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莊中學 許滿林
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diào),學生的語言學習意識和能力是在母語與外語比較分析過程中而形成,通過外語的音、形、義等方面的對比分析,形成綜合性的語言學習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1)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是發(fā)揮母語正遷移作用的有效方法;(2)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形成有效學習意識和能力;(3)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是指導學生多元學習策略的重要途徑。
對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是將兩種語言進行共時對比,以揭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語言分析方法。(盧布特·拉多)Robert Lado認為,第二種語言獲得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形成的結(jié)果。該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遷移”(transfer)。對新知識學習起促進的遷移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則稱為 “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擾”。
該理論運用于英語課程教學,就是最大限度發(fā)揮正遷移功效,刺激學生語言學習思維,形成對比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語言知識技能的內(nèi)化生成。
1.1 對比理論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1.1.1 語言彼此之間的對比能夠產(chǎn)生遷移的作用;
1.1.2 對比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中重點和難點;
1.1.3 運用強化教學模式來減少母語干擾,便于培養(yǎng)學生合理學習習慣和思維。
1.2 對比分析的主要步驟:
1.2.1 描寫:對目的語和學習者的語言進行詳細的,具體的描寫,作為對比的基礎;
1.2.2 選擇:在兩種語言中選擇進行對比的某些有意義的語言項目或結(jié)構(gòu);
1.2.3 對比:對兩種語言中選擇好的語言項目或結(jié)構(gòu)進行對比,找出兩種語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2.4 預測:在對比的基礎上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和發(fā)生的錯誤進行預測。
2.1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言學習對比分析能力。通過對比分析來加深理解認識,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運用。
2.2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中能夠有效預測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錯誤。以母語為參照物,以異中求同來理解學習英語,更能夠減少錯誤發(fā)生。
2.3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中能夠為教師提供有效教學策略。母語和英語的差異學習者大部分錯誤產(chǎn)生的根源,教師可通過運用強化教學模式可幫助學生克服母語干擾。
3.1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語音教學,提高發(fā)音標準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zhì)外殼。語音的重要性決定了語音教學是是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前提。漢語和英語作為世界上兩種的重要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從音位學的角度去看,兩者在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上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3.1.1 有些音素,漢語中沒有,英語中卻有。
例如,在英語語音的音標中有 [θ]、[δ],而在漢語中則沒有。不少學生把他們和漢語的兩個拼音字母[ts]和[ts’]的發(fā)音混為一談。其實從發(fā)音部位來看[θ]、[δ]屬于齒間音,發(fā)音時舌尖放在上下牙之間,兩者的差別是清輔音和濁輔音的差別;而漢語中的[ts]和[ts’]是舌尖前音,發(fā)音時舌尖輕抵上腭,兩者都是清輔音。所以教授學生時一定要吃準發(fā)音部位,運用正確發(fā)音方法。
3.1.2 有些因素,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發(fā)音部位相同,而發(fā)音方法不同。
從音位的角度看,在英語輔音系統(tǒng)中,有些音標有清輔音和濁輔音之分,例如,[p]和[b]兩者發(fā)音部位一樣,都是雙唇音,差別是聲帶是否震動。而漢語中,卻無這樣的區(qū)別,只有送氣音和不送氣的區(qū)別,例如,[p]和[p’]兩者都是清輔音,發(fā)音時聲帶都不振動,區(qū)別是呼出的氣流有強弱之分。教授此類發(fā)音時,告誡學生不要與漢語等同。好在筆者所在的蘇州地區(qū)屬于吳方言區(qū),吳方言中還保留著一些清濁輔音,這對學生學習學習也是一個地緣優(yōu)勢。
3.1.3 兩種語言的聲調(diào)和與重音區(qū)別
漢語屬于語素文字,用漢字表示,讀音用拼音表示。每個漢字都有語調(diào),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而英語屬于音素文字,用字母組合表示單詞,英語中單個單詞沒有聲調(diào),只是在語流中,有語調(diào)之分,例如一般疑問句句末單詞讀聲調(diào),而其他讀降調(diào)。筆者在教學中,感覺到學生對此不太敏感,需經(jīng)常強化。
關(guān)于重音,漢語中只有在句子中由于表達意義的需要,某些詞語需用重音表達,以突出重點。單個漢字都是單音節(jié),沒有重音。而在英語中,有些單詞屬于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這就出現(xiàn)了重音。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太重視,造成發(fā)音不準,甚至引起意義表達錯誤。因為英語中有些單詞,字母組合相同,但重音不同,從而它的詞性和詞義也相對不同,關(guān)于這方面的知識,不少教師都有所忽視甚至避開。因此,我們的英語教育工作者需有細節(jié)意識。
3.1.4 英語語流中的音變
音語單詞組合成詞組或句子中,兩個相鄰的單詞結(jié)尾和開頭的音標會出現(xiàn)發(fā)音變化,最常見的是連讀和失去爆破。在漢語中這種情況較少,像兒化音有些變化。而英語比較常見。例如Can I help you?中can和I之間連讀變成/nai/.在英語語音系統(tǒng)中/p/,/b/,/t/,/d/,/k/,/g/這6個爆破音中的任何兩個音素相鄰時,前者發(fā)不完全爆破音,后者則要完全地。徹底地進行爆破。如:1)He has a ba(d)col(d)today.2)You shoul(d)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Gla(d)to meet you.
