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牧
(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浙江 舟山 316000)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臻g與時間是確立人類生存與認知范疇的兩大坐標。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里,空間就是天地,屬于人類生存的領(lǐng)域;而時間則是歷史,用斷代紀年的序列,反映人類認知與繁衍生息的過程?!稌ぬ┦纳稀罚骸拔┨斓厝f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敝袊司刺旆ǖ氐膫鹘y(tǒng)正是從人們對于天生地育的認知開始的。天人之際所發(fā)生的一切,自然界與人的互動,便成為人類最初的文化記憶。
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是人類文化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法國哲學家泰納稱文化是“自然界的結(jié)構(gòu)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記”。浙江地處中國大陸東部,由于地殼升降運動交替出現(xiàn),西南部崛起綿延不斷的峰巒,東北部沉積為與海連接的丘陵、平原與灘涂。據(jù)專家研究測定,早在距今4萬年至11萬年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曾發(fā)生過三次大海浸與海退,海浸時海平面比現(xiàn)在海平面高出5-7米,淹沒了大片陸地;海退延續(xù)了數(shù)萬年之久,海岸線一直退到東海外大陸架。可見麻姑曾經(jīng)三次見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的傳說并非子虛烏有。由于滄桑變遷,浙江境內(nèi)江河縱橫,水網(wǎng)交錯,先民與水共居,與潮共舞。海浸時退居浙西南山巒,海退時則遷居海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過著兩棲生活。距今五萬年前,浙江的古人類“建德人”主要分布于今桐廬、安吉至太湖流域一帶,與廣西的“柳江人”和北京的“山頂洞人”年代十分接近,已經(jīng)學會使用勞動工具,甚至學會利用獨木舟捕魚、撈蝦。到了新石器時代,他們又學會了種植與制陶,開始定居,形成墟落。已經(jīng)發(fā)掘并得到科學認證的有下列幾處:
1.蕭山跨湖橋文化,位于錢塘江南岸,距今約8000年~7000年;2.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6500年;3.以嘉興市馬家浜遺址命名的馬家浜文化,分布廣及整個太湖流域,距今約7000年~5800年;4.浙江與江蘇毗鄰地帶的崧澤文化,距今約5900年~5200年;5.浙北、浙東地區(qū)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左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命名這些著名的文化的詞語都與水有關(guān),如湖、河、渡、浜、澤、渚,可見水在古代浙江就像人體中流貫全身的血液。幾乎所有的文化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稻種,農(nóng)耕種植已成為普遍的生產(chǎn)行為。石器、骨器、陶器、漆器、玉器等制作從簡單與實用演變?yōu)榫屡c美化。航海工具則有獨木舟、櫓與筏,并開始利用風力與潮汐。
按照海洋文化的一般定義,海洋文化就是在特定的時空范疇內(nèi)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包括人類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以及行為、習慣、語言、思維方式與心理定勢。海洋文化的主體是涉海的人類,客體是海洋以及海洋上的一切。海洋文化的本質(zhì),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guān)系。浙江境內(nèi)的古代文化遺存,既是一卷卷古代浙江人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拓荒史、創(chuàng)業(yè)史,又是浙江海洋文化生成、發(fā)展、積淀最初的江河源。
