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馬克思主義的技術價值思想

      2012-08-15 00:51:01巨乃岐
      天中學刊 2012年3期
      關鍵詞:恩格斯生產力馬克思

      巨乃岐

      (信息工程大學 理論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1)

      試論馬克思主義的技術價值思想

      巨乃岐

      (信息工程大學 理論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1)

      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動形式,是人與自然能動作用的工具和中介,是主客體互動發(fā)展的通道,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在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實踐中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的根本動力和第一變量。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技術價值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直接關涉人的本質存在,是人的實踐活動和價值存在,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有力杠桿,也是人類自我解放和自由發(fā)展的手段。

      一、技術的代具價值

      “代具”原意即假肢,泛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身外之物”,表示人的生存對技術的依賴。代具論認為,人并沒有與生俱來的固有本質,以技術為基本生存方式的實踐活動對于理論具有優(yōu)先性,沒有技術就沒有人。馬克思主義技術哲學思想繼承了代具論的精髓,但同時又對其作了豐富和發(fā)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作為代具的技術,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人的器官之投影、實踐活動之中介、自然建設之根據。

      作為人的器官的投影,技術既是人之個體的生物器官的延伸與放大,亦是人之整體的社會器官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了動植物器官的形成史,而技術史則闡明了“社會人的生產器官的形成史”[1]409―410。馬克思指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盵2]56從最原始的工具直至現代最復雜、最精密的智能機器系統(tǒng)都是人的各種器官的模仿和替代。具體地說,技術從三個方面延伸人的器官:肢官、體力和腦力。遠古時代,石器的打制,火的使用,壁畫的創(chuàng)作,這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次技術革命。它們分別構成人類的材料加工技術、能源動力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總源頭,依次構成人的肢官、體力和腦力的外化、延伸、放大的起點,也是人類的社會器官、社會體力和社會大腦開始形成的起點。今天,如果說射電望遠鏡、核電站和電子計算機極大地延伸了人的肢官、放大了人的體力、物化了人的腦力的話,那么,信息網絡就是對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綜合延伸與放大。技術史作為“社會人的生產器官的形成史”,在本質上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作用和生成過程,是自然界變成人和人變成自然界的現實環(huán)節(jié)。

      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代具,技術同時還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中介,直接關系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即它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的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人類的自然技術、社會技術和思維技術作為相互關聯(lián)又相互區(qū)別的人對世界的不同活動方式,它們既是人與自然相互聯(lián)系、彼此溝通并相互轉化的橋梁與中介,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彼此溝通、相互協(xié)作、共同生活的方式方法和社會聯(lián)系,也是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相互聯(lián)系、彼此轉化、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和真正媒介。正是具體的、歷史的技術活動,才打通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現實通道,建立起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真正聯(lián)系,使人生活于世界之中。

      技術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代具,不僅是人實踐活動的中介,而且還是人類參與天地、建設自然的根據,這是技術代具的更高價值。馬克思指出,誠然,動物也生產,但是,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3]96―97。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人能再生產出“整個自然界”表明,人具有建設自然的全部潛力和能力。人的這種生產和建設能力當然離不開技術,而且必然是通過技術、借助于技術并以技術的方式進行的。就是說,技術作為代具,不僅僅是改造自然的工具,同時還是引導自然走向應然發(fā)展的規(guī)范、法則,必然負載著組織自然、組織社會、組織精神世界的信息,本身又是一種負熵,是使世界組織化、有序化的活動和過程。因此,技術作為代具的必然結論只能是,技術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和有效工具,而且還是世界走向有序與健康的信息之源,是建設世界的內在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技術思想,盡管在他們的著作中沒有能夠明確表達出來,但縱觀他們的一貫思想,特別是他們的“自然向人生成”和“人向自然發(fā)展”的總體思想,這種技術代具的“信息之載體”、“建設之根據”的思想,還是不難被發(fā)現的。這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技術價值的重要思想,也是未來技術實踐活動的最高指導思想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般原則。

      二、技術的生產力價值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基本看法。技術的生產力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對生產力諸要素的變革影響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的發(fā)現和技術的發(fā)明,直接變革著生產工具,使工業(yè)生產的效能成倍地增加,使自在的自然力量變?yōu)樽詾榈膭趧恿α?,使自然事物變?yōu)閯趧訉ο螅瑥亩蠓鹊赝卣箘趧臃秶?、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改變著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使他們不斷獲得新知識,形成新能力,從而不斷提升社會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蒸汽技術和機器系統(tǒng)的發(fā)展改變了工場手工業(yè)的遲緩進程,使其躍升到工業(yè)生產的狂飆時期。自此以后,社會生產力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了。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現實財富的創(chuàng)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盵4]217由此可見,“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得到改造。”[4]219―220

