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農(nóng)
該設(shè)計運用“非指示性”教學理念和策略進行,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之間截取中點,讓教師和學生都發(fā)揮各自應有的作用,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示和灌輸),學生的作用是自主學習(而不是被指示被灌輸),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交互作用中,學生自主走向成長。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三自主三引導”的原則:首先,學生自主學習前,教師要引導,這時的引導體現(xiàn)為主動說明,說明學習的任務、時間、方法、要求等;其次,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引導,這時的引導體現(xiàn)為有效組織,組織學生參與到當前的學習活動中,不做旁觀者和無關(guān)者;第三,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要引導,這時的引導體現(xiàn)為及時促進,促進學生學習的深入,方式是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心得,教師也介紹自己及專家的學習心得,在交流和介紹中,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由淺入深。
魯迅先生的小說,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人物,他們個性鮮明、經(jīng)歷獨特。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又一著名小說《孔乙己》,其中的經(jīng)典人物“孔乙己”,有著怎樣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經(jīng)歷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孔乙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jié)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放開聲音,自由誦讀。要求讀得感性,讀出真切的感受和體驗。
讀前教師主動說明方法和要求:每人自由誦讀,不用齊讀;誦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課標要求);讀完后在備用紙上寫下一句話,表達自己真切、細膩、個性化的感受與體驗。
每人獨立完成后,以上下桌四人或六人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選出組長(以協(xié)調(diào)每人的說話內(nèi)容和說話時間),然后依次在小組內(nèi)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說前教師主動介紹方法和要求:初讀感受要盡可能真切、細膩、有個性(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每人既說自己的,也認真聽同學的,聽也是很重要的學習。
小組交流后,教師從每個小組中隨機抽點一個代表 (不用舉手發(fā)言的方式,以免課堂一開始就被少數(shù)“明星學生”控制過去)起來說說,向全班介紹。
本著“先生后師”的原則,教師也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讀完這篇課文,我為孔乙己的滑稽言行感到可笑,更為他的不幸人生感到痛惜。
然后說說學習意圖 (起始課或借班上課時用):剛才讓各位初讀課文,說說感受,是要培養(yǎng)纖細的感受力。這是語文素養(yǎng)最基本的標志之一。讀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并且要盡可能真切、細膩、有個性,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學生用略讀和跳讀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讀出對主人公孔乙己性格特征的整體把握。方式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相應的幾個詞語來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要求概括得準確而且全面(兩個要求逐級提升)。邊讀邊用鉛筆在書本的相應語句旁寫下關(guān)鍵詞。
每人獨立進行,完成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形成小組的理想答案。之后教師隨機點幾個小組的代表說說,說的時候分兩步:第一步,原來你的答案是怎樣的;第二步,小組交流后你們小組的理想答案是怎樣的。
本著“先生后師”的原則,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括號里是依據(jù),學生回答時不一定要說依據(jù),教師需要說說,尤其是學生沒有關(guān)注到的一些方面):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以下幾個關(guān)鍵詞來概括:自視甚高(依據(jù)是:“站著喝酒”卻仍穿著“長衫”,不愿成為“短衣幫”的一員);生活窮困(依據(jù)是:“青白臉色”,穿的長衫“又臟又破”);思維古董(依據(jù)是:“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好喝懶做(依據(jù)是:“替人家鈔鈔書”,“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品行端正(依據(jù)是:“從不拖欠”酒錢);習性不良(依據(jù)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總?cè)耘f是偷……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心地善良(依據(jù)是:“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死要面子(依據(jù)是:“竊書不能算偷”,腿被“打斷”卻說“跌斷”)。
然后說說學習意圖 (起始課或借班上課時用):剛才讓各位再讀課文,說說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要培養(yǎng)整體的感知力。這也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素養(yǎng)之一。讀完一篇寫人的小說,要能用幾個關(guān)鍵詞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后選出一個共性的學習主題,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致的賞析。
學生學習前,教師主動介紹方法和要求:請每人邊瀏覽課文邊在備用紙上寫下一些詞語或短語,作為共性學習主題的選項;然后根據(jù)“兩特一先”的原則從中選出一項即可,該原則是: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的獨立選項時)語言學習優(yōu)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要考慮本文的文體特點,更要考慮本文的具體特點。
每人獨立完成后,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形成小組共性的學習主題;然后請小組長匯總,說說本組有哪些學習主題,其中共性的學習主題是什么。