由于浙江沿海地勢卑下,洪水是最大的禍患。據(jù)古籍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記載了炎帝幼女女娃的事跡:“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闭憬硟?nèi)千百條縱橫交叉的海塘,一條條向大海延伸,開辟出千百萬頃良田,精衛(wèi)填海的傳說也許是先民筑塘圍堰的最早記錄。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不少飛鳥的圖案,鳥生雙翼能飛,可以說是最初舟船的參照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雙鳳朝陽”圖案,兩只左右對稱、向上飛舞的神鳥,拱衛(wèi)一輪紅日,周邊的線條可以看作是波濤或太陽的強列光芒。后來鳥又演變?yōu)轹H為鵬(既是魚又是鳥),為船為龍(船又名木龍)。這種鳥圖騰崇拜的風俗,為后世越人所傳承。張華《博物志》記載:“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越人斷發(fā)文身,在四周茫茫的水澤包圍中,擇高地巢居,就像是棲息樹上的鳥,被稱為“鳥人”、“羽人”。他們的衣著輕便如鳥羽,甚至頭插羽毛,身披鳥羽以作裝飾。鳥類生活遷徙不定,越人也經(jīng)常漂泊、移居,遠走海外。《山海經(jīng)》所記述的四十個方國,其中記大人國云:“為人大,坐而削船”;記長臂國云:“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記煊頭國云:“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記句藝國云:“東方句藝鳥身人面,乘兩龍”……《大荒東經(jīng)》記述一種叫“夔”的海洋生物:“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必風雨,其先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彪m說荒誕不經(jīng),但也是對浙江史前史的一種文化解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的地域風情、生產(chǎn)勞作、生活習俗與文明禮儀,影響了一方人的氣質(zhì)秉賦與人格塑造與文化基因。古代浙江人與自然的互動顯示出如下幾個特征:
1.滄桑變遷。唐代詩人方干《題君山》詩云:“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原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边@種滄海桑田的變遷,在浙江沿海尤其明顯。今日的海島曾經(jīng)是連接大陸的平疇沃野,當年遍植桑麻的鄉(xiāng)村成了如今魚蝦嬉戲之地。半個世紀前為修建新安江水庫,淹了半個淳安縣,成為人工千島湖,便是滄桑變遷的速成型與袖珍版。
2.得天獨厚。從自然條件說,浙江氣候溫和,草木蔥蘢,宜耕宜牧,宜獵宜漁。經(jīng)過歷代艱苦的開發(fā)之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與海給浙江人民豐厚的饋贈,獲得了舟楫之便,漁鹽之利,菱塘與桑田之美,文物與商貿(mào)之盛。
3.鐘靈毓秀。浙江的青山綠水有一種內(nèi)在氣質(zhì),浙北太湖浩渺,平原遼闊,金稻遍野,魚蝦滿倉,詩境畫卷,橫放杰出;浙南則有雁蕩雄奇,楠溪秀媚,甌江明麗,天臺聳峙,山水清音,余響縹緲;浙西洞壑幽深,丘陵綿延,奇氣慷慨,文采風流,光照山川;浙東更是大海壯闊,島嶼羅列,人文薈萃,百舸爭流,氣象萬千。浙江人的聰明靈秀、包容大氣,既是山水鐘靈毓秀之秉賦,也是人民勤勞與智慧所造就。一代代浙江人就像神話里治水的鯀、填木石的精衛(wèi)、鬧東海的龍與河姆渡飛天的鳥,創(chuàng)造著一個個不老的傳說。
人類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歷史性。從有文字開始,歷史便成為有序的可以觸摸的文化記憶。浙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自大禹始,大禹治水是浙江海洋文化重彩濃墨的一頁。相傳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帝堯命鯀治水,鯀用堙堵之法,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舜殛于羽山。舜又命鯀之子禹繼續(xù)治水,禹改用開山鑿河的方法,自西向東把洪水從高處引向低處。禹過家門而不入,殫精竭慮、櫛風沐雨達十三年之久,終于治平水患。據(jù)《越絕書》記載:“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睍嫞〞┠耸怯碓谥嗡^程中計算土石方、獎勵有功的辦法。