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光
[作者通聯(lián):阿聯(lián)酋扎耶德大學(劍橋大學博士)]
時至今日,我仍舊會想,倘若十五年前當我接到復旦附中那張粉紅色的錄取通知書時,沒有選擇加入文科實驗班,那我如今的生活軌跡究竟又會是怎樣。這自然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恰是這個問題的存在,才得以讓我意識到,這段十多年前在黃玉峰老師門下,在復旦附中的高中生活,其價值是遠遠不止“彌足珍貴”這四個字可以形容的。在那貌似短暫的三年高中生活之后,無論是去清華念書,還是去英國劍橋深造,甚至是現(xiàn)在前往阿拉伯世界教學、開辦戰(zhàn)略咨詢公司,這一切幾乎都是那三年生活的歷史結果。
我記得在基辛格的回憶錄中曾經(jīng)讀到這樣一段話:“生活就像萬花筒,各種經(jīng)歷交織在一起,似乎沒有多大差別,只有某種真正異乎尋常的事情,既好奇又動人,既不尋常又具有壓倒一切的力量,才能使人們重拾童年時那種天真爛漫,好像每一天都在經(jīng)歷一場寶貴的冒險,詮釋著人生的意義。”許多年之后,當我再次想起高中那三年的經(jīng)歷,也許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像是這樣一場寶貴的冒險。
高中的文科實驗班,其靈魂多來自黃老師所傾注的無比熱情。在入學之前,黃老師便給我們每人一封毛筆書信,內(nèi)容我記得大約是砥礪我們后生,并寄予厚望。雖然信的內(nèi)容我已經(jīng)記不清楚,但老師的一番心意以及他對學生的感情卻影響我至今。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學生,雖然不能如老師那般寫毛筆書信給學生,但也會在開課之前想到要給學生們發(fā)一封郵件。除了對于課程內(nèi)容略加解釋外,更多的還是想要同學生建立起某種感情。
現(xiàn)在我的學生們,是一群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他們很多是這個年輕國家里第一代接受教育的女性。由于專業(yè)的原因,不少人抱著經(jīng)世濟民的夢想,許多人也希望畢業(yè)之后能進入到外交系統(tǒng)中工作。我給他們講霍布斯,講休莫,講邊沁,講康德,談歐債危機,談石油安全,談阿拉伯之春。學生當中有十八九歲的高中畢業(yè)生,也有三十來歲的母親。一次,一位年輕的學生問我:先生,我想去外交部工作,但我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什么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究竟對我日后的工作有什么實際作用呢?還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單身母親課后對我說:我開車從另一個城市趕過來,就是希望聽你的課,聽你談這些話題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粗麄兏髯圆煌膶τ谶@些話題的反應,我心中時常也會有種疑惑:究竟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不知黃老師當年在面對我們這樣一群各色各樣年輕的靈魂時,心中是否也有同樣的疑惑?
后來想想,這個問題的一個答案,就好比黃老師當年帶著我們一同辦起來的那份學生刊物的名稱一般:《讀書做人》。為師者,傳授的絕不單單是一套安身立命的技術,更多的是藉以立身立人的修養(yǎng)。許多年之后,老師當年課堂上講的那些文章佳句,許久不念,似乎也都淡忘殆盡,甚至因為多年沒有修習中文的環(huán)境,當年作文課上老師傳授的做文章的本事也都消磨得差不多了,但是老師言傳身教中透出的“做人”道理,卻使我至今受益匪淺。如今自己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也時常提醒自己與臺下的學生:眼下所學,絕不僅是技藝,而是道德與哲人之心。
聽說現(xiàn)在國內(nèi)討論,要將魯迅從高中課文當中逐漸“清除”出去。但愿這事兒不是真的。我還記得當年黃老師帶我們念魯迅先生那篇《最先與最后》,講那失敗的英雄,韌性的反抗,講敢為最先,不恥最后。直到今天我還在為這種濃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所感染。老師當年帶著我們行走天下,帶著我們編雜志,學篆刻,這些多少顯得有些離經(jīng)叛道。但卻恰恰是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過去,造就了我們今天一個個獨特的自我。我也時常在想,自己拋開一切,跑去風云際會的阿拉伯世界講外交,做戰(zhàn)略,是不是仍舊有當年高中時期黃老師給留下的影子呢?確實,面對我今天的學生們,心中也時常感慨,自己仿佛置身半個世紀之前的中國。而對于一個政治哲學的行路人、一個歷史的學生來說,又有什么能比目睹一個國家的誕生更有意義呢?我們的年代,缺少的不是創(chuàng)造力,不是批判精神之類的抽象觀念,缺少的恰恰是有如黃老師那樣,能講、敢講、愿意講魯迅的先生們。
在十余年輾轉南北的求學途中,我有幸見到了許多足以被稱為“泰斗”的大儒,他們當中有人身處陋室,但卻胸懷天下;有人高居廟堂,且又平易近人;有人帶著學院式的清高;有人秉著政治家般的穩(wěn)重。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我都能見到當年在黃老師身上所看到的那種浪漫主義精神。而大凡浪漫主義的人,多少也都懷著一顆改變世界的心。以塞亞柏林說貝多芬是一個聽從于自己內(nèi)心呼喚的人,從未背叛自己的信仰,追隨自己的心靈之光創(chuàng)作。我覺得這個議論應當也適用于描述黃老師。
這次回國度假,正好趕上母校舉辦這次研討會。周二飛機剛落地不久,就收到茹晨發(fā)來的通知,說是要來研討會做一個發(fā)言。能有機會對母校,對黃老師說出自己十多年來的感激之情,實在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前些日子,一個一年級本科生送了我一塊小石頭,上面刻著一段話,意思大約是:老師在人們心中播下了靈魂的種子。收到之后,我感慨萬千。回想十四年前,黃老師也在我心中播下了這樣一顆種子,而今,它長成了一顆改變世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