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濤 郭明柯 周衛(wèi)敏
腰椎管狹窄包括中央椎管狹窄和側方椎管狹窄[1],是老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發(fā)病率較高,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治療方法較多,隨著椎間盤鏡手術(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適應證的擴大,尤其對于老年患者更為為重要,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有效方法[1]。我們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用側臥位后路腰椎間盤鏡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58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齡60~83歲,平均70.6歲。病程2~25年,平均14.7年。
1.2 臨床表現(xiàn) 58例均有間歇性跛行,45例有腰部疼痛癥狀,51例伴下肢疼痛或麻木感。病變節(jié)段:單節(jié)段30例,雙節(jié)段22例,多節(jié)段6例,單側35例,雙側23例,中央椎管狹窄20例,側方椎管狹窄13例,混合性狹窄25例,55例合并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12例合并Ⅰ度腰椎滑脫,52例伴有黃韌帶肥厚、小關節(jié)增生內聚、側隱窩狹窄。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腰椎正側位、雙斜位、動力位X光片,腰椎CT、MRI檢查,排除其他腰椎病變。所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腦血管等疾病,均曾接受正規(guī)無創(chuàng)治療或臭氧等微創(chuàng)治療,效果不佳或進行性加重。
1.3 手術方法 應用美國樞法模公司生產的椎間盤鏡手術系統(tǒng)(MED),手術采取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側臥位,患側在上。X線透視側位確定病變間隙。單側單節(jié)段病變采用患側棘突旁開2~10 mm切口18 mm;單側雙節(jié)段或多節(jié)段采用病變間隙之間棘突旁開2~10 mm切口25~35 mm;雙側病變嚴重者采用正中切口,在棘突兩側分別建立通道;若單純中央椎管狹窄者,可經棘突旁切一長約20 mm橫行皮膚切口,通過雙側擺動通道,高速磨鉆和咬骨鉗去除棘突根部,從而達到減壓對側椎管的目的。從多裂肌間隙進入,逐級放置擴張管、擴張周圍軟組織,安裝操作通道,固定自由臂,安裝內鏡,再次透視確定病變間隙,調整視野,用髓核鉗咬除椎板及椎板間隙表面軟組織,雙極電凝止血,如果椎板及關節(jié)突肥厚增生嚴重,可用高速磨鉆磨至內層椎板時,再用椎板鉗咬除剩余骨質。始終顯露并保護硬膜囊和神經根,可見突出的椎間盤,環(huán)形切開纖維環(huán),摘除髓核,神經根有粘連給以松解,同時行側隱窩及神經根管減壓,直到硬膜囊搏動恢復,神經根活動度達1.0 cm。多節(jié)段狹窄者,上下移動通道,同上操作。雙側狹窄者,從原切口進入棘突另一側,同上操作。均徹底減壓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徹底止血。拔出工作通道,留置橡皮引流條1枚,縫合深層筋膜,加壓包扎。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1~3 d,糖皮質激素及脫藥物應用3~5 d,同時抗骨質疏松治療。術后臥平板床休息,行直腿抬高訓練,2~5 d帶腰圍支具下床,雙半椎板減壓者術后15 d帶腰圍下床鍛煉。3個月內避免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和彎腰負重。
58例均在椎間盤鏡下完成腰椎管擴大成形術,手術時間40~220 min,平均110 min。手術失血40~500 ml,平均150 ml。有3例術中出現(xiàn)硬膜囊破裂,2例術中明膠海綿壓迫后,并行深筋膜嚴密縫合,術后未再滲漏,1例術后滲漏3 d停止,無感染現(xiàn)象。58例患者均獲得6個月至2年的跟蹤隨訪。按Nakai療效評定標準評價療效:優(yōu)40例,良14例,可4例,優(yōu)良率達93.1%。
3.1 側臥位后路腰椎間盤鏡下行腰椎管擴大成形術優(yōu)點首先,側臥位手術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因側臥位腹部無受壓,硬膜后靜脈不易產生充盈怒張,損傷血管、神經或硬脊膜的機率大大降低,減少術中出血等并發(fā)癥。且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側臥位尤其是局麻下可以明顯減少對心肺功能的影響。再次,后路椎間盤鏡手術切口小,對肌肉組織干擾小,多裂肌存有間隙,肌束間也有多個分裂面,Kuriyama等[2]認為切口從這些間隙和分裂面鈍性分離肌束,可減少背部肌肉的損傷。椎間盤鏡清晰度高,可更加直觀、徹底對椎管狹窄進行減壓。本組病例均從肌間隙中進入,不剝離或盡量少剝離骶棘肌,避免橫斷肌肉,基本上沒有破壞軟組織的生理結構,術后局部傷口瘢痕較小,肌力恢復較快,同時降低術后腰背部疼痛的發(fā)生率。另外,手術盡量減少椎板及關節(jié)突切除,Rosen等[3]研究認為,椎板切除在下關節(jié)突基部超過1/4以上易引起骨折而繼發(fā)腰椎滑脫。有效減壓即可,在精準減壓的同時,減少非責任病變區(qū)的不必要干擾[4],從根本上減少了術后瘢痕形成及椎板殘端再生,保留了脊柱的主要穩(wěn)定結構,既可有效徹底減壓,使脊柱不穩(wěn)定減到最低限度,大大避免了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的發(fā)生。
3.2 手術操作注意事項
