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偉
( 滁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詞匯是語言大廈的建筑材料。D.A.Willkins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1]。由此可見,詞匯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對外語學習者來說,在掌握了語音和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之后,詞匯就成為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了。然而,我國的外語教學長期受以Saussure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的影響,認為詞語的的形義結合是任意的,是約定俗成的,從而忽略了對詞匯理據的講授和學習。在這種教育觀念下,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詞匯,最終出現“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尷尬局面[2]。楊林云通過調查表明,“大學生掌握的詞匯的情況不僅表現在‘量’上偏低,還表現在‘質’(拼寫、理解和運用)上不高”。[3]
本文在總結前人關于詞的理據性(motivation)研究的基礎上,反對機械死記,倡導用概念隱喻指導二語詞匯學習,以此來開發(fā)學習者的潛能,提高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科學性,改變詞匯學習費時低效的現象。
談到詞的理據不免要提起詞的起源,這是一個既古老又熱門的話題。Bloomfield認為事物及名稱之間是否是自然的和必然的關系,不僅僅是約定俗成的結果這個問題[4]。這也就是著名的“名實相應論”(analogists)和“名由人定論”(anomalists)之爭[5]。“名實相應論”認為名稱和所指之間存在著理據性,而“名由人定論”則認為它們之間無任何理據可言,只不過是約定俗成而已。這種爭論由來已久,眾說不一。然而就語言習得而言,“名實相應論”更有指導意義。
英語中的某些詞是通過模仿現實中的聲音構成的,這就是擬聲詞(onomatopoeia)。Ullmann認為擬聲詞主要包括基本擬聲和次要擬聲[6]。如“布谷鳥”,英語的書面表達為“cuckoo”、在法語中的書面表達為“coucou”、在德語中的書面表達為“kuckkuck”等等,都是通過模擬布谷鳥的叫聲而形成的,這就是典型的基本擬聲;英語里的bump、dump、thump等詞中的“-ump”給人以沉重的感覺,這類詞主要依賴詞中的一個音素或音素組合讓人在語義上產生某種形式的想象,這就是次要擬聲。擬聲詞在量的方面比較少。
陸國強認為,現代英語的構詞方式可分為以下六種:詞綴法(affixation)、轉類法(conversion)、合詞法(composition)、拼綴法(blending)、逆成法(backformation)、縮略法(shortening),上述構詞法體現了詞的形態(tài)理據[7]。黃遠振認為,詞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是確定存在的,因此詞匯學習要體現認知的經濟性原則,應采用整體表征法處理舊詞匯,用分散表征記憶法來處理新詞匯[8]。這方面的詞匯較多,學習者可以運用相關策略進行詞匯學習。
陸國強認為語義理據是一種心理聯(lián)想,指詞義的引申和比喻。如英語中 bonnet,coat,jacket等表示衣飾一類詞,對這些詞的詞義加以引申,就可用來喻指其它事物,如the bonnet of a car(車篷),potatoes cooked in their jackets(土豆不削皮燒煮)。束定芳認為詞的衍生義與其原始義之間的關系是有理據的,可以借助詞的基本語義引申出其比喻意義[9]。
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因此其組成要素——詞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體。傳統(tǒng)的填鴨式詞匯教學更是把學生當成一個“大口袋”,把學生詞匯學習的過程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非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詞匯學習如果采取死記硬背的辦法,勢必人為地割裂詞與詞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把詞匯學習變成一種簡單的枯燥乏味的機械記憶過程。實際上,死記硬背是對所學知識不加理解的機械記憶,是淺層次的學習,這種方法阻礙了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yǎng)和學習潛能的提高,更是造成學生創(chuàng)造力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要更加重視詞匯的教與學,借用概念隱喻深入探索詞匯的本源和實質,逐步解決問題。
