卻很難進行,必須通過整體論的視角轉(zhuǎn)換,按照復雜性、整體性的思想方法進行研究,在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相似性、整體性和過程之中,提煉引起運動興趣和運動快樂的具體可見要素,如此才能揭示出類似“梨甜橘酸”的獨有趣味性特點。
3.1 依據(jù)復雜系統(tǒng)整體論視角研究同場對抗球類運動具備方法論的正確性
在體育科學領(lǐng)域,人們往往習慣于機械還原論的思想方法,而對于復雜系統(tǒng)整體論方法相對陌生。機械還原是指采用逐級分解的方法對事物加以研究,目前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教科書大多采用這樣的方法,比如把技術(shù)分成進攻和防守;而后對進攻再次分解成傳、運、投等,直至最底層的技術(shù)動作,這是競技體育“運動制勝”教學觀要求對技術(shù)“精雕細刻”的必然結(jié)果,有著特定教學訓練目標的正確性;而復雜系統(tǒng)整體論是把對象看作復雜的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的整體和運動過程中,動態(tài)地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它強調(diào)對象的鮮活性和運動性,更加注重運動的過程和運動體驗,是當前后現(xiàn)代課程理念的哲學基礎,在體育教學訓練領(lǐng)域的運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本源是游戲,游戲的本質(zhì)是重過程而輕結(jié)果,其復雜系統(tǒng)的特征十分明顯。該類運動的核心是對球和控制球權(quán)的爭奪,而球的運動、人在爭奪球時的運動絕對是隨機和不確定的,因此對該類項目的“娛人致趣”原理研究注定面對復雜系統(tǒng),采用復雜系統(tǒng)整體論的哲學視角具有方法論的正確性。
3.2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核心致趣要素——拼搶與命中爭分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比賽方式,決定了球和控制球權(quán)的爭奪乃是取得比賽勝利的前提,只有更多地掌握支配球的權(quán)利,才能獲得較多投射目標的機會,投射次數(shù)和命中率決定得分,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圖1)。因此,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核心規(guī)律應該是拼搶與命中爭分。
圖1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核心致趣要素示意圖
3.2.1 拼搶是投射命中的前提,在各項運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3.2.1.1 拼搶是同場對抗球類運動項目的核心規(guī)律 “拼搶”是指參賽的雙方拚力搶奪球,獲得掌握和支配球的權(quán)利,進而以較多的投射次數(shù)實現(xiàn)所得分數(shù)領(lǐng)先的比賽行動。拼搶可以分成集體和個人兩種形式,其中集體拼搶以個人拼搶為基礎,個人拼搶乃是集體拼搶的組成單位。拼搶的目標是球,圍繞著球展開時間、空間、位置和時機的拼爭,運動者在拼搶中展示實力,每當拼搶到球時都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更加激起拚力投射得分的欲望。為了說明“拼搶”是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核心致趣要素,采用視頻臨場統(tǒng)計的方法,對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籃球、足球、手球和冰球比賽進行了分析。按照球在比賽場上所處的狀態(tài)建立觀察統(tǒng)計指標(表1),記錄球的完全被控無拼搶狀態(tài)、完全無控拼搶狀態(tài)、一對一拼搶狀態(tài)和傳遞拼搶狀態(tài)在全部比賽中所占的時間,發(fā)現(xiàn)球在比賽中處于被拼搶的時間在各項目比賽中均占較高的比例(表2)?;@球比賽中球的完全無控拼搶時間、一對一拼搶時間和傳遞拼搶時間總量達33.22分鐘,約占全場時間的88.27%;而足球是71.39分鐘,約占87.95%;手球是44.29,約占73.82%;冰球比賽中幾乎全部時間球都處于被拼搶狀態(tài)。臨場統(tǒng)計4個項目的4個指標共計255.93分鐘比賽中,球處于無拼搶狀態(tài)的時間僅為28.87分鐘,占全部時間的11.28%;而處于各種拼搶狀態(tài)的時間為227.06分鐘,占全部時間的88.72%。因此從各項比賽的總體情況分析可見,拼搶是所有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比賽場景的主題,在該類運動社會存在與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 同場對抗球類比賽中球所處狀態(tài)統(tǒng)計指標的含義
表2 同場對抗球類比賽中球的不同狀態(tài)所占時間分析 單位:分鐘
