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霖,賴劍波,李 敏,姚志軍,陳興旺,周華鋒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深圳沙井醫(yī)院ICU,廣東 廣州51810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臨床上常見的急危病癥,臨床表現(xiàn)以呼吸窘迫和頑固性低氧血癥為特征,最近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其病死率仍高達50-70%[1]。機械通氣是改善ARDS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通氣模式多樣,參差不齊。適應性支持通氣(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是近年開發(fā)的一種較新的通氣模式,可以在保證一定分鐘通氣量的前提下,自動調(diào)整通氣支持水平以適應患者的實際需求,改善人機之間的協(xié)調(diào)[2]。本研究通過對60例ARDS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提供適應性支持通氣(ASV)和壓力支持同步間歇指令通氣(PSIMV)兩種通氣模式,比較其優(yōu)越性?,F(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間我院ICU收治的60例ARDS患者,均符合ARDS診斷標準[3]并需輔助機械通氣。剔除標準:使用呼吸機后血氧飽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仍<90%,且通過液體復蘇2h后有創(chuàng)動脈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仍低于65mmHg的患者;入院后24h內(nèi)死亡的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參加研究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ASV組30例,PSIMV組3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2l-69歲,平均年齡(38.3±15.2)歲;兩組間年齡、APACHEII評分、氧合指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備可比性(P>0.05)。
1.2 綜合處理 全部患者均行氣管插管(48例)或氣管切開(12例)。行床邊心電、血氧飽和度、呼吸、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CVP)監(jiān)測,給予充分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Ramsay評分:3-4分);存在胸部外科情況的給予適當外科處理;合并其他臟器損傷者行相關手術或處理。
1.3 通氣方法及監(jiān)測
1.3.1 通氣方法 使用金伽俐略型呼吸機(Hamilton,瑞士)進行機械通氣。參數(shù)設置:①ASV組:每分鐘通氣百分數(shù)(MV%)、氣道壓報警上限(35-45 cmH2O)、理想體重;②PSIMV組:呼吸頻率12一15次/min,吸呼比為1∶1-1∶2,壓力限制預設為35-45cm H2O。吸氧濃度為0.4-0.6,均常規(guī)加呼氣末正壓(PEEP)5-15cm H2O。依據(jù)血氣分析結果調(diào)整呼吸機參數(shù)。
1.3.2 觀察指標 每組(即時、24h)各項指標:①呼吸力學方面:潮氣量(VT)、自主呼吸頻率(fF)、氣道平臺壓(Pplat)、氣道峰壓(PIP)、靜態(tài)肺順應性(Cstat)、②檢測血氣分析及血液動力學指標: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shù):PaO2/FiO2、心率(HR)、CVP、有創(chuàng)平均動脈壓(MAP)。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s)
*與上機時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通氣模式fF(次/分)潮氣量(VT)(ml)平臺壓(Pplat)(cmH2O)氣道峰壓(PIP)(cmH2O)肺順應性(Cstat)(ml/cmH2O)24h ASV組 30.21±3.71 23.10±2.12* 463.3±24.2 485.9±35.6 16.23±1.69 14.12±1.54*# 25.46±3.12 21.55±2.37*# 25.08±3.67 18.13±4.01*#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PSIMV組 30.15±3.62 26.57±3.12* 478.4±22.4 495.2±29.5 16.13±1.53 15.32±1.63 25.39±3.25 24.29±2.96 24.91±3.58 23.61±3.75
表2 兩組氧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氧動力學指標比較(±s)
*與上機時比較,P<0.05;
通氣模式 PO2(cmH2O)PCO2(cmH2O)SaO2(%)P2O/FiO2 24h ASV組 53.38±6.46 96.43±8.86* 42.21±3.24 37.13±2.16* 84.67±5.72 94.16±6.61 164.3±13.6 241.7±15.8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PSIMV組 54.02±7.08 93.36±7.81* 42.10±4.01 40.58±3.12 85.01±6.24 92.00±8.94 161.00±12.0 236.6±16.1**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與上機時比較,P<0.05
通氣模式 HR(次/分)CVP(cmH2O) 有創(chuàng)平均動脈壓MAP(mmHg)24h ASV組 131.46±9.37 93.94±12.01* 10.85±2.12 12.03±3.31 71.23±6.24 77.86±5.86上機時24h 上機時24h 上機時*PSIMV組 132.21±10.34 105.64±11.69* 10.97±2.51 11.93±3.13 72.08±7.89 76.32±6.01*