隱喻(metaphor)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語,“meta”的含義相當于“across”(在漢語中是“穿越”、“跨越”的意思),而“-phor”則相當于“carry”(在漢語中是“攜帶”的意思)。所以“metaphor”即是指用一類事物來表征另一類事物。Lakoff和Johnson指出隱喻存在于人們的語言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也就是概念隱喻和隱喻概念[10]。概念隱喻就是以一個概念去理解和構建另一個概念,也以一個概念的詞語去談論和表達另一個概念[11]。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就是用源域的一個概念去表述目標域中的另一個概念,隱喻在本質上是概念性的,是在一種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另一種概念。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認知、理解另一類領域經驗的認知活動,其實質是以事物的相似性為基礎通過另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大量隱喻性語言的存在就反映了人類的隱喻認知模式和人類大腦認識世界的方式。這一全新的理論是對傳統(tǒng)隱喻觀的突破,使人們對隱喻的理解從語言層面上升到認知高度,為我們闡釋和理解語言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謝之君認為,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詞匯都是隱喻化的結果;從詞匯角度講,一個詞的常規(guī)意義指概念意義或核心意義,這個層面上一般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義;從隱喻角度講,可以歸納出其基本語義和引申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簡化為相似性的隱喻連接或映射[12]。
英國詩人Keats在Ode to a Nightingale寫道:“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當我們大聲朗讀此詩句時,我們可能就會發(fā)現在聲音和意義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murmurous”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蒼蠅飛行時聲音的模擬,通過擬聲,我們能很好地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體會出詩人的心境,更能容易地記住“murmurous”這個詞的音形義。再如英語中描寫狗叫的單詞“bark”,“bowbow”,就是對狗叫的擬聲。掌握語音隱喻規(guī)則,比較偏僻的擬聲詞我們不再陌生,就很容易掌握。
英語中很多復合詞和派生詞借助隱喻手段來描述事物,使之生動具體,它們是人們通過隱喻認知現有的詞或詞素,進行重新組合而形成的新詞,能夠準確生動地描述另一事物。復合詞極大地改變了詞匯匱乏和大腦記憶力有限的窘況,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這種通過復合詞而形成新的隱喻詞匯的手段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是語言的一個共性。英語中有很多詞由于借助了隱喻,其詞義一目了然。如,在“crystal-clear”中,“crystal”本意是“水晶”,而“clear”意為“清晰”,那么短語“as clear as crystal”的含義就很容易理解。類似的詞還有很多,如:internet,newly-born,deadlock,loud-speaker等等。還有許多隱喻復合詞是通過加詞綴而形成的。如:“-like”,ladylike behavior(女士一樣的行為),childlike simplicity(孩子般的單純);又如:“-y”,a mousy smell(老鼠的氣味),a cold wintry day(寒冬的日子);再如:“-ish”,childish(孩子氣),snobbish(自命不凡),foolish behavior(愚蠢的行為)。
英語前綴 anti-表示“反”、“抗”、“阻”、“排斥”,如antiEuropean(反歐洲聯(lián)合,尤其指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antibody(抗體)?,F代英語anti-出現兩個新義:反傳統(tǒng)、反正統(tǒng);關于或屬于由反物質構成的假設世界,如antiart(非正統(tǒng)派藝術)、antimusic(非正統(tǒng)派音樂)、antiquark(反夸克)。英語后綴 -ism表示“學說”、“主義”、“行為”、“特征”,如sexism(性別歧視主義,尤其指歧視女性)、computerism(計算機萬能主義)。如果記住這類詞綴,諸如 antineutron,antiproton,antiaudience,nuclearism,comsumerism就不難理解和識記了。
在英語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詞尾基本消失,出現轉類現象,如名詞helicopter(直升機)可以直接變化為動詞,表示“乘坐直升機”,這就是“helicopter”這一表示事物的名詞性概念域向表示動作的動詞性概念域投射的結果。掌握了這個原則,下句應不難理解了,“Kissinger got the plans and helicoptered to Camp David.”