預計學生列出的學習主題會涉及語言、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主題等方面。
之后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提升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習共識的形成:就“兩特一先”來說,本文特有的有:人物形象——孔乙己,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魯鎮(zhèn)和咸亨酒店,還有以“笑”來組織的情節(jié)等;本文特別值得學習的,如果只列一項,那就是人物形象;語言學習不必作為獨立選項,因為人物形象是通過語言來描寫和塑造的。因此共性的學習主題可以確定為在品味典型語言中賞析人物形象。
接著讓學生依次找出描寫孔乙己的典型語言,要求品得細,析得準,探得深,每人都有一處成功的品析。
獨立完成后,每人在小組內(nèi)交流,介紹自己品析得最成功的一處即可。然后由小組長匯總介紹給全班同學。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品析心得。教師多說幾處(但要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情況來定),與學生交流:
第一處:“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品析:一個“站著”,一個“穿長衫”,在看似矛盾的描寫中點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落魄窮苦的讀書人。而“唯一”,表現(xiàn)了他的孤單:既不屬于做工的窮人階層,也不屬于“學而優(yōu)則仕”的富人階層。整句話表達得既嚴整,又詼諧。
第二處:“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品析:這是間接表現(xiàn)他有偷竊惡習的巧妙語言,“時?!?,表現(xiàn)他偷竊的頻率;“傷痕”表現(xiàn)他“偷竊”付出的代價。
第三處:“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品析:一個“臟”字表現(xiàn)了他的懶,一個“破”字表現(xiàn)了他的窮;而“十多年”三字,讓人想到的不只是一貫以來的懶和窮,還有他對讀書人身份的執(zhí)著迷戀和刻意堅守。
第四處:“‘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品析:“兩碗”、“一碟”,仿佛讓人看到了有錢時的孔乙己說這話時的鏗鏘與爽朗;一個“排”字,則表現(xiàn)了孔乙己囊中的充盈和神情的自得。
第五處:“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一個“摸”字,寫出了孔乙己囊中的羞澀和動作的不利索,與前面境況“富?!睍r的“排”字形成鮮明對比。
第六處:“‘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品析:“誣人清白”四字,表明孔乙己的話語表達方式仍然是文言文。他不說“冤枉好人”或“平白無故地毀壞人家的名譽”,而來個“文言”話語,這跟“多乎哉?不多也”一個樣,表明孔乙己還生活在他讀書的虛幻世界中,沒有回到現(xiàn)實,這既表現(xiàn)了他的清高,也表現(xiàn)了他的迂腐。
第七處:“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品析:“竊”與“偷”,前者是書面語,后者是口語,意思并無區(qū)別??滓壹赫f這話,一方面是狡辯,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讀書人身份的盲目清高。
第八處:“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么?”品析:“四種寫法”,其實是四種僵死而無用的異體寫法,孔乙己卻視之為“寶貝”,加以炫耀,這也是表現(xiàn)他死守書本的迂腐。
第九處:“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逼肺觯阂粋€“手”字,和一個“走”字組合在一起,看似不合語法、不合邏輯,但用得準確而巧妙,生動地刻畫出了孔乙己以手代腳走路的凄慘場景;再和“旁人的說笑聲”組合在一起,對比強烈,畫面震撼,沖擊著讀者的心靈。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后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地方自主展開學習。
前面的共選式學習采用品析(語言)的方式,這里的自選式學習換一種方式:自主提問,自主探究。每人自主提出一兩個較有價值的問題,并試著自主探究,獨立解決。為保證學生的提問質(zhì)量和探究質(zhì)量,教師先作引導,介紹原則和方法:第一,要有疑而問,即提出的問題是值得質(zhì)疑的真問題;第二,要有啟而問,即提出的問題對自己、對他人有啟發(fā),能借此深化課文的學習;第三,要有本探究,即要結(jié)合文本展開探究,不能離開文本想當然地猜測;第四,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個人難以解決的或需要繼續(xù)探究的問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合作探究。之后每個小組將本組典型的問題及探究結(jié)果向全班介紹,師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談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對一些典型的而又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全班一起討論,繼續(xù)探究。
本著“先生后師”的原則,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問和探究的情況,作出補充性的提問,繼續(xù)把學習引向深入。教師提出問題后,并不現(xiàn)成介紹自己的探究答案,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現(xiàn)場探究和討論。各組有了基本理解后,再參與全班交流,與同學、老師展開對話。教師最后才說說自己完整的基本的理解。
教師的提問就共性學習主題之外展開,以對前面的共性學習形成補充、拓展和提升(但要根據(jù)課堂學習情況靈活取舍,不機械照搬)——
1.課文寫了幾次“笑”?請分別找出來。作者用“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說說你的理解。
教師的基本理解:課文寫了四次笑,分別是:第四段“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第六段“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第八段“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倒數(shù)第三段“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作者用“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兩個用意:第一,以“笑”襯“悲”,使悲更悲,增加孔乙己的悲劇性;第二,以“笑”顯“冷”,表現(xiàn)社會上人們對孔乙己不幸遭遇的麻木心態(tài),甚至是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鞭撻廣大國民缺少同情心和人文關(guān)懷。孫伏園在簡括魯迅當年告訴他最喜歡《孔乙己》的意見時說:“《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
2.作者從小伙計“我”的眼光來寫孔乙己,有什么好處?如果換成酒店掌柜或別的人的眼光來寫,效果有什么不同?如果換成第三人稱來客觀描述,效果又如何?