      技術的生產力價值還在于,它直接引起了生產力結構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產業(yè)結構和社會經濟基礎的革命化。科技革命的新成就、新成果,諸如蒸汽機、電動機、柴油機的發(fā)明,導致了采礦業(yè)、冶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的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和結構。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5]277又說:“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yè)變成了現代的大工業(yè),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盵6]611正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推動,確立了機器大工業(yè)的社會地位,從而也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這就從根本上揭示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價值。

      技術的生產力價值同時還表現在它對生產力發(fā)展層次的全面帶動上。技術作為生產力首先是巨大的物質生產力,但又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生產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自己生命的生產的有機統(tǒng)一[5]79―80,社會生產力因此又是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的統(tǒng)一。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指出:“不應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作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看作是三個方面,或者,為了使德國人能夠了解,把它們看作是三個‘因素’。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時,三者就同時存在著,而且就是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7]33―34馬克思恩格斯同時指出,社會生產力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有機聯(lián)系、重心轉移、互動發(fā)展的生態(tài)規(guī)律是其運動發(fā)展的一般法則[8]。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力系統(tǒng)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生活資料的生產力向生產資料的生產力發(fā)展,從物質生產力向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提升,是生產力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趨勢。馬克思恩格斯說:“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fā)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lián)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fā)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盵1]560從馬克思恩格斯的一貫思想可以看出,技術作為自然技術、社會技術和思維技術的有機整體,不僅直接推動了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才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而且伴隨著技術的時代發(fā)展和系統(tǒng)拓展,其社會技術、思維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必將日見凸顯,必將發(fā)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事實上,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命題和口號,正是馬克思主義技術價值思想在現代的揭示和闡明。

      三、技術的社會革命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是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形態(tài)轉變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具有最高的社會革命價值。恩格斯說: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9]372。馬克思指出:“社會革命并不是1848年發(fā)明出來的新東西。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10]3

      技術的社會革命價值,首先表現為它是推動社會生產關系變革的客觀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在生產力中起革命作用的首先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是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社會運用,是由此而帶來的社會組織形式的變革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機器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并不只是表現在機器中,而是表現在機器的系統(tǒng)應用中,其結果是“機器對以工場手工業(yè)中的分工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以及對建立在這種分工基礎上的勞動力的各種專業(yè)化發(fā)生否定的作用”[11]155。因為“隨著一旦已經發(fā)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11]111。力學的應用和機器的發(fā)展,“是使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11]51。馬克思之所以在自己的哲學研究中深入地考察和分析技術發(fā)展,其目的并不在于去說明作為工具存在的技術本身,而在于揭示“在所使用的勞動資料上發(fā)生的一種改變生產方式,因而也改變生產關系的革命”[11]52―53。在馬克思眼里,技術活動并非生產之外的獨立變量,而是內在于社會生產活動之中的革命性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技術不僅是衡量一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1]204。

      技術的社會革命價值,其次表現為它是區(qū)分社會經濟時代的根本標志。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勞動資料(技術)在經濟時代的歷史變遷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只有把勞動資料與經濟時代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揭示出人類經濟時代歷史變遷的實質和內容。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1]204,“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技術)和彼此交換產品的方式說的”[12]505。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盵7]108在他們看來,技術是劃分經濟時代的標志?!肮龑τ诿擅習r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中級階段在東大陸是從馴養(yǎng)家畜開始的;在西大陸是從靠灌溉之助栽培食用植物以及在建筑上使用土坯和石頭開始的”?!案呒夒A段從鐵礦石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發(fā)明及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的”?!拔拿鲿r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yè)和藝術的時期”[13]19―24。技術作為經濟時代的標志,正是技術價值的集中體現。

