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怡瓊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跳脫是一種從古至今都在一直沿用的修辭方式,在《目錄論文》中就有記載說:“常論古樂府以跳脫斷缺為古,是已。細求之,語雖不論,意卻相屬,增減他不得,此時何故意雖不屬,而其長短起伏,合之自成片段,不可得也?!?/p>
早在很久之前,《易經(jīng)》就有了“修辭立其誠”之說。修辭的靜態(tài)研究和規(guī)范修辭分析一直受到修辭界的重視,修辭的動態(tài)研究和變異修辭分析卻被無形中忽略,他們沒有把修辭與其他科學結合起來。注重于實際上的運用,輕視理論上的探究。這種情況一直到了20世紀30年代才有所改善,隨著我國著名修辭學家陳望道的《修辭學發(fā)凡》的問世,逐步掀起了研究修辭理論的浪潮。與此同時,跳脫才以一種變異的修辭現(xiàn)象得到了修辭界的重視。陳望道先生曾說到:“語言因為特殊的情境,例如心思的急轉、事情的突變等等,有時半路斷了語路的,名叫跳脫。跳脫在形式上一定是殘缺不全或者間斷不接,這在語言上是一種變態(tài),但若能用得符合實情實境,卻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韻,不連接而有連接以上的效力?!薄独子辍返淖髡卟茇壬鳛橐晃挥泻軓姷鸟{馭語言藝術的功力的語言藝術大師,在《雷雨》中有50多處都運用了“跳脫”,可見這一修辭方法對劇中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的心理和情態(tài)能夠很好地烘托與表現(xiàn)。本文主要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以語境這一修辭學與語用學的共同基礎為切入點,分析《雷雨》對“跳脫”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語用學和修辭學的交叉形成了語用修辭學。研究語用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一方面,也就是研究語言與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對言語前提和背景、言語活動、語言環(huán)境、語用功能方面等的研究;而另一方面則是對語用規(guī)則的分析研究,例如主題述題關聯(lián)規(guī)則、對話規(guī)則、言外之意表述規(guī)則等?,F(xiàn)代修辭學除了研究語言修辭的方法和手段之外,也研究言語規(guī)律。為了更好更清楚地表達語言的含義,修辭學不僅注重挖掘并總結語言手段這些固有的語言表達功能,還注重語境的表達功能,不但要求理解語境,了解其對語言使用的影響和要求,還要分析探究如何利用語境達到最佳表達效果?,F(xiàn)代修辭學講求在語境中研究修辭,修辭必須在語境中進行分析解讀,若是離開了語境,就無所謂所達到的修辭效果了,由此,語境對修辭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了。文章從認知角度,對跳脫、認知語境之類進行的探討,進而對《雷雨》中的跳脫進行語用修辭分析。
自20世紀30年代,我國語言學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語境等方面的論述。陳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辭學發(fā)凡》中說道:“修辭以適應題旨情景為第一義,不應是僅僅語辭的修飾、更不應是離開情景的修飾……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夠適合內(nèi)容復雜的題旨,極盡語言文字的可能性?!边@充分表明了語境在修辭運用分析中的重要地位。Wilson和Sperber從認知角度出發(fā),認為語境是指在聽讀者頭腦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關于世界的假設,而這些主觀性的假設又制約著聽讀者對語言的理解。這是以“一個心理結構體”來定義語境。因此,認知語境不是僅僅局限于關于當前物理環(huán)境或文章中的各種信息,還包涵對未來的期盼、科學假設、宗教信仰、關于各種趣味軼事的記憶、普遍性文化假設,關于說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看法或了解等等。這些都會對聽讀者理解話語含義造成影響。Wilson與Sperber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不但運用自然語言,還會不自覺地利用明示、暗示和推理等這些方法來示意。說寫者提供大量有關信息,含蓄委婉或直接明了地表情達意,聽讀者通過邏輯推理得出判斷或假設,來理解說寫者的意圖,形成一個認知心理過程。為了了解交際者的真實意圖,聽讀者需要尋找話語語境間的最佳關系,即對方真實話語同假設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得出準確語境,取得最佳語境效果,才能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達到交際目的。
受話者收到跳脫修辭格發(fā)送的信息量遠超過發(fā)話人的信息量,發(fā)話人的信息量經(jīng)過受話方的想象,把發(fā)話人的信息通過想象再造以后,通過跳脫形成一種可以為讀者提供廣闊想象空間的辭面和辭里空白。讀者可以通過這些語言暗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悔悟出被發(fā)話者省略的內(nèi)容和意境,從而使發(fā)話者和受話人達到一種默契和諧的境界。
跳脫在語言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對話當中(少數(shù)為敘述語)。因為對話是一種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說話人豐富復雜內(nèi)心情感的特殊語境。下面通過《雷雨》中幾處跳脫的語用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根據(jù)不同的情形,可以將《雷雨》中的跳脫分為三類。
(一)急收。急收指說話人嘎然中止自己所說的話,或者是突然轉移話題。如:
①魯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秀成一朵梅花補上的?還有一件,——周樸園(驚愕):梅花?
