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峰,何建偉,李海偉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簡稱PNF)是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中一種重要的治療技術[1],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肌肉、神經損傷,預防延遲性肌肉酸痛,發(fā)展機體柔韌性,輔助發(fā)展肌肉爆發(fā)力。但是因其動作比較復雜,故應用范圍并不廣泛,尚未成為常規(guī)治療技術,近些年在運動醫(yī)學界卻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研究通過實驗探討PNF技術中的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和下肢訓練D1、D2運動模式對中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PNF中的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的方法是主動肌與拮抗肌交替的等長收縮對抗阻力[3]。適用于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疼痛、關節(jié)不穩(wěn)定、拮抗肌無力及平衡能力降低者。軀干的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可以增加軀干雙側肌群的肌力,提高穩(wěn)定性。而利用PNF下肢模式提高下肢肌肉能力,則可能有助于平衡功能的改善。
運用實驗法,使用PNF中下肢的D1、D2模式和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對20名45~59歲的中年人進行訓練。在實驗開始時、實驗結束時和實驗結束后第4周分別使用睜、閉眼平衡能力測試方法對受試者進行平衡能力測試。
參與受試者是當地自愿參加的20名社區(qū)居民,年齡在45~59歲健康中年人。并將受試者隨機分為下肢模式組與軀干模式組各10名。受試對象基本情況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表
1.2.1 平衡能力測試方法 (1)依據體育測量與評價中平衡能力測試方法[9];(2)睜眼/閉眼靜力平衡的測試方法:要求受試者兩腿分別單獨站在寬為2.5 P<0.05厘米的木板條上。要求睜眼/閉眼,雙手叉腰,用秒表計時,左右腿各測量3次有效數據取一次最大值,治療前后取同側腿數值進行對比。
1.2.2 下肢模式組 使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中的下肢模式對10名受試者進行訓練。站立位根據個人的不同能力選擇適合的彈力帶,受試者全部選擇為紅色,將彈力帶套在家中固定物上,如桌子腿,茶幾腿等,每周訓練三次。訓練方法如下:下肢基本模式D1屈曲、D1伸展、D2屈曲、D2伸展,每個動作每次訓練完成10遍。
(1)D1屈曲:屈曲-內收-外旋(以右腿為例,見圖1)。
圖1 D1屈曲示范圖
準備姿勢:受試者站在彈力帶固定處的左前方半米的位置,將右腳伸入彈力帶所形成的彈力圈中,并使足背與彈力帶貼合,拉動彈力帶使得右腿處于自然站立位。
運動過程:髖-踝-足聯(lián)合體從站立位開始緩慢運動。當足和踝關節(jié)緩慢活動到背屈和內翻時,腳趾伸展。踝關節(jié)內翻同時使髖關節(jié)外旋,腳趾帶動髖關節(jié)運動至屈曲伴內收和外旋。
結束姿勢:足處于背屈內翻位。膝關節(jié)完全伸展,髖關節(jié)屈曲伴內收和外旋,使膝關節(jié)和足跟與右肩關節(jié)在一條對角線上。
注意事項:該運動過程應緩慢進行,注意運動順序,整個動作的時間應≥5s,身體保持直立不允許骨盆向后傾斜。
(2)D1伸展:伸展-外展-內旋(以右腿為例,見圖2)。
圖2 D1伸展示范圖
準備姿勢:受試者站在彈力帶固定處的右后方半米的位置,將右腳伸入彈力帶所形成的彈力圈中,并使足跖面與彈力帶貼合,拉動彈力帶使得右腿處于自然站立位。
運動過程:髖-踝-足聯(lián)合體從站立位開始緩慢運動,注意運動順序。腳趾屈曲,足和踝關節(jié)跖屈與外翻。踝關節(jié)外翻的同時使髖關節(jié)內旋,大腿向后活動至伸展與外展并保持內旋。
結束姿勢:足處于跖屈伴內翻位,腳趾屈曲。膝關節(jié)完全伸展,髖關節(jié)伸展的同時持續(xù)外展與內旋。
注意事項:同上。
(3)D2屈曲:屈曲-外展-內旋(以左腿為例,見圖3)。
圖3 D2屈曲示范圖
(1)準備姿勢:受試者站在彈力帶固定處的左前方半米的位置,將左腳伸入彈力帶所形成的彈力圈中,并使足背與彈力帶貼合,拉動彈力帶使得左腿處于自然站立位。
(2)運動過程:髖-踝-足聯(lián)合體從站立位開始緩慢運動。當足和踝關節(jié)緩慢活動到背屈和外翻時,腳趾伸展。踝關節(jié)外翻同時使髖關節(jié)內旋,腳趾帶動髖關節(jié)運動至屈曲伴外展和內旋。
(3)結束姿勢:足處于背屈外翻位。膝關節(jié)完全伸展,髖關節(jié)屈曲伴外展和內旋,使膝關節(jié)和和足跟與右肩關節(jié)外側緣接近在一條線上。
(4)注意事項:同上。
(4)D2伸展:伸展-內收-外旋(以左腿為例,見圖4)。
圖4 D2伸展示范圖
(1)準備姿勢:受試者站在彈力帶固定處的右后方半米的位置,將左腳伸入彈力帶所形成的彈力圈中,并使足跖面與彈力帶貼合,拉動彈力帶使得左腿處于自然站立位。
