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揚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目前,在大多數(shù)聾校,閱讀教學的內容普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與生活實際相脫離,造成書本是書本,生活是生活,課堂是課堂,社會是社會,這在一定程度地影響到聾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要想讓聾生同樣擁有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閱讀教學課堂,改變教學內容的封閉性是首要的工作。許多教育專家告誡我們,在教學中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在某次講座中,我曾聽到這樣一段話:“教師有權修改教材,有義務充實教材,同時也應該具有編教材的能力。”倘若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教材真正成了葉老所說的“當成個例子”,這樣的課堂必然是生動活潑的,這樣的課堂必然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
所謂教學內容的開放,就是要補充、擴展學習內容,學一篇帶多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這對于聾生來說,意義更加重大。聾生的信息渠道比較狹窄,他們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很大程度地依賴于在校期間的系統(tǒng)學習和訓練。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下,聾校語文老師必須引領聾生走近課外書、生活百科書、高科技信息、網(wǎng)絡知識、廣闊的大自然、豐富的社會實踐等,以便拓展聾孩子的視野,提高聾校閱讀教學的實效。
(一)讓教材活起來。
教材是課堂的重要資源,是學生獨立的對話伙伴,它可以憑借符號信息,向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刺激,發(fā)出感召與呼喚。但是,教材只是閱讀和閱讀教學的憑借,要用好教材,就不能只唯教材。一堂課結束時,不但要讓學生充滿喜悅與獲得滿足,而且要使學生熱情地探索更為廣闊的空間,以期豐富和拓展課堂學習。這,就是活用教材。
策略一:憑借教材,開發(fā)聾生潛質。
列舉《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片段——師: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饑餓,多么痛苦,多么孤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連起碼的溫飽也得不到。夜幕已經(jīng)降臨,她本該回家了,可她卻蜷縮成一團,靠在墻角里。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現(xiàn)在需要什么呢?生:我需要的是溫暖,因為我太冷了;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樂,因為我非常饑餓,非常痛苦;我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疼愛,因為街上的人都欺負我……師: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為她做什么,對她說什么?生:我會給她送上我的羽絨服,并深情地對她說:“你太冷了,快把這衣服穿上吧!”我會對她這樣說:“小女孩??!你一整天沒有吃上東西了,快上我家去,我讓我媽媽給你做好吃的!”……以上教學,不唯書,不唯上,不用教師的閱讀實踐代替聾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和激勵聾生尋求不同的答案,激發(fā)聾生的求異思維。學生思維獨特,個性得到張揚,想象的潛能得到極大的發(fā)揮。
策略二:挖掘教材,精心設計練習。
對于語文學科,同樣的教材,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同一問題的獨特感受也就不盡相同,我們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教師設計作業(yè)時應因人而異地使用教材,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如《火燒云》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這里的火燒云顏色變化極多。一會兒( ),一會兒( ),一會兒( ),一會兒( )。( ),( ),( ),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針對班級里的三類學生,我提出了如下幾種不同的要求:(1)所填的詞語,可以全部選用課文中的;(2)所填的詞語可以一部分是課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想出來的;(3)所填的詞語,全是自己自主創(chuàng)造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聾生人人都得到了最佳的發(fā)揮。潛能生有所得,中等生有所提高,優(yōu)等生有所創(chuàng)造。靈活使用教材,設計開放式的練習,能給聾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教師若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智慧的喚醒者,作業(yè)就能成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樂園。
策略三:突破教材束縛,放飛學生心靈。
將聾生緊緊地束縛在課本當中,讓他們圍著課本團團轉的教學,只會讓本就稍顯封閉的聾生的思維更受限制,心靈也更受制約。因此,我們就應在依據(jù)教材的同時,沖破教材的束縛,引導聾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結合課文,拓展內容,目的是為聾生打開一扇文學的窗口,熏陶、感染他們,讓語文成為聾生成長的心靈雞湯。如:在學了《長征》后,我給學生讀《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清平樂六盤山》,因為課本是一個例子,我希望把它引申。有時候,我會讓課堂流淌音樂(班級里有兩個有殘余聽力的聾生,我希望他們能夠站在學習的最前端,這也體現(xiàn)了“關注個體”的教學理念)。如,《桂林山水》配上舒緩的鋼琴曲,《火燒云》配上悠揚的薩克斯。有時,我會就當下的敘利亞戰(zhàn)爭、日本海嘯等,引導我們的聾生來討論、來學寫隨感日記。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時事政治,理解戰(zhàn)爭與和平,體會生命的脆弱,使他們學會善待生命。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好課內外的語文資源,突破教學中的種種束縛,才能真正提高聾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滋養(yǎng)聾生的心靈。
