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獻術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論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周獻術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認識以及一系列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方針政策。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重新研讀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對于正確認識、有效解決當前社會中的各種社會矛盾以及進一步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矛盾思想;當代價值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由于受到蘇共二十大和東歐波匈動亂的影響,我國一些地方先后發(fā)生了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民退社的事件,面對這些新出現的社會矛盾,許多黨員干部由于對情況認識不足,企圖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進行壓制。在這急需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給予正確說明和解決的緊要關頭,1957年2月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表了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關于區(qū)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思想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毛澤東這些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在我們建設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進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主要體現于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認識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關于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方針政策等方面。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矛盾的對立統一,才能不斷推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同時馬克思主義還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也正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斯大林領導時期的蘇聯,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存在,不愿意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和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雖然在后期對此有所認識,但并沒有把這看作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基本矛盾。與之不同,毛澤東則對此有著深刻并系統的認識和把握,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中,他首先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運動的對立統一規(guī)律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進行了透徹的分析,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依舊存在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fā)展”。[1](P372)正是基于此,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有必要在我國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進行解釋,引導人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矛盾。
此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性質作出了判斷,在他看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階級沖突,并且不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到解決。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性質的認識為探索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運動規(guī)律指明了方向。
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第一次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內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罷了?!盵1](P373)通過“仍然”兩個字,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實質上就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
在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之后,毛澤東從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fā)展、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這一現實進行了各方面的分析,總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盵1](P375)
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提供了理論指導,有助于我們在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客觀規(guī)律的同時,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其他矛盾。
早在 1937年 8月,毛澤東就曾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根據事物的具體發(fā)展,有些矛盾是由原來還非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對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則由原來是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非對抗性的”;“對抗只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2](P309),這是毛澤東對于兩種性質矛盾的最初認識。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中,他進一步闡明了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認識:“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矛盾?!盵1](P364)
毛澤東對各個階段、不同時期的“人民”和“敵人”的概念進行了科學界定,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的;在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說來,除了對抗性的一面之外,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毛澤東還闡明了當時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指出當時的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的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的矛盾、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毛澤東認為,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但同時強調指出:“一般來說,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1](P365)在這里,毛澤東對人民內部矛盾存在的基礎進行了解釋和說明,也就是表明了認識和界定人民內部矛盾,必須著眼于“人民利益根本一致”這一首要前提。
對于波匈動亂事件在我國產生的廣泛影響,毛澤東認為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雖然那是因為內外反革命因素在起作用的緣故,但是對于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如果處理不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fā)生對抗。毛澤東這一思想對于當時國內對人民內部矛盾的錯誤認識,給予了糾正和指導,正面回應了對于人民內部矛盾采取簡單粗暴壓制的錯誤思想。
此外,以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為例,毛澤東提出了在我國的具體條件下,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相互轉化的思想。這一對原本對抗性的矛盾,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變?yōu)榉菍剐缘拿?,反之,如果非對抗性的矛盾處理不當,也會轉向對抗性。這實際也是對黨在處理社會矛盾的具體實踐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和要求。
毛澤東曾在《實踐論》中提到:“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2](P286)所以,對于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毛澤東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闡明了具體的方針政策。
毛澤東認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不同性質決定了兩類性質矛盾解決方法的不同。對于需要分清敵我的敵我矛盾要采用專政的方法,對于需要分清是非的人民內部矛盾則要采取民主的方法,這也是在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下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基本原則。
關于“專政”的作用,我們可以把毛澤東的這一思想作兩點總結:第一,為了解決敵我矛盾;第二,防御外敵的顛覆和侵略。對于專政,毛澤東還強調指出:“專政的制度不適用于人民內部。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專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壓迫另一部分人民。”[1](P366)這其實是毛澤東在肯定專政作用的同時,也對專政的適用范圍作了界定,闡明了專政是用于處理敵我矛盾時的方法,而不能用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對于毛澤東關于“民主”闡述的思想,我們也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對于人民中間的不法分子的制裁,要區(qū)別于對敵人的專政;第二,人民內部的民主集中制實際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民主和自由的統一;第三,不能用強制、壓服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三方面的思想,實際上是毛澤東對民主集中制的解釋和說明,以及對民主、集中、自由辯證關系的透徹分析。
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方面,毛澤東還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的方針政策:
第一,“團結——批評——團結”公式。這是1942年從解決黨內部矛盾和全國解放后對民主黨派和工商界的成功實踐得來的一條經驗,即“從團結的愿望出發(fā),經過批評或者斗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這是處理各個方面的人民內部矛盾的總公式。
第二,“克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毛澤東認為,雖然少數民族在全國總人數所占比例不大,但居住地區(qū)的面積卻是相當廣大的。所以,“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一定要搞好”,而搞好民族關系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同時克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各民族團結,有利于解決民族問題這一人民內部矛盾。
