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磊[湖北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 武漢 430205]
狄更斯在他寫作生涯的30多年間,除14部長篇小說外,還著有大量的游記和中短篇小說,他的眾多作品都被英國人民所喜愛,甚至還吸引了許多世界范圍內的戲劇觀眾和無數(shù)讀者。其中許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體現(xiàn)出狄更斯“愛”與“善”的人道主義思想,它偏重于倫理道德,以人性為基石,注重人物外在的感化功效,帶有陰柔和略帶感傷的氣息。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誕生于維多利亞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并與他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歷史上的審美觀和道德觀以及濃郁的基督教精神也浸潤了其人道主義思想。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他是一名高產作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流芳百世的經典著作,除了先天天賦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奮努力。同時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在現(xiàn)實與浪漫中運用妙趣橫生的語言道出了世間百態(tài)。狄更斯的人道主義不僅繼承了“忍讓、仁愛、寬容”的傳統(tǒng),還發(fā)揚了“博愛、自由、平等”的精神。他的人道主義核心便是“愛”與“善”,其中的“愛”不是站在自然本性基礎之上的占有式的愛,而是基督式的大愛;其中的“善”是指人性方面所存在的善性,包括為善的舉止和心態(tài)。狄更斯相信人性本善,有的人之所以會變惡只是被罪惡的社會環(huán)境所迫而導致了對善良人性道德的偏離,假如他們身處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那么他們也會是好人。秉持著這樣的思想觀念,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十分注重人物外在的感化功效,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總會有那么幾個“小圣母”的人物存在,如下文中將要描寫到的西絲、小耐爾。
展開狄更斯譜寫的人物畫卷,其中許多色彩斑斕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沉浸其中,為之著迷。她們有的溫柔善良,有的美麗可愛,甚至有的有男性般的剛強,在她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內在美,這就是狄更斯小說中的“小圣母”形象,她們引導著人性的迷失者。如《艱難時世》中的西絲、《老古玩店》中的小耐爾等,在她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優(yōu)秀的共同點:即使身處逆境,卻依然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具備美好的品質,她們總能給人帶來溫暖的感覺,有了她們便找到了家的歸屬感。她們都有一個需要自己去照顧、去感化、去引導的父親或長輩,而這類長輩大多都屬于下文中所描述到的“悔過者”形象。在狄更斯的心目中,“小圣母”是最為理想的人物形象,在眾多作品中,她們作為感化者和引導者使“悔過者”最終走向了人性回歸、精神復活。
《老古玩店》中的小耐爾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凄美的形象,她是“愛”與“善”的化身,在仆人吉特的眼中,她是遙不可及的天使,給人高不可攀的錯覺,實際上她很可愛,也很容易親近。通常和小耐爾一般年紀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如果讓她們日夜陪著衰老的外祖父待在沉悶陰暗的古玩店里過著單調乏味的日子,那是枯燥至極、難以忍受的,可在小耐爾看來,正因為能陪伴在外祖父身邊,生活才變得美好。對外祖父來說,他深深地愛著這個孫女,他想竭盡全力讓小耐爾在他死去后能過著物質豐裕的生活,正因為這樣,他不幸墮入了賭債的深淵,周而復始,最終泥足深陷,不得不帶著小耐爾離家出逃。在這一路上,小耐爾卻憑借自己的毅力與果斷不斷引導著外祖父走出困境,她雖然小小年紀,卻像個母親一樣照顧、關愛著外祖父,她雖然最終由于身心俱備而早逝了,但卻像耶穌一樣凈化了人們的內心,她美好的形象與精神在人們的心中永世長存。
“小圣母”是人性的完美者,是“愛”與“善”的化身,那么顧名思義,“悔過者”則是有人性的缺陷但愿意改過之人,在這類人的本性之中存在著善與惡兩種因素,只是由于罪惡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他們的善被惡所壓制甚至是蒙蔽了,然而在通過“小圣母”的感化和引導后,他們迷失的人性又將復蘇與重生。
