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嫦 廖博賢 黃飛娜
廣東省清新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清新 511800
白細胞介素是一龐大家族,到1994年已發(fā)現(xiàn)了15種,隨著深入研究,其數(shù)目還在不斷增加。近年來,對白細胞介素(IL)在潰瘍性結腸炎(UC)腸道炎性反應的主要作用有了較為深入地研究,腸黏膜免疫功能異常被公認為在UC發(fā)病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1]。本研究旨在探討白細胞介素-4(IL-4)和白細胞介素-17(IL-17)在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現(xiàn)將研究材料總結如下。
收集筆者所在醫(yī)院2008年4月~2011年2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0例作為 UC組,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10月成都全國炎癥性腸病研討會制訂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中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38±6)歲,平均病程(3.5±0.6)年。50例UC患者中輕度14例、中度22例、重度14例。另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同期健康體檢正常且2年內無胃腸道及其他炎癥性腸疾病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37±5)歲,兩組在年齡、性別構成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標本收集 早晨空腹靜脈采血(UC靜止期和活動期均采血,病態(tài)分期判斷標準為活動期:正常黏膜結構消失,腸壁僵硬,腸腔狹窄呈管狀,有炎性息肉或潰瘍。黏膜分泌增多,有充血、水腫或滲血。靜止期:腸壁僵硬,腸腔狹窄呈管狀,有多數(shù)假息肉形成。黏膜炎癥輕,蒼白,出血少,正常結構消失顯得干燥),收集患者外周血3 mL,以2% EDTA-Na 20.7%NaCl抗凝,1 500 r/min離心,立即分離血漿,并于-70℃保存待檢。
1.2.2 IL-4、IL-7的測定 采用ELISA法檢測IL-4、IL-7,試劑盒由深圳賽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批號20070721、20061026。使用BIO-TCK/USA公司的ELX800酶標儀,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檢測操作過程。首先酶標生物素抗體并加入酶的底物使其發(fā)生顯色反應。應用酶標儀在450 nm處測定OD值,轉化為濃度。
對照組IL-4濃度明顯高于U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UC組患者的IL-17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檢測結果比較(± s,pg/mL)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檢測結果比較(± s,pg/mL)
?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活動期、靜止期的IL-4濃度均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活動期IL-17濃度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靜止期IL-17濃度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各期與對照組IL-17、IL-4濃度結果比較(± s,pg/mL)
表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各期與對照組IL-17、IL-4濃度結果比較(± s,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n IL-4 IL-17 UC組 活動期 37 9.41±1.79* 33.12±2.99*靜止期 13 12.13±3.98* 19.17±2.36對照組 50 18.28±4.23 19.45±2.09
中、重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4濃度明顯低于輕度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中、重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17濃度明顯高于輕度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4濃度明顯低于中度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17濃度明顯高于中度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3。
表3 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同病情程度IL-17、IL-4濃度結果比較(± s,pg/mL)
表3 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同病情程度IL-17、IL-4濃度結果比較(± s,pg/mL)
注:與輕度比較,*P<0.01;與中度比較,#P<0.01
病情程度 n IL-4 IL-17輕度 14 13.42±3.01 13.29±1.24中度 22 8.22±1.34* 19.44±1.85*重度 14 4.30±1.03*# 33.54±3.60*#
潰瘍性結腸炎的特征之一是炎癥細胞浸潤,炎癥細胞的持續(xù)存在導致炎癥反應的持續(xù)。還有研究表明,一些細胞因子水平增高,與腸道炎癥的發(fā)病及活動有密切關系,如缺乏白細胞介素2(IL-2)可誘導T細胞凋亡,促進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生[3]。IL-4由T淋巴細胞產生,分子質量20 kU,是B細胞生長因子,促進B細胞的生長,促使IgG的分泌,與其他細胞因子一起協(xié)同地促進粒細胞及紅細胞系祖細胞的集落生長,并刺激肥大細胞的增殖[4-5]。IL-4對巨噬細胞所產生的IL-1,TNF和PGE2起負調節(jié)作用,提示它具有抗炎作用。IL-4 活化B細胞;誘導胸腺細胞增殖;刺激T細胞增殖;增強CTL細胞毒活性;增強巨噬細胞的細胞毒;增加巨噬細胞表達MHCⅡ;加強EPO,G-CSF、M-CSF和IL-3的促克隆形成作用。白介素17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種促炎癥性細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記憶性CD4+T淋巴細胞分泌,是含有一個N-末端信號肽的155個氨基酸的糖蛋白[6]。它與單純皰疹病毒的開放閱讀框架基因13(HSVS13)編碼的蛋白質有57%的同源性,與小鼠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8(CTLA-8)有63%的同源性[7]。IL-17通過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發(fā)揮著促進炎癥發(fā)展、免疫應答、造血等多種功能[8]。IL-17在UC的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IL-23免疫通路調控異常是導致UC發(fā)生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中IL-4、IL-17的測定顯示,UC患者IL-4濃度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UC組患者的IL-17濃度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活動期、靜止期的IL-4濃度均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活動期IL-17濃度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中、重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4濃度明顯低于輕度患者,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17濃度明顯高于輕度患者,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4濃度明顯低于中度患者,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IL-17濃度明顯高于中度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白細胞介素-4和白細胞介素-17參與UC的炎癥發(fā)生發(fā)展,并與UC的炎癥的啟動和慢性化相關。
[1]李睿,羅時兵,潘威進,等.白細胞介素-10在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黏膜中表達的研究 [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8(5):694-695.
[2]王婷,鄭長青.細胞因子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72-75.
[3]Ken S,Atsuhiro O,Emiko M,et al.IL-22 amelior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mouse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J].J Clin Invest,2008,118(2):534-544.
[4]劉占舉,楊麗,崔軼.白細胞介素-23在炎癥性腸病的表達升高并誘導促炎細胞因子分泌[J].中華消化雜志,2009,29(6):370-373.
[5]鄒陽,王興友,吳凱,等.潰瘍性結腸炎大鼠IL-2、CD44、CD54的實驗研究 [J].江西醫(yī)學檢驗,2002,9:19-21.
[6]賈百靈,侯曉華.白細胞介素-6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系[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04,13(3):217-221.
[7]周宇,葉文桃,麥海妍,等.白介素13和一氧化氮在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及意義[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4,14:1124-1127.
[8]張炳勇,呂愈敏,洪天配,等.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黏膜白細胞介素18的表達及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35(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