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交部”日前修正通過相關規(guī)范,擬將派駐無“邦交國”代表職稱改為“大使”,副代表職稱改為“公使”。臺“外交部”稱,這是為了提振駐外人員士氣,對外仍維持原名銜。該計劃遭到島內輿論譏諷,被認為是“名不副實,純自爽”。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1日報道,臺當局今年2月修改通過“駐外機構組織通則”,授權“外交部”統(tǒng)一駐外館長、副館長職稱,并對“邦交”與無“邦交”派駐機構人員職稱一并統(tǒng)一。因此,“外交部”日前計劃將駐外代表、副代表對內職稱皆改為“大使”和“公使”。此項變革一改過去幾十年來臺灣的“外交”慣例,有人擔心這會引起駐在國抗議,“外交部”發(fā)言人夏季昌稱,未來無“邦交國”代表處的代表、副代表對內改稱“大使”和“公使”,但對外仍稱代表、副代表,并不會影響臺灣對外關系。夏季昌稱,此變革是為提振駐外人員士氣,“對對外關系一點影響都沒有”,不會引起駐在國抗議,希望各界不要過多揣測。
不過,島內輿論對此舉能起到多大作用表示懷疑?!吨袊鴷r報》1日評論稱,“外交部”要提振“外交官”士氣,不思如何在“外交”領域攻城略地,卻把腦筋動到改名這件事上,令人狐疑。文章說,如今“外交部”想通過法令修改,讓臺駐外代表對內全改稱“大使”,如果實現(xiàn),民眾就可通過島內媒體和官方文件,“感受到中華民國恢復1971年退出聯(lián)合國前的外交榮景: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中華民國駐英大使、中華民國駐法大使……這些成績,政府不費吹灰之力,只需改個名”;但改名只在島內生效,“說淺白點,就是自爽”。
也有媒體擔心這一舉動會遭到大陸的“反制”?!堵?lián)合晚報》一篇題為“對內要面子,對外恐丟里子”的評論文章稱,給駐外代表“正名”,實質意義不大,卻可能引起無謂的爭議。文章認為,在大陸的壓力下,當前臺灣“外交”工作日益艱困,如果草率改變代表地位,在高度政治意涵的“外交”競爭中,大陸方面如果不能理解臺灣立場,懷疑“改代表為大使”是臺灣的“外交攻勢”,采取反制措施,反而更不利于臺灣的國際空間,“為了顧及駐外代表的面子,最后卻可能損及更大利益”?!◤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