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逸松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230036)
外宣翻譯是以外國讀者受眾為中心,以交際翻譯為主要手段,將源信息翻譯成目的語的一種翻譯實踐。[1]外宣翻譯的突出特點是以中譯外為主,其原則為“三貼近”,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2]由于中外政治、文化、思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成功進行外宣翻譯,除了從字、詞、句等語言內(nèi)部要素精雕細琢之外,還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外宣翻譯過程,語境因素則是擴展翻譯者思路,提高譯文質(zhì)量,實現(xiàn)成功外宣的重要工具。
1923年,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首次提出“語境”術語,將語境劃分為話語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3]韓禮德(Halliday)把語境看作語篇之外的情景因素。[4]李運興則把語境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5]從宏觀角度看,語境就是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是影響語言使用者交際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這些因素顯然也會影響翻譯的過程和結果。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針對語境與翻譯的關系做過如下評述:“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要大于任何法規(guī)、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6]紐馬克的這段話強調(diào)了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性,在翻譯的理解與表達的任何階段,一切信息都必須放置在語境的框架下才可以正確地被理解、被交換。因此,通過語境因素考查外宣翻譯的成功與否是一條必然之路,也是一條最重要的道路。
外宣翻譯除了具有普通翻譯的特點,而且具有獨特的屬性,主要表現(xiàn)為:外宣翻譯是政府和有關機構的形象的窗口,譯文不但要正確,而且要能展示政府和機構的正面形象;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有著顯著差異,外宣翻譯必須要“講政治”;此外,文化差異和語言習俗也是影響外宣翻譯的重要語境因素。
根據(jù)眾多學者對語境的分類并且結合外宣翻譯的特征,本文對外宣翻譯的語境因素做如下劃分與闡釋:
也稱為上下文語境。指的是語篇本身的邏輯連貫和結構銜接。這是翻譯過程中的基本語境,它決定了字、詞、句在上下文中的具體意義。譯者必須首先要通讀全文,找準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據(jù)文本的語言語境確定具體的字、詞、句的譯文以及譯文的連貫性。
例如:
原文:實踐再次證明,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
譯文:Events again proved that no difficulties or obstacles can impede the course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該例子中“歷史過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上義詞,從語言語境的角度看,“歷史過程”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詞的制約,具有明確的指向,即“歷史過程”等于“復興”,從邏輯角度看,“歷史過程”是語義上的冗余,所以翻譯成英語的時候,無需增加course一詞。
故建議譯文為:Events again proved that no difficulties or obstacles can imped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情景語境是文本在傳遞信息和意義過程中的外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場景等非語言類的因素。情景語境是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具體、微型語境。字、詞、句的翻譯必須要依靠這些具體、微型語境才能準確傳遞翻譯信息。
例如:
原文:“一軸四館”作為世博會園區(qū)最重要的展示和景觀區(qū)域,將得到永久保留。
譯文:Making up the most important exhibition and sightseeing area,the five structures will be preserved forever.
從字面意義看,將“永久保留”譯為“preserved forever”沒有任何問題,符合字面的準確意思,但是將此句放在情景語境中,不免產(chǎn)生內(nèi)涵意義未充分表達的問題,譯文讀者會產(chǎn)生疑惑:“既然這五個建筑永久保留,那么其他建筑會臨時保留到什么時候為止?”因此從世博會舉辦的時間段角度來看,“永久保留”的內(nèi)涵意義是指在世博會結束后仍保留此建筑,這是原文中沒有表達出的內(nèi)容,但是結合情景語境分析,最好能把言外之意翻譯出來,使譯文讀者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本句的意義。
故建議譯文為:Making up the most important exhibition and sightseeing area,the five structures will be preserved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Expo.