英語中有大量的復合詞,這些詞大都是由兩個舊詞合成而來,也都是從已知的A域向陌生的B域的映射。如kingmaker(候選人手下的競選工作人員)、hardliner(主張推行強硬路線者)。
英語中還有這樣一類詞,把原有的兩個詞進行剪裁,取其中的首部或尾部,然后聯(lián)結成一個詞,這就是拼綴詞。如boat+hotel→botel(汽艇游客旅館),altitude+airport→altiport(高山機場),automobile+suicide→autocide(撞車自殺)。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隱喻在詞類中的體現。
去掉原有詞尾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個新詞,這就是逆成詞。如television去掉“ion”得到“televise”,automation→automate。英語中有一類詞造詞簡煉、使用簡便,運用縮略法替代原有的詞或詞組,如“zoo”取代了“zoological”,“VOA”取代了“Voice of America(美國之音)”等,這兩類詞多用于報刊語體,使用起來簡潔明快,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和人類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
大學生有了一定的詞匯基礎,且有較強的邏輯思辨能力,使用語義隱喻,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認知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習者樂學、會學、善學。
筆者在教學中講授“crane”這個單詞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它的意義,而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張“鶴”卡通圖片,讓學生描述一下這張圖片。就有學生這樣說,“這是一只鶴,它有長長的脖子”。這時筆者又向學生展示了“超重機”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兩者間的相似點,有學生說“都有長長的‘脖子’”。這時筆者向學生講解“crane”的原義是“鶴”,另外還有“‘用來提升重物的大而高的機器’,相當于‘hoist’”的含義;同時作為動詞還有“to look around or over something by stretching or leaning(伸脖子)”的含義。
再如,“l(fā)eave a good impression upon somebody”這一詞組,大學生都不陌生,筆者在講授這一詞組時,先從“press”講起,學生都知道“press”的原義是“壓”這個動作,結合該詞與一些前綴生成的派生詞對學生進行隱喻思維訓練。我們知道“press”,是人們所熟知的經驗域;“com-”含有“together,和……在一起”的意義;“de-”含有“down,向下”的意義;“ex-”含有“out,向外”的意義;“im -”是“in”的變體,有“inside,在里面”的含義;“op-”是“ob”的變體,含有“against,表壓制的對象”的意義;“re-”含有“back,向后”的含義;“sup-”是“sub”的變體,有“under,向下”的含義?!皃ress”和上述前綴派生后生成“compress,depress,express,impress,oppress,repress,suppress”,借助隱喻思維,這些詞將不再難以識記。下面就是隱喻分析過程:
“com -”加上“press”指“press together”,從而構成了“compress”的主要詞義,“將空氣、嘴唇、論證、文件”等壓縮在一起。如:The writer’s arguments were compressed into one chapter.
“de-”加上“press”指“press……down”,用以指人,表示“使人沮喪、消沉、抑郁、失去信心”;用以指物則表示“使蕭條、使價格降低、使工資減少、按下機器部件”,如:It depressed me to know about her living conditions.He depressed the clutch pedal and drove away.
compress還可以加上表示相反意義的前綴“de-”,構成“decompress”,表示“將壓縮的空氣、嘴唇、論證、文件恢復原狀”。如:The compressed file has been decompressed.
“ex- ”加上“press”指“press……out”,用以表示“將內心的想法壓出來,表達”,內心想法直接壓出來,又可引申出“愿望明白表示的”或“直達火車、汽車、郵遞快件”等,如:He tried in vain to express his affection to the girl.It was his express wish that John should have his house after he died.
“im-”加上“press”指“press……upon/into”,用以表示“把東西壓在另一個東西上面”或“把形象壓進腦海里”,如:What he said is strongly impressed on my memory.
“op-”加上“press”指“press……against”,用以表示“壓迫、使煩惱“,如:Oppress no one and let no one oppress.
“re-”加上“press”指“press……back”,用以表示“壓抑、鎮(zhèn)壓”,如:Express yourself;don’t repress yourself.
“sup-”與“press”合成“suppress”,表示“鎮(zhèn)壓、壓抑”,如:Lawyers said today’s ruling would lead to higher prices and would suppress innovation of new products.
隱喻普遍存在于英語詞匯中,因此,基于隱喻的認知功能對英語詞匯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隱喻在本質上是認知的,隱喻是一種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由此可見,二語詞匯的學習通過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詞匯學習特別是復合詞、多義詞很有必要采用隱喻的思維方式,加強詞匯間的聯(lián)系,強化組合搭配,化抽象為具體,改變長期以來語言學習中的死記法。我們認為,認知隱喻學的詞匯學習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詞匯的存在是有理據的,是活動的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不是孤立的單體。筆者相信,通過隱喻開展隱喻詞匯教學是一片會產生豐碩研究成果的沃土。
[1]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Bost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16.
[2]戴煒棟.外語教學的“費時低效”現象——思考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1.
[3]楊林云.大學英語精讀詞匯教學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7):28-30.
[4]Bloomfield,L.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2:1.
[5]袁家驊.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0-36.
[6]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1,35.
[7]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黃遠振.詞的形態(tài)理據與詞匯習得相關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430-435.
[9]束定芳.現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61,100.
[10]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7.
[11]李南國.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80.
[12]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