3.2.1.2 各同場對抗球類項目中拼搶表現(xiàn)的特點 分析了拼搶在整個同場對抗球類運動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下面分析拼搶在不同項目中所表現(xiàn)的特點(表3)。籃球運動以“一對一”為主要的拼搶形式,占全部拼搶時間的57.95%;足球的拼搶特點是長傳球之后的吊沖(完全無控拼搶),約占47.08%;而手球的特點是傳遞狀態(tài)下的拼搶,約占57.97%。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了不同的同場對抗球類項目比賽中客觀存在的拼搶特點。各種拼搶狀態(tài)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都是反映手、腳和手持球桿對球控制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對抗形式所決定的拼搶特點。其中冰球比賽由于運動員持桿快速滑動決定球的大部分時間處于相遇時刻的“一對一”拼搶狀態(tài);足球的拼搶多集中在“長傳吊沖”過程之中;手球比賽中由于攻防戰(zhàn)位和允許運球前后的跑動,決定了球的傳遞次數(shù)較多,特點是在“傳遞拼搶”中尋找機會;而籃球比賽中由于雙方隊員位置基本上“對位”,絕大部分時間處于球的“一攻一和一防一”的狀態(tài)。綜上分析,在不同的同場對抗球類運動中,盡管拼搶這個核心要素相同,但各自的特點也十分鮮明。
表3 同場對抗球類比賽中各類拼搶所占比例特點及排序分析
3.2.1.3 拼搶成功的喜悅與拼搶行動的規(guī)范 拼搶是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核心要素,也是運動興趣與運動快樂產(chǎn)生的源泉。拼搶就其字面上來說,有拼力、拼搏和爭先等意思?!捌础笔侵覆活櫼磺械膭蓬^,而“搶”則是以強硬的手段拿來的意思,在這里拼搶表達了同場對抗球類比賽過程的邏輯中,給予參與者的那種身不由己的拼搏精神。但凡參與該類運動的人,會不自覺地陶醉于拼搶過程之中,每當拼搶成功,就會使人類原始本能中所具有的占有欲、獲得欲望得到初步的滿足,這種滿足導致的沖動會越發(fā)激起新的拼搏欲望,同時由于接下來的“投射行動”更具“成就意義”,成就的需求使得拼搶成為一種恒常的參賽行動。
在該類運動的比賽過程中,拼搶作為投射和命中得分的前提,盡管能給人帶來成就的喜悅和運動的快樂,但運動項目的演化卻使得拼搶行為必須在規(guī)則的規(guī)范之下進行。如果沒有規(guī)則對拼搶行動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同場對抗球類運動就會變得“野蠻”,“野蠻”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價值觀相悖。因此,在該類項目誕生之初,就在規(guī)則中對拼搶行為進行了類似“法理意義”上的初步規(guī)范,限制危險、粗野和故意等不合理拼搶行為,并對犯規(guī)者實行相應的處罰。這種規(guī)范在后續(xù)規(guī)則的進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現(xiàn)代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競賽活動中,裁判員執(zhí)裁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正確處理拼搶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身體接觸問題,規(guī)則、裁判法對身體接觸合理性以及“判罰尺度”的高度重視,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實了拼搶對于比賽過程的重要意義。
3.2.2 投射是拼搶行動的最終目的,“命中的不確定性”是過程中致人樂趣的原因
文中的投射是指同場對抗球類運動中各種得分方式,主要包括籃球比賽中的投籃,足球、手球、冰球、曲棍球和水球項目比賽中的射門行動。這些行動的共同特征是參賽者在拼搶的基礎上獲得球的支配權(quán),采用最有效的技術(shù)方法,把球投、射向目標,并力求命中,以命中次數(shù)計算得分,因此投射行動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比賽方式的內(nèi)在邏輯,框定了“拼搶與命中爭分”之間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在這個關(guān)系中,所有的參與者、觀賞者都會感受到運動過程帶來的樂趣。
在籃球和足球運動中,投射命中作為運動快樂的激發(fā)原因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一些孩子在描述打籃球和踢足球的樂趣時寫道:“每當我把球穩(wěn)穩(wěn)地投入籃筐,那籃球與球網(wǎng)摩擦出的“啪”的一聲,那是一種令我抨然心動的聲音,因為只有投入空心球,球網(wǎng)才能發(fā)出那種聲音,每每這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一種成就感?!保?]“當你過掉前方阻擋你的球員一腳勁射把球射入球門,你就知道那樂趣了?!保?]在這些少年兒童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娛人致趣原理”最為率真的語言表達,這些語言逼真地描述了類似“橘子酸、梨子甜”的獨有特點。如果所有的運動項目研究都能完成這樣的歸納描述,本文前述功能與特點相互混淆的邏輯錯誤就可以避免。
