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蕊
在一次公益活動現(xiàn)場,我見到了他。他穿著老式的藍色夾克衫坐在臺上,略微有些清瘦,明亮的目光中卻透著堅定。在同主持人一問一答的訪談中,他講起這些年來捐資助學的故事。
他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高中時因家境貧寒而輟學。接下來的幾年,他邊打工邊自學,熱愛文學的他,不斷有文章見諸報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當?shù)匾研∮忻麣獾乃?,成了縣電視臺的一名編外記者。
采訪中,他接觸到許多考上大學卻無力支付學費的寒門學子,想起自己曾備受失學痛苦的煎熬,他毅然捐出積攢多年的稿費。隨后的十余年里,他省吃儉用,先后資助了四十多名貧困學生,幫他們實現(xiàn)大學夢。
聊到這里,主持人問,這些學生后來有沒有給你打電話,或去家里看望你?
他輕輕地搖頭,說,只有一位學生給我打過電話。那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他打電話來拜年,不過,最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出,下學期的費用有些緊張。
這樣的回答顯然出乎主持人的意料,她接著問道,資助貧困學生,你有沒有后悔過?他沉吟了片刻,說,有遺憾,但是不后悔。我做了想做的事,心里覺得安然。
臺下響起陣陣掌聲,主持人轉(zhuǎn)換話題,繼續(xù)進行采訪。然而,我的心像被針刺了一下似的。
我想起自己資助過的一位女孩。由當?shù)貗D聯(lián)發(fā)起的“春蕾”助學活動上,我從一摞簡歷表中注意到她——年僅13歲的她,父母雙亡,跟隨多病的奶奶生活。照片上的她看上去眉清目秀,眼里卻含著一汪憂郁,讓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澀。
那雙渴望的眼睛觸動了我,因此,我決定與她結(jié)為幫扶對子。我按表格上的地址給她去了一封信,告訴她好好念書,不用擔心學費。一周后,我收到了她的回信。字寫得不太規(guī)整,但看得出她很用心,密密匝匝好幾頁。
她在信里寫道,得知能繼續(xù)念書時,她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她說她會好好讀書,還講了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從那以后,我們信來信往,聊著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心情。
半年后的一天,我趁著出差的機會,抽空去看她。她和奶奶住在一間低矮的平房里,比我想象的還要簡陋。跟她聊了一會兒后,我起身準備離去。她忽然有些羞澀地說,阿姨,您稍等一下。
她跑回屋,拿出一樣東西塞給我,說,我給您做的菊花枕,本來想寄給您,但最近功課忙耽擱了。今天您來了,正好當面交給您。我在信里提到過,有時工作壓力太大,睡眠質(zhì)量不好。沒想到她記住了,給我做了明目安神的菊花枕,聞著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涌起一波一波的感動。
第二年的春天,我調(diào)動工作、裝修新房、搬家,時間被擠得滿滿的。等我騰出空來。給她去了一封信時,信卻被退了回來,我們就此斷了聯(lián)系。
一晃六年過去了,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打開博客,意外地看到她的留言。原來,她一直想與我取得聯(lián)系,后來想起我喜歡寫作,在百度上搜索,竟然找到了我的博客。我們加了QQ好友。她跟我講起這幾年的經(jīng)歷。
為了籌錢給奶奶看病,她讀完初三就外出做零活了,可沒等到做手術(shù),奶奶就永遠地離開了。料理完奶奶的后事,她回到城里繼續(xù)打工,閑暇時自學文化課,考取了函授大專文憑。
在她的QQ空間里。我看到一組照片,戴著小紅帽的她,正在街頭做義工。她的笑容那么燦爛,仿佛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只是為了讓她更堅強。我留意到她的QQ簽名——感謝相遇,只需記得。
感謝相遇,只需記得。感謝你用生命的苦難,成就我的善行,而你,也需記得這一切。唯有施者有善心,受者有尊嚴,愛的鏈條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