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我國的傳統(tǒng)戲劇叫做戲曲,綜合了音樂、詩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加上了“曲”字,則說明戲曲音樂形式很重要,它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舞臺藝術,是一種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
與西洋的戲劇相比,如話劇、歌劇、舞劇等,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要比他們豐富的多。它對于編、導、演的要求,也比任何國家的劇種都嚴格得多。西洋的歌劇就是唱,男主角、女主角輪流唱,有獨唱、對唱、重唱、合唱,主要是表現(xiàn)他們唱的技巧,臺上唱完,臺下觀眾就會大聲鼓掌,演員就站在那里給觀眾鞠躬,在戲劇表演方面可以說是沒有什么要求,劇情也非常簡單,其實是一種歌唱表演。西方的芭蕾舞劇,也沒有我們戲曲的舞蹈豐富,演員光舞不唱,它的基本舞蹈形式就是那么幾種,每個戲里都要用,舞蹈和劇情也沒有從生活中提煉出來。
當然,外國的戲劇也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樣要求演員具有高度基本功,有著許多值得借鑒的內(nèi)容,但就表演形式而言,和我們的戲曲還有一些差距。他們的話劇就是話劇,歌劇就是歌劇,舞劇也就是舞劇,分得很清楚,而我們的戲曲把一切都綜合包括在內(nèi),既有說又有唱、又有舞,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的。就拿評劇《長孫皇后》來說,說那么一大段念白,便是入木三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層層遞進,觸動了人們的情感之弦。戲中盛世樓前的龍燈舞氣勢恢宏,荷花舞曼妙婀娜,“美人”的獻舞更顯妖嬈。正因為有了豐富的多元化藝術形式的集結,才使得《長孫皇后》這出戲獲得了強烈的反響。
中國傳統(tǒng)戲曲劇種很多,話劇、京劇、秦腔、越劇、豫劇等等,它們都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寫意性。我們時常拿繪畫打比方,因為中國古典繪畫有一種是寫意畫,也就是工筆畫。畫家學畫總是先練工筆,從畫線條學起。在掌握工筆畫的基本功后,在向更高藝術境界飛躍時,往往就需要突破工筆的畫法,采取工筆以外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就是寫意的手法。寫意畫常常是只用寥寥的幾筆,就能夠以少勝多,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這并不是貶低了工筆畫,工筆畫有它的偉大之處,出現(xiàn)許多傳世珍品,但寫意畫是工筆畫的升華和提高,這該是確定無疑的事實。
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就是一種寫意的戲曲形式,它不受任何約束,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達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這在外國戲劇里是沒有的。比如話劇要交代清楚人物的身份和相互關系,必須想種種辦法,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敘述、打招呼等等,繞許多彎子才能辦到。而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通過演員在臺上自報家門,就把自己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有幾個兒女、夫人叫什么,從祖宗三代到剛剛發(fā)生的事情,都向觀眾交代得清清楚楚。有的人對自報家門這種形式很反感,認為它太過老套、落后、不應當用。然而我覺得,正是這套最老套、最原始的形式,解決了話劇和其它一些劇種最不好解決的問題。例如《桃花庵》、《三節(jié)烈》、《寶龍山》等傳統(tǒng)劇目,都是采取了這種方式。它們把戲里一些不太重要的內(nèi)容言簡意賅的傳遞給大家,讓觀眾輕而易舉的掌握了人物的基本狀況,讓你不必在這些方面費什么腦筋,而把劇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讓觀眾盡情欣賞,給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寫意形式最高明之處。
在對待時間、空間的限制上,話劇為了表明不同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就需要分幕分場,還要使用許多布景、道具。而傳統(tǒng)戲曲只需要通過演員的語言、動作,就突破了舞臺上時空的限制。比如要演十年的事情,話劇往往要分幕,電影有時也要使用字幕,而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用兩句唱詞、兩句念白,或者用兩句話就解決了。要表明天氣寒冷、大雪紛飛,也用不到布景,只要演員穿上一件棉襖,或披上一件披風,再通過幾句唱詞或幾個手勢、幾個動作,就輕松傳達了。比如《長孫皇后》中,“長孫”得知“唐太宗”深陷危難,頂風冒雪趕往盛世樓救駕一場,女演員穿上一件紅色的披風,步履艱難地行走,就表現(xiàn)了“雪大風緊、地凍天寒”的惡劣天氣。如表現(xiàn)屋里屋外,也無需搭任何布景,通過敲門、開門、進門等象征性的動作,景隨人走,就交代清楚了。如《長孫皇后》中最重要的布景就是一個大大的平臺,兩側各有一個可伸縮的臺階,通過臺階的不同變換表示空間的交替。
綜上所述,寫意性是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表現(xiàn)形式是我國歷采的高明藝術家,一代又一代創(chuàng)造和流傳下來的。他們將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化,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刻畫人物上,在重點的地方以更加投入的表演,來打動你的感情影響你的思想,這種寫意的形式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可以說是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這個緣故,許多西方戲劇大師才會熱心學習中國戲曲,如蘇聯(lián)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的布萊希特等,都從中國的戲曲表演中得到啟發(fā),在他們建立的學派里,就有許多地方是受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仍有許多外國戲劇藝術家熱情地贊揚中國的戲曲,從它的表演方法上吸取營養(yǎng),并在實踐中學習運用這些東西。所以,我們絕對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不要以為我們的戲曲是落后的,將要消亡。恰恰相反,它是最先進的、最有發(fā)展前途的。我們只有保護它、提高它、傳承它的義務,沒有輕視它、破壞它、丟棄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