(二)把生活引進來。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語文,同時也為語文提供了無限發(fā)展的空間。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必須引進生活內容。實際上,課文中的內容所反映的無非是自然或社會中的內容,學習時決不能孤立地處理課文內容,盡量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幫助聾生理解和感悟。
策略一:點燃熱情,再現(xiàn)生活。
有的課文就是生活的再版,教師在教學時完全可以通過實物圖片、錄像、課件等再現(xiàn)生活中的自然或社會內容,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如《養(yǎng)小鴨》一課,描寫的是小鴨的生活習性和養(yǎng)鴨的過程,而我班上多數(shù)聾生正是農(nóng)村孩子,這個季節(jié)(這節(jié)公開課正是安排在4月份),許多人家里正養(yǎng)著小鴨呢。于是,我請班上的孩子認真觀察家中的小鴨,并讓其中的一個聾生用相機記錄小鴨的生長情況。公開課上,我播放了選取的錄像片段,頓時,我的學生興奮地用手語告訴大家:是的,是的,小鴨就是這樣吃東西的,就是這樣游泳的,我看見的,我看見的……同學們自然而又親切地交流、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經(jīng)驗。
策略二:走進情境,表現(xiàn)生活。
聾校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內容生動形象,適宜通過引導聾生分角色朗讀、想象、表演等表現(xiàn)課文情境。有些課文可以編排成有趣的課本劇,發(fā)揮聾生擅長表演的特點,讓他們來演一演,把冰冷的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聾生面前,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了有效地激發(fā)聾生的積極性,引導聾生主動、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先讓聾生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課文,再和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作表演課本劇。目的就是給聾生多思考、多交流的機會,請每一位同學都能來讀、演,在玩中學、在演中學,從而收獲閱讀的快樂。
策略三:超越時空,理解生活。
有時,因為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和聾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聾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可以組織聾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時,組織聾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還讓聾生扮演成小記者去采訪校內一些年歲較大的熟悉那段歷史的老教師,這樣不僅使聾生全面了解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深刻理解陳賡與小紅軍的高尚品質,而且充實了聾生的生活,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三)與學科連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边@說明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滲透,增強綜合性。
例如:語文課學了《大自然警號長鳴》、《“天鵝”嫂》,思品課學了《保護有益動物》、《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于是,我利用班隊活動的時間讓聾生把它們結合起來,根據(jù)綠色環(huán)保的主題,開展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學生們興味盎然,迅速結成小組,分配任務。有的去圖書館借書,有的去上網(wǎng)查找資料,有的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通過多種途徑去調查環(huán)境污染的現(xiàn)象,了解人類的生存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調查、分析,孩子們很吃驚,真切地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感到悲哀。由此,聾生獲得的不再僅僅是單薄的一課一文,而是一種知識的多方位積淀和心靈的快樂成長。通過此類教學案例,我想說明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超文本的信息量,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在過程中享受。
只有創(chuàng)新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的學生,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做到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師應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已經(jīng)編定的課本,以教材為媒介,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有意識地利用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充實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我們要從開闊聾生的視野、拓寬聾生的思路做起,使聾校的閱讀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樂趣,為聾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促進聾校的語文教學更快地走向高質高效。
[1]張寧生.聾童心理與教育.
[2]周小兵,吳門吉,王鵬.怎樣教閱讀.
[3]季佩玉,黃昭鳴.聾校語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