(2)運動過程:髖-踝-足聯(lián)合體從站立位開始緩慢運動。腳趾屈曲,當足和踝關節(jié)緩慢活動到跖屈和內翻時,踝關節(jié)內翻同時使髖關節(jié)外旋,腳趾帶動髖關節(jié)運動至伸展伴內收和持續(xù)外旋位。
(3)結束姿勢:足處于跖屈內翻位,腳趾屈曲。膝關節(jié)完全伸展,髖關節(jié)伸展伴內收和外旋,大腿內收過中線至右腿后側。
(4)注意事項:同上。
1.2.3 軀干模式組 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的方法是主動肌與拮抗肌交替的等長收縮對抗阻力。可以達到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肌力,增強穩(wěn)定和平衡,減輕疼痛等目的。可適用于平衡能力逐漸下降的中老年人群。使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中的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對10名受試者進行訓練。每周訓練三次,每次10組。
(1)肩帶的節(jié)律性穩(wěn)定。操作者站在處于坐位的受試者身后,雙手放在其肩膀上,兩只手在肩關節(jié)處分別施加向前和向后兩個相反方向的力。要求受試者軀干肌等長收縮對抗阻力,保持3~5s后,將兩個力的方向交換;要求受試者對新的阻力調整對抗方向,同樣保持3s~5s。
(2)骨盆的節(jié)律性穩(wěn)定。受試者自然站立位,操作者雙手放在其髂嵴上,兩只手在髖關節(jié)處分別施加向前和向后兩個相反方向的力。要求受試者軀干肌等長收縮對抗阻力,保持3s~5s后,將兩個力的方向交換;要求受試者對新的阻力調整對抗方向,同樣保持3s~5s。
1.2.4 數據處理 試驗完成后,每個受試者都有實驗前、實驗結束時、實驗結束四周后的三組指標。包括睜眼平衡能力和閉眼平衡能力兩個指標,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10],各測試指標均以平均數±標準差(M±SD)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實驗前后的睜、閉眼平衡能力是否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對兩種PNF模式對平衡能力的影響進行比較時,選擇實驗前后的平衡能力數值的差值進行組間的獨立樣本t檢驗。
實驗結果顯示(見表2),下肢模式組受試者實驗前與實驗結束時的平衡能力比較。經過四周的PNF下肢模式訓練后,受試者的睜眼平衡能力和閉眼平衡能力較實驗前均有顯著增加(P<0.05)。表明經過四周的PNF下肢訓練后,受試者的平衡能力明顯增強;下肢模式組受試者實驗結束后第四周與實驗結束時的平衡能力比較。停止訓練四周后,受試者的睜眼平衡能力和閉眼平衡能力較實驗結束時均有顯著下降(P<0.05)。該現(xiàn)象進一步表明了PNF下肢訓練對受試者的平衡能力的改善有積極作用。
表2 下肢模式組實驗前后睜、閉眼平衡能力值變化
如表3所示,軀干模式組受試者實驗前與實驗結束時的平衡能力比較。經過四周的PNF軀干模式訓練后,受試者的睜眼平衡能力和閉眼平衡能力較實驗前均有顯著增加(P<0.05)。表明四周的PNF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訓練可使受試者的平衡能力增強。軀干模式組受試者實驗結束后第四周與實驗結束時的平衡能力比較。停止訓練四周后,受試者的睜眼平衡能力和閉眼平衡能力較實驗結束時均有顯著下降(P<0.05)。該現(xiàn)象進一步表明了PNF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訓練對受試者的平衡能力的改善有積極作用。
表3 軀干模式組實驗前后睜、閉眼平衡能力值變化
對實驗前后的睜、閉眼平衡能力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種PNF模式對平衡能力改善的優(yōu)劣。兩組平衡能力獨立樣本t檢驗P值均大于0.05組間差異不顯著。實驗數據總體情況如圖5所示。經過四周的PNF下肢模式訓練或PNF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訓練,下肢模式組與軀干模式組的睜眼、閉眼平衡能力均有顯著性增加,停止訓練后四周均有顯著減弱;組間的平衡能力增長值比較,睜眼平衡能力與閉眼平衡能力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種訓練方法對平衡控制力的影響差異不大。
圖5 兩組實驗前前后至停訓后4周睜閉眼平衡能力變化比較
衰老是指人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發(fā)的必然過程,表現(xiàn)為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適應性和抵抗力減退。當人體逐漸進入老年后,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就逐步發(fā)生器質性和機能性變化?!叭死贤认壤稀比梭w下肢運動能力的下降,協(xié)調能力的降低以及形態(tài)姿勢的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老化衰老的最明顯的特征;平衡功能也一樣,人體姿勢平衡的維持主要依賴于視覺系統(tǒng)、前庭系統(tǒng)、本體感受器的感覺信息的輸入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整合協(xié)調能力。機體的平衡能力與年齡的變化具有內在聯(lián)系。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視覺神經、前庭神經、本體感覺神經等平衡感覺器官的功能都會出現(xiàn)退行性的變化,從而也會導致平衡能力的下降。單足站立是目前對中老年體質平衡能力測定較為常用的方法。此方法適用于軀體感覺途徑在脊髓后根的運動,視覺停止時,評估前庭功能,此方法可用于評估肌力下降和平衡能力下降[4]。
