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楨
(韓山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東 潮州 521041)
英語新聞聽力中附帶詞匯習得研究
——考察焦慮和模糊容忍度對附帶詞匯習得的影響
劉 楨
(韓山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東 潮州 521041)
通過使用詞匯試卷和相關問卷對63名英語專業(yè)受試者進行實驗,收集關于新聞聽力中附帶詞匯習得效果、模糊容忍度及焦慮程度的情況。將數(shù)據(jù)整理后,采用單因變量分析法,得到的結(jié)果顯示模糊容忍度變量的主效應顯著,高模糊者附帶詞匯習得效果顯著優(yōu)于中低容忍度者。另外,兩個變量的交互效應顯著,通過進一步的簡單效應檢驗顯示,當容忍度水平較高時,焦慮程度越低者附帶詞匯習得效果越好。
焦慮;模糊容忍度;附帶詞匯習得
英語新聞包羅萬象,是實時了解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絕佳窗口,也是英語學習者提高聽力水平、獲取詞匯、擴大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一直以來,英語新聞聽力在外語教學中備受重視。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所列各個級別中,都對學生應該達到的新聞聽力程度做詳盡的規(guī)定。在英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的聽力部分中,新聞也是必考模塊,并占相當?shù)谋戎?。然而,要聽懂新聞卻非易事。除了要熟悉新聞的敘述結(jié)構、了解相關背景、能從容應對語速,還需儲備一定的新聞詞匯。而且,研究者普遍認為詞匯量的擴大,靠背誦是遠遠不足的,需要通過聽說讀寫等基于意義的語言交際去附帶習得。另外,新聞特點是內(nèi)容主題廣泛,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突發(fā)性,并將大量信息收納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因此學習者需具備迅速聯(lián)系相關背景圖式、從模糊不完整的語言信息中快速還原新聞事件原貌的能力。因而這也勢必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該研究針對以上三點,探討學習者兩個重要的認知情感因素,即模糊容忍度和焦慮程度,在英語新聞聽力過程中對附帶詞匯習得的影響。
(一)焦慮
焦慮(Anxiety)是個影響外語學習,特別是課堂表現(xiàn)和語言測試場合下的情感因素。它雖不直接參與認知活動,但如Krashen所言,過分焦慮會抬高情感過濾,形成心理屏障,從而阻礙語言的輸入[1]。焦慮的問題在二語聽說方面的影響較為突出。特別是在聽力理解活動受時間、次數(shù)和任務緊迫性所轄制,此過程中學生更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關于焦慮對聽力理解的影響研究中,結(jié)論基本都是負面的:Chastain發(fā)現(xiàn)焦慮與聽說教學法實驗組成績負相關[2];周丹丹通過問卷調(diào)查學習者的聽力、控制、情感三種焦慮感對英語聽力成績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均程負相關關系,其中性格焦慮的相關值最大,影響最顯著[3]。
(二)模糊容忍度
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指的是個體要處理一系列不熟悉、復雜、或不一致線索時,對模棱兩可的環(huán)境刺激因素進行理解和加工的方式[4]。語言本身就是抽象、復雜、多變的體系。外語學習路上更是迷霧重重,其中既有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詞義句法的模糊性,也有交際場合、語篇背景及情節(jié)發(fā)展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學習者需對模糊多加忍耐并仔細分析方能撥云見日。另外,根據(jù)認知圖式理論,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top-down approach)是高效的聽力手段。它需要學習者利用聽力材料中的片段信息獲取話題主旨,并迅速與大腦中已有的圖式背景知識進行匹配,再運用恰當?shù)膱D式通過預測、推測、驗證和修改等認知手段來理解材料。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許多不定因素,同樣需要學習者保持較高模糊容忍度。周英通過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聽力綜合理解能力和分技能與歧義容忍度進行相關分析,顯示綜合理解、聽后做題、推測和大意四項技能受容忍度影響顯著[5]。
