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紅
(江蘇省常州市少年科學藝術宮)
既定的學習規(guī)則與個人藝術直覺相矛盾,這種情況在學習用色彩作畫時會自然發(fā)生。這時是嚴格遵守色彩藝術的規(guī)則定律而忽視個人直覺,還是相信直覺而大膽地忽視規(guī)則?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關乎教畫者與學畫者是否能順利找到提高色彩畫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在色彩藝術學習中規(guī)則與直覺的關系很微妙??梢哉f是直覺促成了規(guī)則的產生,正是很多前輩藝術家個性直覺藝術的成功啟迪后人從中歸納整理出色彩藝術學的規(guī)則定律;既定的規(guī)則定律可以幫助初學者找到學習的方向與內容,每個學習者都會有各自的傳承來源;規(guī)則的確會與學習者的直覺發(fā)生矛盾,因為藝術特別是色彩藝術如何用色表現(xiàn)直接關聯(lián)作畫者的自我心境,色彩可以誠實地表達出“人們從喜悅到絕望的各種纖細的情感?!倍魅诵牡孜⒚畹膫€性直覺情感真的很難用既定的規(guī)則一言道盡。個性直覺既可以豐富既定規(guī)則,又完全可以再創(chuàng)造全新的規(guī)則。
傅雷先生曾講過“雷諾茲與庚斯勃羅”(18世紀奠定英國畫派基業(yè)的兩位大師)的例子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雷諾茲爵士,有一天在畫院院長座上發(fā)言,說“要在一幅畫中獲得美滿的效果,光的部分永遠敷用熱色,黃、紅或帶黃色的白;反之,藍、灰、綠,永不能當做光明。它們只能用以烘托熱色,惟有在這烘托的作用上方能用到冷色?!?以下略有刪減)
但庚斯勃羅并不尊重官方人物的名言,提出強有力的反證。他作了一幅《藍色孩子》(今譯《藍衣少年》),一切都是藍色的,沒有一種色調足以調劑這冰冷的色彩。而這幅畫竟是杰作。這是不相信定律、規(guī)則與傳統(tǒng)的最大成功。
理清色彩藝術學習中規(guī)則與直覺的關系后,我們就可以清晰地推斷,時刻關注學習者的用色直覺敏感才是提高色彩畫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很可能有人會困惑,時刻關注學習者的用色直覺那課堂集體教學怎么進行?還有,用色直覺敏感具體體現(xiàn)在何處,教學引導的著力點又在哪里?
課堂集體教學面對的是一群學生而非一個學生,時刻關注個體學習者的用色直覺即需要教師時刻提醒自己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直覺反映。這與傳統(tǒng)的課堂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前進風格整齊的學習狀況會很不同。有如一月印千江,有的學生會興奮激動,有的則內斂平和,有的馬上進入狀態(tài)躍躍欲試,有的則一臉茫然無措。有一個學生就要引導尋找一個答案,一群學生則要一群答案。課堂教學的難度增加了工作量翻倍了,教師的大腦得同時想著這一群進度狀態(tài)各不相同的反映該分別如何引導如何關注。
在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面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講授方法要非常感性非常有彈性。如何感性?那就是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和藝術語言自己先敏感感興趣再講解才會有感染力。這也是對教師藝術素養(yǎng)的課堂檢驗,如自己本身就欠缺色彩藝術敏感是不可能感染學生投入鉆研的。彈性又為何?彈性是指講解要靈活要預先為一群學生預留他們個體直覺反映的空間。
用色直覺敏感,特別體現(xiàn)在學生動手作畫環(huán)節(jié)。這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最能檢測學生色彩畫學習能力強弱的環(huán)節(jié),一動手畫敏感的老師就看出來了。比如觀看臨摹一幅色彩畫作品,用色直覺敏感的學生會立即對作品的色彩語言很敏感,而能力弱的學生則表現(xiàn)出對色彩語言的茫然遲鈍。
這里有個關鍵詞——色彩語言。明白色彩語言的內涵,課堂教學引導的著力點就清晰了。色彩語言的內涵有兩個:調色、筆觸。
