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笑的語用功能:會話分析的視角
陳靖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漢語交際互動中,笑是人類最常見的表情之一,它能表達我們的情感,展示我們的內(nèi)心想法。本文截取崔永元主持的電視訪談節(jié)目《小崔說事》中的對話作為分析語料,運用會話分析理論,探討笑在交際互動中的語用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笑是言語交際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具有邀請、接受、表達、緩和的語用功能,這些功能在對話過程中相輔相成,共同起作用。
笑;會話分析;語用功能
人類的表情豐富多彩,笑則是最常見的表情之一。笑能夠表達情感,展示內(nèi)心想法。高興的笑、悲傷的笑、無奈的笑、絕望的笑……不同場合,懷著不同心情時,笑的方式和種類何其之多,笑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盡相同。各種不同的笑有各自深刻的內(nèi)涵,它造成的影響更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笑一笑,十年少”這句膾炙人口的俗語雖然夸大了笑的作用,但也說明了笑大多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這個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甚至還出現(xiàn)了“笑療”這種治療方法。現(xiàn)代醫(yī)學進一步證明,笑確實可以配合藥物治療,使許多疾病得以康復(fù)或轉(zhuǎn)危為安。
本文試圖運用會話分析理論對漢語交際互動中的笑進行分析研究,探討笑的語用功能,重點考察笑如何推進會話的順利發(fā)展。
人類交際分言語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語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兩種。非言語交際是指一個人(或多個人)不利用言語形式或只利用副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信息被另一個人(或多個人)接收的交際行為。在安德遜關(guān)于非言語交際系統(tǒng)的劃分中,研究聲音的非言語成分所傳達的信息的是副語言。笑就屬于其中功能性發(fā)聲的一類(林大津,1996:224)。
在交際活動中笑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不同文化對笑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笑有著不同的語用含義。也就是說,即使在同一場合、同一語境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笑也有著不一樣的解釋(肖芳英,2010)。例如,在商務(wù)談判中,美國人認為微笑是一種熱情的表征,所以美國人喜歡笑逐顏開。而法國人對微笑比較謹慎,他們只在有明顯的理由時才會笑。而日本人在談判過程中基本上不笑,只有在最后簽約時才面露微笑。對日本人來說,在談判桌上隨意微笑是不嚴肅的表現(xiàn),甚至是惡意的嘲笑(曹佩升,2007)。
中華民族是個愛面子的民族,因此在某些場合中國人為了顧及對方的面子而出現(xiàn)的笑聲容易引起外國人的反感。例如中國人看到別人摔跤,可能會發(fā)出笑聲,這種笑外國人卻認為是幸災(zāi)樂禍、沒有同情心的表現(xiàn)。其實,這種笑對中國人來說是有著消除尷尬的作用,而當事人也往往自嘲地笑笑或開句玩笑來緩沖尷尬。當然,如果當事人受了重傷,那就另當別論了,人們通常會上前相助,而不會一笑置之(戴凡,2003:173)。
盡管笑在不同的國家中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但是它作為一種通用語言的功能卻無可替代。很早以來,哲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和美學家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研究幽默問題。在西方大致有三種主要的理論框架,即社會行為角度的“優(yōu)越/蔑視論”(Superiority/Disparagement)、心理分析角度的“釋放論”(Relief/Release Theory)、心理認知角度的“不和諧論”和“乖訛-消解論”(Incongruity Theory)(蔡輝、尹星,2005)。
17世紀英國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霍布斯提出了“突然榮耀說”,亦可稱之為“優(yōu)越感說”。這種理論把笑看作一種攻擊行為,通過嘲笑或蔑視別人或事物來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人們在發(fā)笑中獲得滿足感。釋放論認為笑是一種壓力的釋放,是對壓抑神經(jīng)的一種放松。19世紀英國學者斯賓塞在生理學的基礎(chǔ)上參照心理分析最早提出了著名的笑論“過剩精力超溢說”。從這種理論的角度來看,幽默和笑可以用于放松心情,松弛神經(jīng),解除壓抑,給發(fā)笑者帶來快感。18世紀德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期待突然落空”說。這種學說將笑當作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轉(zhuǎn)化為虛無的感情(楊明新,2004:46-47)。乖訛論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乖訛是一切幽默引人發(fā)笑的基礎(chǔ),只要出現(xiàn)與常規(guī)不一致,這種不協(xié)調(diào)就會惹人發(fā)笑。
