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雨生
(中共焦作市委黨校,河南 焦作 454001)
禮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這里側重指流傳下來的外在禮儀形式。禮作為社會活動儀式,對個體對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這里主要論述禮對于個體成長的社會化意義。
人們要思維和行為,而思維行為不是表現為這種途徑和方式,就是表現為那種途徑和方式。換言之,人的思維行為必然通過某種方式表現出來,一定的方式承載著思維行為,思維行為通過一定的方式得到體現,這不是有沒有意識及如何意識的問題。思維行為與其方式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沒有一定方式,也就沒有一定的思維行為,思維行為發(fā)生著,就是自覺不自覺地以一定方式地發(fā)生著。古代的禮實際就是自原始社會以來形成的外在性、習得性思維行為方式,它對人的思維行為具有定型化、規(guī)范化的作用和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說,禮就是當時合社會的定型化思維行為。
習于禮,對人的成長來說,就是不斷加強的社會化過程本身,人在禮里,自覺不自覺地生發(fā)社會化的意識和行為。禮作為籠罩社會生活的無所不在的東西,構成對人外在的然而卻顯得自然而然的規(guī)制引導過程,因為人就生活在其中,人的意識和行為一般難以突破其生活環(huán)境和習得的社會經驗之外。人的身心浸淫在禮的氛圍中,內心根本無法拒斥禮,內在發(fā)生社會化,并因為習慣,獲得一種慣性力量。禮的打破和超越并非人可以脫離一定的思維行為方式而生活,而是原有的禮與社會其他要素、禮內部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因為在一般的意義上講,社會必然是以某種方式存在的社會,社會總是以一定方式存在著的,從更根本的意義上說,人的生存就是生命有機體的自組織和表現形式,人就是以某種方式生存著的社會動物。
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總是以禮或相當于禮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禮或相當于禮的東西既構成社會組織的環(huán)節(jié),又構成社會及其個體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程度的表現和反映。在現代社會,禮儀對于個人成長進步和成功,對于弘揚禮儀傳統(tǒng),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國際化交往和競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
禮,既是社會活動的形式,又是一系列社會化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的標志和表現。成人禮作為人之為獨立的人進入社會的標志,是人生成長的重要分界。成人禮這種儀式活動表明,他今后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參與社會活動。對這個人來說,他應獨立地行使自己的權利,承擔自己應承擔的義務,以自己的行為承受社會評價和處分;對社會來說,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對待,根據他自己的行為為判斷并相應地對待他,即社會要求這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承擔責任。一個人的社會認可在于按社會公認的準則行事,古代就是以仁義為主導的、以禮為載體的規(guī)范形式。
成人禮,使人意識到該獨立思考和行事了。通過這樣的禮儀活動,加強一個人的獨立的社會化意識。禮儀潛移默化地對參與的人產生引導、教育等影響,發(fā)揮由外而內地塑造人、完成人的社會化過程。人處在一連串的社會化儀式活動之中,耳濡目染,自覺不自覺地形成適應社會的社會化的人。一個人在幼年期,處于他人成人禮的社會化過程和氛圍中,他心里就會朦朧社會化的影子,當他意識到他自身的存在時,也意識到自己在長大。幼兒的“過家家”等模仿行為,實際就是不自覺地社會化的萌芽和開始,也意味著兒童的成長。成人禮會使他有意無意地產生成人的希望,這實際構成內在社會化的動力。
既然如此,我們拋棄禮的過時的、陳舊的、腐朽的內容及形式,但作為方式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則應借鑒和吸收。既然社會是必然以某種穩(wěn)定的方式運行的社會,那么,人需要適應社會的運行而思維行為,即需要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這就要求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社會的存在方式必然作用于人的成長過程,以實現社會化,所以,借鑒禮的形式意義,有意識、有目的地采取一系列引導促進人的社會化的禮儀形式,是必要的、有益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有了一定禮儀形式,可以形成人的社會化的深刻記憶,從而對人發(fā)揮有鮮明特征的形式化的影響作用。缺乏一定的禮儀形式,不利于人獨立人格特征的形成,因為缺乏一定形式,人的成長就缺乏具有標志性的顯性印記,難以對人發(fā)生加強社會化意義的作用和影響。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現實方面看,人的社會化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并適應社會運行的過程,這一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社會生活中持續(xù)地發(fā)生著,一系列的事件和活動構成人連續(xù)社會化的內容,這些事件和活動之所以構成人社會化的內容,就在于對人的心理、行為、品格的塑造發(fā)揮持續(xù)的作用,而特定的禮儀形式無疑成為具有顯著記憶特征的事件和活動,構成人在不同成長階段上的鮮明特征,相對于一般性的社會活動而言,無疑具有更加難以磨滅的印記特征,從而作為人生經歷和經驗,更能發(fā)揮對人的導向、制約和影響作用,所以,必要的合理的禮儀形式構成人社會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一連串的禮儀形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社會的人的社會方式和生活內容。
