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網絡平臺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應用于教學中,并為教學增添新的活力。對于它如何發(fā)揮最大平臺效能,很多學校也都在積極的探索中。兩年來,本人非常幸運地參加了今日學?!兑劳芯W絡平臺,促進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逐漸地了解到今日學校作為第一批 “上海市信息化實踐學?!钡谋尘昂瓦\作情況,于是開始關注今日學校如何結合學校實情,依托網絡平臺,與學科教學進行多元整合,促進教師業(yè)務發(fā)展的情況。在陸續(xù)參與“學校教師對于校網絡平臺使用情況調查”問卷設計等工作過程中,對該?!熬W絡平臺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情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筆者試圖以播客平臺為載體,通過觀察該校張秋婉等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錄像,來探尋“多元化教學背景下,網絡平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規(guī)律。
通過播課平臺,我觀看的課例是張秋婉老師執(zhí)教的《雁》。細讀文章,發(fā)現文章是通過大雁為實現夢想,面對回天乏力的悲慘命運,以死明志的故事,表達大雁對愛情的忠貞、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尊嚴的渴求,反襯了人的自私與殘忍。文章刻畫了三種生命狀態(tài):以雁為代表的純潔美好、追求夢想的生命。以張家夫婦為代表的自私丑惡的生命和以鵝為代表的平庸的生命。文章用擬人化的手法,對其進行了細膩而生動的描寫。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張老師面對90%以上的民工子弟學生,確定了怎樣的教學目標,又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發(fā)生共鳴?
課一開始,張老師首先范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圈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從學生交流中,引出“雁的形象為什么會給人如此深刻的印象?”這條主線,學生很快說出用了擬人的手法、心理描寫等方式,并提到雁的叫聲,但對叫聲背后的表達情感說的大同小異。看來雁是在怎樣的處境下發(fā)出這樣的叫聲,是學生思維的一個盲區(qū)。張老師接著又讓學生想象雁語,提醒學生轉換人稱,抒發(fā)雁內心深處的悲哀,此時學生七嘴八舌地表達了豐富的想象,氛圍達到了高潮。張老師趁機引導學生剖析雁的死因,從而引出對“張家夫婦”的批判。此時學生一致表達了對“張家夫婦”的討伐情感,此環(huán)節(jié)進行到一半,下課鈴聲響了。
整節(jié)課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非常熱烈。朗讀、交流、圈畫中學生的認知也在朝前發(fā)展,那么,這節(jié)課是否真正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學生是否真正走進文本,體驗到作者的情感呢?
我們從張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可揣摩出教學目標應是“1.通過朗讀圈畫,來理解文章內容、領悟文章的主旨。2.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生動細膩的語言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币勒占幽睦碚摚瑥慕虒W目標蘊含的學習結果類型便可明確教學內容。以上確定的教學內容是否合宜呢?這些目標對90%的民工子女學生的學情而言是否恰當?我想先把眼光投向學校的播課平臺,力圖從中尋找出同行和張老師本人的思想痕跡。
課后的跟帖讓我極感興趣。
師A:“張老師這節(jié)課令我很感動,尤其是范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帶進了課文所營造的凄苦氛圍?!?/p>
師B:張老師設計了雁語想象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提醒學生轉換人稱,抒發(fā)雁內心深處的悲哀之處,深深感動了我,更使學生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我認為是這節(jié)課的亮點……
師C:教師提煉清晰、準確、適切的具體到每一課時的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工作,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果能具體化,教學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師D:最后一個問題設計得好“雁的形象為什么會給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學生很快得出這是用了擬人的手法、心理描寫等方式,此時如果教師能夠及時進行追問,學生對這樣寫的好處,以及在文中的具體體現認識可能會更清楚一些。
師E:學生在圈畫雁努力過程的文字過程中,多次提到了雁的叫聲,也都體會到了雁凄苦、悲涼的內心世界??墒墙新曋杏袥]有不同的地方呢?是不是教師的提問還可以更深入一些?
