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賈 丹
肝素是臨床廣泛應用的抗凝藥物,但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稱為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更為嚴重的是可以導致血栓形成,引起重要臟器的栓塞,稱為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性血栓栓塞癥(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HITT)[1]。肝素在臨床應用廣泛,人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其出血的風險,而忽略了HIT或HITT的發(fā)生?,F(xiàn)報道1例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發(fā)生HIT的病例,并復習相關文獻,以期提高臨床對此類不良反應的重視。
患者,女,68歲,主因“咳嗽,咳痰伴發(fā)熱3d”于2011年10月17日入院?;颊?0月9日突發(fā)左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頭顱CT示多發(fā)腦梗死。既往高血壓20年,腦梗死5年,發(fā)現(xiàn)糖尿病1周。體格檢查:T 37.1℃,P 110次/min,R 24次/min,BP 145/70 mmHg,皮膚及粘膜未見出血點及淤斑,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痰鳴音,心率110次/min,律不齊,可聞及早搏,右側肌力0級,巴氏征陽性,左側肌力4級,巴氏征陰性,雙下肢輕度水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WBC 19.18×109/L,N 86.8%,RBC 4.72 ×1012/L,HGB 147 g/L,PLT 276×109/L,F(xiàn)ib 5.92 g/L,D-二聚體 4.3 mg/L;生化:AST 75 IU/L,CK 1 823 IU/L,LDH 510 IU/L,HBDH 356 IU/L,GLU 18.76 mmol/L,余正常;心肌酶:CK-MB 30.9 ng/mL,Myo 518 ng/mL,cTnI 0.093 ng/mL,BNP 887 pg/mL;心電圖:竇性心律,頻發(fā)房早,陣發(fā)房顫,V1-V6 ST壓低,T波倒置。診斷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腦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給予低分子肝素鈉(克賽)4 000 IU qd皮下注射,硝酸異山梨酯50 mg qd泵入,胰島素80 IU qd泵入,前列地爾10 μg qd入壺,氯吡格雷75 mg qd po,比索洛爾1.25 mg qd po,胺碘酮0.15 g泵入,頭孢哌酮/舒巴坦3 g q8h ivgtt,去甲萬古霉素0.4 g q8h ivgtt。10月19日查血常規(guī)PLT 360×109/L,10月25日查血常規(guī)PLT 252×109/L,均在正常范圍。10月27日查血常規(guī)PLT降至44×109/L??紤]血小板減少是由藥物引起,停用低分子肝素、頭孢哌酮/舒巴坦、去甲萬古霉素、前列地爾、氯吡格雷、胺碘酮。10月28日復查血常規(guī)PLT 53×109/L,略有恢復。10月30日查血常規(guī)PLT 239×109/L,結果已恢復正常。10月31日行血管超聲示: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1月1日再次給予低分子肝素鈉4 000 IU qd皮下注射。11月3日查血常規(guī) PLT 209×109/L,11月6日查血常規(guī)PLT 225×109/L,均在正常范圍。11月7日將低分子肝素鈉劑量增加至4 000 IU q12h皮下注射。11月9日查血常規(guī)PLT 309×109/L,未見下降。11月13日查血常規(guī)PLT再次下降至114×109/L,11月18日復查血常規(guī)PLT進一步下降至83×109/L??紤]血小板減少是由低分子肝素引起,18日停用低分子肝素。11月21日復查血常規(guī)PLT 64×109/L,仍有下降趨勢。11月23日查血常規(guī)PLT 125×109/L,已有所恢復,11月27日查血常規(guī)PLT 281×109/L,已恢復正常。治療期間患者未見皮膚黏膜出血點及淤斑。
HIT有2種類型:Ⅰ型HIT稱為肝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Heparin-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HAT)[1],血小板計數(shù)輕度減少,通常 >100 ×109/L,停藥后可恢復正常。Ⅱ型HIT即為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是由免疫介導的反應,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或較基礎值下降50%,嚴重者伴血栓形成。本文討論的HIT為Ⅱ型,即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
HIT發(fā)生率:手術中預防血栓時普通肝素約為3%,低分子肝素約為0.2%[2]。使用普通肝素治療時,HIT發(fā)生率約為2%~3%,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時,HIT發(fā)生率約為1%[1]。年齡大、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牛源性肝素、靜脈途徑給藥、女性、外科手術后等均是 HIT 的高發(fā)因素[1,3]。文獻報道合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HIT發(fā)生率較未合用者低[1]。肝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可促進血栓素A2(TXA2)合成,阿司匹林可抑制環(huán)加氧酶,減少TXA2的生成,從而減少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氯吡格雷可阻斷血小板膜的ADP受體,從而抑制糖蛋白Ⅱb/Ⅲ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的結合,使血小板不能聚集。但也有研究顯示,氯吡格雷不能阻止HIT的發(fā)生[1]。
引起HIT的原因是肝素與血小板因子4(PF4)形成肝素-PF4(H-PF4)復合物,促進機體產生IgG抗體(少數(shù)為IgA或IgM),IgG與H-PF4形成IgG-HPF4復合物,導致血小板活化,引起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罨难“逵謱е赂嗟腍-PF4復合物形成,進一步加劇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及高凝狀態(tài)[4]。近年國外研究表明,HIT的發(fā)生與基因多態(tài)性有關,純合型FcγRⅡA-131H、FcγRⅢA-158V是Ⅱ型HIT發(fā)病的高危因素。國內研究發(fā)現(xiàn),純合FcγRⅢB-NA2可能是Ⅱ型HIT發(fā)病的一個高危因素[5]。