據(jù)說禹到會稽共三次,一次在治水期間,三十歲,娶越女涂山氏為妻;一次是治水勝利后在會稽大會諸侯,鑄造九鼎,建立夏朝;一次在他建立夏王朝后第十年,《史記·夏本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薄痘茨献印罚骸坝碓釙剑r(nóng)不易其畝。”至今紹興仍有禹陵、禹廟、禹祠、禹穴、禹山、大禹峰等文化故跡。浙江土著為越人,后世乃以越人為禹之后裔。勾踐的祖父無余建立越國,后為楚所滅,屬楚。秦始皇置郡縣,越地設(shè)會稽郡,漢代會稽屬揚州,三國時屬吳。及至唐代,因境內(nèi)錢塘江與上游新安江流域曲折成“之”字,故諧音為“浙”,遂作為行政區(qū)域的代號,設(shè)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其管轄范圍為現(xiàn)今浙江全部以及江蘇長江以南地區(qū)。宋代改道為路,設(shè)浙江東路與浙江西路。西路連接江蘇,處太湖流域,包括嘉興、湖州、杭州,稱上三府;東路以錢塘江南岸為界,包括越州、處州、明州、臺州、衢州、婺州、望州廣大地區(qū),稱下八府。浙江正式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省級行政建制,始于元明之間,其轄境與今日浙江省的政域大致相同。
浙江歷史上至少有四次十分重大的時空交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經(jīng)濟繁榮與文化昌盛的歷史節(jié)點:
一次在魏晉六朝,北方戰(zhàn)亂不已,而南方相對安定。永嘉年間,西晉的東遷(317),大量北方士族南下,帶來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制度禮儀、衣冠文物,使江浙一帶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南北文化也開始融會,建康(南京)、會稽(紹興)與永嘉(溫州)成為著名的江左三大都會。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現(xiàn)了文論巨著劉勰的《文心雕龍》;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謝靈運、顏延之的山水詩,沈約的詩歌格律、曹不興的佛像繪畫等,都彪炳一代,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干寶的《搜神記》與吳均的《續(xù)齊諧記》開中國古代小說的先河,為浙江海洋文化增添新的質(zhì)素。
一次在隋唐五代,經(jīng)過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公元七世紀崛起的大唐帝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尤其是南北大運河的貫通,開辟了黃金水道,浙江充分發(fā)揮水鄉(xiāng)近海的地域優(yōu)勢,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漁鹽并舉,富甲一方。浙江的手工業(yè),從采礦、冶煉、燒窯、織絹、造船、煮鹽、制茶、釀酒到雕版印刷,其行業(yè)規(guī)模與制作工藝都令人刮目相看,越窯的青瓷與湖州的絲綢更是馳名天下。唐代詩人喜愛游山玩水,走出了一條浙東唐詩之路。隨著佛教的興盛,浙江修建了上千座寺院精藍,并創(chuàng)立天臺宗,傳播到新羅與日本,其文化影響更在佛教之外。
一次在南宋,由于南宋定都臨安(杭州),浙江成為南方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天子腳下百余年的承平,造成兩浙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無論是城市建筑、街巷市廛、商品物流、勾欄瓦肆、雜技百戲均為一時之冠?!吧酵馇嗌綐峭鈽?,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睕]有強大的經(jīng)濟與文化實力作后盾,決不可能支撐起這三吳都會的百年繁華。而兩浙的人文昌盛,葉適的永嘉學派,陳亮的永康學派,呂祖謙的金華學派,各領(lǐng)風騷。詩詞創(chuàng)作也是大家輩出,比起金人統(tǒng)治下百業(yè)凋零、文化岑寂的北方,又怎能不爭夸江南好、浙江好呢!
另一次在近代,近代浙江從民初至今,一直領(lǐng)跑全國,接軌世界,尤其在水陸交通、商品經(jīng)濟、金融資本、對外貿(mào)易、科學技術(shù)、文學藝術(shù)以及教育、衛(wèi)生、鄉(xiāng)村建設(shè)等領(lǐng)域都光芒四射,蒸蒸日上?!皹怯^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錢江潮是舉世聞名的奇觀,也是浙江形象的時空標志,從它形成之時起,就憑借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區(qū)位優(yōu)勢,吞吐江海,叱咤風云,不僅與空間齊驅(qū),而且與時間賽跑,從遠古一直領(lǐng)跑至今。蘇軾《八聲甘洲》詞云:“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他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更是天機的揭秘和人籟的絕唱。