狄更斯筆下的“悔過者”形象分為兩種,一種是本性中雖然存在著善惡兩種因素,但善是占主導地位的,是人性的根本,他們仍然持有明辨是非之心,只是由于罪惡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內心的善被惡所壓制、覆蓋而趨于沉淪?!峨p城記》中的卡爾登是一個具有天賦、才華出眾的人,可他卻不思進取,自甘墮落,他認為自己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已無法擺脫酒肉和怠惰了。然而,在“小圣母”露西出現(xiàn)之后,他的內心受到了感化,最終迷途知返,得到了精神復活。露西用“愛”與“善”滋潤了卡爾登日漸枯萎干涸的心,使他重新肯定了自我。狄更斯對卡爾登這類人之前所持的態(tài)度是“對他們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但同時又對他們的不爭氣而感到憤怒”,在他們受到感化、迷途知返后,便歌而頌之。
另一種則是本性中的善已幾乎被惡蒙蔽,顛倒是非黑白,只有將他們內心的魔障全部驅除,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才能讓他們真心懺悔,相對上一種“悔過者”而言,這一種通常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更長的時間。《艱難時世》中,葛雷梗雖然注重實利、自命不凡,以功利主義作為生活原則,但他自身并不缺乏感情,而他卻忽視了自己的感情。心靈的智慧被頭腦的智慧所蒙蔽,他的天性被他的事實哲學所壓制,他的感覺早已麻木。葛雷梗是一個本性端正善良的教育家,但卻交了龐德貝這樣一個好朋友,他把自己年輕的女兒露易莎嫁給了比她大得多的惡漢龐德貝,又把輕佻的貴公子介紹到露易莎身邊,由此可見,葛雷?!爸卸尽辈粶\卻不自知,最終導致女兒婚姻破裂、兒子生活放蕩成了盜竊犯,他是可悲的,但他并不可恥,自食惡果之后,他在女兒露易莎和“小圣母”西絲的感化下深刻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最后得以和露易莎一家在溫馨和睦中安度晚年。狄更斯對葛雷梗這類人所持的態(tài)度由之前的批判變?yōu)樽詈蟮耐榭隙ā?/p>
“惡人”形象是“小圣母”形象的對立面,如果說“小圣母”是人性的完美者,那他們就是人性的缺失者,這兩類形象在人性方面是兩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小圣母”的“愛”與“善”在他們身上無法得到回應,無法引導他們向善,他們是沒有愛心、沒有情感之人。狄更斯筆下的“惡人”形象是他極力否定、鞭撻的對象,在他看來,美即是善,丑即是惡,“惡人”形象都是怪異的、丑陋的。
《艱難時世》中的龐德貝是一個極度藐視情感的紡織廠廠主,在許多方面他的言行舉止都體現(xiàn)出他沒有人的天性,沒有情感。他把自己的親生母親隱藏在外地的鄉(xiāng)下并不許她與自己相見,老婦人迫于無奈,只能每年一次奔波幾十英里來到他所在的城市,在他住處的四周徘徊不前,這是一個做母親的心,她希望這么做能夠看上自己的兒子一眼。龐德貝總是喜歡吹噓自己白手起家,同時,這也是在宣揚一種無情哲學;他總是營造出一種世界對他是無情的,所以他有理由也對世界做無情的假想;他總是以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去面對他人,好像全世界都對他有所虧欠一樣;他總是先聲奪人,永遠都擺出一副優(yōu)越自負、高高在上的樣子;他總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思維方式給別人定性。在馬戲團的住所,他不分青紅皂白,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想就認定西絲的父親是個無賴兼流氓,他不僅不反思還以此自鳴得意。由于不堪維持婚姻之苦,樸實善良的工人斯蒂芬想到了離婚,而龐德貝又給他扣上了一頂“推翻宗教”的大帽子,這也是最終間接導致斯蒂芬死亡的原因。
本文具體分析了狄更斯作品中的“小圣母”、“悔過者”和“惡人”形象,從中把握了“愛”與“善”便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核心所在,尤其在對“小圣母”與“悔過者”形象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愛”與“善”在狄更斯心目中的分量,對“惡人”形象也做了簡單的論述,使其人道主義思想在這三類不同人物形象的相互聯(lián)系與對比碰撞中更直觀地被體現(xiàn)出來。其筆下的“小圣母”以成為悔過者朋友或營造溫馨和諧家庭氛圍等方式圣母般地引導和感化著“悔過者”,以略帶感傷的愛與善使他們走向了人性回歸,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歸宿,而筆下的“惡人”冥頑不靈、難以感化,最終也遭到報應,以悲劇收場。
[1]李淼.論《雙城記》中折射出的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J].文教資料,2009(35):20-22.
[2]劉育根.《雙城記》與狄更斯的人道主義[J].文教資料,2007(27):18-19.
[3]殷愛平.狄更斯的“仁愛”思想初探[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2,15(04):13-15.
[4]龔好玲.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分析——從人物形象入手[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