中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平衡能力明顯降低,平衡能力的下降將會增加中老年人跌倒的風險。跌倒是指身體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接觸地面或其他低于地面的物體[11]。在老年人口眾多的中國,跌倒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跌倒會造成肢體損傷甚至死亡,降低其活動能力,導致老年人心理障礙或社會后果[12],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針對此問題,采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對20名45~59歲中年受試者進行為期四周的訓練。可以增強或改善中年人的平衡能力,對其年齡增長后跌倒風險的降低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是指通過刺激本體感受器來改善和促進肌肉功能的一種方法[2]。PNF有以下特點:利用運動模式姿勢作為載體,增強有關神經肌肉反應,促進相應肌肉收縮(以強帶弱);利用牽張、關節(jié)壓縮、牽引和施加阻力等,以增加本體感覺的刺激,促進功能恢復。PNF技術包括基本手法技術和特殊手法技術,其核心是螺旋對角交叉的運動模式;同時借助于視覺、聽覺、前庭感覺、平衡感覺等多種感受器。
平衡功能是人體維持正常體位,完成各種轉移動作及安全步行的基礎[4]。人體平衡的維持依賴于視覺系統(tǒng)、前庭系統(tǒng)、本體感受器的感覺信息的輸入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整合協(xié)調。平衡能力與年齡之間具有相關性。有研究指出穩(wěn)定極限所涉及到人體視覺、前庭、本體等平衡感覺功能在20~50歲之間最穩(wěn)定,隨后逐漸減退導致平衡能力明顯降低。老年人平衡的特點:人體移動功能(行動的迅速、協(xié)調能力、動態(tài)抗干擾維持平衡能力)隨年齡增長顯著下降;前庭功能隨年齡增長顯著下降;髖部屈、伸、外展肌扭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靜態(tài)抵抗外部干擾、維持身體平衡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5]。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中年劃分標準是45~59歲,所以提高45~59歲中年人的平衡能力對其進入老年后跌倒風險的降低有較大的意義。
從實驗數據看,通過為期4周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訓練,兩組不同模式進行訓練的20名受試者,睜、閉眼平衡能力均有明顯提高,對不同模式的訓練呈正向反饋。兩組訓練前后平衡能力水平均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這一結果提示,PNF訓練對于有效提高中年人的平衡能力效果顯著。
前人研究表明PNF的研究多集中于各種損傷的患者,如偏癱患者、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踝關節(jié)損傷患者等,但是PNF技術對于無損傷的正常人的研究還比較少。近年來隨著人們對PNF技術的關注,已有許多研究表明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對提高偏癱患者或是正常學生的平衡能力有明顯的效果。鄧羅平研究認為,PNF牽張法練習對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以及柔韌性均有較好的作用。在為期16周的教學過程中,訓練后第八周和第16周學生的動、靜態(tài)平衡能力均有較大提高,學生屈髖成績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停訓四周后,實驗對象在動、靜態(tài)平衡能力上分別有所下降,說明運用PNF牽張法進行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8];李維希研究認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通術對偏癱患者平衡功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其實驗選用了PNF中的軀干訓練模式對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在軀干訓練的模式中,所有動作都不僅僅是訓練軀干,而是把軀干運動與雙側的對稱或不對稱的上肢或下肢運動及頸部運動相結合,并充分利用了本體感覺刺激、視覺刺激。