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婷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郁郁獨行的寂寞背影
——《布麗兒小姐》的老年孤獨
黃湘婷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通過分析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布麗爾小姐》,揭示女主角從“孤獨,但不可憐”走向真正“孤獨并可悲”的過程?!安见悆盒〗恪钡纳砩嫌鞋F(xiàn)代社會老年孤獨的鮮活影射。分析她的心理變化,能更好地理解當今社會的老年孤獨心理,幫助消除空巢老人的社會隱患。
布麗兒小姐;心理;老年孤獨;社會隱患
現(xiàn)代英國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認為:“一個短篇故事應該是一塊只有生活真實的璞玉,而不是蕪雜的頑石;應該通篇白璧無暇,而不應該有絲毫虛假感情的瑕疵。[1]”《布麗爾小姐》(Miss Brill)即是這樣一塊精美真實的璞玉。透過作品中獨有的女性細膩情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老婦人在喧囂人世艱難度日,禹禹獨行的身影。她絕不僅僅是一個特例,在她身后,還有許多這樣孤獨的身影等待我們的理解和關愛。在人口快速老齡化的今天,每個人身邊都至少有一個“布麗兒小姐”。因此,這篇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可見一斑。
前人研究多把布麗兒小姐形容成寂寞傷感的老婦人?!白髡咴谛≌f中從未使用任何‘窮’、‘可憐’等概括評論性的形容詞,但是從布麗兒小姐對多年不舍的舊圍脖的愛惜,從她所居住的‘食櫥式’(cupboard)的斗室,從她每星期日下午從公園回家途中經(jīng)過面包店給自己買一小片蛋糕時感受到的那份愉悅,一個孑然一身,生活凄苦,寂寞孤單的人物就躍然紙上了”[2]。但嚴格說來,布麗兒小姐起初并不是一個孤獨可悲的老女人。雖然她獨居,獨處,獨行,但她并不自艾自憐,反之,她主動走出家門,努力融入人群,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樂觀的心態(tài)享受生活。
一個初秋晴朗的下午,布麗兒小姐圍著她十分珍愛的圍脖出門?!爱斔粑鼤r,似乎有一種輕柔憂郁的東西——不,不是憂郁——是某種溫柔的東西在她的胸中移動”。公園的樂隊奏著歡快的音樂,布麗兒小姐坐在公園長椅上,不動聲色地“偷聽”別人的談話。其實她毫無窺探他人隱私的意圖,只是因為這樣,她可以將“聽來的別人的生活”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生活,借此驅(qū)趕心中的孤獨和寂寞,聊作安慰而已。她又饒有興趣地觀察公園里來來往往的行人:孩子們四處撒歡亂跑;母親小心翼翼地護衛(wèi)著學步的孩子;穿著滑稽怪誕的牽驢農(nóng)婦;面無血色的修女;目中無人的貴婦人……“樂師們坐在綠色樂廳里鼓起腮幫吹奏,兩眼瞪得圓鼓鼓地盯著樂譜。這時正是一段長笛演奏的樂曲,十分清脆悅耳——一串璀璨的珠墜。她相信這會再重復一遍。果然重復了一遍,她抬起頭微笑了”。她并不只是聆聽,她注意觀察,而且觀察入微,對周圍一切都十分敏感。在發(fā)現(xiàn)這些有趣細節(jié)的過程中,她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演員,在這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生活情境劇中扮演著一個角色。她堅信,“如果她不在場,定會有人注意到”。因著這份自信,作為“演員”的布麗兒小姐的人生價值升華了,她甚至開始感到飄飄欲仙了。她堅信自己是這場生活秀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雖然事實證明這只是她的一廂情愿。但至少在這樣的想象中,她內(nèi)心的孤獨得以消解,并獲得了生活的樂趣。
事實上,相比許多人而言,她是一個懂得自我排解寂寞的堅強老人。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個非常敏感和有情趣的女性。她注視著狐皮圍脖上的裝飾狐眼,親切地稱它為“可愛的小東西”。對于布麗兒小姐而言,這條圍脖不僅僅是一個保暖的舊物,而是有生命的、相依為伴的寵物。