②周樸園(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這兩個例子中語言的急收都是語意含蓄的表現(xiàn),例①,②表現(xiàn)魯侍萍想說出真相,又有一種不堪回首往事的矛盾心理。例②的“你是”后面省去了本該說出的“侍萍”二字。因為在周樸園心中,還日夜牽掛著侍萍,但他不愿讓她的到來攪亂自己正常的生活,所以侍萍也只是他精神上的一個寄托。因此,文中省去二字表現(xiàn)周樸園想認又不敢認的張慌失措,以及他那種虛偽善變的丑惡嘴臉。
(二)突接。突接就是說話中斷以后再突然接上,從而使語意不連貫或心口不一的情況。突接主要表現(xiàn)為心思的急轉。如:
③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ㄗ叩街芷济媲埃┠闶瞧?,……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④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在例③中,由于侍萍知道自己在身份地位上與周萍的差距,周萍不可能認她這個母親,還因為她明白周萍已經(jīng)成為了他父親的幫兇的緣故,所以本應該在“萍”后面說出的“兒”字也只能咽在喉中。例④中那一句同樣,由于上述原因她口中原本應該說出的“媽”也只好改變,接起了下面她要說的話。而由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通過這小小的改動,劇中人的那種復雜多變、豐富矛盾的心理便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三)岔斷。岔斷表現(xiàn)的是突然出現(xiàn)的事物或者其他的內(nèi)容打斷了當前正在說的話,從而使原本想要表達的語句變得殘缺不全或內(nèi)容不接。如:
⑤周樸園:可是你——
外面爭吵聲。大海的聲音:“讓開,我要進去?!?/p>
三四個男仆聲:“不成,不成,老爺子睡覺了?!?/p>
⑥魯大海:好,好(切齒)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錢,你什么都做的出來。你叫警察殺了礦上許多工人,你還——周樸園:你胡說。
⑦魯大海:哼,你的來歷我都知道。你從前在哈爾濱包修江橋,故意叫江堤出險——
周樸園:(厲聲)下去!
⑧魯大海:你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fā)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xiàn)在還——
周萍(沖向大海,打了他兩個嘴巴):你這種混賬東西!
在例⑤中大海和仆人的爭吵聲打斷了周樸園說的話,這是事項的突出。而⑥——⑧中魯大海被周樸園與周萍氣急敗壞的打斷的揭露周樸園所犯罪行的話,使魯大海所說的話不完整。
跳脫修辭格中“語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轉”等這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人物復雜心理的特殊用法,對刻畫《雷雨》中獨特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強烈沖突的構建都有積極的意義。對于“跳脫”修辭格中尚未說全的話,大多可以推知出來。但是要補充出來,卻比較困難。因為這些所咽下去的話與當時的復雜情形密切相關。大多體現(xiàn)說話人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補充出來,形式上看著比較完整,卻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當時的復雜情形,也就違背了作者的意圖,失去了作品的韻味。
修辭語用學研究的是使用者對具體的社會情境因素的語義表達,對具體的語用規(guī)則進行總結,讓語言在具體語境中能夠更加確切地表達出來。從認知角度對《雷雨》中“跳脫”的運用進行語用修辭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內(nèi)心感情,還可以幫助我們?nèi)绾卧谔囟ǖ那榫罢Z境中,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一手法,有益于我們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對新事物的探索、描寫、理解和解釋。
[1]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王德春,陳晨.現(xiàn)代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Sperber D.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4]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