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128)
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趨于休閑教育的研究
張穎
(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128)
休閑體育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為了適應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和社會的外在需要的要求,休閑體育與體育教育是相交叉和相互滲透的,休閑體育教育必須依托于體育課程,通過教學作為載體,增強大學生的體育休閑意識和體育休閑能力,建立休閑體育與大學生的日后生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二是重點考慮課程設置的自主性、時尚性和實用性的內容,以大學生為主體,突出自主選擇、尊重差異,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明確休閑價值取向及休閑在生活中的位置,并一生從中受益。
課程設置 休閑體育 體育生活方式 休閑意識 內在需求
大學體育教育,無論從教育性質還是教育對象都有別于其他受教育階段,大學生對體育的追求更加理性,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的自主性、文化性、實用性、時尚性、趣味性的要求是反映大學體育教育的突出特點,大學休閑體育教育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對象,而是應創(chuàng)造適合不同個體的體育教育,其目的在于通過休閑體育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休閑品質和生活品質,獲得自由參與及自我滿足的內在需求。它的價值是體現在未來的,休閑體育教育能否為受教育者接納、應用,主要看什么?是除了看大學期間狀況,更重要的是關注大學生畢業(yè)后,步入社會時是否身心健康、是不是以一種欣然之態(tài),去自覺的形成快樂的體育生活方式來提高生活質量。
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體育課程設置雖有一些改變,但受軟、硬件條件及體育觀念上的限制,各高校發(fā)展參差不齊,與其他受教育階段并無本質區(qū)別,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均大同小異,與高校休閑體育發(fā)展所涵蓋的內容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體育課程趨于休閑教育就面臨著機遇:一是休閑體育與體育教育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的,休閑體育教育必須依托于體育課程,通過體育教學作為載體,增強大學生的體育休閑意識,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休閑能力;二是休閑體育教育是為適應社會需要,滿足大學生休閑需求,讓學生充分吸收各種運動營養(yǎng)助其培養(yǎng)體育生活方式,張揚生命能力創(chuàng)造其美妙生活。大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不僅要具有很強的為社會工作的能力,還必須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從大學生自身視角來看,壓力大,生活的空間就縮小,身體機能退化的不適使他們有了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內在動力。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大學體育休閑教育,要重點考慮體育課程設置的自主性、時尚性、和實用性的內容,逐步發(fā)展為以大學生為主體的休閑體育教育,突出“三個自主”(即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運動項目,自主選擇教師,自主地選擇上課時間。)把隱性目標都顯性化,讓大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更理性化、更主動化。和諧校園背景下休閑體育教育的介入是大學體育教育的必然選擇,有社會休閑體育的需要,就會有大學生休閑體育、休閑生活的需求。
體育專項課和選修課:高等院校均已開設體育專項課或各類選修課,選修項目依條件設施情況、課時安排不同有部分差異。其中有少數院校已實行開放的俱樂部制,學生持卡自主選擇項目,教師和上課時間,學生可以自由流動。
體育學分制:體育專項課選修課實行學分制,每一學期一個項目,學分為1分或2分不等。
體育理論教學時數:部分院校每學年開設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學時2~8學時,還有相當一部分院校未開設體育理論課。
首先,以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田徑、三大球、武術、體操幾大項上,其中60~70%左右是中、小學教材的重復,大學生缺乏選課的自主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大學生反映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已學過的內容,對學生而言,項目單一、枯燥缺乏吸引力,學習的主動性低,大多不能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體驗到健身的樂趣。其次,大學階段的學生隨著身體條件、生理機能及心理發(fā)展趨于成熟,個體差異變大,學生對體育需求的差異也增大,對體育課程項目選擇的追求更加理性,對教學課程設置和形式要求更具文化性、自主性、時尚性、趣味性,體育就在自覺不自覺中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項內容,或為了健康,或日常娛樂,或借機與人交往、交流,或僅僅因為從眾……它的內涵遠遠超出了體育課的內容范圍,而一成不變,一律對待的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參與運動的潛能和愿望,限制了體育教育的整體性、全面性和綜合性的發(fā)展。最后,基于上述現實狀況,休閑體育教育個性化的目標就凸顯出來,從體育教育的過程來看,休閑體育教育就是休閑化了的體育教育過程,課程的項目設置要尊重差異、自由選擇、重視學生的運動體驗,實質就是“以學生為本”,解決與大學生相關的大多問題。
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選擇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男女大學生在體育課程設置的選擇上各有特點,男生首選是三大球,比女生高出32個百分點,具有顯著性差異,其次是小球類、游泳、田徑、武術、形體、健美操、舞蹈類(按各項選擇的人數由多至少排列)。女生首選項目是形體、健美操、舞蹈類,第二選擇是小球類,比男生高出32個百分點,有顯著性差異,后面依次為游泳、武術、三大球、田徑(其中投擲項目無一人選擇)。(如表 2)
表2 對上體育課動機的選擇
表1 對體育課程設置項目的選擇
男女大學生選擇參與體育活動和上體育課的第一動機因素稍有區(qū)別,男生第一動機因素是喜歡運動,占53個百分點,高出第二因素35個百分點,與其他動機因素差異顯著,按選擇的人數由多至少排列,依次為:因為是體育課、為了健康、其他因素、為了學習體育技能、為了改變體態(tài)。女生第一選擇是為了健康、依次為喜歡運動、因為是體育課、為了學習體育技能、其他因素、為了改變體態(tài)。前兩項動機共同具有參與運動的主動性特征,兩者共占51個百分點。
由表1可見,大學生期望開設的體育課程主要集在中其他受教育階段很少接觸到的項目,如網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類,男生對藍、排、足三大球更是不舍不棄,這類項目既有娛樂性,又不失對抗性,且大眾化程度高,倍受大學生的青睞也在情理之中;而目前較時尚、較適合女大學生的項目,如健美操、形體、街舞、排舞、瑜伽等,女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與她們追求時尚和外在美的需求和諧統(tǒng)一,體現了時代體育文化和自身體育修養(yǎng)素質對她們的吸引力;另外,男女大學生有三成選擇了游泳,暫時有些院校還無條件開設,但學生的需求不容忽視。個別大學生對一些有趣味、有挑戰(zhàn)性項目也有熱情,定向、攀巖等可見休閑體育課程應包括競技運動項目、傳統(tǒng)運動項目和時尚運動項目,在運動的同時學習休閑體育、休閑文化、休閑社會,休閑體育是現代休閑生活方式的基本內涵。而大學生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內容單調、枯燥的田徑運動較為冷淡。調查中還了解到學生希望體育課最好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讓有差異的個體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培養(yǎng)參與運動的主動性,興趣性,逐漸形成良好的休閑習慣,可見,現代大學生追求體育所表現出的理性和個性。