      技術的社會革命價值,同時還表現為它是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偉大力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機器化的大生產催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導致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資產階級需要科學技術,資本主義制度也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化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使資產階級在自己的統(tǒng)治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是技術生產力實現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分條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現代工業(yè)“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并迫使它為資本服務”[1]400。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使技術全面異化,機器應用本應縮短勞動時間,而其資本主義應用卻延長了工作日;機器本應減輕勞動,而其資本主義應用卻增加了勞動強度;機器本是人對自然的利用,而其資本主義應用卻使人被自然奴役;機器本應增加勞動財富,而其資本主義應用卻使勞動者一貧如洗[4]113。技術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異化是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的必然產物,其結果又給技術的發(fā)展設置了資本主義制度無法逾越的障礙。然而,技術的發(fā)展并不以資本主義制度為轉移,它必然以鐵的規(guī)律打破一切現存的障礙,為自身的無限發(fā)展開辟道路。一方面,技術的社會化發(fā)展必然要求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技術作為人的在世方式必然要求回歸到真正人的活動形式上來,要求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自由聯(lián)合起來的人占有它們、使用它們。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蒸汽機的發(fā)明連“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從事創(chuàng)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會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況革命化,特別是在歐洲,由于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絕大多數人則一無所有,起初是資產階級獲得了社會的和政治的統(tǒng)治,而后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發(fā)生階級斗爭,這一階級斗爭,只能以資產階級的崩潰和一切階級對立的消滅而告終”[14]520。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伴隨著技術的高度發(fā)展,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是技術推動下的生產方式革命和社會制度進步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恩格斯指出:“……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的應用,這就是從l8世紀中葉起工業(yè)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小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資產階級,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工人階級,并把資產階級隊伍中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可是,這只是為了后來在某個時候更有把握地推翻他們?!盵15]300一句話,正如科技革命催促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一樣,科學技術的革命推動社會主義的勝利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四、技術的科學革命價值

      技術不僅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關系革命的根本力量,而且是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科學進步的重要力量。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是在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向前發(fā)展的。人類在發(fā)展技術的實踐活動中,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著自己的智力水平,構建著新的思維結構,鍛造著新的認知能力。

      首先,技術的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的思想引擎力。從科學的產生和科學思維機制的形成過程看,技術的發(fā)展不僅是科學誕生的物質根源,而且是科學思想、科學思維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和建構原型。一方面,“科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16]162??萍及l(fā)展的歷史表明,人類先有技術而后才有科學。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表明,在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前,技術的發(fā)展先于科學,技術是科學之母,科學在整體上源于技術,是技術經驗的理論總結。關于近代技術與工業(yè)革命對于科學發(fā)展的意義,恩格斯指出:“日益發(fā)展的工業(yè)使一切傳統(tǒng)的關系革命化,而這種革命化又促進頭腦革命化。”[17]561馬克思則明確指出:“如果沒有工業(yè)和商業(yè),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yè)和工業(yè),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盵5]77另一方面,科學的思想和思維從根本上說來源于實踐,來源于技術操作,就其本質來說是對技術實踐操作行為的思想模擬,是技術操作的實踐行為在思想中的模擬、建構、濃縮和簡化,是以觀念的方式存在著的技術邏輯之“格”。事實上,自然科學把握自然時預先設定的方式,將自然體驗為可演算和可控制的原材料的思想和方法,都直接來自技術的實踐操作。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學和哲學一樣,直到今天還全然忽視人的活動對人的思維的影響;它們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維的最本質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fā)展起來?!盵13]329正是技術實踐的進步與發(fā)展,最終把人們從種種封建迷信、宗教觀念和唯心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才使人類踏上了科學發(fā)展的大道。技術發(fā)展作為人類科學發(fā)展思想引擎力的思想,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哲學本質,是技術的價值在科學革命上的首要表現。

      其次,技術的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的根本推動力。從理論上說,科學始終依賴技術,科學的成立離不開技術的檢驗,技術是檢驗科學理論是否正確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手段;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技術手段,科學發(fā)展所必需的實驗和儀器設備都要技術來提供;科學的研究離不開技術實踐的支持和推動,技術為科學發(fā)展提供經驗材料、認識課題和用武之地,等等。從歷史和現實看,技術活動是科學發(fā)展的實踐源頭、實驗基礎、手段保障、重要動因、應用領域和傳播過程。在古代,水利工程、建筑工程、軍事技術的需要和發(fā)展,是農業(yè)科學、天文學、力學、數學、軍事學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直接原因和動力;在近代,航海、紡織、采礦、交通運輸、機械化與自動化技術的需要和發(fā)展,是地理大發(fā)現、熱力學、電磁學、化學、人工智能等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主因與動力。在現代,技術活動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就更大了。我國“兩彈一星”工程的研制實施,帶動了我國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自動化技術、無線電技術、核技術、噴氣動力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促進了我國核物理學、燃料化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一系列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大發(fā)展,大大縮短了我國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事實表明,如果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狀況,那么科學卻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3]731―732。針對科學的發(fā)展依賴技術,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18]562可以說,技術實踐對科學活動從選題方向、研究內容、生產工具、實驗條件、經驗材料到探索領域、實驗方法、存儲手段、傳播方式等多方面內容都有著全面的和全程的制約作用,是科學發(fā)展正常運行和快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五、技術的自由解放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性活動?!耙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3]96。這意味著,自由是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人之為人的人之所是,而同時又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只有依靠實踐并通過實踐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活動自由不僅僅是指認識的自由與實踐的自由,自由的真正本質是人的徹底解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技術不僅僅是引起生產力革命和社會關系變革的客觀物質力量,而且還是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推動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的根本動力和首要變量。馬克思說:“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4]108在這里,“現實的手段”就是指技術??梢?,技術活動是促進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的有力杠桿。這可以說是技術的最高價值。

