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豪 駱晶晶
“較真哥”當選法治人物
文/吳子豪 駱晶晶
張華的做法,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化解矛盾紛爭的理性選擇與正確途徑。張華的當選,也可說是當下中國法治進步的一個縮影。
他在某些人的眼里,是不折不扣的釘子戶,被封為“湖南較真哥”;他曾為了自己的房屋被拆四處上訪,是地地道道的“上訪戶”;他還多次與當?shù)亍案改腹佟陛^真,先后打了一百多場行政官司,雖然官司敗多勝少,他倒也坦然,他自己說,誰勝利都無所謂,關鍵是法律要獲勝。
他就是“湖南較真哥”——張華。前不久,他在湖南省年度法治人物的評選結(jié)果中,以拆遷戶的身份,當選為“2011年度湖南省最具影響力的法治人物”。官方評語是:張華的做法,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化解矛盾紛爭的理性選擇與正確途徑。張華的當選,也可說是當下中國法治進步的一個縮影。
張華1976年出生在湖南長沙,他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高中畢業(yè)之后,由于當時家庭經(jīng)濟條件限制,張華沒有能夠繼續(xù)深造學習,于是開始了他的打工創(chuàng)業(yè)之旅。
2012年6月26日,在位于長沙市開福區(qū)四方坪一套三室兩廳的普通居民房內(nèi),我們見到了這位剛剛以拆遷戶身份當選為“2011年度湖南省最具影響力的法治人物”的張華。
2003年,張華利用自己在外跑銷售攢下來的積蓄,和父母共同出資在自己的老家開福區(qū)撈刀河鎮(zhèn)新源村蓋起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蓋好的房子除了自己家居住以外,張華還把樓下作為商店營業(yè),樓上裝修成歌舞廳和旅社。這樣一來,張華一家當時每個月的收入輕輕松松就過萬元,這樣的小日子讓張華一家過起來實在愜意不已。
原本以為可以安心地過著小日子的張華,卻怎么也想不到會有接下來一連串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2005年年底,由青竹湖國際商務社區(qū)開發(fā)有限公司和湖南綠城投資置業(yè)有限公司合伙投資的綠城·青竹園高爾夫別墅項目,開始在張華家所在的撈刀河鎮(zhèn)如火如荼地建設起來。而張華家新建房子所在的區(qū)域,恰好就在別墅區(qū)的擴建范圍之內(nèi)。
小日子還沒有過穩(wěn)的張華一家就這樣遭遇拆遷的命運。張華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開發(fā)商談判。“政府不是已經(jīng)將土地賣出去了么,那么我就想自己掏10萬塊,從開發(fā)商手上把我家的房屋土地再買回來。只要不拆我家房子就行?!睆埲A當時這么認為。
可是,房屋拆遷卻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不容改變。無奈之下,張華認為自家房子是新建的,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多補償一點,可是也沒有得到應允。
而早在2002年,由開發(fā)商投資的青竹湖高爾夫球場項目第一期工程已開始建設。當時,張華家的房屋,也是在工程建設的范圍之內(nèi)。那時,張華家的原住房屋就拆了一次,建房的地址就安置在了離高爾夫球場不遠的一塊空地上。他后來怎么也不會想到,新房子建成還不到兩年時間,就馬上迎來了第二次拆遷,這就意味著,張華家要再次為高爾夫球場和別墅區(qū)的建設讓路。
一再的拆遷與讓路,實非所愿。而第二次的拆遷,針對拆遷款,開發(fā)商只承諾對住房面積進行補償,而對于相應的菜地、農(nóng)田以及池塘等不動產(chǎn)沒有任何的補償行為,這讓張華一家很是氣憤。
“一個農(nóng)民,沒有了土地,你就剝奪了他的生產(chǎn)資料,那么他靠什么來生產(chǎn)和生活呢?”張華當時不無憤慨地說。
但是,面對強硬的開發(fā)商,“談判”對于張華一家而言,顯然籌碼不夠。由于雙方始終未能就拆遷補償和安置的問題達成一致,張華一家不愿意搬離自家的房子,因而拆遷的事情也就這樣拖了半年。隨著工程的迫近,不愿妥協(xié)的張華一家讓開發(fā)商方面開始著急了。
2006年6月30日,長沙市國土資源局下發(fā)了長國地資騰(2006)第54號《限期騰地決定書》,限張華家在10天之內(nèi)騰出被征地范圍內(nèi)的房屋及附屬設施所屬土地。
然而,由于在拆遷補償問題上,雙方一直未能達成一致,張華于是請了律師,以其父親張念文的名義起訴長沙市國土資源局至開福區(qū)法院,請求人民法院判令長沙市國土資源局撤銷該項限期騰地決定書。
10月13日,開福區(qū)法院認定限期騰地決定書是不可訴國家行為,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于是裁定對張華的起訴不予受理。
張華不服,隨后上訴至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對此行政糾紛案予以受理。11月14日,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fā)了行政裁定書,認定“限期騰地”只是國家征地行為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具有可訴性,依法駁回上訴請求,維持原裁定。