綜觀以上三種理論,每個觀點對幽默的解釋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但都是不完備的理論,只能對特定的幽默類型做出合理解釋。當然,這些理論還是為分析幽默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chǔ)。
與西方相比,漢語中的幽默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諸子百家,如《莊子》、《孟子》、《韓非子》,宋元明清時期也出現(xiàn)《笑林》、《笑錄》等幽默作品。通過粗略統(tǒng)計,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言語幽默研究以語用角度居多,并多從合作原則、預(yù)設(shè)、關(guān)聯(lián)理論和語境等視角入手。其次是將修辭作為切入點,如雙關(guān)、委婉、曲解、諷刺等。而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言語幽默則很少。事實上,言語幽默的表征與解讀,都是非常重要的認知課題(劉國輝,2006)。
20世紀70年代社會學中出現(xiàn)了著重分析人們?nèi)粘U勗挼膬A向,會話分析開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注意。笑作為日常談話中常見的非言語交際行為,自然也就成了研究的對象。根據(jù)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最早使用會話分析理論研究笑的是Gail Jefferson(1974,1979,1984)。雖然目前我們對笑聲和語言的關(guān)系了解還不是很多,不過已有的研究表明,笑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在很多情況下有調(diào)節(jié)談話的作用(Jefferson,1984)。Jefferson(1974)還觀察到笑點一般位于對話過程中。在會話的一方看來笑并不是預(yù)期的,而另一方則是要解讀笑的含義。在某種語境下,第一次的笑顯示出對話過程中說話人的傾向。笑在會話過程中的位置也能從中看出它出現(xiàn)時的序列環(huán)境。Glenn(2003)在Laughter in Interaction一書中指出,笑能夠很好地配合個人的語言和各種社會行為。笑還是不笑,誰先笑,誰后笑,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可以幫助會話參與者調(diào)整自己在會話中的地位。
最近,國際著名刊物Journal of Pragmatics特地刊登專輯論文,學者們對互動中笑聲所起的作用也提出各自的見解。比如,Haakana(2010)的研究表明,聽話者承認前一個話輪的可笑之處,也可以表明聽話者接受了其中的含義;Mark(2010)分析了專業(yè)會議上出現(xiàn)的笑聲,指出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通過笑聲得到重組;Potter&Hepburn(2010)則發(fā)現(xiàn),有的時候,在交談中插入笑聲意味著交談產(chǎn)生了互動障礙,而插入的笑聲可以標示出說話者的立場。V觟ge(2010)使用會話分析的方法對笑的語用功能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笑在交際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了等級制度,笑既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可以使人們產(chǎn)生敵對情緒。
在對笑一系列探討過程中,我們對笑的理解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鑒于目前國內(nèi)外學界借助漢語語料對笑聲語用功能進行分析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本文擬在這方面做一粗淺嘗試。
在會話分析理論框架中話輪轉(zhuǎn)換規(guī)則是個重要的概念。當會話一方發(fā)出笑聲,此時就位于話輪轉(zhuǎn)換相關(guān)位置,下一說話人對該笑聲的反應(yīng)一方面可以顯示出聽話人在會話中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了解到說話人發(fā)出笑聲的隱含意義,從而感受到笑的語用功能。
3.1 笑的邀請與接受功能
Jefferson(1979)發(fā)現(xiàn),交談中通常一方首先發(fā)出笑聲,而后別人對笑做出回應(yīng),從而實現(xiàn)交際的互動,她把這種話輪轉(zhuǎn)換的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形式叫做邀請-接受的相鄰對。交談中一方發(fā)出邀請,另一方應(yīng)做出相應(yīng)的回復(fù)。當然,回復(fù)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當人們對邀請的笑也同樣報以笑聲回應(yīng),這就是產(chǎn)生了笑的共鳴。除了微笑或者笑,點頭、面帶笑容并用言語回答等等都可以作為對邀請的笑的答復(fù)。此時表示回應(yīng)的笑聲就表示接受的含義。請看下例:
(1)(《小崔說事》,“本鄉(xiāng)本土趙本山”,2011-02-15)
崔永元:那您這不好的習慣哪兒學來的?①
觀眾:eheh heh[heh
趙本山:嗯::[enheh heh
崔永元:nh nh
