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忻
(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心靈的回歸*
——淺析索爾·貝婁的《赫索格》
高 忻
(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旨在探討《赫索格》中主人公在飽經(jīng)生活挫折之痛,離群索居之苦后,逐漸陷入了異化之中,他在潛意識中開始了自我探索,以求擺脫困境。最終,回歸了自然。
赫索格;困境;回歸
索爾·貝婁是美國著名的當代作家,他的作品曾在美國國內(nèi)贏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國家圖書獎等許多著名獎項。1976年,由于他“對當代文明富有人性的理解以及對這種文明所做的精妙分析”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索爾·貝婁是繼海明威、??思{以后美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二戰(zhàn)后的美國文壇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會性。貝婁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英雄”而是一些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是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qū)е聜€人生活一團糟,同時精神世界充滿了苦悶的現(xiàn)代人。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掙扎著,他們的內(nèi)心試圖了解社會,探索生活的本質(zhì),又無法擺脫現(xiàn)代物質(zhì)生活的種種誘惑。因此,這些現(xiàn)代人常常痛苦的徘徊在這荒謬的世界中。通過這些普通人的苦悶與不安,貝婁將許多發(fā)人深思的社會問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引導人們?nèi)ニ伎棘F(xiàn)代物質(zhì)社會中人類的命運這一嚴肅問題。
貝婁的代表作《赫索格》是一部杰出的反映當代人生存處境、生存困境的小說。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歷史教授。他一向尊崇理性,關(guān)心人類文明和人的尊嚴。然而,在個人生活道路上卻障礙重重。他兩次結(jié)婚,兩次離婚。第二妻子馬德林和他最信賴的朋友格斯貝奇私通,并把它逐出家門。赫索格不但被破離婚,還失去心愛女兒。生存困境使他的精神極度焦慮。于是,他整天緊張的思考,記筆記,給認識的,不認識的,活著的,死了的。哲學家,總統(tǒng),甚至上帝和他自己寫信,試圖通過存在交往或精神交往探索生存的意義。本文意在探討主人公赫索格從精神迷茫孤獨、人生困境到最后的心靈的回歸。赫索格在飽經(jīng)生活挫折之痛,離群索居之苦后,逐漸陷入了異化之中,他在潛意識中開始了自我探索,以求擺脫困境。最終,他在死亡與生命的意義,愛心和群體生活的必要性幾個方面獲得新的認識。盡管他的探索并沒有完全解決內(nèi)心的困惑,但意識到必須接受現(xiàn)實,并投身于有意義的新生活中去。貝婁通過主人公這一心路歷程揭示了當代人對生存困境流露出一種強烈的人文焦灼感,也凸顯了自己的人生觀。
二次大戰(zhàn)后,歐美的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在刷新了西方文明面貌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看法??茖W的迅猛發(fā)展推動著西方經(jīng)濟發(fā)展。而科學與經(jīng)濟的結(jié)合卻大大降低了人的自由度,是人們內(nèi)心充滿惶恐不安的情緒,同時科技力量的增強也使人們利益爭奪更加激烈從而導致戰(zhàn)亂不斷,戰(zhàn)爭的殘酷與毀滅性動搖了人們真善美的觀念。人們開始懷疑理性,動搖信仰,卻又不知何去何從,對前途充滿了茫然。人生所有價值觀、個人的生存定位、已面目全非,無從界定。盡管人生的目標困惑迷茫,但對人類的前途信心沒滅。
赫索格是一位出身猶太民族的大學歷史教授,專長于思想史的研究,著有《浪漫主義和基督教》等學術(shù)論著。他相信社會自由、平等、民主。他早年“曾計劃寫一部如是總結(jié)二十世紀革命運動和群眾動亂的歷史巨著…認為人人平等和民主進步不僅會普及于全世界,而且會永恒持久地發(fā)展。”他的精神危機觸發(fā)于其個人生活—瑪?shù)铝蘸透袼关慅R的忘恩負義。由于第二任妻子瑪?shù)铝蘸蛣e人私通,使他被迫離婚,還失去了她可愛女兒的監(jiān)護權(quán)。這對一向尊崇規(guī)范理性,和諧自然的赫索格來說,的確是一個沉重打擊。而且與他妻子私通的這個第三者不是別人,正是他最為信賴的朋友格斯貝奇,這使他對這個世界的判斷與信任發(fā)生了嚴重的危機。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創(chuàng)痛,心理上造成了全面傾斜—這個世界究竟是否想過去那般美好?這個世界上的人個究竟是否像以前臆想的那般健全?原來如此:自己竟是被這些假象欺騙了。在現(xiàn)代社會,人道主義理想已被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擊的粉碎。他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社會價值,他的“高尚的理想”和“好心腸”似乎都與他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赫索格所觀察的、所感受的都使他深切體會到身存條件的異化與疏離。甚至生命的荒誕與虛無。尤其是第二任妻子與自己的朋友的通奸令他懷疑自己的洞察力。這次婚變最令赫索格痛心的是他喪失自我認識。他深感迷茫、痛苦、羞恥、仇恨,他的男性自尊心甚至整個自我都遭到重創(chuàng),這是對他致命打擊,也是最難撫慰的傷痛,他不得不重塑自我并構(gòu)建自我價值觀。