而教研員王順民老師則認為:“學生讀到的只是兩只雁為了純潔的愛情殉情這些內容。對于‘它們雙雙自殺是因為失去了自由與尊嚴’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課堂中教師讓學生找到了相關語句,卻沒有引導進行深入的思考。顯然,教師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需深入挖掘,對于目標還需進一步細化?!?/p>
最有意思的是張秋婉老師本人的反思:“對于主題的把握,我最初認為文中的人是從側面來襯托雁的,確實沒有想到王老師說的文章把雁上升為人來寫,人與雁是對立存在的兩個維度。本節(jié)課三維目標有些籠統(tǒng),還需更具體化,我沒關注目標的整體性和層次性?!?/p>
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節(jié)課,今日學校的語文組觀課集中在教學內容的展開與教學方法的匹配、教學目標的達成等方面。多數老師的課堂觀察是站在“教”的層面,而立足于學生的的困惑、問題、感受等“學”的層面的發(fā)言顯得較為薄弱,其實這更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必要觀察角度。作為一名旁觀者,無論是語文教研組對問題的討論,還是張秋婉老師本人的通過“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反思,都讓人感受到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教師提煉清晰、適切的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深刻的個人教學體驗。
上述體驗和感受的產生,自然離不開播課平臺特有的開放性。播課平臺的出現,使張老師有機會把教學過程呈現在同行和專家面前,這不僅大大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手段,更讓他們在同伴分享和專家引領下,經歷理解性模仿、鑲嵌自我感受等不同階段,為今后的“二次成長”提供了契機。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網絡教學平臺在今日學校,已經由開始的課堂教學“輔助手段”變成了當前教學過程的“基本構成”。
課后,我和張秋婉老師本人進行了交流,因為都是陸新全語文工作室成員,所以在導師陸老師指導下,結合工作室活動,共同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再次研讀,發(fā)現學生的閱讀誤區(qū)停留在 “過分認知雁的愛情而忽視雁對夢想對自由的向往,片面關注故事的結局而淡視雁追求夢想的過程,偏重閱讀雁的角色而忽視人的形象”方面。那么再次實踐的過程就要使教學目標更為具體化,并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因素,抓住雁的心理變化過程。思考雁和人的象征意義,在沉浸文本的過程中,體會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情感,體驗表現思想感情的語言形式。
所以我們把教學目標調整如下:
1.通過品讀描寫大雁動作、心理等語句,感受雁對自由、愛情、尊嚴的追求與向往。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體會自由與愛情對于生命的意義。
第二次教學實踐,張老師在“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把“范讀文章”改為讓同學“推薦班級朗讀最好的學生”朗讀,結果這名女生讀著讀著聲音都哽咽了,使學生們快速沉浸到文本的情感氛圍中了。在“再讀悟情”環(huán)節(jié)中,張老師問道:“我們?yōu)槭裁磿a生這樣強烈的感受呢?品味作者是怎樣寫的。”然后通過圈畫、批注等手段,引導學生抓住“唯有”“凄凄涼涼”“寧死不屈”“凝視”等詞語,讓學生體會雁的心理變化,感受雁對自由、愛情、尊嚴的追求。在師生對話過程中,張老師聚集在“文章作者為什么反反復復地提到雁悲慘的叫聲”這個問題上,以雁的叫聲穿成一條隱形的線貫穿始終,理解他們苦苦追尋卻無法得到的原因,從而引出對“人”的思索。這時張老師巧妙的問道:“同學們關注到齊心協(xié)力和小心翼翼了嗎?看來張家男女也是很有愛心的人??!”學生立即反駁:“他們的愛心是有目的的,動機不純!”語氣中有著明顯的氣憤,老師目的輕松的達到,又為后文“為什么提到鵝”理解尊嚴部分的學習做了鋪墊。
隨后的評課中,工作室的同仁給予較多的肯定:
嚴老師:整堂課以大雁對天空的依戀和向往作為明確的主線,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清晰,讓學生談感受之后不忘提醒學生“鎖定關鍵語句,聚焦到具體詞語上”。
張老師:與第一次課相比,這節(jié)課目標更具體,把握雁的核心部分,注重學生的朗讀悟情。比如在學生談到第15節(jié)中的“一天天,一日日,她在企盼和煎熬中度過,此句寫出了她對公雁無限的思念以及等待的煎熬”時,教師并沒有急于進行下面的環(huán)節(jié),而是讓學生把這種理解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出來,以期達到 “以聲傳情”的體驗效果。
陸老師: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貫通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具體表現在通過對關鍵詞語的品味來體會情感上。當學生找到“她仰著頭,凝視著天空掠過的雁陣,發(fā)出興奮的鳴叫”時,教師及時問從“凝視”中能看出什么?使學生把握的更為深刻。
王老師:這節(jié)課注重了讀寫結合。張老師不僅請同學們“找一兩處雁的叫聲,想象一下雁都說了什么”,還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自己寫的語句,同時給予不同的評價,讓學生有歸屬感和成就感?!?/p>
當然,這節(jié)課如果基于更高要求的話,還是要回到教學目標制定的一個前提條件:針對今日學校超過90%的民工子弟的這一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張老師在學習前測、教學內容和目標匹配的分析方面還顯得比較欠缺。
基于以上兩次的課堂實踐,我們不難窺見張秋婉老師教學逐步走向成熟的腳印。從她第一次執(zhí)教的門外徘徊,到第二次的破門而入,目標貫通,主題的深入挖掘無疑依賴于前次教學后評價“相似點與分歧處”的整合過程。顯然,播課平臺中同行對教學問題的微觀思考,專家的評價,以及自己對課堂行為的“換位思考”,都深深地影響了她的教學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則表現為她在教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的教學結構。而教學結構的改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能否真正走向“深水區(qū)”,同時也決定著網絡平臺與教學效益整合的最大化程度。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網絡平臺本身的優(yōu)劣與否并不能完全決定播課平臺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效益,關鍵關于教師正確的教學價值觀以及與之相伴的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
我們平時的課堂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喚起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卻往往忽視教師個人的感受和體驗。而播課平臺則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們課堂教學后的體驗及反思的痕跡。這也促使教師拷問自己的教學效益,尤其在和同行體驗多元見解的碰撞中,能夠持續(xù)地追問“我的設計是否遵循了學情”,“怎樣才能更有效”?教師在反復的“打磨”中會不斷發(fā)展,也會更努力地探索最佳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所以播課平臺的生長點還在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它可稱為“教學思想的集散地、教學方法的交流場所、教學資源中心”,但它為教學“錦上添花”的前提一定是以教學目標服務的,惟有如此,教師的教學準備行為、教學評價與反饋行為、教學反思行為,才能給教學以有力的支撐。
當然,張秋婉老師借助于網絡平臺成長只是今日學校教師的個案之一,我們相信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播課平臺能逐漸走向內容系列化、形式多樣化、實施層次化、評價多元化,與學科教學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