(三)附帶詞匯習得
對附帶詞匯習得的系統(tǒng)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概念由Nagy,Herman,及Anderson最早提出[6]。隨后,相關學者進行大量的研究,尋找附帶詞匯習得產(chǎn)生的前提、對該過程產(chǎn)生影響的內(nèi)外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等。在若干研究中,研究者們不斷重復驗證到的一個顯著因素是受試對單詞的注意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導致附帶詞匯習得以及延時記憶能力的不同。然而,這樣的結(jié)論并不新鮮,乃是新瓶裝舊酒,注意程度(consciousness)以及加工水平 (levels of processing)對記憶學習效果的貢獻,早就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驗證。而且在Laufer和Hulstijn看來,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結(jié)論都是事后軍師,無法預測閱讀條件或閱讀任務對附帶詞匯習得的影響。于是,他們在本世紀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閱讀中對詞匯加工的投入量假設(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7],即閱讀任務的投入量越大,越有利于詞匯習得。
(一)研究問題
本項研究將針對以下三個問題展開實驗:(1)不同焦慮程度如何影響受試對目標詞的習得效果?(2)不同模糊容忍度如何影響受試對目標詞的習得效果?(3)焦慮程度和模糊容忍度兩個因素對附帶詞匯習得效果的交互效應如何?
(二)受試對象
受試選自某師范院校的大一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考慮到調(diào)查的兩個因素與成績有一定的相關,且附帶詞匯習得需要有一定的語言能力為基礎,因此決定排除程度較低的學生。對全年級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和入學聽力摸底測試兩項分數(shù)進行排序,按兩門成績同在前40%從其中隨機抽取學生70名。另據(jù)Laufer的觀點,學習者需要識別5000個詞族,即擁有8000詞匯量,才可能達到對普通篇章單詞98%的識別率,基本具備從上下文語境中推理單詞意義的能力[8]。因而用Nation的詞匯水平測量表再對這70名學生進行詞匯量測試,發(fā)現(xiàn)達到該詞匯量的受試很少。然而所提供材料為慢速新聞,詞匯量大都在2000常用詞以內(nèi),因此最終選取詞匯量高于4000的63名學生作為受試。
(三)測試語篇和目標詞
新聞語篇及其中目標詞的選擇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恰當與否決定了數(shù)據(jù)收集的效度,因此材料挑選基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現(xiàn)階段受試主要收聽的是VOA慢速新聞,對其結(jié)構語速較為適應,因此采用該類型的材料進行實驗;第二、新聞主題方面,背景知識對聽力理解有重要作用,所以選取了20篇2010年普通題材的新聞,如災難、事故及中國相關的事件報道。主題的熟悉將有助于學生猜測和理解生詞意義,而過期的新聞又可避免受試有接觸的機會導致過分熟悉事件細節(jié),影響測試結(jié)果的信度。第三、請8名聽力和高考英語成績均在前20%但不參加實驗的同學,將20篇新聞稿中的生詞標出,爾后匯總計算共同標注生詞的數(shù)量,并以此統(tǒng)計每篇新聞的生詞量。根據(jù)學界普遍接受的2%生詞量是學習者能從聽力語篇中理解生詞的必要條件,以該百分比為條件對語篇進行篩選,符合要求的有7篇,分別涵蓋自然災害、兇殺、區(qū)域沖突三個國際新聞中較常報道的專題。再有,通過利用在線詞匯概貌軟件VocabProfiliers對三則新聞進行詞匯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所有新聞稿2000常用詞范圍均在80% -90%的范圍內(nèi)。最后、將所選新聞稿中8名非受試同學共同標示、且上下文有線索的生詞作為目標詞,共有20個,其中動詞7個,名詞12個,形容詞1個。其他有標注一次以上的生詞,將在實驗中給出,并給予一定時間讓受試熟悉,以降低其對聽力理解的影響。
(四)聽力任務及計分
