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厚海 龍煥林 王志杰
隨著隧道工程的施工環(huán)境條件日益復雜,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得到廣泛應用,在其實踐過程中,由于開挖改變了原土體的應力場,必然會導致周圍地層的移動,引起支護結構的變形破壞、周圍地表沉降、基坑失穩(wěn)等。然而由于巖土體性質的復雜多變性及各種計算模型的局限性,很多隧道工程的理論和設計計算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往往有較大差異,因此隧道監(jiān)測顯得尤為必要,然而隧道支護結構彎矩作為評價基坑安全穩(wěn)定的重要指標,目前還沒有儀器能直接測出支護結構彎矩值。本文先根據(jù)數(shù)值分析方法,即有限元法模擬隧道開挖時支護結構的彎矩,并利用設計規(guī)程所廣為采用的解析方法得出支護結構的彎矩,然后采用基于隧道支護結構測斜數(shù)據(jù)推導隧道支護結構彎矩[1],最后將彎矩實測值、設計值和理論值進行分析對比,得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支護結構彎矩推導方法。
該隧道位于??谑腥A僑中學內,隧道開挖長度為357m,寬為26m,高為8m,明洞段K0+213~K0+220采用明挖順作法,圍護結構采用鋼板樁;暗埋段K0+220~K0+500采用蓋挖順作法,圍護結構為基坑開挖時的擋土結構,使用階段與主體結構共同受力;敞開段K0+500~K0+570段采用明挖順作法,使用階段不參與主體結構受力。由于所處地區(qū)地下防空洞情況復雜,加之??谑猩形从薪ㄟ^隧道的經(jīng)驗,隧道監(jiān)測顯得尤為必要,除了對支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進行監(jiān)測外,還在支護結構中埋設了鋼筋應力計,使之能更加準確預測支護結構變形和內力的實時情況,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保證。
采用平面應變有限元模擬隧道暗埋段開挖,考慮模型對稱性后取1/2模型進行計算(見圖1),平面尺寸為50m×20m,隧道寬17m,外側10m內施加q=10 kN/m的均布荷載,隧道坑最大開挖深度為8m,分兩次開挖,第一次開挖4m,第二次開挖4m到隧道坑底部,土體采用15節(jié)點的三角形單元模擬,豎向邊界約束水平位移,下邊界約束水平和豎直方向的位移。考慮折減后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E=24 GPa,μ =0.15,ρ=2 500 kg/m3。圍護結構抗壓剛度 EA=1.44×107kN/m,抗彎剛度 EⅠ=4.32 ×105(kN·m5)/m。土體本構模型采用Plaxis HS模型[2],土層和界面參數(shù)見表1。
通過有限元計算可以得到沿支護結構深度方向各點的彎矩值(kN·m),具體見表2。
采用等值梁法,樁入土坑底內,一端彈性嵌固另一端簡支的梁來研究。擋墻兩側作用著分布荷載,即主動土壓力與被動土壓力。在計算過程中主要是樁的入土深度、擋墻彎矩[3]。
表1 土層和界面參數(shù)
表2 支護結構彎矩模擬值
為了簡化計算,將各層土體加權平均,可得c=29.9 kPa,φ=21.5°,γ =19.5 kN/m3。
可取 δ=2φ/3=18.2°,ε =0,β =0,h1=2m,h2=10m,代入可得:
隧道支護簡圖如圖2所示,將支護樁畫成一條簡支梁,其荷載為土壓力,如圖3所示。簡支梁長l=h2-h1+u,則可得各點的彎矩,支護結構各點的彎矩計算結果見表3。
圖2 隧道支護結構簡圖
圖3 支護結構作為簡支梁計算簡圖
表3 支護結構彎矩解析值
圍護墻彎矩可由埋設鋼筋應力計間接測得,目前還沒有儀器能直接測出來,通常根據(jù)曲率和抗彎剛度EⅠ間接得出:
采用分段三次曲線擬合,分段三次曲線能很好的擬合拐點。通過四點就可以確定一個三次多項式w(z)=az3+bz2+cz+d,如果超過四點,則擬合曲線并不通過全部的數(shù)據(jù)點。本文采用基于五點的分段三次曲線擬合,其中i點曲率即為擬合曲線二階導數(shù):
通過埋設測斜管,可以得到支護結構的深層水平位移,如表4所示,然后采用連續(xù)分段三次曲線擬合得到曲率,進而可以得到支護結構彎矩實測值,如表5所示。
表4 支護結構測斜數(shù)據(jù)
表5 支護結構彎矩實測推導值
通過三種方法推導了隧道開挖時圍護結構的彎矩,即采用平面有限元可以得到圍護結構的彎矩模擬值,然而通過解析方法同樣得到其彎矩解析值,最后利用圍護樁測斜數(shù)據(jù)推導了圍護結構彎矩值。
如圖4所示,最大彎矩值位于圍護樁中間部5.5m處,靠近隧道底部。解析法得到的彎矩值比模擬和實測值大,實測值是波動曲線,但曲線趨勢與模擬得到的曲線一致,證明提出的支護結構彎矩計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圖4 彎矩值對比分析圖
在已有研究成果和對實測資料分析處理的基礎上,本文就圍護結構彎矩值預測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根據(jù)隧道施工實踐,給出了利用測斜數(shù)據(jù)計算圍護結構彎矩的推導方法。通過文中工程實例實測值與解析值和模擬值的對比研究,證明提出的支護結構彎矩預測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對實際工程中彎矩預測有重要意義。
工程中由于場地條件、施工工序及方法等各種因素,往往導致圍護結構彎矩實測值與設計值存在一定偏差,有關更加實用的預測圍護結構彎矩值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Ooi,Ramsey.Curvature and Bending moments from Inclinometer Data[J].ASCE,2003,3(1):64-74.
[2]徐中華,王衛(wèi)東.敏感環(huán)境下基坑數(shù)值分析中土體本構模型的選擇[J].巖土力學,2010,31(1):258-264.
[3]劉建航,侯學淵.基坑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6-37.
[4]高俊合,趙維炳,施建勇.基坑測斜技術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1998,26(3):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