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趙進一
一個寂靜的國度
ASilent Country
文/本刊記者趙進一
聽說韓國的自然風(fēng)光很美、很精致,一直想去看看,這次終于成行——壬辰龍年春節(jié)期間,我攜妻子及兩個女兒、小外孫、外甥女,一行六人去韓國“自由行”了十天。其景之美,果若人言,然更吸引我的,當(dāng)是“人文景觀”之美,茲特以文記之。
年逾花甲的我,似乎從來沒有過過如此寧靜的春節(jié)。
2012年1月22日,大年三十中午。在空中飛行了50分鐘后,就從上海到達韓國濟州島機場。我們乘上600路公交大巴士,去預(yù)定的歸西浦景區(qū)。
車廂里滿滿當(dāng)當(dāng)坐了好幾十號人。途中一個多小時,我突然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氛圍:車廂里安靜得出奇。我往四周打量了一下,這么多人,不大有人說話,偶爾有,聲音也是很輕很輕;車廂里很少有人打手機,即便有,也是用手遮著嘴說話,旁人難聞其聲。不過,每到一個新的站點,車廂里就會響起分別用韓、日、英、漢四種語言的報站錄音。這是一位女性的聲音,其聲甜美清晰,悅耳動聽,語速和音量適中。聆聽這樣的報站聲,簡直是一種享受。
第一次來到韓國,尚處于興奮狀態(tài)中的我們本想說說話聊聊天的,但身處這樣一種氛圍,哪好意思多言,只得把頭轉(zhuǎn)向窗外,靜靜地觀賞起窗外的景致來。我忽然發(fā)現(xiàn),濟州島的車子似乎都是白色的,連房屋的外墻也多為白色。這是什么緣故呢?一時間,我弄不明白。
本以為600路大巴士上的情況只是個別的現(xiàn)象,后來跑了幾個城市,方知韓國到處都是這樣。韓國人喜歡清靜,厭惡喧嘩。在地鐵車廂里,人再多,也比較安靜。乘客們要么看書,要么閉目養(yǎng)神,很少說話。一次在釜山乘地鐵,乘客不多,坐在我對面的外甥女想同我說說話。剛說了幾句,聲音也不大,不料,坐在她左右邊的兩位中年女士同時轉(zhuǎn)過身子面對著她,把右手食指斜置于嘴唇中間,以示“輕聲”,把個外甥女羞得滿臉通紅,好不尷尬,弄得坐在她對面的我也頗感不好意思。11歲的小外孫見狀,直向阿姨做鬼臉,而且以后在公共場合,我們五個大人誰多說了話,或者聲音大了點,他馬上會跑到我們面前,把食指豎在嘴唇中間,發(fā)出“噓噓”之聲,讓人忍俊不禁……
韓國人的好靜是在孩提時代就開始養(yǎng)成習(xí)慣的。一次去愛堡樂園,乘上一輛公交大巴士,在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中,車廂里竟也是靜靜的,一車的幼童沒發(fā)出多大響聲,這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在一起,不像麻雀那樣嘰嘰喳喳地鬧個不停才怪呢!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國家,不但大孩子要自覺地保持“文靜”,連二三歲的幼兒也不容許大聲哭鬧。在釜山去首爾的火車上,鄰座有個看上去兩歲左右的幼兒,不知他哪里不舒服,一直哭個不停,可把他的父母急壞了,但他們急的似乎不是孩子的身體,而是孩子的哭鬧會影響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哄著哄著沒效果,就厲聲呵斥加拍打孩子,直到他徹底安靜下來才罷。我想,這未免太過了吧。
同中國一樣,在韓國的火車上,也有賣零食和飲料的小車在車廂夾道里推來推去,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人家售貨員從來不大聲吆喝,只是默默地把車推來推去,你買就買,不買絕不推銷。但在韓國的大型超市里,卻能聽到推銷商品的吆喝聲,但音量不高,聽了不覺煩心。
在韓國過年,最讓我感到舒心的是遠離了煙花爆竹。春節(jié)是中韓兩國共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在韓國,無論在平時還是節(jié)日期間,都見不到這種東西,而在上海(各地都一樣)卻躲也躲不開。那接連不斷、震耳欲聾的“嘭啪”、“噼里啪啦”之聲,那漫天飛舞、遍地狼藉的爆竹碎屑,那滿世界刺鼻而嗆人嗓子的硫磺味,打破了寧靜的生活,攪得人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看不成電視、讀不成書、睡不好覺;那隨時會在頭頂上炸開或躥進門窗引發(fā)火災(zāi)釀成慘禍的煙花爆竹實在是令人膽戰(zhàn)心驚!歷年來,全國不知有多少人被爆竹炸瞎了眼、炸斷了腿,乃至死于非命;不知有多少建筑(如價值幾十個億的央視大樓)和財物在“喜慶”的煙花爆竹聲中付之一炬,化為灰燼……這樣的蠢事不知要持續(xù)到什么時候。