調查男女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及上體育課動機的第一因素是喜歡運動(男生)和為了健康(女生),表明我院大學生在參與運動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動性,有積極的主觀愿望,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語院校大學生較開放、較時尚、較主動的特點,尤其是女生,第一和第二動機因素分別是為了健康和喜歡運動,兩者共同具有主動參與的特征,占到51個百分點?!耙驗槭求w育課”在男生、女生選擇順序中分別排2、3位,這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以大學一年級學生居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體育課程設置及教學形式如能更靈活、更豐富、更貼近學生的需要,才更有特色,更具活力。
加強對學生休閑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即主動學習能力、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體育實踐(主動參與休閑化運動,科學鍛煉身體,體育欣賞和體育娛樂)能力,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應與社會休閑體育形成一體化銜接,養(yǎng)成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習慣性,使之在各種環(huán)境下都能獨立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鍛煉和自我娛樂。
從休閑體育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在休閑體育教學中確立以“休閑運動項目”為內容的體育教育,從價值取向上來看,休閑體育教育是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獲得過程。增強大學生的休閑意識,使今日的教育能夠更多適應和滿足未來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課程設置應與其他受教育階段相區(qū)別,先從打“基礎”再學“技能”的框框中走出來,把體育教學作為育人的載體,首先傳授休閑體育的理念、知識、技能;其次開設休閑化的運動項目,以休閑體育教育注重學生休閑體育興趣、能力、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獲得終身性的受益,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參與休閑體育運動項目。
休閑體育教學實行選擇制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實現終身體育教育的有效途徑,當前發(fā)達國家的學校體育均采用選擇制。如日本重視對學生“學力”的培養(yǎng),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以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關心,意欲、態(tài)度為核心的新“體育學科能力論”,該能力論,是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愛好運動和自主運用知識技能運動的能力及態(tài)度為核心,思考力、表現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居其次,知識、理解、技能居第三位。我們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博采眾長,滿足大學生個體的需求,有計劃地在具備條件的基礎上逐漸放大大學生選擇項目的比重,多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項目的機會,增加可選擇課程項目的數量,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讓學生做自己喜歡之事,在大學生自主地選擇項目,在自主地選擇教師,自主地選擇上課時間的“三個自主”的氛圍中追求輕松愉快、緩解壓力、鍛煉身體的生活方式。
休閑體育教育內容的特點是專項性的,教師的知識結構的專業(yè)性毫不亞于其他學科的專業(yè)性,而過去體育課的泛泛性恰恰暴露了體育教師的弱點,掩蓋了他們各自專業(yè)的優(yōu)勢。關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建議是否可采用課程設置“固定”后針對所學專業(yè)、所教專項的不同,教師相對“流動”,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如:程序式教學、模仿式教學、發(fā)現式教學、合作式教學、訓練式教學、成功式教學),以突出每個教師專業(yè)特長的原則安排教學,使體育教師都成為各個不同專項的專家,既維護了高校體育教師的形象,又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先充分開發(fā)教師的知識結構、專業(yè)知識,成為為休閑體育教育的第一個人力資源的服務平臺;之后再開發(fā)高校自有體育資源,盡其功用,貼近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建立起第二個服務平臺,為休閑體育教育提供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保障。
綜上所述,休閑體育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為了適應高校的內在需要和社會的外在需要的要求,在上大學時先確立一個適應性目標,一是能使大學生對某一類或幾項某幾類休閑體育運動感興趣,幫助他們樹立休閑體育的理念,慢慢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建立休閑體育與大學生的日后生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二是個性化目標的體現,強調自由選擇的重要性,重視大學生在休閑體育運動中的體驗感受,教師充分尊重身體上的差異,以學生為本,讓大學生通過運動,張揚生命能力,明確休閑的價值取向和休閑在生活中的位置,并一生從中受益;三是追求大學生終身化目標的實現,我們做在現在,功在將來,通過系統(tǒng)的休閑體育興趣、能力、習慣的培養(yǎng),形成的體育生活方式會幫助大學生適應現代生活方式,體育休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不僅體現在當下,更貫穿于大學生的一生之中。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構建起堅實的休閑價值觀。
[1]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77~90.
[2]盧元鎮(zhèn).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30.
[3]王雅林.城市休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
[4]于軍,夏麗麗.和諧社會與休閑體育[J].貴州體育科技,2007(1):19~21.
[5]孟凡強.休閑體育教育內涵解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9):77~79.
[6]石振國.現階段發(fā)展休閑體育的理性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60~64.
[7]陳新生,楚繼軍.城市社區(qū)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的現狀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1):29~33.
G807
A
2095-2813(2012)02(a)-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