浙江境內(nèi)河港縱橫,岸線曲折,灘涂綿延,波濤拍天。生活在海邊水鄉(xiāng)澤國,船是最重要最實用的交通工具,也是趕潮獵海的生產(chǎn)資料。民謠云:“海島沒有路,出門便乘船?!蹦切┹p巧的艤舟與舢舨就如同今日的摩托車、轎車泊在埠口渡頭。魯迅故鄉(xiāng)紹興有一種烏蓬船,也許可以稱作出租車與公交,穿行在水鄉(xiāng)河網(wǎng)間,每個村口設(shè)??空?。還有一種叫腳劃船的,獨來獨往,簡直就是自行車了。在浙江人眼里,船是有靈性的,甚至是活的。按照魚的游弋與鳥的飛翔設(shè)計,船頭有魚的眼睛,船尾有魚的尾鰭,船中間的桅桿懸掛著帆,像大鳥張開翅膀。漁民造船要請船神,開船要供船菩薩,人與船成了生命共同體,當他們選擇了乘風破浪,也就把生命托付給船了。船既是務實的,又是浪漫的,它不僅培養(yǎng)了人的勇敢冒險精神,也啟迪了海闊天空的想象,激發(fā)異想天開的靈感。
浙江作為船文化的發(fā)祥地,七千年前跨湖橋文化遺址發(fā)掘的獨木舟可以說是船的古老標本,從“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到“編木(竹)為筏,扯風為帆,結(jié)繩為網(wǎng)”,越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受到大海的寵愛。越有渡過、攀越、超越之意。浙江先民古屬東夷,因長期居住河邊、海邊,與水為伍,也就自稱越人。據(jù)《越絕書》記載:越地“西則迎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交錯相過,波濤濬流,沉而復起,因復相還。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時,動作若驚駭,聲音若雷霆。波濤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維”。越人“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他們不僅把船用于交通與捕魚,還用于戰(zhàn)事。吳越爭霸在水網(wǎng)地帶作戰(zhàn),據(jù)說夫差的士兵就有“衣水犀甲十有三萬人”;勾踐沼吳之后,驅(qū)兵沿海北上,在山東半島瑯琊建臺,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雖說這些記載未免夸張,但也證實舟船在吳越已被廣泛應用與不斷改進的事實。
繼春秋吳越之后,浙江的造船史、航海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秦始皇開始為普及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在今浙江境內(nèi)設(shè)會稽郡、彰郡。這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不僅統(tǒng)治六合,還要淹有四海。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會稽,先由長江東下到杭州,渡錢塘江到諸暨,登會稽山,祭大禹陵,遙望東海,勒碑刻石,并實施強制移民政策,使越人歸化;同時密切注意“東海外越”的動向,把目光移向海外世界,遣徐福東渡求不死藥的始發(fā)地即在浙江,故境內(nèi)有好幾處“秦望山”。浙江的造船與航海技術(shù)至漢代有很大的改進,聲聞朝廷,旨令貢奉,皇家貴族的一種游船就叫做“越女舟”。漢代的船可以分為客船、貨船與戰(zhàn)船三類。客船體積較小,《淮南子》稱之為“越舲”,普通百姓出門,也借舟船代步。貨船用于載物,其運力數(shù)倍數(shù)十倍于馬車牛車。戰(zhàn)船有大小,大型的樓船一般高達三層數(shù)丈,望之若山;小型的戰(zhàn)船叫走舸,動作靈活,速度奇快。三國時吳國就有賴于一支強大的水師,才守住長江防線。東晉末年孫恩、盧循海上起義,以舟山群島為根據(jù)地,擁有戰(zhàn)船千艘,水軍十萬人。戰(zhàn)爭與運輸促進了造船技術(shù)的進步。漢武帝詔令會稽太守望朱買臣:“詔買臣到郡,治樓船,備糧食、水、戰(zhàn)具,須詔書到,軍與俱進?!比龂鴷r期,孫權(quán)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帶兵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夷州即今日臺灣。孫吳在浙江境內(nèi)設(shè)有官府經(jīng)營的船屯。據(jù)《隋書》記載:隋文帝大業(yè)六年遣大將陳稜率萬人通流求(臺灣),道經(jīng)浙江岱山,殺戰(zhàn)馬祭海神,今岱山島東北部尚留存遺址,叫刑馬石覽,有陳大王廟。