我們?nèi)サ膸讉€城市,馬路上車流量都不小,但紅燈停,綠燈行,沒有堵車,沒有違章,秩序井然。令人奇怪的是,這么好的交通秩序,完全是靠自覺形成的,街頭巷尾壓根兒見不到警察,不像上海,每個街口,除了警察,還要有幾名交通協(xié)管員把守著。更令人費解的是,在韓國這么多天,幾乎沒聽到過汽車?yán)嚷暋F鹣任疫€以為韓國人喜歡靜,車上都不安裝喇叭,但我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使我推翻了這一想法。一天傍晚,我拿著相機在街頭拍照,身子不知不覺往后退到了街心。突然,我的耳邊響起“嘟嘟”之聲,一共兩下,聲音極低、極短促。我扭頭一看,一輛小汽車停在距我不遠的地方,我知道自己闖了“禍”,連忙退回到街沿上,小車才默默地開了過去。要是在上海,遇到這種情況,喇叭聲定會叫得震天響,而且司機在離開時必定會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罵一聲“儂作死啦,不要活啦……”真沒想到,在韓國十天,唯一一次聽到的汽車?yán)嚷?,竟是我自己招來的?/p>
在韓國消費,也有那種“安靜”的感覺。任你橫挑豎挑,店主都是和顏悅色地、安安靜靜地為你服務(wù),無論你最后買與不買,他們都是微微彎腰鞠躬與你道別,不會說一句不滿的話??磥碓谌魏吻闆r下,他們都不會同顧客爭吵起來的。我的幾個女眷買東西尤其是服裝、鞋子,反反復(fù)復(fù)地試穿、比較顏色,那種挑剔勁連我也看不下去,但我發(fā)現(xiàn)店主沒有絲毫的不耐煩,仍是一臉的真誠。有一次她們買鞋子,挑了半天也沒買,出門時我覺得很過意不去,就對她們說,要是在上海,你們這樣做,營業(yè)員早就罵開了,“十三點”、“鄉(xiāng)下人”、“憨大”、“曲西”,或是冷嘲熱諷,什么難聽話都會說出來……說得她們都笑了起來。
到首爾的第三天早晨,我們?nèi)ダ婊ㄅ哟髮W(xué),也許是出門早了點,大多數(shù)商店都沒開門,找不到吃早餐的地方。我們空著肚子走了半天,終于見到有家小店已開了門,我們欣然而入,圍坐在餐桌旁,此刻時針已指向九點。我們見桌上放著海苔等免費食品,心想反正馬上要消費的,于是迫不及待地扯開來就吃,想不到我們點餐的時候,店主說要到11點開始營業(yè),要等足足兩個小時,這怎么可能,我們只能離開,但望著已是一片狼藉的桌子,我們很不好意思,店主看出我們的心思,連連說“never mind ,never mind”(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
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
到了韓國,真有進入“真空世界”之感。
韓國人為什么喜歡靜、喜歡白色?我靜下心來想了想,忽然領(lǐng)悟到:靜,是美麗的一種狀態(tài),文明的一種意境;而白色,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靜。
寧靜,其實是治療浮躁和粗野的一帖良方。
從表面上看,韓國人大多斯斯文文,不茍言笑,但他們都有一顆樂于助人的火熱的心。
到達韓國的第一天,我們從機場乘車到歸西浦以后,兜了好幾個圈子,卻沒能找到預(yù)定的賓館。由于正巧趕上除夕夜,馬路上少見人影,無處問路。眼看天色已晚,又處于陌生的異國他鄉(xiāng),我們不由得焦急起來。后來見馬路邊有家小店亮著燈,隔著玻璃窗,看到里邊只有一個中年男子在忙著,似乎沒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我們在店門外輕輕敲了兩下,男子開了門,見到我們老老小小這么多人站在門口,臉上稍微有些吃驚。當(dāng)我們向他道明來意,問他我們要找的賓館所在的具體方位時,他立即熱情地為我們指點起來。我們和他說的是英語,而他雖然也說英語,但夾雜著許多我們一點都不懂的韓語。見我們聽不明白,他干脆放下手中的活兒,走出門來,連門也顧不上關(guān)(我示意他把門關(guān)上,他搖搖手),就帶著我們走了一大段路,然后朝馬路對面指了指,說往前走到第二條橫馬路,再往右拐就是了……見我們真的明白了,他才放心地離去。