但是,想必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布麗兒小姐為自己建造的這個美好和諧的生活圈子,不過是一個烏托邦的假象。她以為自己很年輕,很特別,但其實她慣常的座位就是在一群幾乎被社會遺棄的老者中間。她常常調(diào)侃取笑坐在身邊的老者們,雖然是善意的,但也頗有些自以為是的意味。其實,我們都知道,在他人眼里,布麗兒小姐也不過是和他所嘲笑的老者一樣,是個沒人愛搭理的“老女人”。
作為一個獨居法國的老婦人,身邊沒有親朋好友,她與外部社會的直接接觸僅限于她的兩份工作:教孩子們學英語和幫一位老人讀報。這兩份工作本身就已經(jīng)缺少和真實社會的互動,不僅無法建立真正的溝通環(huán)境,自然也就無法使布麗兒小姐產(chǎn)生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歸屬感。
首先,她與孩子們存在代溝,孩子們不愿聽一個老宅女枯燥的教學;其次,那位聽她讀報的老人身患疾病,根本無法和她促膝長談,自然也就鮮少互動。不僅老人的反饋不夠,布麗兒小姐本身對這兩份工作的熱忱度也不高。她自己說,如果老人家不幸去世,她也許好幾個星期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而且就算發(fā)現(xiàn)了,她也不會在意。這位老人和上課的孩子,只是她謀生賺錢的工具,不帶來任何情感意義。所以,每個周末下午的公園之行就為她打開了一扇通往社會的大門。她只需要靜坐在那里,就能盡情觀看別人的喜怒哀樂,像是一部電影一般,在觀影的過程中也把自己融于劇情,同歡同樂。如果故事在這里結(jié)束,就讓一切停留在布麗兒小姐的想象里,那么對于她來說就是一個完美的夢了。
但是,所有的夢境都有醒來的時候。正當她思緒飛散,覺得自己已經(jīng)融入了這一幕世界大合演,產(chǎn)生了同一感時,“一個小伙子和一個姑娘來到她的身邊坐下,他們穿得很漂亮”。作者將這位衣著過時的老婦人與一對年輕鮮亮的情侶并置,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
“布麗兒小姐的心里還在無聲地歌唱著,臉上仍掛著顛顫的微笑,她豎起了耳朵:‘因為那頭坐著的那個愚蠢的老東西嗎?她干嘛要到這兒來?——誰需要她?她干嘛不把那張愚蠢的老臉留在家里?’姑娘吃吃地笑著?!扑呛ぁ菞l狐皮圍脖太可笑了,就像一條炸鱈魚!’”
所有的美好想象、向往和陶醉戛然而止。一分鐘前,她還滿懷共享人間溫情的歡樂,此時煙消云散。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別人連同坐一張長凳都不愿意的沒人要的老太婆,根本沒人在乎她是否出現(xiàn)在這里,甚至別人都不愿意看見她。她最最喜歡的狐毛圍脖在別人眼里也不過是過時老舊可笑得不得了的舊玩意,就像她本人一樣。這種從快樂的云端急速跌落的感覺,讓她的心情瞬間冷凍到極點。原本光輝燦爛的世界,在這一秒忽然變得可怕和冷酷。布麗兒為自己構(gòu)建的美好生活轟然間坍塌。
“她經(jīng)過面包店,一直回到了家,爬上樓梯,徑直走進自己那間黑洞洞的,像是個食櫥的小房間,在紅色的鴨絨床罩上坐下,坐了好一會兒。那圍脖的盒子還擱在床上。她匆匆地取下圍脖,匆匆地,連看也不看一眼,就把它放到盒子里去”。
過去,她的家就像狐毛圍脖一樣給她庇護和暖意。但是現(xiàn)在,她對家的概念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家不再是一個就算獨居也不會寂寞的溫馨港灣,而變成了一個又小又黑的,像一口食櫥一樣的房間,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將她與外界隔離開來的儲物間。一個沒有親人的家,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不能帶來完全的情感慰藉。“當她蓋上盒蓋時,她覺得聽見了哭聲”。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里,在這個屬于自己的空間里,他的傷心和抑郁也無處釋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哭泣,比一場宣泄的大哭更叫人回味,叫人哀嘆。
這個結(jié)尾,沒有過多的描述,似乎戛然而止,其實回味無窮。布麗兒小姐的寂寞和壓抑,就在這言之未盡的哭聲中,悄悄地滲透到讀者的心里,那份寂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直堅信自己是幸福的是被需要的她,在遭到無情的排斥后,又陷入了更深且更難于自拔的孤獨中。她的余生恐怕只能在無限的孤寂中默默度過。