      人的自由意識的產生是技術活動的直接結果。眾所周知,人類是與技術同時誕生的,這意味著,伴隨著技術的發(fā)生,人的意識也產生了,因為人作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恩格斯指出:“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于進一步的分化而發(fā)展出了動物的無數的綱、目、科、屬、種,最后發(fā)展出神經系統(tǒng)獲得最充分發(fā)展的那種形態(tài),即脊椎動物的形態(tài),而在這些脊椎動物中,最后又發(fā)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獲得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盵13]273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以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即人腦的形成為前提,而人腦的形成是在以勞動為物質內容的技術活動中完成的。恩格斯說:“人類社會區(qū)別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勞動?!盵16]154又說:“勞動本身一代一代地變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除打獵和畜牧業(yè)外,又有了農業(yè),農業(yè)以后又有了紡紗、織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一樣,最后出現了藝術和科學;從部落發(fā)展成了民族和國家。法律和政治發(fā)展起來了,而且和它們一起,人的存在和人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也發(fā)展起來了。在所有這些首先表現為頭腦的產物并且似乎統(tǒng)治著人類社會的東西面前,由勞動的手所制成的較為簡易的產品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何況能計劃怎樣勞動的頭腦在社會發(fā)展的初期階段(例如,在原始的家庭中),已經能不通過自己的手而是通過別人的手來執(zhí)行它所計劃好的勞動了。迅速前進的文明完全被歸功于頭腦,歸功于腦髓的發(fā)展和活動;人們已經習慣于以他們的思維而不是以他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當然,這些需要是反映在頭腦中,是被意識到的)。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便產生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特別是從古代世界崩潰時起,就統(tǒng)治著人的頭腦。它現在還非常有力地統(tǒng)治著人的頭腦……在唯心主義的影響下,沒有認識到勞動在這中間所起的作用。”[16]156恩格斯的上述闡述告訴我們,不僅人的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是在技術勞動中產生的,而且全部支配并指導人的行為的計劃、思想、觀念、理想甚至法律、政治、科學、宗教等,一句話,人的自由意識、意識的自由,都是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就它們能夠支配人的行為、控制人的活動來說,它們無疑是一種自由意識;然而,就它們本身也是技術活動的產物和成果,是對技術活動自身的認識和反映(包括真實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來說,它們仍然是一種必然性的產物。當然,在這種必然性的產物中也孕育著并且實際地生成著真正自由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意識自由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人的活動自由。

      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首先并從根本上說是從技術活動中獲得的。歷史證明,人類改造自然、支配自然、創(chuàng)造財富、獲得自由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發(fā)展的歷程,其中技術實踐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整體地看,18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前,盡管人類通過技術活動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人類在總體上靠天吃飯的不自由狀態(tài)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自由事實上是極其有限的。18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后,伴隨著三次技術革命的發(fā)生,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本改變,人一躍成為自然的主人。時空在技術活動的面前也惶惶變小,人類借助技術之足信步漫游于地球村落。盡管也出現了多種始料未及的自然異化,但這并不能否定也不能抹殺技術帶給人類的種種自由,更不能阻止技術的前進步伐以及由此而帶給人們的更大自由,包括對自然異化的治理和消除的自由。馬克思指出,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76。技術實踐的發(fā)展與進步表明,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來自技術對自然的作用和操作,來自于技術手段對自然力量的技術控制、疏導和利用。