第二階段隋唐五代至元明為鼎盛期。繼南北大運河開通之后,唐代又開鑿、疏浚了浙東運河,由寧波入海,“南船北馬”的格局由此形成。只要見過北方草原嘶風追云的馬群,就可想見南方江河湖海接地泊天的船帆。僅吳越國一隅,就在湖州、杭州、越州、臺州、婺州、括州等地設(shè)有造船基地。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每艘“長二十丈余,上為宮室層樓,設(shè)御榻以備游幸”。南宋時專設(shè)市舶司,管理水上船舶航行業(yè)務。及至元代,全國市舶司增加到七個,浙江就據(jù)有其四,杭州、澉浦、明州、溫州大大小小的港口,穿梭多條國內(nèi)國際航線。浙江與日本、韓國的往來自春秋吳越時期已經(jīng)開始,利用夏冬兩季的季風與海流,往返于日本列島與韓國濟州島等地。據(jù)說中國的稻作文化就是從浙江沿海乘季風傳過去的。唐朝正式開辟了由浙江明州至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航路,一批批的日本遣唐使、留學生與新羅商人、學人紛至沓來,大都走明州這條航線,最著名的有日本僧人慧鍔請觀音與鑒真東渡。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晁衡)開元五年(717)到長安求學,學成留在唐朝作官,與王維、李白等友善,互有贈詩。天寶十二年(753)晁衡從明州返回日本,訛傳渡海溺死,李白《哭晁卿衡》云:“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沉歸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闭憬卸嗵幮铝_坊,為新羅商人聚居地;今寧波尚存“高麗會館”遺址,普陀山新羅礁也是韓國商人過往的遺存。據(jù)韓國《高麗史》記載:大約二百年間,宋商從海上去高麗達129次,約5000多人,明州是主要口岸之一?!端问贰じ啕悅鳌酚涊d:北宋元豐元年(1078),遣左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造兩舟于明州招寶山下,一曰“凌虛安濟致遠神舟”,一曰“靈飛順濟神舟”。兩舟“由定海絕洋而東,既至(高麗),國人歡呼出迎,國王王徽具袍笏玉帶拜受,優(yōu)待燾、睦,館之別宮,標曰‘順天館’,言尊順中國如天云”。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可謂中國航海史也是造船史的空前壯舉。明成祖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遣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lǐng)規(guī)模龐大的船隊,從明州、泉州出發(fā),經(jīng)過南海諸島,跨越亞非兩洲,到達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第一次鄭和的船隊計有大小船只62艘,船員與將士27000余人,最大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可容載1000余人,是當時航行海上的最大船只,具有最先進的航海設(shè)備和技術(shù)。船隊每到一處都與當代政府與商人互贈禮物,交換商品。中國的瓷器、茶葉、鐵器、絲綢、農(nóng)具成了當?shù)匕傩昭壑械膶毼?,所以稱鄭和船隊為“寶船”。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一次國際商貿(mào)之旅,也是文化睦鄰之旅,和平與友誼之旅,把中國海洋文化的種子遍撒在許多亞非國家。
第三階段從清末民初至今為轉(zhuǎn)型期。由于明清兩代實行“海禁”,閉關(guān)鎖國,引發(fā)了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浙江是鴉片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受英國人的船堅炮利的刺激,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左宗棠曾在杭州仿造小輪船。民國初年,以上海為中心形成浙江人占多數(shù)的民間“江浙財團”,“寧波幫”也由此崛起。浙江的造船與航海業(yè)迅速轉(zhuǎn)型并突飛猛進,一是打造鐵輪,二是面向海外,利用港口優(yōu)勢占領(lǐng)國際貿(mào)易市場。