對于韓國的高度文明,我們這次是親歷其境,感同身受。我深深地感覺到:在這個國度,法治的種子已深植于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們既為他的熱心所感動,又為他家的安全而擔(dān)心——畢竟他出來時門也沒關(guān)啊,況且家里又沒別的人。
從韓國回到上海已將近一個月,但有件事現(xiàn)在想起來仍感到內(nèi)疚。那天晚上,女兒欲在路邊的一臺ATM機上用人民幣調(diào)換韓幣,當(dāng)她把信用卡塞進去后,卻是有去無回——卡被機器“吞”了,折騰了老半天,也沒把卡取出來。站在一旁的我也是束手無策。此時進來兩位打算在ATM機上取錢的韓國姑娘,女兒用英語向她們求助,韓國姑娘顧不得自己取錢,就來幫助我們。但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她們想盡辦法也未能把卡取出來。其中一位姑娘(姑且稱其為小A)打電話向在銀行工作的朋友求助。不一會兒,一位在銀行工作的男士打的過來了,很快把信用卡取了出來,并告訴我們,在ATM機上是換不到韓幣的,說完就離去了。此時已是晚上八點多,換幣店早已打烊。當(dāng)?shù)弥覀兗毙桧n幣時,小A說她有個朋友在一家五星級賓館工作,可以到他那兒去換。說著她幫我們叫了輛出租車,要帶我女兒去。外甥女要一起去,我點頭答應(yīng)了。
她們剛要上車,一個念頭掠過我的腦際:這兩個韓國姑娘也太熱心了吧!放著自己的事不干,不知要帶我女兒去哪兒換韓幣,女兒和外甥女跟著陌生的外國人乘出租車走了,萬一遭遇不測,叫天不靈呼地不應(yīng)怎么辦?想到此,我果斷地把外甥女換了下來,自己上了車。途中,小A不停地用韓語打電話。我們都聽不懂,我又多心了,她不會在“呼朋引類”吧……到了那家五星級賓館門口,一看車費正好是起步價2200韓元(約合人民幣15元左右),我剛要付錢,還沒來得及把錢掏出來,眼疾手快的小A就搶著把錢付了,我們要把錢給她,但她死也不肯收。在賓館大堂前臺,小A的朋友早就等候在那兒了,此刻,我方才明白,小A在路上打電話就是在聯(lián)系這位朋友。
換好錢走出賓館大門,面對兩位韓國姑娘微笑的面容和坦誠的目光,想起剛才我對她們那種戒備心理,好不慚愧!為了幫助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她們撇下自己的事,不但出錢出力花時間,還請來朋友幫忙,卻不求任何回報,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覅s還要疑神疑鬼的,如果她們明白我當(dāng)時的心態(tài),那我真要無地自容了。我情不自禁地蹺起大拇指對兩位韓國姑娘說:“你們真好!”兩位姑娘靦腆地笑笑,還像日本人那樣,向我們微微彎腰鞠躬。我向小A要了張名片留作紀(jì)念,還與她們一起合了影,然后叫了輛出租車回剛才的出發(fā)地。因為小A她們還要去那兒取錢吶。
這次我吸取了教訓(xùn),上車后,有意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并暗暗準(zhǔn)備好車資。車一到目的地,小A又要“故伎重演”,飛快地將錢向司機塞去,但坐在副駕駛位置上而且早有準(zhǔn)備的我就來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先一步把錢塞到了駕駛員的手里,然后回過頭去朝兩位韓國姑娘狡黠地一笑……
韓國人的熱心助人完全出于真誠,沒有一點功利心,所以,他們的助人都是主動型的,只要他看到,用不著你開口。如果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來形容他們,那最貼切不過了。這八個字,我們暌違已久,而使我想起這幾個字的卻是一個韓國小伙子。