赫索格表現(xiàn)出二十世紀文化沖撞時人們的迷茫心里,既不滿現(xiàn)狀,又找不到出路,既不被他人接受,又不能悅納自己。他們生活在孤獨中。
赫索格將自己流放到個性世界里,孤獨地探索自我存在和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他將迷茫和苦悶訴諸筆端。他試圖用寫信的方式平息內(nèi)心的焦灼,理清混亂的思緒,擺脫被瑪?shù)铝諕仐壍年幱?,為自己和所有身處困境的現(xiàn)代人尋找救贖靈魂的靈丹妙藥,并為混亂的世界重建秩序。他的信件敘述了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兒、情婦、朋友的情況以及他大半輩子的經(jīng)歷和遭遇,同時也蘊含了他對哲學的思考,對歷史的探討以及對當代文明的關(guān)注。赫索格在自我對話中堅信現(xiàn)代人有可能獲得“新生”,雖然他無法為人類提供獲得“新生”的方法,但苦難并沒又讓赫索格喪失生活的勇氣,他依然堅強的面對生活。在小說的最后,他寫給墨梅斯坦的信中說:“推崇和贊美受難,會使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薄霸谕ǔ5那闆r下,受難只會摧殘人、毀滅人,而且對人毫無啟迪。”“你必須有利用痛苦的能力,悔改的能力,接收啟迪的能力?!焙账鞲褚庾R到自己精神上苦難是為了尋求真正的覺醒,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停止遭受這種背叛之苦,而去尋找有意義的人生道路。
理性的思考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在情人雷蒙那那兒度過一夜之后,赫索格決定采取行動,為自己的女兒做些事情。他聯(lián)絡(luò)了律師想爭奪女兒的撫養(yǎng)權(quán),在等候律師辛金時,他目睹了幾樁案件的審理,他對人們的麻木不仁,人性的墮落深感痛心,現(xiàn)實的殘酷與復雜多變遠遠超出赫索格對人性的理解范圍。對他觸動最深的是一樁親子謀殺案。“一對青年男女被指控在旅館里謀殺女青年三歲的孩子…這個孩子是她和另一男人所生,那男人已經(jīng)遺棄了她?!边@是赫索格所期待看到的對馬德琳和格斯貝奇的控訴,因為被指控的青年男女與瑪?shù)铝蘸透袼关惼嬗邢嗨浦?。這樁案件使他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罪行。正如他拋棄自己親生兒子,沒有撫養(yǎng)自己的一雙兒女。而這對青年男女的縱欲讓他想到自己也是性放縱者。但他‘把自己的罪惡投射到馬德林和格斯貝奇身上… 他們得死,而不是他…他把對自己的審判轉(zhuǎn)化對馬德林和格斯貝奇的審判。赫索格芝加哥之行是想對馬德林和格斯貝奇執(zhí)行槍決。
赫索格在法庭上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知情和情感打擊,他痛下決心,決心報復。他要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決心殺死馬德林和格斯貝奇。他把自己的罪過投射到他們身上,只有殺死他們才能洗清自己的罪惡,因此“這一復仇是去了卻赫索格內(nèi)心深處無法解決的罪惡?!碑敐M懷仇恨的赫索格趕到馬德林家的后窗。他親眼目睹格斯貝奇瘸著腿充滿柔情和父愛地給自己的女兒洗澡。一股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愛之情感化了他,以及善良的天性戰(zhàn)勝了他心中的憤怒和仇恨。他斷然放棄了槍殺計劃。而且他清楚知道殺死格斯貝奇固然可以泄憤,但這意味著赫索格的自我毀滅。另一方面他深愛自己的女兒,孩子不能沒有母親,殺了馬德林會給女兒心理蒙上陰影。她如何接受一個殺害自己母親的父親。死亡并不能消除惡,惡的本質(zhì)是善的缺乏。赫索格發(fā)現(xiàn)矛盾無所不在,善與惡存在于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格斯貝奇既卑鄙無恥又心地善良,他偷走了赫索格的一切,但他也愛赫索格。仇恨是害人的毒藥,但對自己也有致命的殺傷力。只有寬恕他人才能獲得自由?,F(xiàn)在赫索格已經(jīng)部分原諒了馬德林和格斯貝奇,減輕了自己投在他人身上的罪惡,不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有了面對自己的恐懼,仇恨和罪過的勇氣。他不再感到壓抑、悲觀、失望,他能承認自己的罪過并能祝福他人。赫索格堅信愛能戰(zhàn)勝仇恨,變邪惡為美好。