      人的自由時間的獲得和自由個性的生成說到底也是技術活動的成果。人的自由特別是活動自由不僅體現在必要勞動中,而且體現在必要勞動以外,體現在資本支配下的社會勞動時間之外,即人對自由時間的支配與享用,人的個性自由的發(fā)揮和成長。而這一切都有賴于自由時間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技術作為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本身就內含有節(jié)約時間、贏得自由的價值意蘊。盡管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使技術嚴重異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是工人使用勞動條件,相反地,而是勞動條件使用工人”[1]463―464,工人在勞動的過程中“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3]93,機器侵吞了工人的“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1]463,但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機器本身對于把工人從生活資料中‘游離’出來是沒有責任的。機器使它占領的那個部門的產品便宜,產量增加,而且最初也沒有使其它工業(yè)部門生產的生活資料的數量發(fā)生變化……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不可分離的矛盾和對抗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1]483―484。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技術異化的根源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和資本主義制度,對技術異化的批判其實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技術的確能夠縮短勞動時間從而為個人贏得自由時間,因此,技術是人類走向自由、求得解放的有效手段。恩格斯說:“只有通過大工業(yè)所達到的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會成員,從而把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大大縮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參加社會的理論的和實際的公共事務。因此,只是在現在,任何統(tǒng)治階級和剝削階級才成為多余的,而且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也只是在現在,統(tǒng)治階級和剝削階級,無論擁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將被無情地消滅?!盵6]525―526

      人的社會自由或在社會關系中的自由也是建立在技術活動的基礎之上的。人在社會中的自由,是自由問題的一個焦點。隨著技術的歷史發(fā)展,人在社會組織中的自由也在不斷加強和發(fā)展。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人類社會有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19]107―108。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人類的早期階段,由于技術和生產力水平極低,人們的活動必須以氏族公社共同體的方式進行,個體必須無條件地服從集體,這個時候人們的自由其實極其有限。隨著飼養(yǎng)家畜和栽培植物技術的發(fā)明和成熟,人類進入了畜牧業(yè)時代和農業(yè)時代。伴隨著游牧生活的開始特別是農業(yè)社會的建立,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劇,勞動產品大大增加,食物來源有了保障,個人自由的進程正式開始,并因社會分工和技術能力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定差別,盡管個體仍然沒有割斷與社會共同體的臍帶關系,但先前那種個體與共同體不可分割的狀態(tài)終歸被打破,二者在其發(fā)展方向上開始有別,個體自由在社會共同體中得到相對發(fā)展。18世紀以后,近代技術革命所引發(fā)的產業(yè)革命,使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首先是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發(fā)展,其次是社會交往形式和空間得到充分發(fā)展和擴大,人類邁進了“世界歷史”,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度大大增強。就是說,商品經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對人的依賴關系”逐步被“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所取代,由此開始建立起“人的獨立性”。這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它使個體在社會中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對物的依賴性”又使人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自由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其根據仍然是技術進步及其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又在創(chuàng)造著揚棄異化、擺脫對物的依賴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勞動即生產活動對它本身的條件和對它本身產品的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極端的異化形式,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點,因此,它己經自在地,但還只是以歪曲的頭腳倒置的形式,包含著一切狹隘的生產前提的解體,而且它還創(chuàng)造和建立無條件的生產前提從而為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普遍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條件?!盵20]520當然,完全擺脫對物的依賴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最終實現,它意味著人類在更高層次、更合理的社會形態(tài)中成為一個整體,人成為人自身。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才能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人們周圍的、至今統(tǒng)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guī)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guī)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盵6]758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盵21]926換句話說,只有到了共產主義,人才不再是物質的奴隸,人才成了自己的真正主人。由此可見,技術的持續(xù)進步過程,其實是個體自我實現和自由解放的歷史過程和重要源泉。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巨乃岐.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的重大缺失——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探析[J].學術論壇,2007(4).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1]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On Marx and Engels’s Technological Value Thought

      JU Nai-qi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Marxism maintains that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existing mode and active form, a tool and medium with which man acts on nature each other. It is a road though which subjects and objects develop mutually, a determining actor by which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 a foundational power and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by which science is promoted and persons are liberated

      Marxism; Marx; Engels; technological; values; thought

      N031

      A

      1006-5261(2012)03-0038-07

      2012-02-26

      巨乃岐(1958―),男,陜西岐山人,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葉厚雋〕

      猜你喜歡
      恩格斯生產力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紅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海峽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修武县| 沁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鹤庆县| 昭通市| 鲜城| 巨鹿县| 红原县| 临颍县| 淮北市| 大同市| 浦江县| 玉门市| 金川县| 通道| 清原| 高尔夫| 定结县| 轮台县| 红原县| 宣化县| 乐东| 利川市| 南康市| 忻州市| 班戈县| 抚州市| 白沙| 静乐县| 宾阳县| 柏乡县| 桂林市| 马龙县| 女性| 汾阳市| 雷波县| 铁岭县| 云林县| 拜泉县| 通山县|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