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香
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公布的數字顯示,全世界有21億人口居住在沙漠或者旱地中,其中90%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全球44%的可耕地為旱地,30%的耕植作物生長在旱地上。
土地是地球的骨骼,如果骨骼患上疏松癥,后果可想而知。
荒漠化影響著世界上36億公頃的土地,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25%,110個國家面臨著土地退化的危險。由于土地退化和干旱,全世界每年大約有750億噸肥沃土壤流失,每年有1200萬公頃土地消失,這些土地可生產2000萬噸糧食,每年由于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420億美元。此外,在干旱地區(qū)居住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8%,土地退化對他們造成日益嚴重和緊迫的威脅。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于1994年6月在巴黎通過,1996年12月正式生效,是關于環(huán)境、發(fā)展和推動健康土壤保護的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合約。公約的193個締約國共同努力,緩解旱地人口貧困現象,維持并恢復土地生產力及減輕旱災影響。
2010年8月聯合國正式啟動“聯合國荒漠化及防治荒漠化十年(2010~2020)”計劃,旨在提高世界各國人們對荒漠化、土地退化以及旱災對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脫貧進程的威脅的認識。
2011年9月20日,聯合國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問題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旨在把公眾對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關注度提高到最高層次,并為201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大會的籌備工作作出貢獻。
2012年3月26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zhí)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強調,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必須得到有效防治,人們能夠也必須阻止土地退化,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環(huán)境變化、人口增長,貧困問題、水問題和食品安全所帶來的挑戰(zhàn)。
2011年6月25日是中國第21個“土地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提出我國土地問題存在三個難以為繼:過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發(fā)展難以為繼、對大規(guī)模開發(fā)后備土地資源的依賴難以為繼以及忽視城鄉(xiāng)土地權利主體平等的模式難以為繼。
具體說來,中國的土地問題不容樂觀,不僅存在荒漠化問題,還面臨著土地污染問題。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占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tǒng)計,上世紀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2011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接受采訪時表示,全國3億畝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威脅,占全國農田總數的1/6,而廣東省未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僅有11%左右。每年被重金屬污染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近年來,血鉛超標、尿鎘超標等時有報道,重金屬污染出現了工業(yè)向農業(yè)轉移、城區(qū)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上游向下游轉移,從水土污染到食品鏈轉移,由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進入突發(fā)性、連鎖性、區(qū)域性的爆發(f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