再者,人的成長是在人格養(yǎng)成和思想行為表現兩個方面的因素中進行的,且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人格在思想行為中形成和表現,而積累的思想行為表現影響人格、改變人格。離開一定社會事件和個體的思想行為方式表現,人及其品格的存在就成為不可理解和想象的了。要使人比較順利地完成社會化過程,基于人的成長階段和特征的某種活動儀式不僅必須,而且可能,這具有個體和社會雙重意義的必要性:社會需要維持其平穩(wěn)運行和發(fā)展的人,個體的生存成長離不開社會,需要適應社會化的要求。從個體來看,一定的禮儀形式不僅構成其社會化的形式,而且構成豐富他的生活經歷和經驗的有顯著記憶特征的內容,有利于減少和抑制矛盾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出現,有利于減少帶有自發(fā)性的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發(fā)生的矛盾沖突,即使發(fā)生沖突,也較易恢復到可控或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也有利于減少社會化過程中偏離社會化正常方向的頻次和程度,使人較易獲得社會認同和人生有意義的感覺。
當今社會,在某些方面注重形式的時候,卻在某些方面忽略了形式的作用和意義。在人的成長方面,社會化這一重要方面被嚴重忽略了,人成長的一連串禮儀形式也被忽略了,或者現代的一些活動形式,它的形式意義或外在意義掩抑了真正社會化的內涵,這是很值得憂慮和反思的問題。
現在年滿18歲被認為成年,但本人未必有成人的意識。對許多人來說,昨天、今天、明天并沒有什么變化和區(qū)別。應該舉行現代的成人禮,借以強化成人的意識。這對人的社會化具有重要的形式意義。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一條連綿不斷的線,缺乏階段性的標志事件和意象,不容易引導和加強人的社會化意識。社會活動及其方式本來就是互涵互滲的一體,是一種行為的兩個側面,如古人對禮的認識一樣:“禮猶體也,禮不備謂之不成人”。古代的禮既是人的社會活動方式,又是社會活動的內容,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方式,忽視、廢棄禮是不對的、不利的。
社會化完成之后,人首先面臨的是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責任。男女通過成人禮和婚禮,初步樹立成家立業(yè)的責任意識?,F代社會,婚禮作為婚姻的標志和人生大事,仍然存在著,它的形式意義甚至鋪張顯示的意義被過分夸大了,人們甚至漠視或忽略了男女雙方彼此將長期互相負有權利義務的意義。倒是西方式的教堂婚禮主持牧師的證婚,更簡潔直觀明白地表達了這種男女夫妻生活的社會內涵,同時賦予了婚禮和婚姻被圣潔籠罩的色彩和氛圍。在我國一般婚禮中,顯然缺乏有意識的開導,因此失去它應有的教育作用和意義。男女不一定明白意識到自己作為成人的權利義務。離婚固然與輕率有關,恐怕更多地與缺乏一系列社會化的成長過程和環(huán)節(jié)有關。
在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在具有明顯階段性特征的年齡段,在不同年齡段的銜接和轉折的地方,搞一些活動,舉行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禮儀形式,使這些活動既成為一個人成長的標志性事件,成為記錄一個人成長的表現形式,又構成一個人成長的連續(xù)性內容,從而有利于人格塑造和社會化的完成。
連續(xù)性的禮儀形式既構成社會活動的內容,又構成連續(xù)性的社會化參與形式和過程。人從懵懂少年到成年,或作為參與者或作為主體,從中會感到一種社會化的場境,浸淫在這樣的氛圍中,心理行為受到持續(xù)性的作用和影響。這樣的禮儀形式活動的連續(xù)和反復進行,對人的社會化產生類似自然性的作用力和慣性,構成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誘導因素,使人的社會化與社會化的人社會生活成為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們有必要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人成長的社會化禮儀形式,降低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障礙造成的代價,減少社會化過程中的阻力和問題,從而利于人的正常健康成長發(fā)展,同時也降低和減小繼續(xù)社會化或再社會化的代價。家庭、學校、社會在人的社會化成長過程中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社會化的基本場所,是人社會化的起始和啟蒙階段,又是終生社會化和社會化參與的基本場所,對一個人一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學校教育是學生發(fā)育成長、完成正常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社會則擔負人社會化的大環(huán)境的角色和執(zhí)行繼續(xù)社會化或再社會化的職能。三者都應通過某種禮儀性的活動引導人實現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