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更把這一勢頭推向高潮?!芭眱涸诔鳖^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浙江站在潮頭的前沿,大力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和海洋文化,描繪建設(shè)海洋強省的宏圖。2011年《浙江海洋經(jīng)濟示范區(qū)規(guī)劃》上報國務院批準,并宣布成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把原先的長三角“海洋綜合開發(fā)試驗區(qū)”提高到國家級水平,形成東南沿海一方以開發(fā)海洋為標志的新地標。
船行四海,港通天下。浙江人憑借舟楫之便,在一片澤國水國地帶開辟出錦繡山川,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蠶桑絲綢之鄉(xiāng)、茶葉花果之鄉(xiāng)、百工手藝之鄉(xiāng)和造船航海之鄉(xiāng),并形成歷史悠久的船文化、漁文化、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商貿(mào)文化、旅游文化、軍旅文化、航海文化以及龍文化、觀音信仰文化……這些文化都應屬于海洋文化系列,對海外也產(chǎn)生重大影響。從日本列島到朝鮮半島,從印度友邦到馬六甲海峽,其語言文字、建筑風格、勞作方式以及生活習俗,幾乎處處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的流風余韻,而中國通往那里的重要門戶之一,便是浙江。
“陸地從這里消失,海洋從這里開始?!闭憬暮Q笪幕催h流長,這一點恰恰被后世忽視。有人以為躋身于京洛文化或齊魯文化,那才是中國文化的正宗。如同唐代一些人輕薄為文,看不慣六朝文體,嗤笑庾信,譏哂初唐四杰那樣。杜甫《戲為六絕句》詩云:“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币庵^初唐四杰的詩文皆龍文虎脊,如同色彩斑斕的駿馬奔馳田野,穿行城邑。而浙江的海洋文化也如同四杰的詩文,超邁前人,歷塊見都,每個時空區(qū)間都呈現(xiàn)出瑰麗多姿的畫面與音域?qū)拸V的華采樂段:
(一)虛無縹緲之鄉(xiāng)。李白詩云:“??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卑拙右自娫疲骸昂雎労M庥邢缮剑皆谔摕o縹緲間?!崩畎姿f的瀛洲,乃實指浙江的舟山群島;白居易所說的仙山,也虛擬東海上的某一個島,因此后來有楊貴妃東渡到日本的傳說。浙江是中國島嶼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省,東海又與太平洋連接,沿海島群綿延,星羅棋布,波瀾壯闊;島上則是云煙繚繞,洞壑幽深,景色奇麗。因人跡罕至,多仙靈傳說。傳說是一種口碑文化,尤其是海外逸聞,更能助人談興。浙江的神靈崇拜,如龍王崇拜、風崇拜、潮崇拜、船崇拜、魚崇拜、仙人崇拜等大都來自海島,并生發(fā)出許多與海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如龍王系列故事,觀音系列故事,蝦兵蟹將故事,魚類故事,氣象故事,八仙過海故事,哪叱鬧海故事,坍東京漲崇明故事,最著名的是白娘娘與許仙水漫金山故事,顯示了反抗強暴、追求自由的犧牲精神與浪漫主義。金庸武俠的第一部《射雕英雄傳》開篇,即把地點定格在舟山的桃花島,接著又在多部小說中寫了靈蛇島等十幾個島嶼,風潮激蕩的自然環(huán)境展開劍氣縱橫的俠義故事,為浙江的海洋文化更增添了幾分奇麗色彩。人類已經(jīng)有幾百萬年歷史,有文字紀錄的歷史才不過五千年。傳說的年代遠比歷史悠久得多,海洋是淵源之一。
(二)海洋文物之邦。浙江文化昌隆,遺產(chǎn)豐富,素有“文物之邦”美譽,其中特別顯目的是海洋文物,有館藏珍品秘笈,也有地物保護遺址。館藏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浙江的名優(yōu)特產(chǎn),從產(chǎn)地、制作到運輸,大抵與海有關(guān)。如杭嘉湖的絲綢精品,西湖龍井的茶道茶藝,寧波的越窯青瓷,紹興的釀酒工藝,沿海各地歷代的船模等。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時宮廷的許多珍藏,其中歷代兩浙名人字畫,燦若星斗,價值連城。元代畫家浙江人黃公望的《富春山水圖》半卷在浙江,半卷在臺灣,2011年在臺北合璧展出,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也是海洋文化的一段佳話。館藏的另一部分來自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世界各地的貢品、贈品,大都為稀世奇珍,爭奇斗巧,滿目琳瑯。浙江很早就傳入佛教,境內(nèi)多叢林名剎,寺院林立,佛教藏品也是一絕,如印度的貝葉經(jīng),緬甸的玉佛,泰國的鏤金寶塔以及斯里蘭卡、柬埔寨、尼泊爾的各種佛珠與宗教禮器等,浙江文物館藏之富,可見一斑。