第一次打官司就以“依法駁回上訴請求”而告終,張華雖然請了律師,但是依舊無法改變騰地拆遷的命運。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開發(fā)商改變了原先的思路,開始實行“孤立”張華家房子的辦法:他家房子周圍的菜地、農(nóng)田、池塘成了建筑工地的填土場。
填土,還只是開發(fā)商反擊的序幕。隨著工程的推進,臨近張華家的建設工地水平面,高出他家房子整一個樓層。2006年8月,長沙的雷雨天氣似乎特別的多,從天而降的雨水很快淹沒了張華家房子的一樓。
緊接而來的是斷電,讓張華一家陷入了漫長的黑暗之中。隨后,電話線也被剪斷了,這樣一來,張華家的房子就如同一座矗立在黃土海洋中的孤島。
2006年10月26日,長沙市開福區(qū)人民法院下發(fā)了強拆公告,責令張華一家在10月30日前,搬出所居住的房屋并騰出土地,如若到期仍不履行的話,將依法強制執(zhí)行。當時,張華一家在與開發(fā)商協(xié)商的過程當中,雙方發(fā)生了糾紛,張華的母親因此被意外推倒受傷,在醫(yī)院躺了一個月。
“總不能拖著老人和我一起耗吧,畢竟父母年紀也不小了”。無奈之下,2007年1月26日,張華被迫在拆遷協(xié)議上簽了字,拿到了開發(fā)商“打發(fā)”的35萬元拆遷補償款。
被逼簽下“城下之盟”,張華心里始終不服,他要為自己“討一個說法”。
接下來的日子里,張華開始籌劃著學習法律。他購置了一套辦公設備,還多次跑到書店,將標有“行政”、“土地”字樣的法律書籍悉數(shù)買回。他當時冒出了一個想法與念頭,“那就是求人不如求己,通過自學法律,重點學習有關征地拆遷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來為自己討一個說法”。
他說:“在綠城青竹園項目上,從立項、審批、規(guī)劃到報建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我都能找出漏洞來?,F(xiàn)在針對這個項目,已經(jīng)啟動的行政訴訟就有好幾十個。”
因而與項目相關的部門,幾乎無一幸免遭到了張華的起訴。
據(jù)初步了解,長沙市政府各個行政部門,有超過16個局成為了張華的“被告對象”。而在這其中,長沙市國土局被張華告得最勤:該局出席法庭應訴的人來來去去換了一撥又一撥,而“較真哥”張華,依舊還是原告。
2008年,他狀告長沙市人民政府批準國有土地出讓一案,雖然最終以他敗訴收場,但他一直堅持申訴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直到2010年年底,再審請求被駁回。對于案子的結(jié)果,張華從不覺得意外。
現(xiàn)在的張華,名氣大了,找他的人便也多了。張華苦笑著說:“我現(xiàn)在,每天都會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助電話,目前自己的案子都忙不完,有時候還得幫別人。就當成是做公益吧,能幫多少算多少?!?/p>
政府部門也不時會找上張華,讓他幫忙協(xié)調(diào)處理征地拆遷的相關案件,征詢張華對相關案件的處理意見。對于能幫助政府協(xié)調(diào)處理征地拆遷問題,張華很是樂意。同時,也有一些開發(fā)商找到張華,希望張華能成為他們的法律顧問,并開出了豐厚的待遇,張華予以好心謝絕。
張華說:“我很清楚,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氣和榮譽,是誰賜予我的,我很珍惜,也不想有所改變。我一旦和開發(fā)商方面的利益扯上關系,味道就變了,公眾還會相信我是在為他們說話討公道么?”
對于以后,張華的目標也很明確,“未來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法律學者,或者說一個公益法律人士?!?/p>
前前后后打過一百多場行政官司后,張華被媒體稱為“較真哥”。官司的勝敗倒不是他關心的重點,他認為:“行政訴訟,重要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抗爭的過程?!?/p>
2012年初,張華被湖南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瀟湘晨報》列入“年度風尚公民”的候選名單。
張華出現(xiàn)的大環(huán)境,應該是近年來法治湖南建設的進步體現(xiàn),老百姓開始相信依法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絕對比拿燃燒瓶等過激的表達方式要明知和理性得多。
在張華所在的長沙市開福區(qū),因拆遷而用生命抗爭、以暴制暴的案例,少了;跟著他學法律、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多了。
2011年底,湖南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fā)通知,在全省范圍內(nèi)組織開展2011年度湖南省最具影響力法治人物暨法治事件評選活動。
最終,25名評委中,還是有13人將票投給了張華,正好過半數(shù)。這是自湖南最具影響力法治人物評選設立以來,第一次有拆遷戶當選。
張華的當選引起了包括《南方周末》等媒體的關注。媒體大多用“破天荒”來形容張華的當選,拆遷戶成了法治代表,湖南首開了先河,這在全國來講,都是十分罕見的;張華的當選,也可說是當下中國法治進步的一個縮影。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