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啟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目標
1.認識西方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荒誕悖謬”的表現(xiàn)藝術及格里高爾變形的象征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想象升華與感悟品味的能力。
(二)心理教育目標
1.加強心理防衛(wèi)機制,提高心理抗壓力。
2.了解“心理盲覺”、“心理孤獨”、“心理超重”等心理現(xiàn)象,學會心理平衡的自我調適。
教學重點
社會環(huán)境與個性心理的關系及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的社會與心理根源。
教學難點
格里高爾為何會“變形”,作者為何要采用這種“荒誕”與“悖謬”的手法。
教學設想
1.對格里高爾這個形象,傳統(tǒng)上總是從“社會意義”這個角度來開掘;教學本文時,可“借題發(fā)揮”,從“個性心理”的角度進行挖掘,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借之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防衛(wèi)能力。
2.教學中力求將“作者現(xiàn)實”和“讀者現(xiàn)實”結合起來,以期達到既“入”(進入作品)又“出”(反省自身)的目的。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變形記》講的是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了一只大甲蟲的故事,可人怎么會變成動物呢?而且,我們前邊學習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各種流派的小說(本課放在本單元最后教學),其情節(jié)都這樣怪誕荒謬,有悖常理。伍爾夫筆下的“我”看著墻上的一塊斑點,居然就想入非非,就象一個思維錯亂的人想出了一大堆不著邊際而又毫無頭緒的事兒,最后才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一只蝸牛。貝克特筆下的兩個流浪漢在一條鄉(xiāng)村小路上苦苦等了一天又一天的戈多,最后連戈多是誰,等他干什么都不知道。更令人費解的莫過于《喜劇》中那一男二女,他們巳被裝進了壇子,只露出頭來,卻還在爭風吃醋,打情罵俏,上演了一場“棺槨里的愛情三重奏”??梢娖涔终Q至極,荒誕至極。那么,這篇奧地利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又是怎樣一種藝術,通過它我們又將會看到怎樣一幅社會與心理的剖面圖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整理小說情節(jié)
1.學生簡介小說主要情節(jié)
2.教師總結學生的發(fā)言后,作如下歸納:
小說一開始就寫格里高爾變成了一只大甲蟲,母親不知所措,暈倒在地;父親非常震怒,把他強行趕回自己的臥室。接著寫格里高爾養(yǎng)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被囚禁在臥室里,但他卻保留了人的意識。最后寫格里高爾的家人終于忍受不了這個負擔,對格里高爾改變了態(tài)度,并決定“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腦袋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緊后一絲氣息”,死了。而他的父親、母親、妹妹卻決定去郊游,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整個情節(jié)由兩條線交織而成,又集中體現(xiàn)在一個“變”字上。
板書:
(三)想象與感悟,為格里高爾的變形尋找理論依據
1.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形變”的可能。(要求:把眼睛閉上,集中心神,放飛思維,搜索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行舉止,揣摸他們的心理和內心世界,并從感覺上加以想象和升華,看看他們是不是會變形。)
2.討論,交流,發(fā)言。
3.歸納與分析
從客觀上講,人變成動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從哲學與藝術的角度上看,人是種純心理的高等動物,他的一言一行往往都是其心理世界的外現(xiàn)。人的心理一旦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就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反應。如果這種刺激不斷重復和增強,或者是一種使人猝不及防的強烈沖擊,而作為個體的人又不具備自我調適的心理應變能力,人的心理就會出現(xiàn)超重甚至裂變現(xiàn)象。在這種超重和裂變心理的驅使下的人便會表現(xiàn)出一些有悖人的自然屬性或與社會行為規(guī)范嚴重脫軌的行為,作為環(huán)境的其他人,自然就會在感覺上或意識上產生聯(lián)想,與大腦中的某一種熟知的動物聯(lián)系起來。從而在心理上、感情上產生不相容性,認為他是一個怪物,一個有別于人的自然屬性的動物。比如,當某人做出一些作為正常人做不出來的事時,人們往往會脫口罵出:你這個畜生。
這樣看來,格里高爾的變形就不難理解了,它完全是一種哲學和藝術意義上的假托。
(四)格里高爾產生“形變”的根源
為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試從形變前、形變后、形變中這三個階段來探討社會現(xiàn)實和個性心理是怎樣使格里高爾產生變形的。
1.形變前客觀外界的刺激及個性心理的表現(xiàn)。
①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或其它什么動物時,會有什么反應?(明確:不錯,我們肯定受不了而驚慌失措,甚至會精神崩潰。)
②然而,格里高爾一早起床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他有什么反應呢?(明確:他并沒有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特別的驚異和恐慌,并沒有大呼“我的天啊”,他就像只患了一場傷風感冒一樣平靜。整個過程,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出了什么事啦?”然后,他又像正常人一樣想他的差事,想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可見,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似乎早有準備。)