地物保護遺址除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海洋文物淵藪外,還可以看到總長度超過萬里長城的重重迭迭的海塘以及碶閘、鎮(zhèn)物,如海寧鹽官鎮(zhèn)的大鐵牛與占鰲塔。沿海迤邐而行,景觀目不暇接,有平湖的“乍浦八景”;嘉興的南湖紅船與水鄉(xiāng)古鎮(zhèn);杭州的宋城與西湖;紹興的大禹古跡與西施故里;寧波鎮(zhèn)海口的城塘與碑亭,徐霞客游記也由此開篇……臺州則以雄山險隘著稱,天臺山有多處佛寺道觀,創(chuàng)宗立派,氣勢恢弘,揚名海外。溫嶺的石塘鎮(zhèn)最早迎來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臨海的桃渚軍事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著名的抗倭衛(wèi)所,墻高二丈余,周長一公里,倚山傍海,固若金湯,有“江南八達嶺”之譽。而浙商蹤跡遍天下,浙貨風行通四海,一些著名港口城市都有市舶司、洋務衙門以及會館商行遺址,依稀可見當年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與市場經(jīng)濟的雛型。浙江又一向為東南屏藩,兵家必爭之地。民族英雄文天祥堅持抗元,不屈不撓,當年從海上南歸過臺州時有詩云:“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崖玉界中?!绷硪皇酌鳌哆^伶仃洋》也寫于這一海域。溫州江心嶼今存文丞相祠堂,有詩憑吊云:“只身北使撐危局,九死南歸當大任。正苦絕聯(lián)無對句,拼將熱血作銘箴。千尋雙塔出師表,百折中流入海心。丞相祠堂歌正氣,江風潮雨滿衣襟?!绷硪粋€民族英雄浙江人張蒼水也與大海結(jié)緣。他26歲扈從明魯王入海堅持抗清19年,被稱為“怒海雄獅”、“海上蘇武”,統(tǒng)兵四入長江、三下閩海、兩難海難,曾于臺州、象山、舟山等地多處練兵結(jié)寨,最后在孤島被俘,死葬杭州南屏山麓,有《奇零草》、《采薇吟》、《冰槎集》、《北征錄》等傳世,大半寫于海上。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浙江定海、鎮(zhèn)海、乍浦多處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尤其以定海三總后葛云飛、鄭國鴻、王錫朋最為著名,三人同日殉國,可歌可泣。今定海存“三忠祠”、鴉片戰(zhàn)爭紀念館和紀念公園。浙江歷史多名人故居,多古建筑,多觀光點,沿海尤多龍王廟,祭祀四海龍王。舟山桃花島有桃花女龍廟,有人填詞詠其事云:
風落花冠,塵蒙草帔,柳眉桃面生春。深潭空谷,何事竟沉淪?時作村姑老嫗,無人識、雨爪云鱗。神龕冷,香殘燭暗,簾月掩黃昏。
癡情,思往事,傳書柳毅,煮海張生。對碧波千里,眉黛深顰。今夜珠明月淚,最難忘、昨日溫存。天涯雨,朝來暮去,零落為君傾!
相傳岱山島腳下即東海龍宮,潮來時千軍萬馬淹沒幾公里長的沙灘(后沙洋),是龍宮的演武場。幾年前,岱山舉辦中國海洋文化節(jié),即在此處構(gòu)筑高大的海壇,與北京的天壇、地壇鼎足而三,海壇頂部十米高的標桿叫定海神針,就是向東海龍宮借的。
(三)海上絲綢之路。浙江海外貿(mào)易盛于唐宋,明州(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通達日本、韓國及周邊東南國港口,大宗浙江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酒與手工業(yè)產(chǎn)品輸往各國,輸入的則有馬匹、藥材、木材、砂金、香料、佛像等。當時往來船只以中國的“商舶”、“海舶”為主。日韓等國的史志記載,中國文化源源不斷地通過商貿(mào)交往流向日本與韓國,日本把他們所修造的船只稱“關(guān)東大佛造營料唐船”、“造天龍寺宋船”等。元代的海外貿(mào)易也十分活躍,可以到達非洲海岸。據(jù)《馬可波羅行記》:杭州“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無數(shù)……有四五萬人挈其消費之百貨來此貿(mào)易”,寧波是當時世界級大港口之一,吸引了不少“番舶”、“夷船”。明代雖實行“海禁”,日本等國的朝貢貿(mào)易也以寧波港為通道,每逢貢期,如同過節(jié),船舶絡(luò)繹不絕。近年發(fā)現(xiàn)許多海底沉船,陸續(xù)被撈上來。韓國木浦建有沉船博物館,展出眾多來自中國的沉物,瓷器多達萬件,式樣大小不等,百分之八十以上為越窯產(chǎn)品。木浦與寧波隔海相望,風正潮順,帆船兩天即可到達,可見往來之便。