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沙沙
臨川學?!氨逼庇?/p>
□ 本刊記者 陳沙沙
還未開學的臨川學校并不像荊山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一樣急于“轉(zhuǎn)型”,其籌備工作顯得從容不迫,并未受到各省異地高考“政策開放”的影響。
高考與戶籍,異地與留守,隨著我國流動人口的大幅增加,這成為擺在萬千隨遷子女面前的共同難題。
事實上,除福建晉江荊山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外,更多的民間力量自發(fā)加入到改革與探索之中。也許這些舉措尚不能“治本”,但他們在小范圍內(nèi)試圖打破跨省教材壁壘的嘗試,也為異地就學開出一條新路?!罢蟽?yōu)質(zhì)資源上京”
“把江西臨川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整合上京,讓‘北漂’的孩子享受家鄉(xiāng)最好的教育?!?/p>
近日,一條招生消息,以口頭、短信、網(wǎng)絡等形式,在江西撫州的同鄉(xiāng)間迅速傳播。5月20日,北京臨川學校成立發(fā)布會在京召開。
9月份正式開學的臨川學校與遠在福建的荊山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將采用同樣模式,在京創(chuàng)辦“異地高中班”,幫助江西籍隨遷子女解決讀書的后顧之憂。2012年秋季,第一屆招生對象為小學、初中、高中一年級學生,共300人。
“上小學、初中不僅要交各種贊助費,而且好學校還進不去。北京教材與江西教材也不銜接?!北本┙鲹嶂萜髽I(yè)商會會長、學校創(chuàng)辦人劉享龍介紹,在京經(jīng)商務工的江西人已達四五十萬,其隨遷子女就學難問題,已從高中蔓延到小學、初中。
在招生組辦公點,記者看到許多家長前來咨詢,電話更是絡繹不絕。面積不大的辦公室里熱鬧異常。
王華,一名在京的江西籍初升高學生家長,自6月9日上午收到招生短信后,迅速做了三件事:回撥咨詢、轉(zhuǎn)發(fā)鄉(xiāng)友、冒雨探訪。
“如果師資都來自臨川,我就讓孩子轉(zhuǎn)學過來?!蓖跞A15歲的女兒自小在北京長大,為了順利參加高考,初二時獨自一人回鄉(xiāng)就學,現(xiàn)已考取臨川一中高中部。為了看望孩子,王華和妻子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北京和江西之間。
而吸引王華打算讓女兒“轉(zhuǎn)學”的主要原因,是招生簡章中寫到的“學校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材教法與江西臨川同步,其骨干教師來自臨川”。
臨川學?!按虬Y源”的特色,在王華等江西同鄉(xiāng)眼中不可小覷。“仙氣之地”、“才子之鄉(xiāng)”、“清華北大基地”……一系列的美譽中,不難看出他們對臨川教育的稱譽和認可。
多年來,臨川被教育界稱為中國教育的“高產(chǎn)田”之一,每年從江西省錄取的北大、清華學生近三分之一出自臨川;以臨川一中為代表的小初高全鏈條式培養(yǎng)模式極具競爭力。
而此次臨川學校邀得原臨川一中、臨川十中、臨川一小校長齊聚,對紛至沓來的家長來說,無疑是個誘惑。
時下正值升學擇校的黃金期,焦急的家長還沒等臨川學校裝修完成,便直奔教學點一看究竟。
“看來學習、吃飯、睡覺都在這里了?!庇曛校⑵紦沃鴤闩c幾位家長在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內(nèi),對一棟四層建筑仔細打量?;I備中的臨川學校將坐落于此。
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地處昌平區(qū),距離八達嶺高速公路收費站約15分鐘車程。因多年來的京籍“生源荒”,使這所學校顯得格外冷清,學生稀少,教室閑置。
一個小型足球場,將未來的臨川學校與外界天然隔開。然而,斑駁的外墻,原為餐廳的教學樓,與盛萍的想象差距頗大。
“孩子的活動空間也小?!睘榱私o小升初的女兒擇校,她連日來已探訪了多所學校。在她看來,臨川學校每年1.8—2萬元的學費,外加住宿、生活費等,與接收外地生的私立學校、公辦學校相比,并不優(yōu)惠。
同行的家長也紛紛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一面是對江西教材教法的渴望,一面是對學校首屆招生辦學的擔憂,“公辦學校具備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音樂室等,應該很難實現(xiàn)?!?/p>
相較之下,作為高中學生的家長,王華則果斷得多,“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并不重要,學籍問題、師資力量、學習氛圍如何保證才是重點?!?/p>
江西籍學生家長與北京臨川學?;I備組工作人員(右一)溝通。圖/陳沙沙
對此,負責該項目的原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教育局局長胡雨龍信心十足。他介紹,目前小初高三個教學段的校長正在臨川緊張地招聘教師。在撫州市政府的協(xié)調(diào)下,將高薪聘請資深教師跨省授課;師資力量分為老中青三代,約有20多人。
北京作為重要的人口流入地,一直以來在“戶籍+學籍”的報名標準保護下,成為眾多家庭艷羨的高考“洼地”。而今,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博弈,可以預見的高考移民,讓它成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難以攻下的碉堡。
基于這種現(xiàn)狀,還未開學的臨川學校并不像荊山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一樣急于“轉(zhuǎn)型”,其籌備工作顯得從容不迫,并未受到各省“政策開放”的影響。
據(jù)學校籌備組工作人員介紹,該校董事會已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熬退氵B賠6年,也要把一屆學生培養(yǎng)出來?!?/p>
同時,為打消家長的顧慮,校長盧國興提出,在北京臨川學校的教學中,將依照江西教學大綱,適時融入北京教材,使孩子適應兩地教材的轉(zhuǎn)換。
第一年辦學,無疑要面對家長的質(zhì)疑和教學質(zhì)量的考驗,但臨川學校的招生活動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明確意向的學生已達150余名,“300個名額應該能招滿,當然,不到入學那天誰也不能肯定?!?/p>
“即使氛圍沒有在臨川一中那么好,即使學費貴點,最起碼是江西的教材。”王華希望能在這里為女兒尋一條折中的求學之路。
荊山學校、臨川學校的相續(xù)建立,無疑幫隨遷子女解決了跨省教材的適應性難題。對于該模式,多位教育界專家除對教學質(zhì)量缺乏監(jiān)管表示隱憂外,對于這類模式的可推廣性則持保留意見。
至2010年,全國共有2700萬隨遷子女,來自2.61億流動人口家庭,分布在以“北上廣”為首的全國各地。這個群體的教育難題,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
“以我們的力量,現(xiàn)在只能解決這么多。”面對學校招生名額少、學費貴的問題,劉享龍也頗感無奈。在他的計劃中,如果第一屆“異地高中班”辦學成功,吸引更多的學生就讀,高成本將因人員的增加而分攤,以至有更優(yōu)惠的學費面向更基層的務工家庭。
當然,他知道,無論“異地辦學”模式運行得多么成功,臨川學校仍然無法解決所有在京隨遷子女的就地入學和高考的難題。(文中家長均為化名)