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曦
中國智慧
文/朱曦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中國智慧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類,即政治智慧、哲學智慧、人生智慧。其中,政治智慧以儒家和法家為代表;哲學智慧以周易和老子為代表;人生智慧以莊子和禪宗為代表。
作者/易中天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易中天
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F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边@是易中天先生書中的一句話。沒錯,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并一定會轉化為個人智慧,只有經過思索,提煉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才會成為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說是啟迪。
易先生的《中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啟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料,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本書分為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后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對于普通的讀者來說,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聽易先生這樣啟發(fā)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fā)就好。
在《中國智慧》中,易中天總結說:《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周易》的啟示主要有四條:憂患意識、理性態(tài)度、變革精神、中庸原則?!爸芤渍J為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我國北方人相對陽剛一些,南方人相對陰柔一些,比如蘇州人,他們連吵架都很溫柔?!毕襁@樣平實易懂的句子,書中比比皆是。
至于《中庸》,易中天認為中庸的原則并非人們常以為的“老好人”、“和稀泥”、“沒原則”,而是一種“不走極端,不唱高調”的原則,是一種常人之道,適中之道,可行之道,更是一種道德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一種處世哲學,一種做人藝術。中庸的原則,就是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爸杏咕褪侵泻停庠诘男问胶蛢仍诘男摒B(yǎng),質樸和文雅各占一半,即為中庸之道?!?/p>
有別于其他人的解讀,易中天在《兵家的思考》中提出了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新解讀。我們常以為,“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就是不用戰(zhàn)斗就能夠讓敵人屈服撤退。而易中天認為,經過“本校法”的分析,并非如此。由于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而這一篇講的是攻城略地的兵法,那么“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針對攻城的一種策略。由于“屈”字還有“短缺、不足”之義,“兵”除了“軍隊”還可以理解為“軍事力量”,那么結合情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應該這樣理解: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zhàn)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接下來,就有可能實現“不戰(zhàn)而勝”這個攻城的戰(zhàn)術目標。
關于人生態(tài)度,易中天說,馬克思在講到世界各文明民族的時候認為,一個民族的古代就是這個民族的童年時期,馬克思說,世上有三種兒童,正常的兒童、粗野的兒童和早熟的兒童,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但馬克思沒有說誰是粗野的兒童,誰是早熟的兒童?!霸谖铱磥恚腥A民族就是早熟的兒童?!币字刑煺J為,這表現在中華民族很早就確定了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人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一個共識”。他進一步指出,他認為給中國人的人生留下影響最大的是兩家,一個是莊子,一個是禪宗?!扒f子的思想基本上就是關注人生?!币字刑煺f,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生態(tài)度的?!笆裁唇腥松鷳B(tài)度呢?就是人應該怎樣活著,應該生活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之中?!彼f,莊子認為人應該真實而自由,“有個專用名詞,叫逍遙游。”
當然,全書最精彩的莫過于《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現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于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說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個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岸U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進入一種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fā)呆。”開篇這句詼諧的調侃,使讀者不覺莞爾一笑。
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過放葉、沖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后萬物皆空?!霸摲畔戮头畔?,該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贝司溲院喴赓W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易中天還說:“印度人是最耐煩的,中國人是不耐煩的,中國人從來就認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所以,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的確如此。尤其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有幾個人能有耐心讀完一篇長一點的文章呢?我們已經越發(fā)的不耐煩了,我們不能給予親人更多的關心與呵護,心緒煩亂是我們的通病。看來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好好的向印度人學習了。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閱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品。比起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則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智慧寶典。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把對這些思想的理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去,那便形成了一種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夠指導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讓我們的人生之路更加順遂,更加寬廣。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