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旅游活動自古有之,但古代的“旅游”與現(xiàn)代的“旅游”存在很大的差異。謝彥君先生認為“旅游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審美和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1]強調了旅游的審美性和休閑性。而古代的旅游只能概括為“旅行游歷”之意。與現(xiàn)在的旅游觀光相比,古代的旅游活動內容更廣泛,古代旅游活動包括: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官員宦游、商貿旅游、僧道釋游、平民旅游等類型。
泰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名山、圣山,泰山旅游活動源遠流長。從遠古時代就有先人巡獵泰山,蟠柴祭天的行為,是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封建社會更是有歷代帝王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以彰顯其天命正統(tǒng);文人名士登泰山以明志,抒發(fā)情感;僧道到泰山參禪悟道云游;平民百姓到泰山朝拜進香;泰山的旅游活動日益興盛起來。本文主要探析歷代帝王的泰山封禪祭祀和文人名士的泰山旅游活動。
泰山,一直是歷代帝王們向往的朝拜之山。據(jù)《史記·封禪書》載,秦以前就有七十二位君王到泰山巡狩祭祀,這種儀式被以后帝王逐漸演變成了封禪大典,“以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以泰山下小山上祭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贝思捶舛U。[2]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都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典禮。
帝王巡游封禪泰山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效法古帝王“受命”舉行封禪的做法,率群臣從咸陽出發(fā),跋涉千里巡行登封泰山。始皇“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于梁父?!盵2]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繼位不久即東巡泰山,舉行祭祀之禮,并命丞相李斯在秦始皇原刻石上再行刻辭,即《李斯篆碑》,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刻之一。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八至泰山,六次封禪泰山。漢武帝如此頻繁的登封泰山,為泰山留下了眾多古跡。如立于泰山極頂玉皇宮門前的無字碑,相傳為漢武帝親手所植的岱廟千年漢柏,以及位于泰安汶水邊的漢明堂基址。漢武帝登泰山留下的贊語是:“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他從不同角度贊美了泰山,他的贊語古雅渾樸,毫無雕飾。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三月過泰山,命官員祭泰山、梁父山。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封泰山,禪梁父山。“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禪于梁父”。[3]從臣馬第伯撰寫《封禪儀記》,雖題為《封禪儀記》但內容多描述景物、風俗,可謂是中國最早的游記散文。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章帝東巡至泰山,舉行柴祭,并于明堂祭祀。東漢延光三年(124年)二月丙子,安帝東巡至泰山,舉行柴祭。
北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太武帝率軍南下伐宋,經泰山,行祭禮。魏孝文帝大和四年(公元480年)七月巡行泰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正月,隋文帝東巡至泰山,柴燎祭天。
唐朝時期,高宗李治同皇后武則天于麟德三年(666年)舉行封禪泰山,唐高宗與武則天從洛陽出發(fā),率文武百官,親赴泰山封禪,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女性。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七日抵達泰山,舉行封禪,玄宗從泰山南麓登封泰山,在岱頂筑壇舉行封禪大典,并親筆撰書記述這次封禪經過,即《紀泰山銘》,鐫刻在泰山之頂?shù)姆鍘n絕壁上,即今岱頂大觀峰上的唐摩崖刻石,摩崖書法遒勁婉潤,莊嚴雄厚,在陽光下金光閃爍,蔚為壯觀。
最后一位舉行過泰山封禪的皇帝是宋真宗,他于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登封泰山,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并且建造了昭真祠、岱廟、天書觀三座廟宇。并且留下了回馬嶺、御帳坪等地名。
明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東巡,駐東平,望祭泰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世宗為求子東巡,祭泰山。清朝康熙和乾隆也都親臨泰山,為了不傷民力財力也沒有舉行封禪儀式,而是巡游致祭??滴醯墼蔚桥R泰山,并兩次登上了岱頂,拜祭泰山神。乾隆帝十次巡幸泰山,六次登臨。并且留下了許多贊美泰山的詩詞,據(jù)記載,乾隆登岱所賦泰山風景的詩章,共有170余首。