只有通過愛,人們才能戰(zhàn)勝現(xiàn)代社會中異化現(xiàn)象,協(xié)調(diào)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乃至個人與自己之間的關(guān)系,找到生命的意義,進而從絕望悲觀中掙脫出來。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他能創(chuàng)造生命,也能締造未來。赫索格知道自己必須放棄先前受害者的感覺,就像現(xiàn)代人必須放棄認為他們是現(xiàn)代世界的受害者,放棄末日感。雖然他還沒有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和危機以及機械文明對人性的壓抑等問題的確切答案。但他相信科技的進步會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這也許是他帶瓊尼去科技博物館的原因。他也相信依靠人類善良天性的回歸,人們最終能夠克服并戰(zhàn)勝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精神困頓和危機。
由于卷入一樁交通事故并因身上攜帶沒有執(zhí)照的是單手槍。赫索格被警察拘留。當馬德林到警局接瓊妮時,她試圖指控赫索格有犯罪企圖。但不論是令人羞恥的審訊還是馬德林的惡語中傷此時都不能激怒赫索格,不能毒害他已康復的心智?,F(xiàn)在他的心情不再沉重,他也感到非常輕松自由,不再仇恨任何事,任何人。也沒有去判斷、譴責或解釋現(xiàn)代世界的人和沖動。赫索格內(nèi)心轉(zhuǎn)變不是以戲劇性的或驚天動地的事情為標志,而是體現(xiàn)在他的處事態(tài)度和行為舉止的細微之處。這也體現(xiàn)了小說關(guān)注的焦點,既構(gòu)成生活的日?,嵤隆,F(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危機感和異化感不能僅憑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就能消除,而且取決于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行為。盡管赫索格早就明白這一道理,但直到現(xiàn)在他才深有體會。他意識到自己遭受的苦難是有價值的,他們成為“一種更為廣泛的生活形式,是一種為追求真正的覺醒的努力,是一種主治幻想的靈丹妙藥?!彼匦抡褡髌饋?。小說的結(jié)尾他拒絕哥哥威利讓他住院的建議,他說“我只是有點激動,并沒有生病。我不希望被人看成我的腦子仿佛有病似的。”這樣,通過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精神世界的觀察,赫索格堅定了人道主義的信仰,堅定了對自我存在和人生價值的信心,從精神迷茫孤獨進入一種對和平寧靜的境界。正如小說的結(jié)尾:“現(xiàn)在,他(赫索格)對任何人都發(fā)不出任何信息,沒有,一個字都沒有?!?/p>
貝婁筆下的知識分子赫索格,這位經(jīng)受了各種各樣生活失敗和挫折,在生活體驗中找到了真實的生命意義,尋找到了“自我”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換得心靈的安靜。貝婁通過筆下人物回歸自然,強調(diào)了人類之愛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自然界的寧靜,和諧固然可以安撫赫索格那顆遭受重創(chuàng)的心靈,但愛的回歸更能溫暖喚醒他那蒼涼、冷卻的心。使他在極度壓抑和痛苦之中不至于丟掉繼續(xù)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這里所說的愛,既有兄弟之愛,也有情人之愛,是人類生存的期望和頑強不滅的信念。
赫索格的回歸自然反映出作家愿意選擇有意義、有價值人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強烈的人生使命感。他決不允許自己小說中人物墜入理想幻滅,生活虛無的消極情緒之中。在貝婁人物形象回歸自然這一結(jié)局中,貝婁著重強調(diào)了人類之愛的重要作用,這也使其人物形象的最終結(jié)局具備了積極的意義,此處體現(xiàn)作家強烈的生命關(guān)照意識。當其筆下主人公處于人生抉擇的關(guān)鍵時刻,總要以人類之愛喚起那顆滿然而無所適從的心。因此,主人公赫索格的回歸自然,不是消極的避世逃遁,他的回歸是為了在混亂的文明社會中保全自我,保護自我個性的獨立與完整,保存生命的實力,是為了更好的走向生活,振奮人生,張揚不滅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激情。
[1]索爾貝婁.赫索格[M].宋兆霖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英文本)[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3]喬國強.論索爾貝婁小說中的歷史主題[J].東方論壇,1998,(3):20-22.
[4]祝平.國外索爾貝婁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2007,(2).
2012-03-23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高忻(1972-),女,河南新縣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