3.1 隨著對ARDS的病理生理機制大量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機械通氣方法,其中實施小潮氣量和呼吸末正壓的肺保護通氣策略(1ung protection strategies,LPS)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通氣策略之一[4]。LPS可以通過應用小潮氣量通氣,減少肺跨膜壓,即為容許性高碳酸血癥,同時加用PEEP,保持肺泡開放狀態(tài)來實施。同時由于ARDS患者肺部病變的不均勻性,為了保證氧合,使用較高的PEEP使部分肺泡過度通氣,而部分塌陷的肺泡仍不能復張,所以如何促進塌陷的肺泡復張并盡可能降低PIP和PEEP以滿足機體的氧合,是機械通氣的關鍵[5]。
3.2 ASV在保證一定分鐘通氣量的同時,獲得最佳的呼吸形式,是結合容量控制(VC)和壓力控制(PC)通氣狀況的一種智能化通氣模式,其優(yōu)點在于確保預設分鐘通氣量的前提下,每一次供氣為壓力控制而非容量控制,ASV送氣時與PC模式一樣,ASV吸氣相采用減速波形,在吸氣相早期輸送大部分預設潮氣量,氣道壓力波形呈方形波,PPV通氣模式吸氣相采用恒速波形,在保證預設潮氣量的前提下,PIP隨時間呈線形上升,因此在潮氣量相同的情況下應用減速氣流較恒速氣流引起的PIP更低,從而減少肺氣壓傷的發(fā)生[6],同時改善肺內(nèi)氣體分布,提高氧合。
3.3 本研究顯示,ASV組氣道峰壓和平臺壓均低于PSIMV組,且肺靜態(tài)順應性明顯改善,兩組均無氣壓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PIP是機械通氣的直接動力,主要用于克服氣道的黏滯力以及胸廓與肺的彈性阻力,是呼吸機送氣過程中的最高壓力。一般認為PIP過高與肺的再損傷直接相關。平臺壓過高會造成肺損傷和干擾血流動力學[7]。AVS可根據(jù)患者的呼吸力學狀況自動調(diào)整吸氣壓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氣量,降低呼吸頻率,而對血流動力學沒有影響[8]。PSIMV是在呼吸過程中通過設置的吸氣壓力和吸氣時間來實現(xiàn)通氣需要,其吸入VT隨呼吸系統(tǒng)順應性的降低而減少。當ARDS患者肺順應性嚴重減低,為了增加VT則需要增加較大的壓力設置,從而引起吸氣壓升高,患者的舒適度下降、人機不協(xié)調(diào),也可導致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撤機困難[9]。
3.4 本研究顯示:ASV和PSIMV因實行肺保護通氣策略時均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狀況,兩組均未發(fā)生氣壓傷,兩組均能降低心率,對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影響小,CVP無明顯改變,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小。ASV能夠有效地控制PIP、Pplat,改善肺順應性,明顯改善機械通氣中的人機相互作用、協(xié)調(diào)性更好。應用ASV模式患者舒適程度增加,呼吸力學改善,有利于撤機和肺保護。
因此,對于ARDS應盡量采用ASV模式實行肺保護通氣策略其具備一定的優(yōu)越性。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小,且存在發(fā)病因素的限制,尚需要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加以證實。
[1]Demaika TA,Keddissi JI,Kinasewitz GT.Update on ARDS:beyond the low tidal volume[J].Am J Med Set.2009,337(5):360.
[2]Arnal JM.Wysocki M.Nafati C.et al.Automatic selection of breathing pattern using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J].Inters Care Med,2008,34(2):75.
[3]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2006)[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1):1.
[4]龐建仿.ARDS機械通氣肺保護性策略的研究進展,新醫(yī)學學刊[J].2008,5(3):1088.
[5]Brower RC,Rubenfeld GD.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in acute lung injury[J].Crit Care Med,2003.31(Suppl):312.
[6]Sulze CF,Chiolero R,Chassot PG,et al.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for fast tracheal extub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nesthesiology,2001,95:1339.
[7]Holt SJ,Sanders RC,Thurman TL,et al.An evaluation of automode,a computer-controlled ventilator mode,with the Siemens Servo.300Aventilator,using aporcine model[J].Respir Care,2001,46:26.
[8]徐永樂,張偉睦,周 付,等,適應性支持通氣和壓力控制通氣在重癥創(chuàng)傷性濕肺通氣策略中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4(12):29.
[9]Road J,Jiang TX,Reid WD,et al.Weaning Failure,Muscle Injury.And Fatigu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1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