不但增強了軀干的功能,而且增強了軀干與相關肢體和感覺功能的協(xié)調性,進而增加了軀干及整個身體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6]。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由于兼顧了軀干和肢體的協(xié)調運動,以及充分的感覺功能的參與[7],因而較常規(guī)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從而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實驗結果表明,平衡能力與人體的視覺、前庭、本體等平衡感覺等功能相關。本研究認為下肢模式訓練的作用是很好地增加了下肢的肌肉力量,而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訓練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軀干本體平衡感覺功能。中老年人平衡的控制不應過度依賴于視覺系統(tǒng),應通過鍛煉來提高機體的本體感覺功能。兩種訓練模式都能使得受試者平衡能力有所提高,說明兩種訓練模式在改善平衡能力上都有一定的作用。PNF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訓練中的肩帶訓練是坐位完成的,骨盆帶訓練是站立位完成的,兩種體位比較下肢模式訓練的單足站立有較高的安全性。并且操作簡單易掌握,方法易控制。
(1)為期四周的PNF下肢模式和軀干模式的訓練對于平衡能力均有明顯改善,但兩種訓練方法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2)建議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練習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技術中的軀干節(jié)律性穩(wěn)定技術,以提高平衡能力水平,預防隨著年齡增長而帶來的平衡能力下降,跌倒次數增多、風險增大等諸多問題。
[1] 金玲,王松林,趙莉.PNF軀干訓練模式對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水電醫(yī)學,2010,35(2):125 ~131.
[2] 劉建宇.神經肌肉本體促通技術對偏癱患者立位平衡極限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9):546.
[3] 竇祖林.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及其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4,9(4):184.
[4] 肖春梅,李陽,黨繁義.老年人跌倒與平衡能力下降的相關測試指標[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8):457.
[5] 楊錫讓.實用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6] Hsieh CL,Hsueh IP.Trunk control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2,33(11):2626 ~30.
[7] Verheyden G,Vereeck S.Trunk performance after stroke an relationship with balance,gait an functional ability[J].Clin Rehabil,2006,20(5):451 ~458.
[8] 鄧羅平,雷慧,周雅麗.本體感受神經肌肉促進法(PNF)對提高機體平衡能力的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26(3):2007.
[9] 李維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通術對老年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8):2032 ~2033.
[10] 王曉芬.體育統(tǒng)計與SPSS[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11] 殷磊.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12] 胡國萍,陳蜀萍.老年人跌倒的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5):397.
[13] 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
[14] Sheard P W,et al.Optimal contraction intensity during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for maximal increase of range of motion[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2):416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