趙本山:£不好的(hh)習慣(hh)是學生慣出來的£[heh heh hah hah hah heh heh
王雪純:[°heh heh°↑hah hah hah hah
觀眾:[heh heh heh heh heh((鼓掌))
在這段對話中,主持人崔永元指出趙本山訓(xùn)練徒弟相當嚴格。趙本山回憶自己學師的時候并沒有受到師傅嚴厲對待時,崔永元開玩笑地將趙本山這種嚴格訓(xùn)練徒弟的行為比作習慣,然后詢問“那您這不好的習慣哪兒學來的?”觀眾感受到這句話的玩笑之意發(fā)出了笑聲,趙本山在停頓了1秒左右,接受了觀眾笑聲的邀請,也發(fā)出了笑聲。之后,趙本山語帶笑意地回答了主持人的問題,在回答過程中感受到該問話笑點的進一步笑意,于是在話語結(jié)束時馬上再次爆發(fā)出了笑聲。觀眾和另一主持人在趙本山笑聲的邀請中也再次感染了該笑點可笑之處,接受邀請,產(chǎn)生共鳴。
由此可見,在交際互動中笑確實有邀請和接受的語用功能。這項功能有助于增進互動各方對話語的理解,使得會話參與者在接受笑的邀請的同時調(diào)整了各方的關(guān)系,拉近了各方之間的距離。
3.2 笑的表達功能
然而,并不是所有交際互動中的笑都一定以邀請-接受這個相鄰對的完整形式出現(xiàn)。會話中各方對另一方的笑有著自己的理解,不可能對所有的笑都無條件、不加考慮地全盤接受。交談中一方引出笑點,發(fā)出笑的邀請,在轉(zhuǎn)換相關(guān)位置時如果另一方不接受,在下一個話輪中轉(zhuǎn)換話題,這時發(fā)出的笑聲在互動中就不再是邀請而是發(fā)揮其表達的功能。
下面對話中,主持人崔永元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宋建武先生。80后遇到宿舍中各人生活作息習慣不同這個問題時,向老師建議將習慣相同的人分配在同一寢室,崔永元和宋建武先生對這個解決方法發(fā)表意見。
(2)(《小崔說事》,“這個交警不尋?!保?009-08-23)
崔永元:那早睡早起的那個(.)那個寢室那就像部隊的:營房
宋建武:eheh heh[heh heh
崔永元:[是吧
崔永元面帶嚴肅地說出“那早睡早起的那個寢室那就像部隊的營房”。眾人皆知,部隊的作息是制度化,相當嚴格的。崔永元用這樣的口氣,這樣的表情說出這句話,給人以這樣的印象:早睡早起的寢室作息十分有規(guī)律。宋建武先生感覺這樣的比喻很有意思,于是發(fā)出了笑聲。但主持人或是觀眾并未受其笑的影響,因此宋建武先生這次的笑只是表達了自己對崔永元這樣形容的認識。宋建武先生的笑充分表明了笑在對話中具有表達的功能。
3.3 笑的緩和功能
笑在會話交際中除了表示出以上三種含義之外,還可以起到緩和氣氛,淡化嚴肅話題,活躍僵持氛圍的作用。李海輝(2008:32;更詳細的討論可參見Caffi,2007)在對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話語緩和的研究中將語用緩和功能定義為說話人為了達到其交際目的而采取的弱化施為力度、減緩負面效果的策略。笑在話語中也有著相同的語用緩和作用。電視談話節(jié)目追求的是生動活潑的現(xiàn)場氣氛。崔永元主持的這檔《小崔說事》邀請的嘉賓各種各樣,既有普通大眾,也有資深學者。第一次出鏡或發(fā)言的緊張、學者嚴肅的話題、對深刻問題的思索……都會造成冷場,遇到這類情況,笑就能很好地發(fā)揮緩和功能中的人際功能,維持、改善人際關(guān)系,成為良好的調(diào)和劑。
(3)(《小崔說事》,“老少三國”,2009-12-13)
崔永元:沈先生我很冒昧啊,您跟他同齡。
沈伯俊:(.)((點頭))
崔永元:他9歲
沈伯?。?恩
崔永元:您63歲
沈伯?。?對
崔永元:6加3等于9,您看我算得好不好[((面帶笑容))
沈伯?。篬ehah hah hah hah heh heh heh
觀眾:[heh heh heh heh heh heh heh
這次崔永元請來了四川省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俊先生,老先生是個研究三國文化的教授。這位老教授一上來就表情嚴肅,沒什么笑容,給人一種老學究的感覺,現(xiàn)場氣氛馬上就從剛才采訪小朋友那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冷淡了下來。為了恢復(fù)剛才那種和諧的交流場面,崔永元告訴大家了一個看似荒謬的說法:沈老先生和三年級的小朋友同齡。大家對這個說法都是一愣,包括沈伯俊先生。最終揭曉答案的時候大家都感受到了其取巧之處,引發(fā)了主持人、觀眾、嘉賓的愉悅感受,緩和了現(xiàn)場的氣氛,增進了交流,消除了隔膜。
每期《小崔說事》剛開始時,崔永元總會向現(xiàn)場觀眾提出一些與本期話題相關(guān)的問題,而這些話題通常都包含笑點。觀眾在這些笑點中緩解了自身的緊張感,從而為節(jié)目營造出良好的談話交流氛圍。總之,笑在緩和氣氛上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可見,話語實際運用過程中,語言雖然能夠明白地表示自己的立場,但是笑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策略。在話語交際場合善于運用笑的邀請、接受、表達、緩和的語用功能就可以發(fā)揮與言語相同的作用,甚至比言語更有力量。
俗語有云:一笑泯恩仇。雖然夸大了笑在人與人交流中的作用,但是運用會話分析理論對漢語交際互動中的笑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笑的確有助于實現(xiàn)人們更好地融洽相處。笑的邀請、接受、表達、緩和等語用功能在現(xiàn)實交際活動中不可能單獨起作用,而是在對話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共同起作用??偠灾?,正確運用笑的語用功能有助于交際獲得成功。
注 釋:
①轉(zhuǎn)寫規(guī)則請參見Glenn(2003:xi)。