所以在掌握了英漢之間語音系統(tǒng)的異同基礎上,更能夠提高其發(fā)音標準。這樣的對比分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找出母語和英語在語音上的彼此區(qū)別,更能夠有助于他們強化記憶,提高發(fā)音標準。
3.2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詞匯教學,靈活記憶并善于運用英語詞匯。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構(gòu)詞造句的基本單位。沒有詞匯就無法傳遞信息,也就無從交際。詞匯教學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tǒng),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我只想從兩方面談論一下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感悟和理解。
3.2.1 從英漢兩種語言詞匯的構(gòu)詞的不同,努力提高學生詞匯的識記能力。
按照詞的結(jié)構(gòu)和詞素的關(guān)系來看,漢語接近根詞語,根詞語的特點是缺少構(gòu)形后綴,根詞較多,派生詞較少。而英語屬于屈折語,根詞前后都可以加上詞綴派生出新的單詞,英語對我們中國學生而言,是一門外語,學習的時間也不像漢語那么充裕,識記英語單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掌握英語這種不同于漢語的構(gòu)詞規(guī)律,則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識記效率。例如,英語一些單詞可以加上前綴,表示否定的意義:honest-dishonest polite-impolite helpful-unhelpful.也可加上一些后綴,表示詞性或詞意的變化:care-careful careful-careless.許多學生怕記單詞或者不善于記單詞,就是沒有掌握這些英語構(gòu)詞規(guī)律。
3.2.2 從英漢兩種語言詞匯的語法意義和文化意義的不同,努力提高學生英語詞匯的運用能力。
學生在完成英語單詞識記后,目的還是要能正確運用。和漢語相比,英語通過詞形的變化來表達豐富的語法意義。像名詞的單復數(shù),動詞的時態(tài),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人稱代詞的主格和賓格。這些漢語中都不具有的,漢語大多借用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需要不斷強化練習。還有同樣的詞匯,但是在兩種語言中所反映的文化意義有所區(qū)別,眾所周知,西方人愛狗,視狗為好朋友甚至作為家庭成員。Dog這個單詞普遍含有褒義,用來喻人表示友好和親昵。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而在漢語中,“狗”多是貶義,像“狗仗人勢”“狗頭軍師”等等。這些需要學生在平時的比較和體會中加以積累,才能做到減少漢語的負遷移,進而學習和運用地道的英語。
對于上述問題,教師可采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方法來予以解決。首先,可建議學生對漢語中相關(guān)詞匯的表達使用規(guī)則和英語使用規(guī)則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其次,加強英美文化學習,注重差別,注意積累。最后,運用歸納總結(jié)的方法來增強使用的技能。
3.3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語法教學,準確運用語言
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用以指導言語技能訓練并培養(yǎng)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語法是學生學習英語最為頭,不掌握這些規(guī)則,就難以真確理解和表達某種語言。所以語法教學是處于英語教學的中心地位。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在語法上有共通之處,也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語序都是主+謂(+賓)基本模式,詞性分類也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與漢語相比,英語多形態(tài)標志和形態(tài)變化。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兩者重大的不同:
3.3.1 從句法角度看,英語詞類與句法成分是一對一的對應關(guān)系,而漢語則是一對多的關(guān)系。例如英語中主語由名詞或性質(zhì)相近的代詞充當,其他詞類做主語,需要一定的變化。例如:
a.Daniel went to school early as usual this morning.
b.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
上面兩句中,a句中主語Daniel是個名詞,和漢語一樣,學生容易理解。而b句中動詞eat變化為eating,中國的學生就難以理解,這是受到漢語負遷移的作用,所以我們在作業(yè)中經(jīng)常碰到類似的錯誤:Pick apples is interesting.
3.3.2 從詞法角度看,在具體的句子中,英語單個的詞語有很多的形態(tài)變化:
像名詞的單復數(shù),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變化等等。關(guān)于這些,上文已作闡述,這里不再詳談。
上述兩點的不同,造就了不少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屢屢犯錯。究其原因,除了要求記憶內(nèi)容多和比較抽象之外,更多的是學生受母語學習思維習慣的影響,在語言學習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的負遷移而導致 “中式英語”現(xiàn)象的存在。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通過比較,反復練習中幫助學生掌握。
3.4 對比分析理論運用于文化教學,提高甄別能力
跨文化教學是新課程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任務。這是因為,任何語言知識現(xiàn)象的存在都受其文化影響。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應該自覺按照異域文化思維習慣來學習運用,倘若把本國的民族文化內(nèi)容不加審辨地照搬到外語交際中,結(jié)果導致文化負遷移,會適得其反。
教師可在教學中,對于西方的問候、飲食、交際等文化習慣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學習。例如,在表達問候過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就有明顯區(qū)別,如果生搬硬套的結(jié)果會嚴重影響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難免導致文化沖突。我們遇到熟人打招呼,往往是“吃過飯了沒有?”、“到哪里去?”而在西方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問法,認為在有意打聽別人的隱私,而用“How are you.”、“hello(hi)”等。通過這樣的對比分析,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和得體性。
思維是人類共同具有的認知世界的能力,而語言是實現(xiàn)思維活動的物質(zhì)形式。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由于地域,風俗,文化等等諸因素的不同,對物質(zhì)世界的反映形式也是同中有異。表現(xiàn)在語言上也是如此。而自覺運用對比分析理論,對英漢這兩種重要語言進行對比分析,教師就能找準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在教學中就能把握先機,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重點突出,提高教學效率。而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也少走彎路,會自覺運用這些老師教授的方法,結(jié)合自身實際,找出一條符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從而真正掌握這門語言,以便更好地與外國朋友交流,達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1).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李曉.英漢對比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3).
[4]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