眾所周知,在同場對抗球類比賽中,無論是投籃還是射門,命中會使人們激情振奮,歡呼雀躍,意想不到的失誤會帶來一片惋惜甚至沮喪。運動者通過命中得分,感受到即時的運動快適,同時也將體會到心靈層面的愉悅,而失誤或可激起從頭再來的拼搏勁頭。但事實上,人們關(guān)注的總是投射成功、快樂的體驗,說投射命中是運動過程中產(chǎn)生運動樂趣的原因似乎不會引來爭議。然而,一般認為命中乃是運動愉悅感受源泉的觀點并不完整。設想該類運動如果普遍進化出“每次投射必中”的技術(shù),未必會帶來永久的樂趣,因為那等于游戲發(fā)明了“必勝法”,而“投射每每不中”也會使人感到枯燥。正如某一知性人士在評論打籃球內(nèi)在樂趣時寫道:“——與踢足球相比,打籃球投進一個球比踢足球進一個球要容易很多。你想過其中的原因沒有?其實,這與籃球架的高度有關(guān)。如果把籃球架做兩層樓那樣高,你進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過來,要是籃球架只有一個普通人那么高,進球倒是容易了,但你還會去玩它嗎?正是因為籃球架有一個跳一跳就夠得著的高度,才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它告訴人們,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有吸引力,對于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保?]事實上,球籃處于3.05米的高度上,任何具備相當投擲能力的人都有投中的可能,正是這種可能性才激發(fā)起對“命中”的無限期待,使得運動者越發(fā)沉醉其中,這一次投不中,下一次可能投中……一位學生寫道:“我痛下決心要投三分球,可還是投不進。因為我離目標太遠了。我垂頭喪氣地再投了一次,沒想到卻反而進了!我這下得了個“滿堂彩”。我開心極了,又不停地練了起來?!保?]“在一次投籃中,眼看球就要進籃了,可它偏偏左籃邊轉(zhuǎn)了一圈歪掉在籃外了。這場球既讓我嘗到贏球的快樂,又品嘗到失球的惋惜。”這些紀實性資料說明,投射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才是“娛人致趣”的原因所在。本研究的臨場觀察統(tǒng)計結(jié)果可見,即使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賽,投射的命中率也只能是一個相對數(shù),不可能出現(xiàn)100%的命中率(表4)。投射命中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使得同場對抗球類運動在進化中有效地防止“必勝法”的出現(xiàn),進而確保其在“娛人致趣”價值觀的主導下健康向前進化。這一點在許多規(guī)則修改中可以得到有力的確證,籃球運動“三分球規(guī)則”、“干擾球規(guī)則”的出現(xiàn),都是確保投射結(jié)果不確定性的有效措施。
表4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投射次數(shù)與命中率統(tǒng)計表
3.3 拼搶與命中爭分確立于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的歷史起源
研究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起源,可見相互間具有明顯的借鑒、交融和派生關(guān)系。足球和曲棍球起源較早,其后出現(xiàn)了橄欖球、籃球、手球等等類似的球類游戲,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家族。拼搶與命中爭分作為該類運動的種系核心致趣要素,并非在后續(xù)發(fā)展中產(chǎn)生,而是確立于起源時刻并在后續(xù)演化中不斷完善,成為社會存在的核心價值觀。正如前述“跳一跳,夠得著”籃球架原理,“拼搶與命中爭分”成為區(qū)別其他運動項目并能反映自身神韻和魅力的獨有特點。這一點在眾多的文獻、資料和教科書中可找到有力的證據(jù)(表5)。在表5所示資料中,都有關(guān)于球門、球籃和投射得分方法的描述,這說明向球門和球籃投射以及激烈的拼搶,從一開始就作為該類運動的核心致趣要素存在,是得以傳播、普及的基礎。
3.4 拼搶與命中爭分主宰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的演化歷程
運動項目的核心致趣要素,代表其社會存在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表明了該類運動所獨有的“趣味性”。所謂趣味性是指某件事或物的內(nèi)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正是這些獨有的“趣味性”成就了“娛人致趣”的社會功能。根據(jù)“涌現(xiàn)原理”[10],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趣味性就蘊含在“拼搶與命中爭分”這個基本規(guī)律之中,在“拼搶與命中爭分”這個簡單的規(guī)則與規(guī)律基礎上,游戲競賽通過多種要素的不斷重組,產(chǎn)生出永恒新穎與新奇的運動場景。在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歷史演化中,拼搶與命中爭分作為表明“趣味性”的核心價值觀一直主宰著各自的歷史演化,凡是在發(fā)展演化中出現(xiàn)危害拼搶與命中爭分的情況,都會通過文化選擇使其得到遏制,淘汰掉那些破壞合理拼搶和命中不確定性的因素,進而確保其在健康的軌道上順利發(fā)展。運動項目的文化選擇大多采用規(guī)則修改、器材革新和技術(shù)革命的方法進行,無論如何進行選擇,“娛人致趣”的核心價值觀只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因為削弱了以趣味性為代表的娛人致趣功能,運動項目就會在發(fā)展中弱化甚至消亡。在同場對抗球類項目規(guī)則的歷史研究中,此類文化選擇的例證很多,籃球運動