3.2.1 精準的手術定位 本術式是微創(chuàng)手術,操作通道狹小,要通過定位及通道的放置,直達病變區(qū)。術前要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與影像學資料所顯示病變區(qū)是否一致,以及術中所見神經根受壓具體情況而決定手術節(jié)段及減壓范圍,避免對手術區(qū)域的干擾。如果難以判定責任節(jié)段,術前行神經根封閉,做到精準的手術區(qū)域定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3.2.2 精確輕柔的椎管內操作 根據(jù)所需減壓的節(jié)段,設計切口,潛行切開筋膜層,從肌間隙進入,使切口長度方便術中調整通道管,小直徑擴張管插入后,緊貼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向周圍推移,推開減壓區(qū)域的軟組織,使手術視野更加清楚,原則上腰3/4節(jié)段手術,通道管緊貼棘突放置,而在腰4/5腰5骶1節(jié)段時通道管放置略偏外。如果為中央椎管狹窄,可以一側切口行雙側減壓,此時應行橫行切口,便于左右調整通道管,在減壓時常需要通過適當平移和變換角度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視野。大部分退變較重的椎管狹窄,在進入椎管時,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和內聚,椎板增生肥厚,可以先用高速磨鉆磨除增生的骨贅及外層椎板,此時應注意在暴露硬膜囊及神經根前完成磨鉆操作,避免傷及脊髓神經,同時在應用磨鉆時要不斷地沖洗降溫,避免灼傷脊髓神經,磨至椎板較薄時,可用神經探子或直角解剖器逐步分離硬膜囊及神經根的粘連,薄嘴椎板鉗咬除減壓范圍的骨性組織,應注意在骨性狹窄徹底解除后,再清除黃韌帶,可最大程度的保護硬膜囊及神經。較重的椎管狹窄硬膜囊粘連嚴重且硬膜囊較脆弱,很容易撕破,本組病例,硬膜囊破裂3例,均為粘連嚴重,在分離時撕破,2例經徹底減壓后明膠海綿壓迫未再滲漏。原則上要減壓有效徹底,并做到精確減壓,避免過度干擾椎管內環(huán)境。避免長時間牽拉神經,更不能把神經擠壓至銳利的骨面。如果為雙側側隱窩狹窄需在另一側建立手術通道進行對側減壓。對于單側雙節(jié)段或三節(jié)段減壓者,可上下移動通道。
本組58例優(yōu)良率為93.1%,手術效果較為滿意。4例術后雙下肢癥狀緩解不理想,考慮椎間孔狹窄嚴重,神經受壓時間較長,受壓范圍較廣,未能充分減壓。后結合非手術治療,癥狀有部分緩解,患者耐受手術能力較差,未再行手術治療。
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方法原則上既要最大限度地解除壓迫,也要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穩(wěn)定結構,但傳統(tǒng)方法以后路開放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術為統(tǒng)一標準,經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后期出現(xiàn)腰椎不穩(wěn)等并發(fā)癥較為常見。臨床實驗研究證明,傳統(tǒng)腰椎后路開放式手術中,肌肉神經支配和肌肉功能受損是術后腰背痛發(fā)生的重要原因[5]。隨著椎間盤鏡技術的發(fā)展,醫(yī)師鏡下操作的日趨嫻熟,在腰椎間盤鏡手術系統(tǒng)輔助下,手術視野清晰,減壓直觀、徹底,減少了對肌肉組織的破壞及神經根損傷的概率,在精準減壓的同時,減少了對手術區(qū)域的不必要干擾,從而減少了術后瘢痕形成,且保留了脊柱后柱穩(wěn)定結構。椎間盤鏡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減壓的范圍可達到開放手術的要求,它具有手術風險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療效好的特點,已為患者及醫(yī)生們接受[6]。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手術方式。鎮(zhèn)萬新認為70%傳統(tǒng)手術的患者適合此術式,但對于合并腰椎滑脫Ⅱ度以上或節(jié)段性不穩(wěn)、減壓范圍要求廣的椎管狹窄癥,不宜采用后路椎間盤鏡下減壓。如合并嚴重側隱窩,椎間孔狹窄,增加了鏡下減壓的操作難度,本組4例效果不佳,均為椎間孔狹窄嚴重。另外,術中鏡下操作遇有困難,減壓效果難以肯定時,應改作開放手術。因此對手術醫(yī)師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楊克勤主編.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北京出版社,1993:662-663.
[2]Kuriyama N,Ito H.Electromyograph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lumbar spinal muscles with low back pain.J Nihon Med Sch,2005,72(3) :165-173.
[3]Rosen C,Rothman S,Zigler J,et al.Lumbar facet fracture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pain after lumbar laminectomy.Spine,1991,16(6 Suppl) :S234-S238.
[4]陳施展,張聰,姚一民,等.腰椎間盤鏡有限減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頸腰痛雜志,2011,32(6):427-430.
[5]夏英鵬,徐天同,申慶豐,等.腰椎全板減壓術后頑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510-512.
[6]DENG ZS,ZHANG SL,LI BJ,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n stenosis with scoliosis.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2007,15(2):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