1月27日晚上,我們從釜山乘火車到首爾。到站時,我站在椅子上欲取擱在行李架上那幾只又大又沉的拉桿箱,卻因右臂疼痛而無能為力,女眷們就更不用說了。我正犯難之際,忽見有一只手伸向那幾只拉桿箱。我扭頭一看,見一個背著一只雙肩包的韓國小伙子隔著座位中間的小桌子,站在椅子上,正向我施以援手,我忙說謝謝。他向我笑笑,一口氣把幾個拉桿箱都取了下來。然后,與我們一起融入出站的人流之中。他的雙手左右開弓,幫我們拉了兩個最大的行李箱,邊走邊用英語與我的小女兒聊了起來。他說他的英語很臭,與你們說說話可有些提高。他說他雖是韓國人,卻是第一次到首爾,想與你們做個伴,行嗎?女兒點點頭。他又問你們住哪家賓館預(yù)定了嗎?女兒告訴他,定了,在新村路地區(qū)。他說,這個地方很有名,是賓館的集中區(qū),他雖沒去過,但早就聽說了。女兒問他怎么去,他說乘地鐵與出租車都可以,但你們一家老老小小的,又拖著這么多行李,乘地鐵上上下下不方便,還是乘出租車方便,而且多花不了幾個錢。我們接受了他的建議。于是,出站到了馬路邊,他為我們叫了兩輛出租車,幫我們把行李分別放進兩只后備箱后,又用韓語分頭告訴兩位司機我們要去的賓館。把一切都搞定以后,連聯(lián)系方式也沒留,就與我們揮手道別。至此,我才明白,他純?nèi)皇莵懋?dāng)一回“志愿者”的……
從此,這位韓國小伙子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了,再難忘懷。
釜山海灘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幕
一位學(xué)者說過,文明與法治好比土壤與種子,土壤優(yōu)質(zhì),種子就能很好地生長。
從另一個角度看,法治與文明,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從人類歷史和世界范圍來看,任何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無不是法治興則文明興、法治怠則文明怠??梢哉f,法治對于文明雖不是充分條件,卻至少是必要條件,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礎(chǔ)上的文明才是可靠的、持久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治對文明來說,具有基礎(chǔ)性的作用。法治的本質(zhì)在于秩序和規(guī)則,它的產(chǎn)生和存在是為了合理解決人類社會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公權(quán)與私權(quán)的矛盾,秩序與自由的矛盾。由于法治具有國家強制性,任何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要無條件地遵守。
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必定擁有良好的法治;而在法治社會,它的文明程度一定很高。前文提及的那位在除夕之夜顧不上把門關(guān)上,就出門為我們帶路的濟州島熱心人。起先,我們一直為他家的安全擔(dān)心,后來,在韓國住了多日,與韓國民眾有了廣泛的接觸,又查閱了一些資料,方知濟州島是有名的“無乞丐、無小偷、無大門”的“三無島”,治安非常好,那位熱心人當(dāng)然用不著擔(dān)心他出門后會有小偷闖入。在那樣的地方,不但不用防備小偷,而且不小心丟失了東西,人家也會千方百計找到失主歸還失物的。那天晚上,我們登上首爾塔觀看夜景時,我大女兒在塔頂把拍有數(shù)千張照片的照相機弄丟了。正當(dāng)她急得六神無主時,一位撿到相機的游客通過察看機內(nèi)的照片“順藤摸瓜”,在洶涌的人潮中找到了她,大女兒又驚又喜,望著那位游客竟說不出話來了……
韓國的社會治安良好,社會誠信度也很高。在那里,沒有假冒偽劣商品,沒有染色饅頭、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一切,都有正常的社會秩序作支撐。
對于韓國的高度文明,我們這次是親歷其境,感同身受。我深深地感覺到:在這個國度,法治的種子已深植于文明的土壤之中。
對于這樣的文明環(huán)境,大家一定是非常羨慕的。但我覺得,我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wǎng)。
我們不是都渴望建立一個法治社會嗎?那么,請先從培育優(yōu)良的文明土壤開始吧!■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