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邢立娟 王佳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是指骨髓中的某種白細胞發(fā)生慢性惡性增生并浸潤組織器官而引起的血液病,可分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為了探討慢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點和骨髓涂片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我們對3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進行了分析,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3~69歲;其中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23例(占69.7%),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10例(占30.3%),均符合慢性白血病臨床形態(tài)學診斷分型(類)分病(期)建議的相關標準[1]。
1.2 方法 按常規(guī)抽取患者的骨髓標本,涂片后進行過氧化物酶(FOX)染色、糖原染色(PAS)、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NAP),鏡下觀察每張涂片的200個有核細胞。具體操作和結果判定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2]的有關內(nèi)容進行。
2.1 CML23例的骨髓涂片檢查結果 ①細胞形態(tài)特征:中幼粒細胞呈圓形、橢圓形,大小不一;細胞核呈類圓形,可有凹陷、卷曲,染色質(zhì)粗,少數(shù)可見1~4個核仁,細胞胞漿呈紫藍色,量較多,部分可見細胞顆粒減少。鏡下容易看到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幼紅細胞可有核固縮現(xiàn)象,本組有1例出現(xiàn)戈謝氏樣細胞。②增生度:明顯活躍3例(占13.0%),極度活躍20例(占87.0%)。③粒紅比:5.8~96.9∶1,有1例正常、其余22例均增高。④粒系細胞比率為(83.9±8.7)%,其中中幼粒細胞比率為(39.8±7.7)%,晚幼粒細胞比率為(17.7±6.1)%,嗜酸性粒細胞比率為(4.4±2.8)%,嗜堿性粒細胞比率為(2.1±1.5)%。⑤紅系細胞比率為(8.1±4.2)%。⑥淋巴細胞比率為4.4±1.9%。⑦巨核細胞計數(shù)每個涂片5~5000多個不等,其中增高17例、正常5例、減低1例。⑧NAP積分:正常4例,增高4例,減低15例。
2.2 CLLl0例的骨髓涂片檢查結果 ①細胞形態(tài)特征:粒系細胞的形態(tài)大致正常;紅系細胞可見核固縮、核分葉等情況;淋巴細胞可見不同程度的凹陷、切跡、分葉,染色質(zhì)致密,幼淋巴細胞常見1~3個核仁,細胞胞漿呈藍色,量少,部分細胞邊緣有不規(guī)則突出;可見分葉增多的巨核細胞。②增生度:活躍6例(占60%),明顯活躍3例(占30%),極度活躍1例(占10%)。③粒紅比:0.77~11.1∶1,其中減低6例(占60%),正常1例(占10%),增高3例(占30%)。④粒系細胞比率為(12.5±9.7)%。⑤紅系細胞比率為(7.7±6.5)%。⑥淋巴細胞比率為(77.1±17.2)%。⑦巨核細胞計數(shù):每個涂片0~110個不等,其中增高1例、正常4例、減低5例。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作為一種來源于骨髓多能干細胞的惡性增殖性疾病,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白血病類型之一[3]。CML可分為典型CML、不典型CML和幼兒型CML三種類型。本組23例CML中包括典型CML18例(占78.3%),不典型 CML3例(占13.0%),幼兒型 CML2例(占8.7%)。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可分為T淋巴細胞白血病和B淋巴細胞白血病,B淋巴細胞白血病又分為大小淋巴細胞混合型、幼淋巴細胞混合型、典型小淋巴細胞型、不典型大淋巴細胞型和幼淋巴細胞白血病。本組10例CLL中包括大小淋巴細胞混合型6例,幼淋巴細胞混合型2例,典型小淋巴細胞型和不典型大淋巴細胞型各1例。本組23例CML和l0例CLL的骨髓涂片檢查結果表明,CML的骨髓增生度比CLL高,CML和CLL的紅系細胞比率相近,CML的巨核細胞數(shù)比CLL高。CML和CLL之間的同類白血病細胞、正常細胞相比較,存在著形態(tài)大小不一,核凹陷、卷曲以及核漿發(fā)育不平衡等差異。除了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增多以外,CML還可見戈謝氏樣細胞。
總之,骨髓涂片檢查能為慢性白血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對于掌握病情、制訂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1]鄭天林,秦紅,陶元星,等.慢性白血病臨床形態(tài)學診斷分型(類)分(病)期標準建議.白血病,1998,7(4):246-249.
[2]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54.
[3]熊樹民,余潤泉.臨床血液細胞學圖譜與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