鴉片戰(zhàn)爭打開清朝封閉大門,寧波又被列為通商口岸。隨著上海與香港的繁榮,浙江的海運業(yè)風生水起,許多浙商到滬港以及海外發(fā)展,帶去了大量的資金與航海人才,寧波、舟山的水手遍及世界各個港口,涌現(xiàn)出一批新老“船王”,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領(lǐng)跑者。滄海遺珠,學界似乎淡忘了五百年前發(fā)生在浙江六橫島雙嶼港的往事。六橫島是舟山群島的第三大島,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明初實行海禁,舟山成為棄地。失去衣食靠山的漁民、鹽民、船民、商人及部分囚犯鋌而走險,聚集六橫島開發(fā)雙嶼港,從事海上走私貿(mào)易。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朝政府遣浙江巡撫朱紈派兵剿滅毀港,建港已數(shù)十年之久,由于葡萄牙人平托《遠游記》的誤導,把雙嶼港看作葡萄牙先于澳門的殖民地,“海上冒險家的樂園”,“十六世紀中國的上?!?。其實,雙嶼港是在國際大航海的背景下崛起的,由于明朝政府閉關(guān)鎖國,中國民間第一代海商組建了以武裝為盾牌的遠洋船隊與貿(mào)易團體,在六橫島這片棄地開埠立業(yè),引資招商。明王世貞《弇州史料》云:“舶客許棟、王直等,于雙嶼諸港,擁萬眾,地方紳士,利其互市,陰與之通?!爆F(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要求自由與流通,許棟、王直他們是“海商”、“海王”,把“開禁通市”書寫在雙嶼港飄揚的旗幟上,顯示了巨大的膽略勇氣與遠見卓識。后來王直流亡日本,歷史上稱之為“倭寇”,這不僅是王直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當五百年后的今日,中國已加入“WTO”,成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滿世界的商品都標志“China中國制造”,當上?!獙幉ā凵揭崖?lián)袂建成東方大港,浮天連云的集裝箱巨輪從浙江海面出入,我們怎能不為浙江先民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作出的貢獻而感到自豪呢!
(四)海派文藝之萃。魯迅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談論過“京派”與“海派”,以為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又接著說“北人與南人”,以為北人厚重,南人機靈,南人北相者是機靈而又厚重。浙江地處南方,面向大海,自然是“海派”。即以文學藝術(shù)而論,就顯示機靈而又厚重的特色。且不說魏晉小品與筆記小說就有一些浙江文人佳作,浙江唐詩之路據(jù)說有三百多位詩人走過,宋元的小說話本與明代的白話小說《三言》、《二拍》的作者凌濛初是浙江吳興人,都屬海派。元明之際的南戲起源于溫州,成就了一代之文學戲曲傳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也與浙江山海有些關(guān)涉?!度龂萘x》第29回寫孫策射獵丹徒山中,那個“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的仙人于吉來自浙江。《水滸傳》后四十回化很大篇寫平方臘故事,方臘乃浙江睦州人,今境內(nèi)尚存方臘洞等遺址?!段饔斡洝范啻螌懙綄O悟空到南海普陀請觀音,書中蓮花洋與普陀山的景物描寫十分逼真。最近有學者考證《紅樓夢》與普陀山的淵源很深,發(fā)生在康熙、雍正朝的故事背景,與康熙、雍正給普陀山賜帑金、賜御書、修禪林正相吻合。太虛幻境的設(shè)計或是紅樓一夢的翻版,從“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虛假奢華到“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寶玉出家,從一僧一道指點迷津到最后歸結(jié)小說題旨,都可與普陀山的文物銜接。晚清《鏡花緣》寫唐敖、林之洋、多九公游歷海外,見識三十多個國家的奇人異事、奇風異俗,后入小蓬萊修道不還。蓬萊之名有兩處,一在山東登州,二在浙江岱山,這部極具海洋風情與特色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審美趣味。中國三十年的現(xiàn)代文學屬于海派,浙江籍作家?guī)缀跽碱I(lǐng)半壁江山,已形成共識。浙人趙翼有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闭憬私艿仂`,人才輩出,說薈萃海派文藝之萃,并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