表5 部分同場對抗球類運動起源時期核心要素資料描述
提高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教學訓練的效益,教會學生“打球”、“踢球”是廣大教師和教練員共同的理想。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首先必須克服以往教學訓練中存在的“重技術(shù)動作,輕實際運用”和“光禿禿”的技術(shù)等傾向,提倡在“體驗中學,在玩球中練”的教學訓練策略,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4.1 以復雜系統(tǒng)整體論為思想武器,樹立“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建立以“運動致趣”為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必須沖破機械論的思維方式,在整體論思想方法的基礎上,把“拼搶與命中爭分”這樣的核心致趣要素落實到教學內(nèi)容的重構(gòu)之中,如此重構(gòu)的運動技術(shù)教材,必須是相對整體化的。在避免機械還原方法分解教材而喪失類似“成就感”、“不確定”、“對抗性”等致趣要素的基礎上,使得教學內(nèi)容相對整體鮮活,教師相對整體一點來教,學生相對整體一點來學,同時把教學直接目標設立在“會打球”、“會踢球”等“會”字上,讓學生通過體育教學能夠在運動場上“玩起來”,在運動項目的“玩”中體驗運動的樂趣。
4.2 根據(jù)項目自身的拼搶爭分特點,構(gòu)建技術(shù)范型與變式相結(jié)合的教材內(nèi)容體系
盡管同場對抗球類項目有類群的共同性,但也需要根據(jù)各自的特點來建構(gòu)教學訓練模式。在攻守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中,不同項目的特點不同,在同樣的一對一拼搶中,足球已吊沖為主、冰球以滑跑遭遇為主,而籃球則是人盯人過程中的一打一,因此要根據(jù)項目技術(shù)運用的特點來構(gòu)建教學訓練內(nèi)容的技術(shù)范型[11],這些技術(shù)范型是最基礎、最常見的技術(shù)運用組合形式,也是教學訓練的基本單位,在掌握若干個技術(shù)范型的基礎上,通過情景化練習,逐步引向?qū)崙?zhàn)運用,使學到的技術(shù)范型在對抗練習中衍生出變化的形式(變式)。如此,才能使初學者在拼搶和命中爭分的實戰(zhàn)體驗中掌握“學以致用”的技術(shù)形式。 歷史上由于高大隊員可以通過“扣籃和封住”球籃,使得命中成為確定的事件,這相當于演化中發(fā)明了必勝法則,國際籃聯(lián)多次修改規(guī)則,通過擴大限制區(qū)—制定干擾球規(guī)則—三分球規(guī)則等新的規(guī)定,來維護合理拼搶與投射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這從本質(zhì)上看就是維護籃球運動獨有的“趣味性”,確保籃球運動在娛人致趣價值觀的主導下健康順利發(fā)展。此類文化選擇案例在其他同場對抗球類項目中也有很多,本文受篇幅限制,不再贅述。
4.3 培養(yǎng)控制球的專門性知覺和打球意識,形成良好的打球鍛煉習慣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教學訓練的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習者熟練控制球,對球的控制如能做到“得心應手”則技術(shù)水平會迅速提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手、腳和球桿對球的控制能力??刂魄蚰芰Φ谋举|(zhì)是專門性知覺的建立,只有通過多接觸球和熟悉球的運動規(guī)律來獲得,這就要求教學訓練特別注重建立和提高“球感”的練習。情景化的教學訓練過程,就是要多安排對抗、實戰(zhàn)性的局部練習,在這些帶有實戰(zhàn)情景的練習形式中培養(yǎng)“打球意識”,使初學者更多地體會到“打球的趣味性”,并以此來建立運動興趣,形成通過打球來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娛人致趣原理研究,能夠解釋該類運動獨有的特點,這些特點以“拼搶與命中爭分”為內(nèi)在邏輯表達,研究證明了“拼搶與命中爭分”是同場對抗球類項目的核心致趣要素,也是運動過程中引起參與者運動樂趣的趣味性原因所在。拼搶與命中爭分不僅存在于該類運動的起源時期,更是主導該類運動項目歷史進化的價值觀基礎,運動項目進化歷程中的文化選擇,確保“拼搶與命中爭分”這一具體的價值觀不被動搖,可以有效地防止必勝法的出現(xiàn),使得比賽中的“不確定性”永恒。體育教學與訓練要緊緊抓住這一特有的趣味性,以拼搶與命中爭分為核心,重新建構(gòu)致人樂趣的教材內(nèi)容體系,通過相對整體化的教學,培養(yǎng)初學者“打球”的興趣,形成通過打球來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1]張貴敏.田徑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7.