與普通翻譯相比,外宣翻譯中的政治因素顯得尤為突出。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迥然不同,在某些場合下,政治語境對外宣翻譯起到極為重要的影響,不但關系到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而且關系到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領域的斗爭。因此外宣翻譯人員必須在翻譯過程中時時刻刻保持“講政治”的高度敏感性。例如,“中國大陸”一詞,有的外宣翻譯人員將其譯為 “mainland China”, 用 China做后置定語修飾mainland似乎可以說得通,但是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曲解為mainland做前置定語修飾China,從而產(chǎn)生出“Taiwan China”的隱含意義,這就與我國“一個中國”的根本原則相抵觸。為了避免有人故意滋生事端,不如將此詞譯為“China’s mainland”或者“the Chinese mainland”。[7]
由此可見,對政治語境感受與理解程度的高低是外宣翻譯人員政治敏感性高低的重要指標。外宣翻譯人員必須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政治修養(yǎng),才能在復雜的國內(nèi)外政治語境的限制中準確無誤地做好外宣翻譯工作。
中西方文化差異大,由此導致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的差異也是巨大的。在外宣翻譯過程中,涉及到中國獨有的文化內(nèi)容時,就必須要引起重視,或者對文化現(xiàn)象進行解釋,或者用讀者可以接受的近似西方文化內(nèi)容代替,切忌硬翻,導致讀者不知所云。
原文: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歷史名城合肥,為省屬重點高校,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農(nóng)業(yè)大學。
包公是中國社會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是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讀者來說,如果不對該人物進行解釋,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此外,原文的“包公”也不宜翻譯成“Bao Gong”,因為此詞中的“公”是對包拯的尊稱,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則應該使用其完整的全名,以便于西方讀者查詢相關信息。
故建議譯文為:Located in Hefei,a famous historic city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Bao Zheng(the distinguished justice in the Song Dynasty)and noted as a b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four key universities of Anhui Province,and also the onl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the province.
當然,中西方文化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少,因此,除了對文化概念進行直接解釋的方法之外,選擇西方文化中近似內(nèi)容代替中國文化內(nèi)容,從而引起譯文讀者的情感共鳴,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例如“濟公劫富濟貧,深受勞苦人民愛戴”,譯為“Ji Gong,Robin Hood in China”,則順應了譯語的文化語境,令譯文讀者瞬間抓住濟公的本質(zhì)特征,并且產(chǎn)生出與原文讀者類似的崇敬與喜愛之情,這比起直截了當?shù)胤g更具有欣賞性。
語言習俗是語言使用者的習慣性表達方式。漢語中,人們喜歡使用四字格營造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強的文風,使用縮略詞來表示約定成俗的重要概念,這樣的現(xiàn)象在宣傳材料中特別多見,如“三個代表”。 但是如果直接譯為“three represents”,勢必令不具備政治知識的西方人不知所云。所以針對語言習俗語境造成的困擾,較為理想的辦法還是應該對相關詞匯做出解釋和補充。
例如:
原文:學校堅持服務“三農(nóng)”的辦學方向。
譯文:It is its duty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三農(nóng)”一詞具有典型的漢語語言習俗特點,即以縮略方式代替“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詞組,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由于缺乏政治背景知識,不可能了解此詞的正確含義,因此外宣翻譯人員必須要明確翻譯出“三農(nóng)”的具體內(nèi)容,避免語言習俗語境造成的理解障礙。類似“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詞語也應該注意其語言習俗語境的問題。
外宣翻譯是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活動,是樹立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臺,有著特殊的要求和挑戰(zhàn)。要使譯文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都能被讀者理解并接受,需要從語言、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進行努力。通過語境因素分析外宣翻譯的過程和結果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甚至可以說,語境因素制約了外宣翻譯的內(nèi)容和形式,因為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文本才具有特定的意義,離開了語境,信息傳遞是無法進行的。并且,針對外宣翻譯的特殊性質(zhì),語境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具有關鍵作用,這一現(xiàn)象對于外宣翻譯工作者來說,難度不小,因此要交出合格的外宣翻譯譯文,對翻譯工作者來說,更加需要加強語言、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
(注:本文系2011年度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資助,項目編號:2011sk014)
[1]楊惠瑩.外宣翻譯的特點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2]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
[3]劉森林,等.論語篇語用連貫的再現(xiàn)[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
[4]陸恩.語境的交際維度與翻譯[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5]李運興.英漢語篇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Peter New 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熊英.我國外宣翻譯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