教師的基本理解:“我”是個涉世未深的純樸的少年,通過“我”的眼光來寫,能把孔乙己寫得更客觀、更全面:既展現(xiàn)他品德、思維、言語等不善的一面,也展現(xiàn)他善的一面。(說到這里,教師讓學生一起來評判“教參”上的觀點是否正確:“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保┩瑫r,通過“我”的眼光來寫孔乙己,更有真實感、親切感和現(xiàn)場感。如果換成酒店掌柜或別的人世俗眼光來寫,就難以表現(xiàn)其善的一面。如果換成第三人稱來客觀描述,就缺少真實感、親切感和現(xiàn)場感。
3.課文結(jié)尾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里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說說你的理解。細細讀讀這句話,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的基本理解:這是魯迅式的“非語法”表達。表面上看確實矛盾,但他這樣表達有客觀原因:“似乎”,是因為孔乙己長時間不來了,且還欠著酒錢,而平時欠錢是“不出一月的”,但說“死”又缺少確切的證據(jù);“的確”,是因為他真的沒來了,“到了年關(guān)”,“再到年關(guān)”,“也沒有看見他”,因此可以肯定他已經(jīng)死了。粗讀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作者詼諧幽默的感情;細讀這句話,則可體會到作者沉重、痛惜和悲哀的感情。
4.孔乙己作為“讀書人”,你覺得他的人生在哪些方面是失敗的?我們作為“讀書人”,應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教師的基本理解:孔乙己作為“讀書人”,失敗之處很多。一是沒考取功名,連秀才都沒考上,這固然有科舉制度本身的問題,但從他“好喝懶做”的習性來看,應該跟他行為懶散、不勤學上進有關(guān);我們要吸取的教訓是:學習必須勤學上進、奮發(fā)努力,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好習慣、形成進取心的過程。二是從思想觀念到思維方式、說話習慣,都被書本控制了,沒有從中走出,回到現(xiàn)實,回到自我;我們要吸取的教訓是:不要把書本當做禁錮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工具,人在書本面前不是奴隸,而是主人,要把書本學習當做自我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途徑。三是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看不起勞動者,而自己最終“進學”不成,卻成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生活不會自理的人,連勞動者的行列都沒資格加入,成了一個多余的人;我們要吸取的教訓是:既要崇尚知識,又要尊重勞動者,并樹立勞動者與“讀書人”平等的觀念,并在讀書的同時,積極鍛煉,增強體魄,培養(yǎng)獨立生活的能力。
5.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教師的基本理解:一方面,通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來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的身心摧殘;另一方面,通過人們對孔乙己的哄笑態(tài)度,來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對“苦人”的冷漠和“涼薄”。
這篇小說寫于1918年冬,發(fā)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又是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zhàn)斗檄文,也是魯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十多年,魯迅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二十多年之后,五四運動的前夜。當時,科舉制度雖已廢除,但在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啟示下,李大釗等領(lǐng)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魯迅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戰(zhàn)斗,繼《狂人日記》之后,寫出了小說《孔乙己》這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戰(zhàn)斗檄文,并揭示那個社會蕓蕓眾生的昏沉、麻木的病態(tài),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以上摘編自相關(guān)資料)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因人而異,不求統(tǒng)一。之后教師選幾個字詞現(xiàn)場檢測,主要有:羼,蘸,闊綽,頹唐,營生,格局。
再聚焦語言優(yōu)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咀嚼揣摩,“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王尚文語),掂量字詞的輕與重,揣摩句子的剛與柔,估摸語言的冷與熱,并熟讀成誦,生成積累。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jié)束語,總結(jié)自己的學習收獲或?qū)W習感受。
先在備用紙上寫一寫,然后在小組內(nèi)相互交流,之后教師先隨機抽點四五人說說,再自主發(fā)言四五人。隨機發(fā)言,能夠聽到真實的;自主發(fā)言,能夠聽到精彩的。
最后教師也說說總結(jié),繼續(xù)促進學習的深化:有人說,魯迅這篇經(jīng)典小說,既能讓我們獲得語言的成長,又能讓我們獲得精神的成長。學習這樣的經(jīng)典課文,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并且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這樣就能不斷地在語文課中自主而自由地成長。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我向各位推薦兩篇課外閱讀篇目,一篇是評論《孔乙己》的文章《漫談〈孔乙己〉的語言》,作者楊薈、仲夏,原載于《名作欣賞》1983年第4期;一篇是魯迅的《白光》,塑造的也是在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各位可以借來閱讀,也可以上網(wǎng)閱讀。我已經(jīng)粘貼在我的博客上,歡迎打開來直接閱讀,并留下你的一句話評論或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