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為了彰顯大一統(tǒng)和應天受命,并且都對自己的王位進行了一番宣揚,表示其“功德卓著”;二是祈求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江山永固;三是為了祈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之方。
除了帝王登泰山的政治性,還有歷代文人名士登泰山的休閑性。隨著泰山信仰的興起,泰山已不再僅是帝王巡游封禪的地方,有越來越多的士人大夫也慕泰山之名,前往登覽。這些文人士宦游覽泰山,感悟泰山的雄奇?zhèn)グ?,寄托百般心緒,抒發(fā)情懷,吟詩作賦,為今日泰山文化的形成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孔子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了解民情,觀知時政,活動內容與歷史遺跡十分豐富。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跡,孔子稱首?!笨鬃拥怯翁┥?,還有觀覽名勝,開闊眼界,增強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目的。并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名言為泰山增添儒雅之韻。還感悟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最早的旅游文化學。
司馬遷一生曾多次來往于泰山。他二十歲時奉父命南游,并在向往已久的泰山領略峰巒之偉岸,考察封禪的遺跡,流連忘返。武帝歷次到泰山,司馬遷皆為隨從。[4]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他才寫出了“承敝通變”的《封禪書》。
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與泰山淵源極深。不僅生于泰山,他的六處封地均與泰山相去不遠。曹植多次經過、登臨泰山,既有尋仙訪道的優(yōu)游,也有抒發(fā)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政治熱情。并于黃初年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泰山的游仙詩,成為第一位創(chuàng)作泰山游仙詩的詩人。
南朝劉宋時期的大詩人謝靈運,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游泰山時曾寫下了“岱宗秀維岳,崔萃刺云天”(《泰山吟》)的名句。現(xiàn)刻于岱廟漢柏亭南的墻壁的詩碑上。
唐代兩大著名詩人,“詩仙”的李白和“詩圣”杜甫都曾游覽泰山。杜甫在他25歲游泰山時,留下一首千古絕唱《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元年游魯?shù)貢r登臨泰山,也留下了《游泰山)(六首),“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憑崖望八極,目盡長空閑”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名山雅句相得益彰。
元著名詩人元好問偕友人進行泰山之游,著《東游略記》及詩數(shù)十首,,以寫實手法為主,敘述整個游覽全程,其中主要是泰山及泰城見聞。延佑年間,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游岱期間,見王母池西側的岱岳觀有古柏、古松十余株,其枝干如虬如龍,揮毫潑墨,留題“漢柏”二字。[5]
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曾游歷泰山。在五岳之中,他率先拜訪的就是東岳泰山。徐霞客在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游覽了泰山,徐霞客沿十八盤徑登泰山絕頂,只見泰山雄中藏秀,秀中藏奇,美不勝收,令其嘆為觀止。
清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曾多次到泰山?!读凝S志異》中有關泰山的作品有26篇,約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除小說外,還有一批贊頌泰山的詩、文、賦等作品,如其描寫泰山之高的詩句“白云之上接天界,山巔又出白云外”。
歷代登游泰山的文人名士還有孔子弟子顏回、曾子、林放,俞伯牙,史圣左丘明,秦相李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歐陽修,詞人辛棄疾、蘇轍,元代詩人詩人張養(yǎng)浩,清代文人紀昀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再此不一一列舉??傊?,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名士,都將泰山作為其人生的標盡,人格的高度,精神的超越。他們在進行游覽的同時,或題字石刻,或建廟立碑,或吟詩作賦,為泰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氣息與寶貴的歷史古跡。
[1]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49.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0:8 卷 28.
[3]范嘩.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 1.
[4]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太史公行年考[M].北京:線裝書局,2009.
[5]周郢.周郢文史論文集[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