實驗在多媒體語音室進行,共有三項任務。首先完成新聞聽力練習。受試用學號登錄到實驗網(wǎng)頁,網(wǎng)頁為框架結(jié)構,左邊上半部分為音頻播放器,每篇新聞可以點播三次。下半部分是8名非受試標注的但沒有進入目標的生詞,包括音標、音頻朗讀、文中的中文意思及例句,受試有10分鐘時間熟悉,目的在于減少非目標生詞對受試理解語篇的干擾。頁面右邊是目標詞相關的選擇題,目標詞出現(xiàn)在題干或選項的位置,突出顯示為粗體紅色字體,便于受試注意并將其形式與讀音聯(lián)系起來,受試完成答題后點提交,且無法返回登陸到習題界面。之后,教師隨即發(fā)放試卷。第一部分為目標詞匯測試,只要求受試寫出所列20個生詞的中文意思,這是基于聽力理解任務以獲取詞匯意義為首要目的考慮的。對目標詞的打分由人工完成,意思近乎正確給2分,能沾邊的給1分,錯誤的給0分。完成詞匯測試后,試卷的第二、三部分是問卷,分別調(diào)查受試完成聽力練習時的焦慮及模糊容忍度。由于這兩個因素不直接參與對詞匯習得的加工和記憶,因此本實驗沒有設置延遲測試來考察詞匯的保持效果。
(五)焦慮量表
問卷中第一部分為聽力過程中焦慮程度的調(diào)查,參考Horwitz的外語學習課堂焦慮量表(FLCAS)及Kim的外語聽力焦慮量表(FLLAS)[9],并根據(jù)聽力測試和新聞材料的特點,修改部分表述并刪減無關問題,最終選取問題16道,其中有4道反向問題,涵蓋聽力過程中詞匯、語篇背景、語速、記憶等方面焦慮情況的調(diào)查。按照Likert的量表格式,從“完全符合自己的情況”到“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情況”共五個等級。在調(diào)整反向問題分數(shù)后,學生得分在16-80的范圍內(nèi),得分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高。
(六)模糊容忍度量表
關于這方面的問卷量表有很多,其中Ely設計的“語言學習模糊容忍度量表”(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cale,SLTAS)[10]被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領域,具有良好的測量效度。本研究參考該量表,并結(jié)合受試所完成任務的內(nèi)容進行修改,最終確定調(diào)查問題有12道。按照Likert的量表格式,從“完全贊同”到“完全反對”共設五個等級,學生得分在12-60的范圍內(nèi)。得分越高表明學生的模糊容忍度越低。
首先對問卷中關于焦慮和模糊容忍度兩部分內(nèi)容進行內(nèi)部信度分析,得到的Alpha系數(shù)分別為0.841和0.784,表明所設置的題目總體能測量同一個項目,具有較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本研究的因變量為附帶詞匯習得效果,組間自變量是焦慮和模糊容忍度。因變量由詞匯測試得分所量化。對自變量的兩份問卷結(jié)果做描述性統(tǒng)計,從所繪直方圖看,均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因此,按三等分將受試劃分成三個水平,分別定義為模糊高容忍度者、中容忍度者和低容忍度者;高焦慮者、中焦慮者和低焦慮者。再通過SPSS采用單因變量雙因素方差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方差齊性的Levene檢驗表中得到的顯著值為 0.508,遠高于0.05,表明數(shù)據(jù)來自誤差方差相同的總體。
從表1看,兩個變量中,只有模糊容忍度的主效應具有統(tǒng)計意義,表明不同容忍度者的附帶詞匯習得率可能存在差異,但焦慮變量的主效應不顯著。兩個變量三個水平組合之間的交互效應也具有顯著意義。另外,表注中的修正R Squared為0.273,表明模糊容忍度的主效應及兩個變量的交互效應對附帶詞匯習得的解釋量為27.3%,顯示調(diào)查的情感認知因素對聽力中附帶詞匯習得效果的影響有限。
主效應顯著的模糊容忍度變量由高到低的附帶詞匯習得平均成績分別為:24.39,19.07,17.84。通過用Scheffe檢驗法進行事后多重比較檢驗(Post Hoc Test),結(jié)果如表2所示??梢钥闯龈呷萑潭日吒綆г~匯習得效果顯著高于中、低容忍度者,但后兩者間無明顯差異。
表3 組間效果檢驗方差分析結(jié)果和簡單效應檢驗結(jié)果
表1 組間效果檢驗方差分析結(jié)果Dependent Variable:Vocabulary
由于出現(xiàn)交互效應顯著的狀況,因此有必要做簡單效應檢驗,交互效應差異顯著的水平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焦慮程度在高模糊水平上的交互效應顯著,說明當學習者保持較高模糊容忍度時,焦慮程度越低,附帶詞匯習得效果越好。然而,當模糊容忍度降低時,焦慮程度的高低對習得效果沒有顯著影響。
回應實驗初期提出的三個問題,將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如下:
(1)焦慮變量主效應不顯著,表明從總體看,不同的焦慮程度不會造成聽力中附帶詞匯習得效果的顯著差異;
