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 張慶
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旨在為低碳經濟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投融資活動。包括以直接投資、銀行貸款、碳排放權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金融活動以及配套的財政、稅收等經濟激勵措施。低碳經濟投融資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傳統(tǒng)金融的“低碳”化;傳統(tǒng)金融業(yè)務的“低碳”創(chuàng)新。因此,低碳經濟投融資,既寓于傳統(tǒng)金融之中,又彰顯于傳統(tǒng)金融之外。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及其后果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低碳經濟在全球各個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于2009年11月承諾,到2020年要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至45%。發(fā)展低碳經濟,完善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離不開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因此對國內外學者關于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政策研究進行述評,從而提出我國完善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的政策建議就顯得尤為重要。
國外學者對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政策研究集中在碳稅方面,主要研究各國碳稅的特點、經驗以及碳稅產生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影響。
Ellerman and Joskow(2008)認為相對于貿易體系,碳稅缺少政治可接受性,碳交易體系比碳稅更能直接表現利益的改變,使補貼或者其他成本相關機制發(fā)揮作用,抑制成本上升。碳交易體系可以通過拍賣排放額增加稅收,補貼低收入消費者。Andrea Baranzini,et al(2009)在分析了各國能源產品的碳稅稅率后指出:各國的能源稅稅率差別相當大,從而碳稅稅率各不相同,這成為國際協(xié)調碳稅的一個主要障礙;從理論上說,征收碳稅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減排的激勵機制,但在實踐中存在其他目的,如基于財政(籌集資金)的目的,對需求彈性很小的產品征收很高的碳稅;對于某些能源產品,如煤炭,有些國家的碳稅稅率相當低,有些國家還實行補貼,因而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碳稅;要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實施碳稅的同時要對能源稅進行改革。Cheng F Lee, et al(2007)在灰色理論和投入—產出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模糊目標規(guī)劃方法構建模型,模擬了三種碳稅方案下碳減排的力度和經濟影響。預測碳稅實施的影響有助于各國碳稅方案的選擇,也能更好地發(fā)揮碳稅的效果。Goulder(1995)提出雙重紅利分為弱和強兩種范式。強雙重紅利表示碳稅可能同時改善經濟和環(huán)境,因而碳稅替代扭曲稅制是絕對最優(yōu)選擇;弱雙重紅利表示用碳稅來替代其他扭曲稅產生的福利改善要強于將碳稅收入一次返還的福利改善。Babiker et al(2003)對歐洲情況進行經驗研究,證明目前不存在強雙重紅利,而弱多重紅利可能會存在,并且在多重的效率扭曲機制下(如歐洲非常高的燃油稅和個人所得稅)可能消失。
國內學者主要從碳稅與補貼、碳預算兩方面研究低碳經濟投融資體系政策。
1.2.1 碳稅與補貼
國內學者對碳稅、補貼的研究集中在設計思路,運作方案,征收利用方式、對象、結構,預期效果、影響等方面,研究已經比較成熟。
張克中、楊福來(2009)借鑒發(fā)達國家碳稅實踐,重點介紹了芬蘭和瑞典的碳稅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應理順能源價格,擇機引入碳稅,設置稅收減免和返還以及考慮設立碳基金的相關措施。李齊云、商凱(2009)通過建立以碳排放量為因變量的STIRPAT 模型,在碳稅征稅環(huán)節(jié)和碳稅利用方式上描述四種碳稅方案,建議我國在短期和長期選擇不同碳稅政策,根據不同行業(yè)之間碳排放量的輕重程度有選擇地實施差別稅率,避免稅制體系規(guī)定的重合,引入對關鍵工業(yè)和經濟部門的減緩和補償措施等策略方案。蘇明、傅志華等(2010)在 2005年的投入產出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計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的分析,分析了不同的碳稅稅率方案對宏觀經濟、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各行業(yè)的產出及價格,進出口等的影響效果,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視角給出了科學的預測與評價,為開征碳稅問題研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支撐。
1.2.2 碳預算
國內學者對碳預算的研究集中在碳預算分配的機制、方案、作用、機構設置,體現碳預算的公平與效率的特征。
潘家華,陳迎(2009)在確定全球碳預算總額和初始分配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排放和未來需求進行碳預算轉移支付,設計相應的資金機制,使碳預算方案具有效率配置特征,并建議相關國際機制的設置。李偉,李航星(2009)探討了英國碳預算的目標、模式、特征、作用及影響,指出碳預算將成為發(fā)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劉兆征(2009)在分析我國發(fā)展低碳經濟必要性的基礎上,認為應加強低碳管理政策,構建低碳經濟發(fā)展的組織機構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低碳經濟法》等法律法規(guī),制定和實施低碳認證制度。郭代模,楊舜娥,張安寧(2009) 認為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安排相應的環(huán)保支出預算,建立財政預算支持環(huán)保建設的長效機制;要加大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資金投入力度, 建立起財政科技投入的穩(wěn)定增長機制;要加大財政對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的投入力度,用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增加碳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要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加大對地方政府發(fā)展低碳產業(yè)、推進節(jié)能減排、進行可再生能源開發(fā)等資金支持力度。
我國現今沒有專門的低碳經濟立法。但從已頒布的和低碳經濟法律法規(guī)相關的法律規(guī)則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發(fā)展低碳經濟的規(guī)范。在今后我國的低碳經濟立法進程中,可借鑒或采用的具體措施有:加快低碳經濟規(guī)劃立法進程,強化法律力度促進產業(yè)轉型,促進金融立法進程激發(fā)市場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構建低碳科研機制,加強消費立法引導低碳消費模式。
強制減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場的基礎。在自愿減排和市場經濟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場,只有在國家碳排放總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價格,才能通過最低的成本減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場交易。
通過制定合理的財稅政策引導資本走向,是低碳經濟發(fā)展的保證??梢酝ㄟ^財政投入保障低碳企業(yè)發(fā)展,通過財政補貼促進低碳企業(yè)進步,通過轉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區(qū)發(fā)展低碳,通過政府采購引導低碳產品消費,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企業(yè)低碳發(fā)展。
[1]Ellerman A D,Joskow P L.The European Union’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in perspective[R/OL].May 2008.Arlington,VA: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http://wwwpewclimate.
[2]Andrea Baranzini,Jos Golde mberg,Stefan Speck.A future for carbontax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32).
[3]郭代模,楊舜娥,張安寧.我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和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58).
[4]潘家華,陳迎.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xù)的國家氣候制度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2009(05).
[5]張克中,楊福來.碳稅的國際實踐與啟示[J].稅務研究,2009(04).
[6]李齊云,商凱.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分析與碳稅減排政策設計[J].財政研究,2009(10).
[7]蘇明,傅志華.我國開征碳稅的效果預測和影響評價[J].環(huán)境經濟,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