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光友
(四川民族學院 英語系,四川 康定 626001)
主題探討模式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
嚴光友
(四川民族學院 英語系,四川 康定 626001)
作為綜合英語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口語教學卻一直處于受到忽略和模糊處理的狀態(tài),而口語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在這門課程中的學習興趣和效果。本文試論主題探討模式在綜合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角色以及具體的組織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口語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他們對說英語的信心。
主題探討模式;綜合英語;口語教學;組織形式
現(xiàn)階段,綜合英語教學是非常成功的:增長學生的詞匯量,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達到了對學生知識積累的目的;可是一提到口語,姑且不論其語音語調(diào)是否地道,不少學生還是羞于開口,或者開口后不知道說什么,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時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寒暄語,連最基本的準確性都難以達到。說話沒有內(nèi)容,沒有深度。原因是綜合英語課程沒有對口語足夠重視。不少的綜合英語教學直接忽略了口語教學或這把口語教學做了模糊處理。有的老師甚至認為,低年級的學生有外教上口語課,中國老師不用操心,而高年級的學生又有惰性,學生不開口,老師也就更不用管了。通常情況下,老師把課前的 Class Report,抽學生讀課文和回答問題就當作試綜合英語的口語教學了,或是隨便找一點不著與課堂內(nèi)容不著邊際的內(nèi)容象征性地讓學生討論,沒有給出專門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口語練習。這造成的直接的后果就是把綜合英語課上成了詞匯課和閱讀理解課,使課堂沉悶,索然無味,更遠的影響就是剝奪了學生課堂的口語操練機會,讓學生越來越不敢、不愿開口講英語。
德國“探討式”教學模式是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西方較為普遍沿用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指導(dǎo)的課堂教學,具有思想活躍、研究氣氛濃郁的特點。主題探討式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整個綜合英語的課程,從閱讀,聽力到口語都始終圍繞所學的課程主題,而不是互不相干,另一方面,既然是探討,就突出了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和學生共同為一個特定的主題而努力探索,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上課的系統(tǒng)性和體系性強,讓學生從開始到最后都對所學的主題有很緊密的接觸。同時老師也可以圍繞所學主題,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一定的擴展,如在閱讀材料的選取,對聽力資料的選取和對口語練習內(nèi)容題目的確定,以及對寫作練習和翻譯材料的選取都可以緊緊圍繞主題進行,當然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中,不一定會涉及到所有的方面,但是每一方面卻都可以與主題探討式教學模式結(jié)合,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就本文而言,著重從口語練習的角度談主題探討模式綜合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
(一)教師對口語練習課的準備
根據(jù)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順序,口語課可以按4個步驟來進行:課前導(dǎo)入,內(nèi)容輸入,吸收檢驗,語言輸出。因此,教師應(yīng)當在課前設(shè)計好一堂口語課的教學過程和準備好所需要的材料,以實現(xiàn)口語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輸入。在考慮所學主題的前提下,教師應(yīng)圍繞主題,有效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地找尋與主題相關(guān)的錄像,錄音,圖片,并且要盡量精心設(shè)多個計討論話題,循序漸進,不斷對主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做成多媒體課件,把語言與形象結(jié)合,把視覺與聽覺結(jié)合,增強課堂的直觀性。
(二)教師在口語課中的角色
雖然學生是口語課的主要參與者,其重要性在口語課中不言而喻。如果把一堂口語課比作是一部電影,學生就是主要演員,而老師無疑就是導(dǎo)演了。那么在主題探討式綜合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的這種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上面提到的材料的準備,“導(dǎo)演”就是在為“演員”物色合適的“本子”了。在口語課堂上,教師的導(dǎo)演作用遠不止此。
首先,課前導(dǎo)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Class Report 來作為“熱身運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提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從內(nèi)心不懼怕說英語,并有想說的沖動。此時教師要能夠巧妙的利用這種良好的課堂和心理氛圍,并把Class Report 的內(nèi)容巧妙的與所學主題相聯(lián)系,自然過度到口語練習課的主題上去。
