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福
(淮南師范學院 英語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衡及重構(gòu)研究
丁立福
(淮南師范學院 英語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從教學大綱、測試考評、日常教學、教材教輔到學生的文化表述能力,都存在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嚴重失衡的問題。唯有更新外語教學理念、彰顯母語文化“話語權(quán)”、補上“母語文化”課并借助他山之石,方能重構(gòu)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間的科學平衡。
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衡;教學理念;話語權(quán);重構(gòu)
外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界近年來一直關(guān)注的重要話題。國外80年代以后語言教學研究領(lǐng)域先后涌現(xiàn)出Byram的語言文化教學四部曲模式、Damen的第五維面理論、Carrell的文化多面性與文化學習圖式論、Kramsch的多元文化互動模式以及Swain的輸出假說等。這些理論都強調(diào)跨文化交際能力,其被引入國內(nèi)之際正適改革開放之初,于是原先過于注重語言形式的應(yīng)試教學開始讓位于注重文化輸入的交際教學。然而,近20年來中國外語教學的天秤再度失衡,學生英語言文化水平有了長足進展,但回頭意欲表述自己的文化身份時卻啞然“失語”。目前國內(nèi)相關(guān)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的研究主要有三類:一是呼吁大學英語教學中應(yīng)導入母語文化因素[1][2];二是分析母語文化“失語”的原因[3][4];三是探討導入母語文化的途徑[5][6]。上述眾多研究極富理論及實踐意義,漸漸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但遠未能有效地治愈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失語癥”;另,上述研究均沒能站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雙方的立場上來辯證地、深入地探討,其結(jié)論多少有些顧此失彼,因此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教學研究仍是一項亟待推動的重大課題。本文擬率先站在雙方立場,深入研究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失衡的嚴重程度,進而宏觀上尋找重新構(gòu)建兩者間科學平衡的有效途徑。
早在1999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中,相關(guān)“文化素養(yǎng)”的理念便被提出,但直到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其語言文化教學理念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中英、中美文化交流模式上,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性,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7]92。于是自教學大綱往下,測試考評、日常教學以及教材教輔都不約而同地忽略了母語文化理應(yīng)占有的一席之地。這就使得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之間關(guān)系嚴重失衡,幾乎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和學生文化表述能力兩個方面。
(一)母語文化全面“失語”vs英語文化獨霸“河山”
母語文化“失語”,“表現(xiàn)為文化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在對目標語文化,最直接的證據(jù)就是在當前的高校外語教材中反映英美文化的語言材料占據(jù)主導地位,反映中國文化的語言材料寥寥無幾,幾乎‘近真空’狀態(tài)”。[4]152為客觀地評估母語文化“失語”的嚴重程度,我們對五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進行統(tǒng)計如下:
圖表1.大學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比重統(tǒng)計表
?
從篇章上看浙江版《大學英語精讀》中所涉中國文化最多,但也在3%以下;由此還可判斷國內(nèi)大學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僅占1.42%左右,可謂全面“失語”。另一方面,近年來通行大學英語教材所選課文近百分之百都是“引進”,其中雖有一些課文涉及普世性文化,如友情、愛情、親情等,但不涉及中國獨特民族文化,又因作者多是英、美人,其內(nèi)容素材、思維方式及行文習慣往往烙上英、美民族的典型特征,只能算涉及英、美文化了,可以說在大學英語教材中英語文化是獨霸“河山”。
(二)母語文化表達能力低下 vs英語文化表達能力上佳
至于學生文化表述能力,我們于2011年6月上旬從淮南師范學院及安徽理工大學共抽取了5個班的大二學生進行了相關(guān)測試:一是文化詞匯方面的英語表述能力測試,要求學生用英語分別寫出“春節(jié)、大年除夕、祭祖、守歲、年夜飯、壓歲錢、對聯(lián)、爆竹、餃子、拜年”和“圣誕節(jié)、平安夜、基督、圣母、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襪、煙花、圣誕補丁、圣誕賀卡”;二是文化篇章方面的英語表述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分別以“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為題各寫一篇短文,至少涉及上述各10個文化項中的6個。測試后共收到322份樣本試卷,有效樣本試卷314份。為客觀起見,所有試卷都有筆者一人評閱,現(xiàn)將評閱結(jié)果分別統(tǒng)計作圖如下:
?
?