人口老齡化已經(jīng)是當今世界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具備勞動力條件的人在人口比例中所占的份額變小,中國同樣如此。未來五年之內(nèi),這種現(xiàn)象將會更加突出,政府將不得不持續(xù)支出財政費用,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齡人口的需要,這將是未來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大障礙,為世界經(jīng)濟帶來下滑的風險。
據(jù)報道,日本每四個高齡男性中,就有一個人因為無人在身邊照顧和陪伴而默默離開人世,于是,日本社會誕生了一個新的社會學詞匯——“孤獨死”。事實上,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老齡化已經(jīng)成為了困擾全世界的一大難題。老年孤獨也逐漸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里成為黃昏暮日下的隱痛。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調(diào)查顯示:2009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shù)量已占到總?cè)丝诘?.3%,距聯(lián)合國測定的老年化社會指標不足2個百分點。雖然大多數(shù)老年人都衣食無憂,但卻被孤獨感、失落感、抑郁感和恐懼感包圍。這些心理變化往往來自于他們社會角色的變化——退休在家,生活變得過于清閑。而子女的“離巢”也使家里變得冷清。另外,喪偶、疾病等原因也使老年人的心理變得更加脆弱。
老年人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往往有一種社會的“剝奪感”。社會角色的變化,使得他們從一個“有用”的人變成一個相對“沒用”的人。他們被人為地規(guī)定達到一定年齡就必須退出社會的大舞臺,不能再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因為社會角色的變化而變化,曾經(jīng)引以為榮的東西一夜成空。地位的落差和社會認同感的缺失,都使大多數(shù)老年人感到與社會脫節(jié)。就像《布麗兒小姐》中那一對獨坐不語的老人:“穿著絲絨上衣相貌出眾的老頭,雙手握著一根巨大的雕花手杖;還有一個身材高大的老太太,筆直地坐著,繡花圍裙上放著一卷織著的毛活。他們都不說話,令人非常失望。”他們不是不能說話,而是沒個說話的人。他們的語言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孤獨中不斷退化。
年老,是無法逃避的自然規(guī)律,卻也是一生中最沉淀最厚重的時光。在這應該品嘗豐收喜悅的年紀,卻被迫深陷在孤獨的泥潭里無人關懷,這樣的生命又怎么不讓人倍感心痛呢?
古語云: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謂之大同。在幼有教、老有養(yǎng)的文明古國里,我們的老人值得我們整個社會更多的關注。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使他們能夠更長久地歡度幸福晚年,是我們所有青年人的神圣使命。
如果說文學最寶貴的品質(zhì)在于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布麗兒小姐》就恰恰反映了這樣的品質(zhì)。布麗兒小姐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旁觀者——參與者——被拋棄者”這一變化過程,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今老齡化社會潛藏的老年心理危機。作者用溫柔細膩的女性筆觸,既寫出了對布麗兒小姐的深切同情,更引起讀者的共鳴。這個故事對于現(xiàn)實社會每一位獨居老人的映射,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值得現(xiàn)代社會對其進行反思。
[1] 侯維瑞.現(xiàn)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86: 428.
[2] 傅似逸.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新藝術——析《白麗爾小姐》[J].外國文學研究,2001(2):51-54.
I561.074
A
黃湘婷(198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