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飛
河南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三門峽 472000
硬膜外血腫多發(fā)于顱腦損傷,占顱內血腫的30%左右,臨床治療過程中要十分警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需要關注患者的顱內壓、血壓等情況,手術治療時需要嚴格控制顱內壓。本文觀察早期微創(chuàng)治療硬膜外血腫的臨床效果,與常規(guī)手術治療對比分析,討論臨床適用性,為治療硬膜外血腫提供借鑒,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1-01—07前來我院就診的硬膜外血腫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21~55歲;顱骨骨折54例,顱腦損傷26例;入院治療6h內54例,12h內26例。
1.2臨床表現80例患者中,頭痛43例,嘔吐22例,單肢乏力15例;治療過程中清醒36例,意識模糊22例,昏迷22例;合并胸腔骨折14例,小腿骨折25例,上臂骨折18例。
1.3影像學檢查80例患者均經腦部CT檢查及MRI影像學檢查,患者顱骨內板下方有雙凸形或硬膜外血腫梭形邊緣清楚的高密度影,血腫位于一側大腦半球表面,中線波移位明顯,腦血管造影在血腫部位呈典型的雙凸鏡形無血管區(qū)。
1.4治療方法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顱腦損傷情況無明顯差異。對照組患者使用骨瓣開顱清除血腫手術進行治療,定位患者的血腫位置進行手術,對術前發(fā)生腦疝的患者進行骨瓣去除降壓及硬膜外修補;治療組患者使用早期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治療,按照患者CT片所示在血腫最厚層面處鉆孔,插入吸引針管或小引流管,排出部分血腫后再反復多次注入溶栓藥物如尿激酶等并引流,3~6dCT復查血腫消失后拔除引流管。治療結束后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并進行臨床分析。
1.5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24h病癥明顯減輕,血腫占位效應改善,出院后3個月內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對照組40例患者中,37例患者血腫一次性清除,住院治療1個月后出院,3例患者術后6h發(fā)生再出血,經過搶救后康復。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情況與并發(fā)癥比較如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結果和并發(fā)癥對比
治療組患者血腫基本在1周內消除,對照組患者一次清除,但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費用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硬膜外血腫的過程中,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及費用較對照組低很多,從治療效果來看,2組患者的最終療效相等,但對于血腫清除而言,早期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治療慢于一次性清除。從臨床治療方法而言,微創(chuàng)手術只需局部麻醉,且治療時間短、安全性高;而骨瓣開顱則是全身麻醉,治療過程中易發(fā)生并發(fā)癥,治療時間較長、患者恢復時間較長。從安全性、治療時間來看,早期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治療硬膜外血腫更為實用,但從患者的病癥考慮,微創(chuàng)治療不能有效降低顱內壓和止血,如果患者同時患有神經性損傷或急性硬膜外血腫,微創(chuàng)手術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救治,容易并發(fā)腦疝或致患者發(fā)生腦出血、腦梗死等癥狀。骨瓣開顱手術治療硬膜外血腫的效果更為直接,且在治療過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治療效果明顯,對于并發(fā)腦疝的患者也可進行有效治療。
早期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與常規(guī)骨瓣開顱治療硬膜外血腫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早期微創(chuàng)手術的血腫清除時間長,但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骨瓣開顱治療血腫清除快捷、直接,但易發(fā)生并發(fā)癥,且創(chuàng)口較大,患者恢復較慢。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選擇性治療,對于一般腦膜外血腫患者而言,推薦使用早期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以達到安全、有效、低費用的目的;而合并腦神經病變或顱腦損傷嚴重的患者,建議使用骨瓣開顱手術進行治療。
[1]王忠誠 .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38.
[2]孫波,張承徐 .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治療硬膜外血腫46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08,28(15):65-71.
[3]傅水吉 .早期微創(chuàng)治療硬膜外血腫的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9):74-75.
[4]鄧友壽 .經針穿刺清治療硬膜外血腫20例臨床體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4,4(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