[]方括號表示重疊的話語。
=表示在一行話語的結(jié)束和另一行話語的開端,或者表示在一行話語的內(nèi)部沒有間隔。
(.)圓括號內(nèi)的點表示極短的停頓,一般少于0.2秒。
(2.0)圓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表示以秒為單位的停頓時間,如(2.0)表示2秒的停頓。
ye:s表示冒號前面聲音的延長,冒號越多表示延長越久。
yes。句號表示下降的語調(diào)。
yes,逗號表示相對平穩(wěn)的語調(diào)。
yes?問號表示上升的語調(diào)。
yes下劃線表示強調(diào)。
°yes°度數(shù)符號表示該符號中的言語比周圍的聲音相對要輕。
hhh表示笑聲中的呼氣。
.hhh表示笑聲中的吸氣。
ye(hh)s把“h”置于一個詞語中間表示一邊笑一邊說這個詞語。((cough))雙圓括號表示其中屬于非言語成分或是轉(zhuǎn)寫者認為有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
↑yes上升的箭號表示上升的語調(diào),放在開始發(fā)生變化的詞語之前。
↓yes下降的箭號表示下降的語調(diào),放在開始發(fā)生變化的詞語之前。
£yes£英鎊符號表示在說該符號中的詞語時包含了微笑的聲音。
[1]Caffi,c.Mitigation[M].Amsterdam:Elsevier,2007.
[2]Glenn,P.Laughter in Interac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Haakana M.Laughter and smiling:Notes on co-occurrenc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1499-1512.
[4]Jefferson,G.Notes on 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laughter in conversation;onset sensitivity in invitations to laugh.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R].Mexico City,1974.
[5]Jefferson,G.A technique for inviting laughter and its subsequent acceptance declination[A].In G.Psathas(ed.),Everyday Language: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C].New York:Irvington,1979.79-96.
[6]Jefferson,G.On the organization of laughter in talk about troubles[A]. In J.M.Atkinson&J.Heritage(eds.),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346-369.
[7]Markaki,V.,Merlino,S.,Mondada,L.&Oloff,F(xiàn).Laughter in professional meetings:The organization of an emergent ethnic jok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1526-1542.
[8]Potter,J.&Hepburn,A.Putting aspiration into words:“Laugh particles”,managing descriptive trouble and modulating ac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1543-1555.
[9]V觟ge,M.Local identity processes in business meetings displayed through laughter in complaint sequenc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1556-1576.
[10]蔡輝,尹星.西方幽默理論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5,(1):6-9,16.
[11]曹佩升.國際商務(wù)談判中的非語言交際探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2):49-50.
[12]戴凡,[美]斯蒂芬(Stephen,L.J.)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3]李海輝電視訪談中話語緩和的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
[14]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5]劉國輝.言語幽默生成機制的認知探究——SCF、CI與CB三維互補視角[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2(2):135-139.
[16]肖芳英.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笑”[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3):63-64,68.
[17]楊明新.笑的奧秘:品笑、學笑、說笑[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