(2)模糊容忍度變量主效應顯著,通過事后分析表明,高模糊容忍度者比中、低容忍度者附帶詞匯習得效果顯著,但后兩者習得效果無差別;
(3)焦慮與模糊容忍度兩個變量的交互效應顯著,通過簡單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當模糊容忍度處于高位時,焦慮程度越低越有助于詞匯的附帶習得。
從以上結(jié)果可以看出,模糊容忍度,不僅與過往研究的聽力能力相關,也對聽力過程中詞匯的附帶習得有顯著的關系。而且,只有保持較高的容忍度,才能使習得效果顯著提高。另外,焦慮程度在總體上雖然不對附帶詞匯習得構成主要影響,然而在高容忍度的條件下,焦慮的降低仍能進一步提高附帶詞匯習得的效果。實驗中幾個控制的因素需要再次強調(diào)一下,分別是挑選詞匯量大英語水平高的受試、主題熟悉的新聞語篇、將生詞量控制在2%左右、將目標詞在題目中凸顯出來以引起注意、并給出可能的非目標生詞的詳細信息,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受試的對詞匯的習得率。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者收聽新聞時詞匯的習得率會低很多。此外,允許三次反復聽力練習,比測試或日常通過媒體只有一遍收聽新聞的機會,也較大程度地提高受試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猜詞能力,同時降低了其焦慮程度,更降低了焦慮因素對附帶詞匯習得效果的影響。還有,兩個變量對附帶詞匯習得方差變異的解釋量為27.3%,顯示兩者并非影響聽力過程中附帶詞匯習得的關鍵因素。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M]∥ J.E.Alatis(Ed.).Current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0:168-180.
[2]Chastain, K.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75(1):153 -161.
[3]周丹丹.二語課堂中的聽力焦慮感和情感策略[J].國外外語教學,2003(3):22-29.
[4]Furnham,A & Ribchester,T.Tolerance of ambiguity:A review of the concept, its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s[J].Current Psychology,1995(3):179 -199.
[5]周英.歧義容忍度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聽力理解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75-78.
[6]Nagy, W.E., Herman, P.A. & AndersonR.C.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233 - 253.
[7]Laufer, B.& Hulstijn, J.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22):1 -26.
[8]Laufer, B.What percentage of text-lexis is essential for comprehension?[M]∥In C,Lauren & Nordman, M.(Eds.).Special Language:From Humans Thinking to Thinking Machin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316 -323.
[9]Kim, J.-H.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anxiety:A study of Korean students leaning English[D].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2000.
[10]Ely, Christopher 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M]∥In Reid, Joy.M(e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87-95.
H319
A
2095-0683(2012)04-0119-04
2012-06-10
劉楨(1980-),男,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
責任編校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