無論是初學者還有經驗的畫者,無論采用何種色彩工具,都要通過一筆筆調色來實現(xiàn)色彩的上色語言。比如用水粉顏料調一塊顏色,這塊顏色里群青、翠綠和熟褐三種成分,其間各占多少比例這就與直覺判斷和各人的手感息息相關了,不可能大家都如印刷廠色彩電腦配比指標那么精準。一群學生當然會調出幾十塊微妙不同的顏色,雖然大家都知道要用這三種顏色調。還有調色時要不要加水、加多少水合適、是厚點還是薄點等都要憑各人調色直覺。調出新顏色后應用何名稱命名(是青是綠還是褐)其實并不需要刻意用語言去分辨。重要的不是你能清晰地說出它的名稱(色相),重要的是面對這塊顏色你要有感覺,這樣調色直覺敏感就開始了。
感覺什么?感覺色階。我覺得調色訓練落實到細微處,就是對色階的直覺敏感。有如音樂的音階,色彩的色階是指色彩呈序列逐漸變化的階梯。色階變化越多用色塑形造境越豐富越自如。據(jù)現(xiàn)代儀器分析倫勃朗的一幅油畫肖像從鼻子到臉龐輪廓邊緣竟有60多個色彩變化,如歸納為色階則有60多個色階,大師用色之敏感細膩真令觀者折服。
色階還是營造色調(指畫面的主要色相)的基本元素,也是掌握多種色彩關系的和諧并實現(xiàn)畫面輕松變調的關鍵元素。如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不再使用畫筆或畫刀有力地涂抹,而是以畫筆的細小筆觸逐步累積而成”,湊近仔細觀看這些并列的細小筆觸,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色階正在悄悄變化,也更能理解塞尚所言:“作畫,便是去掌握那多種關系中的和諧,便是在一個新穎而有創(chuàng)意的邏輯中去發(fā)展它們,轉變它們的調性,置于自己的音階上。”
隨著學習者調色色階從最初的少到后來的多,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他們的調色直覺敏感正在一步步地增進,哪怕是先天領悟最慢的學生也在進步,如果教師在旁足夠耐心足夠敏感的話。
憑直覺調出一塊顏色隨即就要憑直覺用畫筆畫到畫紙(畫布)上。這一筆怎么畫,在畫紙(畫布)上會留下怎樣的筆跡很有講究,很值得細品!
筆跡,英語“handwriting”,直譯就是手書寫的感覺,即畫畫的手感筆觸。中國畫論很早就講“用筆”,更強調手的書寫性,如六法中的“骨法用筆”。西洋畫與中國畫是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直到近代藝術家的個性筆觸才引起了一些眼光獨到敏銳的西方美術評論家的高度重視,比如羅杰·弗萊評說塞尚成熟期作品“陰影線的筆觸變得越來越空靈,厚涂也變得越來越薄……出現(xiàn)了一些白色的細微空隙,即使當作品已經完成之時。畫筆的實際書寫也變得越來越松秀靈動。”這一點,到了畢加索來觀看時則更深地領悟到了:“現(xiàn)代繪畫中的主要東西是:一個畫家——比如說丁托列托——要在畫布上一筆接一筆地畫,只有當他最終用油彩覆蓋完整塊畫布而且修飾完畢,他的畫才算完成。而如今,如果你看一看塞尚的畫(他的水彩畫中這一點尤其明顯),就在他畫下第一筆的時候,他的畫就已經在那里了?!?/p>
筆觸的最佳境界是旁若無人的自在用筆。純然自我直覺敏感于瞬間閃現(xiàn),指揮畫者揮動畫筆自成面貌自成節(jié)奏,筆觸連心,心手相一。
好的筆觸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氣質造就。不過教畫者仍可以引導學生細心體會用筆觸碰畫紙的感覺,提醒他們作畫時手要興奮要自在,不要過于緊張更不要疲勞畫畫,注重作畫狀態(tài)是呵護筆觸直覺敏感的前提。畫時必須講究手的細微感受,細細體會筆觸形態(tài)、力量、速度、節(jié)奏、組合方向、疏密等變化在手臂、手腕、手掌、手指處所引發(fā)的細微感覺。若學畫者長期堅持細心體會,筆觸的直覺敏感就能穩(wěn)步建立。
“作畫須有解衣盤礴旁若無人意,然后化機在手元氣狼藉,不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清·惲南田題石谷畫)中西畫理有時有驚人的相通,三百多年前南田先生的感悟如今讀來仍然那么鮮活生動,很值得教畫者與學畫者靜思回味。
[1][美]保羅·芝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文沛譯.色彩概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三聯(lián)書店,2009.
[3][英]羅杰·弗萊.沈語冰譯.塞尚及其畫風的發(fā)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法]Michel Hoog.林志明.塞尚——強大而孤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