③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如此平靜,這合情理嗎?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明確:從客觀上講是不合情理的,沒有人對自己變成了動物還不感到吃驚的。然而從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看,又是合情合理的。這說明客觀外界對個性心理的刺激往往不是突然的,而是一次次不斷的重復積壓逐漸去搶占一個人的心理空間,是一個“量變漸進”的刺激過程。處于量變漸進刺激狀態(tài)下的人,是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有什么變化的,這就叫 “心理盲覺”。格里高爾在產生“質變”之前,正處于這種“盲覺”狀態(tài),故而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后,并沒有什么驚人的表現(xiàn)?,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天天堅持冬泳不覺得很冷;朋友久不相見后別人總說“你變多了”,而自己卻說“我怎么不覺得呢”。所有這些,都是處于“心理盲覺”的自然反應。
2.“形變”后客觀外界及個性心理的反應。
①迅速瀏覽全文,看看格里高爾變形后,秘書主任、老媽子、父親、母親、妹妹各有什么反應,他們的態(tài)度變化反映了一個怎樣的社會心態(tài),并用筆畫出相應的句子。(可相互交流)
②師生共同歸納。
秘書主任見到變形后的格里高爾,發(fā)出的驚嘆就像 “風在呼嘯”,“用一只手捂住張開的嘴巴,徐徐后退”,仿佛見了鬼似的。然后“向門口溜過去”,其動作之快,就像腳跟被“灼傷”了似的;老媽子在格里高爾死后說:“隔壁那玩意兒該怎么弄走呢?”可見,格里高爾的形變給環(huán)境帶來的是何等的厭惡、驚恐和慌亂。
當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變成一只甲蟲后,母親一下子蒙了,但立即又“霍地跳了起來,遠遠伸出雙臂,叉開十指,大喊‘救命’”,當格里高爾被囚禁起來后,她又很想見見兒子,可等見到兒子后,卻是“扯開沙啞的嗓門喊到:“‘啊,天啊’!”隨即便完全絕望似的“張開雙臂,一頭栽倒在沙發(fā)上”。父親一見格里高爾變形,“惡狠狠地捏緊拳頭”,隨即又“雙手捂住眼睛哭了起來”,可他一見格里高爾的形象,不禁怒從心起,操起手杖,抓起一大張報紙,跺著腳把格里高爾趕回臥室。在禁閉室里,父親要對格里高爾采取“極端嚴厲的態(tài)度”,把水果盤里的蘋果一只只扔過去“轟炸”他,其中一只還深深的陷進了格里高爾的后背。格里高爾死后,父親如釋重負:“現(xiàn)在我們可以感謝上帝了?!泵妹靡婚_始十分同情哥哥,可越到后來,便逐漸厭卷了,說他是“一頭怪物”,“我們已經仁至義盡了”,“人和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這頭動物現(xiàn)在卻在迫害我們”,“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把他弄走”。由此看來,變形后的格里高爾給環(huán)境帶來的不僅僅是驚恐與慌亂,更重要的是累贅、厭惡、唾棄及親情的泯滅和道德的淪喪。
再看格里高爾本身,因為變形,他失去了職業(yè),失去生存的能力,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嚴和人格,在眾叛親離、孤獨抑郁和凄慘絕望中懷著滿腔的“親情和愛意”,“呼出了最后一絲微弱的氣息”——死了,這就是“心理孤獨”的結果。
3.變異中客觀外界的刺激及個性心理的作用。
①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客觀外界對個性心理的擠壓往往是“量變漸進”的,所以,通常不被自己察覺;一旦產生質的變異后,往往會眾叛親離,為環(huán)境所不容,自己也會因此而產生“心理孤獨”乃至絕望而“死”。那么,到底是怎樣的原因造成了格里高爾的“變形”,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是什么使格里高爾這樣的小人物失去了人的本質而異化為非人呢?
②指導學生閱讀小說第一部分第4、5、10段,并將相應的句子畫出來。
③總結歸納:工作辛苦,飲食低劣;人情淡薄,世態(tài)炎涼;父親破產,債務難償;母親生病,為其操心;妹妹上學,學費昂貴;公司上班,老板刁難;閑言碎語,飛短流長??梢?,格里高爾處在重重生活的重壓之下,他的心理已嚴重超載,格里高爾他能不“變形”嗎?
由此看來,人變成甲蟲的邏輯本身是非現(xiàn)實的,荒誕的,它只是用來寄寓人在哲理意義上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而不是對外部生活的模仿。作家也并非是讓人們去接受人變成甲蟲這一客觀事實,而是要讓人們去體察和領悟其超現(xiàn)實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世界,去尋求荒誕中的本質。格里高爾的變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心理扭曲和人性的變異,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和異化的象征。
完成板書:
(五)作家為什么要采用這種荒誕悖謬的手法
為什么要采用這種荒誕悖謬的手法,直接陳述不行嗎?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處:即要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中提出怪異事件來,讓人們驚詫,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忽視了什么,就好比一個魔術師突然從觀眾席中釣出一條魚來,這時人們才醒悟:身邊有魚怎么就沒注意呢?生活往往由于太熟悉而不能夠看清它,所以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卡夫卡所做的,無非是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并把人們從“當局者”推到“旁觀者”的位置,啟悟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洞察現(xiàn)實,從而把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和異化的本質看個清楚明白。
拓展延伸:
1.以“我的心理剖面圖”為題解剖一下你現(xiàn)在的心理狀態(tài)。
2.自讀本單元其他課文,進一步體會“荒誕悖謬”的表現(xiàn)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