圖表2.學生中西文化詞匯測試統(tǒng)計圖表圖表2表明,314名學生中僅有12人答對了6個以上的春節(jié)文化項,及格率約為3.82%,而有關(guān)圣誕節(jié)詞匯的測試中及格以上的學生則約占97.77%。就短文而言,314名學生寫《春節(jié)》,僅有1人的成績在及格線以上,及格率約為0.32%,相反同樣的學生寫《圣誕節(jié)》,及格率卻有88.22%。測試結(jié)果清晰地表明學生用英語表述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能力也是失衡嚴重,即學生用英語表述母語文化的能力低下,表達英語文化能力則上佳。這當然是學生在多年的英語學習中看不見、聽不到母語文化的結(jié)果,而反過來這又可視為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失衡嚴重的重要體現(xiàn)。
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間嚴重失衡存在諸多方面的原因,宏觀上有三條。一是社會歷史的惡劣影響不可短期消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都長期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此時中、西方間的文化交流中母語文化首次無可奈何地被迫“失語”,由此造成的弱勢文化自卑心理延續(xù)至今。二是外語教學理念有失偏頗:從新中國成立算起,我國的英語教學曾一度片面強調(diào)語言技能和形式的訓練;后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英語教學也逐步開始關(guān)注相關(guān)文化教學,但是其文化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服務(wù)于“漢—英”間的跨文化交際,而且未免過分強調(diào)了英語言文化的輸入,從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導入。三是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實實屬無奈:客觀地說目前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母語文化素養(yǎng)不容樂觀,學生的英語學習理念需要糾正,大學英語學期考評及全國性水平考試“指揮棒”的作用發(fā)揮不當,教輔及課外讀物等后勤保障不力。其中除社會歷史的惡劣影響不可短期消除外,其它都可通過積極努力逐步消除;另,鑒于目前相關(guān)“母語文化失語”研究“都過于微觀”[8]108,這里著重從理論上探討重新建構(gòu)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間科學平衡的四條宏觀途徑:
(一)更新外語教學理念
語言教學理念是指,人們對于語言的本質(zhì)、交際的本質(zhì)與目的以及得體的交際表現(xiàn)等觀念的共識[9]119。用演繹推理,外語教學理念即指人們對外語教學的本質(zhì)、目的,對跨語言交際的本質(zhì)、目的以及其得體性的總認識。就及時更新外語教學理論而言,當前需要突出兩點:一、英語教學直接服務(wù)于跨語言交際,而在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到跨文化交際。本質(zhì)上說,跨文化交際是多種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而非僅僅囿于“漢—英”文化之間的交流,因而大學英語教學在凸顯英美文化的同時要凸顯母語文化,還要凸顯漢、英文化外的他者文化。二、“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能使學習者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而不僅是與英語為本族語者交流”[10]13。從跨語言文化交際得體性的角度推而廣之,英語教學還必須認可“不同類型的英語,而不僅僅是英式或美式英語”[10]13,其中理應(yīng)包括中國英語。進一步說,如果英式或美式英語所反映、承載的是英、美文化,那么要有效地準確反映及承載中國文化的英語就絕非是英式或美式英語,而應(yīng)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國英語??傊壳笆澜绲耐庹Z教學理念,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理應(yīng)存于其中的母語文化。
(二)彰顯母語文化“話語權(quán)”
為彰顯母語文化的“話語權(quán)”,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要求、日常教學、課外讀物、教材以及測試等都得有母語文化的一席之地。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當是“教材需要融入本土化語料”[11]156,最難辦的也是編寫能夠恰當彰顯母語文化“話語權(quán)”的大學英語教材。
進一步說,大學英語教材需要與基礎(chǔ)教育英語教材相銜接,亦需自成體系,其中母語文化的安排亦該如此。首先,母語文化在全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分量應(yīng)在20-25%之左右,將來條件成熟時甚至還可略增。2003年就有學者論證,中小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課文占整個教材課文內(nèi)容的15%—20%比較適宜”[12]103-104。我們認為,隨著全國各地小學全面開設(shè)英語,中學生整體英語水平普遍提高,這一比例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可以上調(diào)5%左右,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這20-25%左右的篇幅應(yīng)包括課文、聽說、練習等等,整體上要能確保對中國文化有一個系統(tǒng)的介紹。其中相關(guān)課文的選材當能體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文化,如古代經(jīng)典作品的英譯文,再如《中國文化掠影》這樣的當代優(yōu)秀作品;聽說的選材應(yīng)以能反應(yīng)中國當代文化及現(xiàn)實生活的素材為佳,這樣方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交際欲望,如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China Daily等上的一些話題及內(nèi)容,尤其是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和CCTV9的部分話題及內(nèi)容;練習的設(shè)計當與相關(guān)課文、聽說相結(jié)合,亦可做些有益的拓寬,另外日后的測試也應(yīng)當有所體現(xiàn),尤其是期末考評及四、六級考試。
(三)補上“母語文化”課
補上“母語文化”課,理論上當包括學生和教師雙方。對于學生而言,“補上”既指學生要有意識地彌補英語基礎(chǔ)教育階段沒有把握好的母語文化,也指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導入適當?shù)哪刚Z文化。這方面的論述較多[2][3][5][6],相對于本文來說又顯得較為微觀,限于篇幅不再展開細論;下面重點論述鮮有人論及的給大學英語教師補上“母語文化”課。