其次,正如Geoffrey Broughton 和他的團隊指出:當一個人沒有東西可聽的時候,他不可能說得說的很棒。(1980:82)因此,作為口語課的一個重要步驟,內(nèi)容輸入,尤其是以聽的方式輸入顯得非常的重要,而這時候,教師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他把信息結(jié)合一定的情景,視,聽,動覺結(jié)合,并檢驗學生是否對交際內(nèi)容有所了解,對所理解的輸入內(nèi)容進行全面的加工梳理,當這一切工作做好了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所學主題,結(jié)合所給的新信息,給學生布置口語練習任務(wù)了,明確口語練習的方式,如個人陳述,表演對話,小組討論或者辯論,并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準備。
再次,在語言輸出階段,教師可以是談話節(jié)目的主持人。在口語課堂中,學生經(jīng)常會“卡殼”,即在說話過程中不知道怎么繼續(xù)他的話題,這有可能是由于學生突然對口語話題理解不夠,也可能是由于思維短路,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時候,如果“主持人”給他提一些問,或者做一些引導(dǎo),學生就能順利的進行他的話題探討,而且由于教師是主題探討式教學的組織者,話題的設(shè)計者,因此,教師本人更清楚怎樣把主題向縱橫兩個方向做拓展,并自然從一個話題過度到下一個話題。
當然教師還不只是導(dǎo)演和談話節(jié)目的主持人,還更應(yīng)該是教師的角色: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工作做出評價,褒揚優(yōu)點,指出不足并更正。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評點學生的表現(xiàn):學生講英語的語音、語調(diào)、重音、停頓、表達準確性和說話的流利程度,同時還有說話的內(nèi)容,邏輯、舉止。對學生中的英語語音、地方音、不當?shù)耐nD和不自然的語調(diào)等帶普遍性的問題當堂做一些糾正和正確示范。除此之外,教師應(yīng)該及時利用口語練習中的話題涉及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情感教育,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結(jié)合。
(一)小組活動——口語課最理想的組織形式
Pica,Young和Doughty(1987)認為,學習者在小組活動中通過交際獲得可理解性輸入,這種輸入比經(jīng)過預(yù)先簡化的語言更有效。因此,小組活動是口語課理想的課堂組織形式,它是合作學習理論用于課堂的學習活動。在主題探討模式下,綜合英語口語教學運用小組活動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小組內(nèi)圍繞主題探討話題,共同思考,共同完成活動任務(wù),由于所談?wù)撛掝}是本單元或本課所學的內(nèi)容,經(jīng)過幾個課時的學習,每一位學生對主題都比較熟悉,而且或多或少做過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思考,這更容易提高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和增加他們的說話內(nèi)容,增強學生講英語的信心。成功的小組活動可以營造出輕松的外語課堂教學氣氛,降低學生使用英語交流的緊張和焦慮。小組活動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形式:
1.角色扮演:教師根據(jù)所學單元的主題給學生一系列題目(也可以要求學生把課文故事表演出來),讓他們的小組選出最感興趣的話題和任務(wù)做準備,老師講清要求。這樣的活動可以將學生至于一個模擬的情景之中,決定不同的角色,演員根據(jù)情況而說出符合所扮身份的話,甚至說話的語調(diào),姿勢等。另外,教師也可以選取一段與主題相關(guān)的電影,先讓學生觀看,直接接觸語源,對故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老師關(guān)掉聲音(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保留音樂,去掉原音),學生按畫面的角色根據(jù)畫面及所掌握的情景,為畫面配音。
2.討論∕辯論:這一類型的活動安排通常是選取有爭議的內(nèi)容進行。老師針對所學單元的主題,選取一個角度,既可以是課文內(nèi)容的延伸,也可以是對主題的拓展,以聽或讀的方式給出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講英語的欲望,并為他們提供一些相關(guān)詞匯等語言材料的輸入。因為一方面學生有內(nèi)容上的困難,無話可說或不知從何說起,另一方面,學生會有語言上的困難,缺少想要表達自己的詞匯或句型。
(二)個體活動——口語課不可或缺的形式
無論是在課程講授還是在口語練習中,個體活動都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在主題探討模式下,除了小組活動以外,綜合英語口語教學有針對性的使用個體活動,每個學生對主題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所學主題和其相關(guān)內(nèi)容終會有讓每個學生感興趣或更了解,這樣就可以讓一些平時沒有勇氣講英語,回答問題的學生得到應(yīng)有的鍛煉機會。相比小組活動,個體活動的形式更靈活,更具有操作性:
1.看圖說話。教師可以選取一組或幾組與主題相關(guān)的圖片,聽老師講述要求,或補充的語言材料,并按照難度要求,叫學生描述圖片,回答問題,這一方式的有點是直觀性強,容易見到成果。并且通過描述圖片,學生也會對所學主題有更深的理解。