[2]全國體育學院通用教材.健美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
[3]孫民治.籃球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21.
[4]李杰凱.從“運動制勝”到“運動致趣”向俗回轉(zhuǎn)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78 -82.
[5]李杰凱.論操舞音韻與動作節(jié)奏的本能恰合之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4):7 -10.
[6]俊青.打籃球的樂趣[EB/OL].[2008-12-25]http://www.zww.cn/zuowen/html/35/299466.htm.
[7]百度知道.踢足球的樂趣[EB/OL].[2009-03-0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924335.html.
[8]百度知道.籃球跳原理啟示[EB/OL].[2008-11-27]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084231.html.
[9]打籃球中的快樂.[EB/OL].[2011-05-11]http://www.eduzhai.net/zuowen/276/20110511361863.html.
[10]約翰·霍蘭.涌現(xiàn)——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
[11]李杰凱.運動項目廣義進化規(guī)律與體育教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64-165.
On Enjoyment between Striving and Scoring of Antagonistic Ball Games in the Same Field:Based on Theory of 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 from Sports Events
LIJiekai,ZHANG Yunpeng,WEIXiaolei,REN Jifei,QIN Cong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Functions are confused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xtbooks of sports events,with general functions replacing characteristics.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Antagonistic ball games in the same field,such as football and basketball,are most influential sports events worldwide.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 is striving and scoring,which shows their values in the society.The inner logic of the theory of 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 comes from the origin,dominates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and the source of 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process.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tagonistic ball games;striving;scoring;amusement and entertainment
G807.01
A
1004-0560(2012)02-0001-05?
2012-02-15;
2012-03-14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08GH87。
李杰凱(1956-),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訓練理論和高等教育理論。
責任編輯:喬艷春
?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