我們在測試學生的文化表述能力時,就擔心學生的母語文化表達能力與老師的母語文化素養(yǎng)及英語表達能力有關(guān)。近有學者對三所高校的10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竟有65%的教師低于及格線,這說明“目前教師的本土文化英文表達能力仍然處于低水平”[2]141??陀^地說,新一代大學英語教師多成長于母語文化全面“失語”的氛圍,待他們執(zhí)起教鞭時,面對母語文化依舊“失語”的英語教學不免“駕輕就熟”,也就懶得再去“另辟溪徑”,這真是一段“積習難返”的迷途。因此,應(yīng)該從源頭上給大學英語教師先補上這應(yīng)有的一課,一可采取培訓或繼續(xù)教育的方式,更新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其母語文化素養(yǎng)、尤其是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二教育部相關(guān)機構(gòu)需要組織、委托權(quán)威專家為廣大教師編寫一定的參考用書或相關(guān)讀物。
(四)借助他山之石
遍觀世界各國的外語教學,英美等西方國家?guī)缀醪淮嬖谀刚Z文化的“失語”問題;相反倒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和非英語國家的外語教學中,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母語及其文化日益被邊緣化的危機。從借鑒的角度看,他們相關(guān)外語文化教學的成功經(jīng)驗正是我們孜孜不倦地尋找的“他山之石”。相對來說,“日本、韓國和伊朗等國學者較早地意識到了把英語本族語人的語言熟練程度作為英語教學目標的潛在問題”[9]120。其中,為了加速改革外語教學,日本文部省曾專門設(shè)立相關(guān)的咨詢機構(gòu),此外早在2001年就明確要求編寫確實能反映當代日本社會生活的英語教材。七年后國內(nèi)有學者訪問日本,發(fā)現(xiàn)“一位中學生在太宰府天滿宮流利地用英語介紹他們祭奉學問之神的習俗,機場、酒店服務(wù)員能用英語為大家服務(wù)”,不禁感嘆“日本重視母語文化的成效”[13]112。顯然,全面推動構(gòu)建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科學平衡,不是我等學人搖旗吶喊所能立竿見影,需要的是全國齊心一致的共同努力,宏觀上從更新外語教學理論、彰顯母語文化“話語權(quán)”,到 補上“母語文化”課再到借鑒他國成功經(jīng)驗都可努力探索。
寫至結(jié)語,筆者心情沉重起來,“路漫漫其修遠兮”,怎一個結(jié)語了得?當然,我們并不是說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全面地用中國文化替換英美文化,只是想強調(diào):是母語教我們睜眼看世界,至少我們應(yīng)該像熱愛母親那般熱愛母語,而母語的前途根本上則取決于母語文化的發(fā)展,我們也就應(yīng)該重視并宏揚自己的母語文化!反而思之,重視并宏揚自己的母語文化,一是要珍惜并發(fā)展我們的母語,二是要確保母語文化在英語世界的話語權(quán),從而憑借英語傳播并宏揚之。這是我們宏揚母語文化的“兩條腿”,并行不悖。在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世界通用語的當今,就對外傳播及宏揚母語文化而言,“第二條腿”甚至比“第一腿”更為奏效;難怪媒體感嘆“中國文化能走出去多遠,很大程度取決于翻譯的效果”[14]。顯然,這已涉及另一個重大課題,即中國文化對外的有效傳播,此處涉而不論,姑且作為對外傳播及宏揚民族文化的另外一個引子。
[1]陳品.關(guān)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思考 [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2):1-4.
[2]李婭琳,陳曉靖.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1):141-144.
[3]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國外語,2009(6):88-92.
[4]李成.中國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缺失原因分析與重構(gòu)策略[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3):151-153.
[5]戴琳,許菁.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問題的探討[J].中州大學學報,2007(4):81-84.
[6]姜宏.解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本土化 [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29-130.
[7]柏會力.英語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分析及教材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8(5):92-93.
[8]丁立福.十年輝煌文化劍 課標與教材齊飛[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105-109.
[9]丁立福.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衡及重構(gòu)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4):117-121.
[10]龔亞夫.重新思考基礎(chǔ)教育英語教學的理念 [J].中國外語,2009(6):9-16.
[11]劉君栓,李占輝.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英語教育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3-157.
[12]萬志祥,羅其娟.中國文化內(nèi)容在中小學英語教材中的配置問題[J].九江師專學報,2003(4):102-104.
[13]郭遂紅.全球化語境下“母語文化”教育的失衡與出路[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0(5):108-112.
[14]李蓓,盧榮榮.中國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 急需邁過翻譯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08-14(04).
H319.1
A
2095-0683(2012)04-0112-04
2012-06-20
淮南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HSJY201013);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JG10252);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AHSK09-10D162)
丁立福(1977-),男,安徽蕪湖人,淮南師范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