2.自由談話∕講故事。在學習完了本單元,教師可以講本課內(nèi)容以聲音的形式再現(xiàn)給學生,或選擇一些與主題相關(guān)的課外的故事的聲音文件,請那些平時基礎(chǔ)稍差的學生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叫他們講述他們對這個主題的認識,或者從中的收獲,當然,如果所學主題是帶故事的內(nèi)容,教師也可以叫學生續(xù)講課文故事。這種形式的優(yōu)點在于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參考答案也沒有,學生可以完全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到達鼓勵全體同學,尤其是一部分基礎(chǔ)不夠好的同學參與口語活動的目的。
(一)口語活動要有明確的主題
在主題探討模式下,綜合英語口語教學的主題當然就是圍繞所學內(nèi)容的主題,如果脫離了這個主題,就失去了既練習口語,有深化理解主題的目的。并且教師在設(shè)計活動時,要最大可能地做到活動內(nèi)容是對主題的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真正實現(xiàn)“主題探討”,并在具體開展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促進對主題的深化。
(二)口語活動要有明確的任務(wù)目標
綜合英語口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從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開口講英語到學生講英語言之有物,有深度。任務(wù)要有一定的難度,又不能超過學生能夠駕馭的范圍,否者,又由于任務(wù)太難或太簡單,要么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為練習而練習;要么不能保證每一個成員都在積極參與。因此教師在設(shè)計活動時要做全面考慮。
(三)對口語活動效果的檢測及評估
這個階段是整個口語活動的尾聲階段,教師對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xiàn)做出肯定,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教師有時卻忘記了自己學外語的經(jīng)歷,對學生的錯誤過于苛求,使課堂學習出現(xiàn)情感危機,加劇了抑制心理的作用,致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王初明,1990:113)。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應(yīng)該充分肯定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對其取得的成績加以贊賞。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勇氣參與下一次的活動。如果老師沒有意識到移情的作用,對學生的錯誤過于苛求,逢錯必抓,且不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就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對以后的教學的開展非常不利。比較可取的做法是:老師要能夠正確面對學生的錯誤,并對錯誤做出分類,對那些屬于口誤的,學生能夠自我糾正的錯誤,就不必揪住不放;相反,對那些學生屢犯和易犯的錯誤,則可以采取對事不對人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那是自己的錯誤,老師卻又沒有針對自己。這樣才會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本文針對目前的綜合英語口語教學現(xiàn)狀“教師不重視,學生沒興趣”做了分析,并從綜合英語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強調(diào)口語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時,簡要介紹了主題探討模式及其開展方式。然后從教師對口語練習課的準備和教師在口語課中的角色兩個角度對主題探討模式在綜合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做了重點介紹。本文不只是單純介紹這種教學模式,而是要探索其組織形式:小組合作與個人活動相結(jié)合。其具體開展方式可分為:角色扮演,討論∕辯論,看圖說話,自由談話∕講故事。文章最后,提出了在開展口語教學過程當中應(yīng)當注意的幾個問題供本人及同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參考。
[1] Broughton,G,Brumfit,C,F(xiàn)lavell,R,et al. 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
[2] Pic.T.,Young,R. &Doughty,C.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Comprehension [J]. TESOL Quarterly,1987,(21).
[3] 王初明. 應(yīng)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 文秋芳. 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 王佳麗,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啟示[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6] 朱玉梅.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7] 劉婷蘭. 口語教學中的幾點問題及策略[A].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C].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G642
A
1008-7427(2012)05-0135-02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