第三,“統籌兼顧、適當安排”。這是面對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在解決人民物質利益分配方面所要遵循的方針。實行這樣的一個方針,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的事業(yè)服務。
第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方針是促進藝術發(fā)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毛澤東認為,這是在承認社會主義仍然存在各種矛盾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
第五,“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處理與民主黨派關系上提出的愿望和方針?!伴L期共存的目的在于互相監(jiān)督”,毛澤東對于這一方針也曾指出,“這對于我們黨,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是有益無害的”。[3](P89-91)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是正確認識和有效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科學指南,更開拓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矛盾學說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理論價值。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當中的一系列科學內涵,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偉大實踐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
如前文所述,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變化是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任何社會都存在矛盾。在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然而有些領導干部卻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應該避免談矛盾,他們對客觀存在的矛盾視而不見,就像毛澤東曾指出的一樣:“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矛盾”。[1](P372)這種錯誤消極的認識,對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我們必須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fā),要敢于正視矛盾、敢于承認矛盾的存在——這也是解決矛盾的重要前提。
在我國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結構導致的城鄉(xiāng)矛盾、生產資料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導致的貧富差距問題的矛盾、社會階層出現分化導致的階層之間的矛盾、各個地區(qū)發(fā)展不協調導致的區(qū)域間的矛盾等等。從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矛盾思想出發(fā),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新凸顯出來的矛盾實質上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的矛盾,因為這些矛盾仍然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無論是財富階層還是其他社會階層、無論是發(fā)展較好的地區(qū)還是較為落后的地區(qū),其實都處在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一前提之下;無論來自哪個地區(qū)、哪個階層,只要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具體實踐中作出了貢獻,那大家就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主題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之間所產生的這些矛盾,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教導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定性這些新出現的矛盾。否則,面對當前社會新涌現出的社會矛盾,一旦處理不當,錯誤的認識和定性就有可能導致矛盾升級,不利于社會安定團結,最終阻礙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承認了當前社會矛盾的存在,認識了當前社會所存在矛盾的性質,接下來就是要運用合理的方法去解決這些矛盾。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告訴我們,不同性質的矛盾,要采取不同性質的解決方法。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針對不同方面的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針政策,包括處理思想政治方面矛盾的“團結——批評——團結”公式、處理關于人民利益分配的“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方針、在促進文化繁榮方面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及在處理同民主黨派關系方面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等等。
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遇到了復雜多樣的矛盾,諸如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不同區(qū)域間的矛盾、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矛盾、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矛盾等等。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有關思想啟示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方法,從各自不同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對我國當前社會存在的矛盾進行科學分析,針對不同矛盾采取不同措施,對癥下藥。比如,在面對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帶來的矛盾時,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fā)展,并指出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方針的貫徹落實,有效縮小了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協調發(fā)展的格局;在面對分配不公平帶來的貧富差距的矛盾時,黨中央不斷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jié),提出在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前提下,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面對黨員干部中出現的腐敗問題帶來的干部與群眾的矛盾時,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4]這些解決當前社會矛盾的方法,其實都是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當中 “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方針政策的體現??梢姡珴蓶|關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對于有效解決當前社會矛盾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們必須按照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的有關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科學、正確的方法解決不同方面的社會矛盾,這樣我們才能有效解決當前社會人民內部的各方面矛盾,從而推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毛澤東在論述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時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從毛澤東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fā)展又相適應又相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具體分析來看,要想求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必須消除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矛盾關系,使之轉化為“相適應”的關系。實際上這一個轉變過程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可以將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不相適應”轉為“相適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進入了發(fā)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和矛盾的凸顯期。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正處于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經濟體制從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治體制從權利過于集中向民主法治轉變,由此引發(fā)了一些新問題、新矛盾。一方面,社會快速發(fā)展,而相應的各種制度、機制等未能迅速建立或改變與之相適應,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利益格局將進入重新調整和組合時期,每一個階層之間及其內部的矛盾必然會加劇[5]。這就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來化解社會的發(fā)展與改革的相對滯后所帶來的新社會矛盾。
然而,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當前深化各方面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凸顯出來的社會矛盾。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特點和規(guī)律的認識,正是我國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具體實踐當中,制定和修訂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能否按照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要求來制定我國當前在改革工作中的路線、方針、政策,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所以,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實踐中,就要在認識和把握好我國當前社會基本矛盾及其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從而不斷改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關系,進而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統籌協調當前社會的各種復雜關系。這是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思想給我們提供的指導性思路,只有按照這一系列思路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分配機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才能不斷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和諧,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
[1] 毛澤東選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 柳國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 七個怎么看[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110.
[5] 黃蓉生,張國鏞.科學發(fā)展觀大學生學習讀本[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
A841.1
A
1672-4445(2012)04-0006-04
2012-03-02
周獻術(1986-),河北辛集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研究。
[責任編輯: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