HIT的臨床表現(xiàn)以血小板減少最為常見,發(fā)生率>95%[1],一般在肝素應用后的5~14d出現(xiàn),血小板計數(shù) <100×109/L或者較基礎值下降50%。30%~60% 的 HIT 伴有血栓形成[2,6]。另外還可發(fā)生寒戰(zhàn)、發(fā)熱、心動過速等急性反應[7]。HIT很少引起出血。
HIT的診斷比較困難,目前主要根據(jù)4T評分來評價患者發(fā)生HIT的可能性(見表1)??偡?~3分為低度可能,4~5分為中度可能,6~8分為高度可能。評估為中或高度可能者應進行實驗室檢測,如果肝素/PF4抗體陽性,則進一步支持HIT診斷[3]。當應用肝素類藥物后出現(xiàn)血小板計數(shù)持續(xù)下降<100×109/L或較基礎值降低30%~50%,動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注射部位皮損時,應考慮HIT的可能。
表1 4T評分
發(fā)生 HIT后應停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8]。2008年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HIT診療指南推薦使用非肝素類抗凝劑:來匹盧定(1C),阿加曲班(1C),比伐盧定(2C),磺達肝葵鈉(2C),達那肝素(1B)。有報道不推薦使用達那肝素,因其與HIT抗體存在交叉反應[9]。行下肢靜脈超聲檢查有無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早期應用華法林可加重高凝狀態(tài),所以應在血小板恢復至150×109/L、INR正常后再使用華法令,并與非肝素類抗凝藥至少重疊5d。對單純血小板減少的患者,治療至血小板恢復后2~4周,而伴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要治療3~6個月。不推薦輸注血小板,以免促進血栓形成[3]。
本例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前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無出血傾向。在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第11天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PLT降至44×109/L。停用低分子肝素后血小板恢復正常。繼續(xù)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第13天,再次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較基礎值下降>50%,停用低分子肝素后血小板恢復正常。在第2次使用低分子肝素時未同時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前列地爾、氯吡格雷、去甲萬古霉素、胺碘酮再次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所以可以排除血小板減少是由以上合并藥物引起?;颊?T評分為5分,中度可能,因實驗室條件限制,未做肝素/PF4抗體檢測。因患者2次使用低分子肝素,均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停藥后血小板均恢復正常。根據(jù)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評價標準,可以判斷HIT為肯定的不良反應。因為患者腦梗死急性期合并感染,入院時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均增高,所以,無法判斷右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由低分子肝素引起。但在臨床使用低分子肝素時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伴血栓形成,應高度警惕HITT的可能。
本病例在合用氯吡格雷和未合用氯吡格雷時均出現(xiàn)HIT,表明氯吡格雷并不能阻止HIT的發(fā)生。10月27日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30日發(fā)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時,應警惕HIT的可能,考慮換為非肝素類抗凝藥物。提醒臨床應提高對HIT的認識,及時診斷和治療,降低血栓風險。
總之,HIT是肝素的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臨床應提高對HIT的警惕,在使用肝素過程中監(jiān)測血小板計數(shù),密切觀察有無血栓形成,一旦發(fā)生HIT應停用肝素,換為非肝素類抗凝劑,防止出現(xiàn)嚴重的血栓并發(fā)癥。
[1]于淼,都軍,崔煒.低分子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病率及相關因素分析[D].河北: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
[2]章岱,王雷.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5):681-684.
[3]徐子真,胡翊群.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診治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1,1(4):371-374.
[4]雷遷,陳雷.肝素/血小板因子抗體與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8,16(2):457-460.
[5]賈瑞春,汪輝,王京華.FcγRⅢB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與Ⅱ型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易感性關系的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22(9):451-453.
[6]趙彬,梅丹,李擁軍,等.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J].中國藥師,2007,10(8):822-824.
[7]史旭波,胡大一.警惕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J].臨床薈萃,2008,23(8):533-536.
[8]侯雪平,裴斐.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減少癥一例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2):99-100.
[9]王春穎,王京華,謝蕊,等.Ⅱ型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并血栓形成綜合征1例及文獻復習[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22(11):58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